精读名家散文(一)(《秋夜》鲁迅)【掌握象征手法,更好理解散文】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精读名家散文(一)(《秋夜》鲁迅)【掌握象征手法,更好理解散文】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3 17:5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精读名家散文
提高阅读写作
文学素养课
《大作家写给孩子的小散文》是一套收录了一些优秀作家鲁迅、汪曾祺、迟子建等文学大师为孩子们写的小散文。
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生活、成长、亲情、友情等主题。通过“聊聊大作家”板块和“谈谈小散文”板块,介绍作家生平,进行散文赏析,启发孩子写作灵感、提升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
此外还配有中国风浓郁的彩墨画,让孩子在阅读散文的同时,了解作家风采,欣赏散文之美,感受彩墨画之真。
课程介绍
1.广泛了解当代著名作家及作品风格(鲁迅、老舍、朱自清、叶圣陶……)
2.选文精讲,学会批注阅读提升文章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学习目标
3.阅读过程中分析文中的写作方法掌握常用的开头结尾、欲扬先抑、修辞、描写等写作方法
读+思+练+写
学习方法
精 读+赏 析 +创 作
读+思+练+写
觉得散文难理解吗?
读散文有哪些好处?
现在知道哪些作家?
课前聊一聊
四、获得心
前言
我们为什么要读散文?
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体会文学语言之美
三、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秋夜
鲁迅
第一篇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本名周树人,曾用名周樟寿,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1]、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认识作者
壹章
《秋夜》是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散文诗,属于他的散文集《野草》的开篇之作。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与鲁迅当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紧密相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政治背景:
鲁迅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的时代,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联合统治使得中国北方的民主革命处于低潮。
“五四”退潮后,新文化战线发生了分裂,思想界出现了巨大的分化,一些人选择高升,一些人退隐,一些人则前进,这种分化使得文化界和教育界出现了提倡国粹、整理国故的复古思潮。
个人情感与思想:
鲁迅在面对这些社会变故和强大的统治势力时,感到了孤寂和彷徨。他时而感到一种“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苦闷,但始终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一起做“侦探”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1.文章中有哪些精彩的句子?
2.文中的枣树、小花、小青虫
象征着什么?
3.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1.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2.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奇怪在哪里?
这句话是病句吗?
既写出了看的结果,还写出了看的过程,意味深长,引起读者的注意,营造孤寂悲凉的感觉,让我们感到作者此时内心的无聊苦闷
天空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寓意吗?
本段运用了拟人、象征的手法,巧妙地勾勒出夜空的阴冷,高高在上给人一种阴冷压抑的感觉。所以这里的天空象征着当时黑暗,不公平,冷酷的社会和迫害革命人士的政府。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3.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刚学了象征的手法,猜猜这里小红花象征着什么?
通过对小红花的描写表达了什么?
小红花象征着对未来心存幻想的进步学生,普通的民众,他们弱小,没有势力,但仍然心存希望。
4.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枣树有什么特点?象征着什么?
