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名家散文(二)(《我愿秋常驻人间》庐隐)【掌握引用的修辞手法】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精读名家散文(二)(《我愿秋常驻人间》庐隐)【掌握引用的修辞手法】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3 17:5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精读名家散文
提高阅读写作
文学素养课
第二篇


我愿秋常驻人间
学习导入
每一篇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简单的笔记,而是对人心、人性甚至社会现象的展现。每一位欣赏者,都可以带着自己的心情和理解去解读,作为读者我们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大文豪鲁迅,赏读了他运用象征的手法写深邃幽蓝的夜空和夜空下小粉红花,枣树的形象,表达对于旧社会的憎恶和不满,也抒发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失落,让我们知道原来借助景物可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认识一位新作家,看看她笔下的秋跟鲁迅先生会有什么不同。
1.认识庐隐
学习目标
3.体会不同作者笔下秋的特点
2.
掌握引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认识作者
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本名黄淑仪,学名黄英,曾用笔名露沙,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中国五四时期女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茅盾称其为“五四的产儿”“觉醒了的女性”
主要作品
整体感知
一起做“侦探”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1.第一段大量的引用有什么作用?
2.作者笔下的秋有什么特点?
3.《我愿秋常驻人间》表达了什么?
理解标题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个人愿望和情感倾向
通常象征着丰收、成熟、宁静与沉思,也带有一丝凉意和萧瑟
意味着诗人希望秋天这种美好的季节能够永远保持,不停地在人世间循环往复
我愿秋常驻人间
我愿秋常驻人间
庐隐
提到秋,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更试翻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在他们的歌咏中,也都把秋染上凄迷哀凉的色调,如李白的《秋思》:“……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柳永的《雪梅香辞》:“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周密的《声声慢》:“……对西风休赋登楼,怎去得,怕凄凉时节,团扇悲秋。”
为什么秋给人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
这里引用了多位诗人写秋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来处处割愁肠”,因为秋天自然界中万物由荣转枯,所以悲秋这一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传统内容,悲秋情结也成为贯穿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的独特情愫。
引用大量的古诗词印证了自古以来秋天给人的感觉是凄迷哀凉,使文章富有文采,引出了下文作者对秋的不同看法。
我愿秋常驻人间
这种凄迷哀凉的色调,便是美的元素,这种美的元素只有“秋”才有。也只有在“秋”的季节中,人们才体验得出,因为一个人在感官被极度的刺激和压扎的时候,常会使心头麻木。故在盛夏闷热时,或在严冬苦寒中,心灵永久如虫类的蛰伏。等到一声秋风吹到人间,也正等于一声春雷,震动大地,把一些僵木的灵魂如虫类般地唤醒了。
灵魂既经苏醒,灵的感官便与世界万汇相接触了。于是见到阶前落叶萧萧下,而联想到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因其特别自由敏感的神经,而感到不尽的长江是千古长存,而倏忽的生命,譬诸昙花一现。于是悲来填膺,愁绪横生。
这句话怎么理解?
在秋天人们往往比在其他的季节更敏感,草木的凋零万物的衰败难免让人把这种自然现象跟人的一生联系起来,所以秋天好像唤醒了人的灵魂,让人产生愁绪。
我愿秋常驻人间
这就是提到秋,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的原因了。
其实秋是具有极丰富的色彩,极活泼的精神的,它的一切现象,并不像敏感的诗人墨客所体验的那种凄迷哀凉。
当霜薄风清的秋晨,漫步郊野,你便可以看见如火般的颜色染在枫林、柿丛和浓紫的颜色泼满了山巅天际,简直是一个气魄伟大的画家的大手笔,任意趣之所在,勾抹涂染,自有其雄伟的丰姿,又岂是纤细的春景所能望其项背?
为什么作者认为秋具有极丰富的色彩,极活泼的精神?你眼中的秋是什么样子的?
因为在作者眼中秋天并不单调,他有层林尽染火红的枫叶,高挂枝头灯笼般的柿子,相比春天秋天更显得气魄伟大。
秋词二首(其二)
【唐代】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用自己所学的古诗印证作者的说法
我愿秋常驻人间
至于秋风的犀利,可以洗尽积垢,秋月的明澈,可以照烛幽微,秋是又犀利又潇洒,不拘不束的一位艺术家的象征,这种色调,实可以苏息现代困闷人群的灵魂,因此我愿秋常驻人间!