枣树象征着英勇不屈的革命斗士,他们势单力薄,但是英勇无畏,为了自己的信仰,也为了“小粉红花”梦。
通过上面的学习总结一下读懂散文的方法:
1.学会提问(四年级第二单元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会提问多角度思考)
2,抓住所写事物特点,结合写作背景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不安”在革命志士的反抗下,使“天空” 感受到了压力,甚至狡诈地使出各种手段意图逃避,枣树却不对“敌人”存有幻想,依旧坚决反抗,将斗争进行到底。
无奈的苦笑,展现出自己孤独抵抗、默默求索的形象。
前后照应,使读者印象深刻,也表明像枣树一样的勇士的执着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去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小青虫指代一往无前、信仰坚定、不畏艰难的革命者,他们的无谓牺牲,既可爱又可怜,衬托了枣树的成熟、执着和刚强。
方法总结:
1.深入了解一个作者——鲁迅
2.掌握一种精读方法:批注法
3.知晓散文阅读难点,理解象征的手法和作用。
学习总结
内容总结:
作者通过描写秋夜的寒凉,通篇运用象征的手法,把枣树、天空、星星、小花、青虫等自然景物人格化,并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勾勒出有着别样意味的秋夜图景。“冷眼”的星星、“夜作者用“奇怪而高的天空”、“游的恶鸟”来暗喻当时社会的压抑氛围和对革命者的迫害,而用“极细小的粉红花”、“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白纸罩上的小青虫”来指代一往无前、信仰坚定、不畏艰难的革命者。
前者是作者批判的对象,后者是作者颂扬的对象,两相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社会黑恶势力的憎恶,以及对不怕牺牲的革命者的崇敬。
是因为他通过他的作品和思想,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理念,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讨论
为什么中小学课本里选了那么多鲁迅的文章?(开放题)
第二篇


我愿秋常驻人间
选读文章
我愿秋常驻人间
到秋,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
更试翻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在他们的歌咏中,也都把秋染上凄迷哀凉的色调,
如李白的《秋思》:"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柳永的《雪梅香辞》:"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周密的《声声慢》:"对西风休赋登楼,怎去得,怕凄凉时节,团扇悲秋。"
这种凄迷哀凉的色调,便是美的元素,这种美的元素只有"秋"才有。
也只有在"秋"的季节中,人们才体验得出,因为一个人在感官被极度的刺激和压轧的时候,常会使心头麻木。
故在盛夏闷热时,或在严冬苦寒中,心灵永远如虫类的蜇伏。
等到一声秋风吹到人间,也正等于一声春雷,震动大地,把一些僵木的灵魂如虫类般地唤醒了。
我愿秋常驻人间
壹章
灵魂既经苏醒,灵的感官便与世界万汇相接触了。
于是见到阶前落叶萧萧下,而联想到不尽长江滚滚来。
更因其特别自由敏感的神经,而感到不尽的长江是千古常存,而倏忽的生命,譬诸昙花一现。
于是悲来填膺,愁绪横生。
这就是提到秋,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的原因了。
其实秋是具有极丰富的色彩,极活泼的精神的。
它的一切现象,并不像敏感的诗人墨客,所体验的那种凄迷哀凉。
当霜薄风清的秋晨,漫步郊野。
我愿秋常驻人间
你便可以看见如火般的颜色染在枫林、柿丛和浓紫的颜色泼满了山巅天际,简直是一个气魄伟大的画家的大手笔,任意趣之所之,勾抹涂染,自有其雄伟的丰姿,又岂是纤细的春景所能望其项背?
至于秋的犀利,可以洗尽积垢;
秋月的明澈,可以照烛幽微;
秋是又犀利又潇洒,不拘不束的一位艺术家的象征。
这种色调,实可以苏醒现代困闷人群的灵魂,因此我愿秋常驻人间!
认识作者
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本名黄淑仪,学名黄英,曾用笔名露沙,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中国五四时期女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茅盾称其为“五四的产儿”“觉醒了的女性”
《我愿秋常驻人间》是庐隐的写秋名篇。文章追溯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里所传达的“凄迷哀,之后却反其道而行之,赞凉的色调”和“愁绪横生”扬了秋的丰富色彩,寄托了作者想要唤醒当时人困闷灵魂的愿望。
文章开篇直言“提到秋,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接着引用李白、柳永等人的诗词,引入“悲秋伤秋”的传统。作者论述了这种色调正是“美的元素”因为太冷太热都会使人心灵麻木,只有秋才能使人的感官与世界接触、融通。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秋在调动人的感受上其实并不止“凄迷哀凉”,凭借它丰富的色彩和秋风的犀利,足可以唤醒僵木的灵魂,由此升华了“论秋”的主题,自然得出“我愿秋常驻人间的观点。
文章赏析
v
课堂讨论

学考链接
1.读了这两篇文章你积累了那些精彩的词句?
2.回想一下自己背过的有关秋的诗句?
3.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你会用那些手法写秋天,怎么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