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了秋的特点,再次写“我愿秋常驻人间”照应标题,升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秋的赞美与喜欢
观看视频体会作者对秋的喜爱
《我愿秋常驻人间》是庐隐的写秋名篇。文章追溯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里所传达的“凄迷哀,之后却反其道而行之,赞凉的色调”和“愁绪横生”扬了秋的丰富色彩,寄托了作者想要唤醒当时人困闷灵魂的愿望。
文章开篇直言“提到秋,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接着引用李白、柳永等人的诗词,引入“悲秋伤秋”的传统。作者论述了这种色调正是“美的元素”因为太冷太热都会使人心灵麻木,只有秋才能使人的感官与世界接触、融通。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秋在调动人的感受上其实并不止“凄迷哀凉”,凭借它丰富的色彩和秋风的犀利,足可以唤醒僵木的灵魂,由此升华了“论秋”的主题,自然得出“我愿秋常驻人间的观点。
文章赏析
1.深入了解一个作者——庐隐
2.学会理解文章从标题入手
3.知道引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4.总结结尾段的作用
学习总结
4.总结了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知识点补充
1.引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深度
丰富文章内容
表达作者观点
增加文采,吸引读者兴趣
深化主题
2.总结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照应标题或开头
总结全文
深化主题
点明中心
引发思考
v
课堂讨论
学考链接
1.今天所学的哪些知识跟考试是的阅读理解相关?
2.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开放题)
标题的理解(本义+中心义)
引用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手法(对比)
郁风
冬日抒情
作业:运用批注法精读选文
冬日抒情
冬天是透明的。
透过稀疏的树枝可以看到湖上的冰雪,看到远山和村庄,看到像蚂蚁那么小的一串行人。冬天就像它结成的冰那样透明。像X射线可以透视人体的骨骼,冬天可以使人透视宇宙的心脏。
冬天使人清醒。
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海外游子的故事,他是个音乐家,多年前由于不得已的原因,去了新加坡,后来担任了一个乐队的第一提琴手,并把家属接了去。以后他每年冬天都要独自回国一次,他说就是为了要呼吸一下祖国的冬天的凉气,那使他浑身舒适头脑清醒的凉气。
因此我也想到南国的冬天,去年此时我正在广州,在那满是绿叶覆盖的丛林中,我发现有一种无叶的树,枯枝上面开出火红的花,而那花朵是由一串像尖尖的红辣椒似的花瓣组成的。我惊喜地向本地人打听,原来它叫象牙红,只在春节前后才有红花,过了严冬就长满树叶了。过去在诗画中都未见过象牙红,最近出版的诗集《龙胆紫集》,是李锐同志在秦城监狱中用龙胆紫药水写下的,赵朴初同志读后赠作者一首词中,有一联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血凝龙胆紫,花发象牙红。
巧妙还不在于对仗工整,如果你能看到那高大的扭曲伸展的枯枝上开出火红花朵(其实不是花朵,可能是果实)的象牙红树的形象,你就更能体会“花发”与“血凝”的对立和联系了。
冬天的水仙也是很美的,然而它的性格和象牙红恰好相反,它必须在温室中,必须不多不少的水分和阳光,才能保持冰肌雪骨,像凌波仙子那样亭亭玉立。在很短的生命中,一旦失去照顾便萎谢了。
水仙开过,冬天就快要过去了。湖边的冰开始解冻了,老于经验的人却知道湖中心的冰有二尺多厚,一时化不了。可岸边已闪亮着水光,看不清哪里是结实的冰,哪里是薄冰上飘着水,要走到湖中心,必须先从岸边走起。孩子们被吸引着比试试履薄冰的胆量,冰上发出咔滋咔滋的响声,一个两个三个……走过去了,发出胜利的欢笑。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名诗几十年来不断被人引用,无非是象征着希望。然而,自然的规律,时间的循序是必然的,人间的规律虽也有必然性,却可迟可早。在这透明的冬天 里,人们可以用清醒的头脑,认清脚下的路,但还得一步一步地走,躺着不动或再走弯路,都会推迟希望的实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