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名家散文(四)(《光与影》迟子建)写作【以小见大,凸显真情】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精读名家散文(四)(《光与影》迟子建)写作【以小见大,凸显真情】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3 17:5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精读名家散文
提高阅读写作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迟子建

四篇

学习导入
且不说把“读书”和“语文成绩”绑定在一起是否合适,单说读书,我们是不是注重了数量,却忽视了质量?
比如读名著,只重视故事情节,却略过了其中的写作技巧;读美文,只知道概括大意,却记不住其中的美文佳句?
这样的阅读,只能为自己增加点谈资,对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提高难有直接的作用。
一位好读者,应该既要有泛读,更要有精读。
泛读可以扩大眼界,精读则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而一位好作者,首先必须是一位好读者,会精读才能会写作。
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却还是写不好作文?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疑问与烦恼?
1.了解迟子建
学习目标
3.根据上下文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2.懂得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认识作者
迟子建,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雾月牛栏》曾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08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白雪乌鸦》获得人民文学奖;2015年6月,长篇小说《群山之巅》获得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作品有英、法、日、意、韩等海外译本,文风沉静婉约,描写细腻生动,语言精妙。
主要作品
整体感知
一起做“侦探”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1.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找找文中生动的用词,并说说表达效果
3.通读文章思考回忆往事叙写过往的文章如何选择写作素材
光与影(节选)
文/迟子建
开门见山,点明中心,引出下文对烛光的描写
用词生动传神,写出烛光照亮黑夜的瞬间,仿佛黑暗被撕开了口子透进光亮。
我记忆最深的光,是烛光。
上小学的时候,山村还没有通电,就得用烛光撕裂长夜了。那时供销社里卖的最多是蜡烛,蜡烛多是五支一包,用黄纸裹着。当然也有十支一包的,那样的蜡烛就比较细了。蜡烛白色的居多,但也有红色的,人们喜欢买上几包红蜡烛,留到节日去点。所以供销社里一旦进了红蜡烛,买它的人就会挤破门槛。在那个年代,蜡烛是完全可以作为礼品送人的。正月串亲戚的人的礼品袋中,除了鸡、鸭、罐头和布匹外,很可能就会有几包蜡烛。懂得节省的人家,一支蜡烛能使上四、五天,只要月亮的光能借上,他们就会敞开门窗,让月光奔涌而入,刷碗扫地,洗衣铺炕。
向月亮借光,写出当时人们生活普遍不富裕,不舍得用蜡烛,月光“奔涌而入”给人一种月光像人一样慷慨大方的感觉。
光与影
文/迟子建
我最爱做的,就是剪烛花。蜡烛燃烧半小时左右,棉芯就会跳出猩红的火花,如果不剪它,费蜡烛不说,它还会淌下串串烛泪,脏了蜡烛。
我剪烛花,不像别人似的用剪刀,我用的是自己的手,将大拇指和二拇指并到一起,屏住气息探进烛苗,尖锐的指甲盖比剪刀还要锋利,一截棉芯被飞快地掐折了,蜡烛的光焰又变得斯文了。我这样做,从未把手烧着,不是我肉皮厚,而是做这一切眼疾手快,火还没来得及舔舐我。
“斯文”“舔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斯文,舔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蜡烛的火焰赋予了人的特点,写出了我剪烛花后烛光不在猩红,也不会流蜡泪的样子,使句子生动形象。
光与影
文/迟子建
烧剩的蜡烛瘪着身子,但它们也不会被扔掉,女孩子们喜欢把它们攒到一起,用一个铁皮盒盛了,坐到火炉上,溶化了它们,采来几枝干树枝,用手指蘸着滚烫的烛油捏蜡花。蜡花如梅花,看上去晶莹璀璨,有喜欢粉色的,就在蜡烛中添上一截红烛,溶化后捏出的蜡花就是粉红色的了。在那个年代,谁家的柜子和窗棂里没有插着几枝蜡花呢!
看来光的结束也不总是黑暗,通过另一种渠道,它们又会获得明媚的新生。

围绕烛光写了以前人们用蜡烛照明,人们抢着买供销社的红蜡烛,用蜡烛做礼品,我用手指剪烛花,用蜡烛做蜡花等事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抓住了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表达对往日生活的追忆与感悟,写出了家乡的民俗风情和百姓勤劳淳朴的生活
节选的文段围绕烛光写了哪些事情?这些平凡的琐事体现出什么样的写作特点?
《光与影》是迟子建的散文名篇。作者用充满温的文字记叙了记忆深处光影斑驳的往事,描绘出生活生命中的诸般美好,让人们感受到平淡生活的美妙,文章从“光与影”出发,阐述对生活的体味与感悟。
首先,作者回忆了记忆中最深的光--烛光。那时“山村还没有通电,就得用烛光撕裂长夜了”,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烛光寄托着故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传达出生活平淡而质朴的真谛。接着,作者通过对“买蜡烛”和“剪烛花”两件事情的回忆,既找回了童年深刻的记忆,也写出了家乡的民俗风情和百姓勤劳淳朴的生活。
尤其是对“剪烛花”的大段描述,细致地写出了少年时的快乐时光,这篇散文文字平实细腻,从小处落笔,通过诸多回忆和感悟,传达出丰满悠远的生活感;通过对往昔生活的深深怀念和小议,增进了人们对生活真意的理解。
文章赏析
1.深入了解一个作者——迟子建
2. 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掌握选材
的技巧
3.根据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学习总结
知识点补充
1.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抓住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题材、小事件、小人物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
2.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的作用
1.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2.引发情感共鸣
3.使故事更真实可信
4.深化主题内涵
5.丰富细节描写
6.营造独特意境
课堂讨论
学考链接
1.今天所学的哪些知识跟考试相关?
2.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开放题)
开头开门见山,点明中心的写作手法
重点词语的理解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运用举例
(一)小学实例
《落花生》中,通过一家人在院子里讨论花生的好处这件小事,父亲以花生为喻,教导孩子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从小小的花生身上,体现出做人的大道理,以小见大地传达了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价值观。
《白杨》中,作者通过描写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以白杨树挺拔、坚强、不择环境、不惧困难的特点,象征着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从小小的白杨树,展现出边疆建设者们的高尚品质和广阔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地反映出了时代的精神风貌。
《穷人》中,主要讲述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自己生活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然主动收养了已故邻居的两个孩子的故事。从这一小小的善举中,展现出穷人善良、淳朴、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以小见大地反映出人性的光辉以及社会底层人民之间的温暖与互助。
以小见大运用举例
((二)初中实例
莫怀戚的《散步》中,文章通过一家人散步这一小小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担当,以及三代人之间的亲情,进而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重大主题。在散步过程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如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这些细节生动地体现了家人之间的关爱与理解,以小见大地揭示了亲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
杨绛的《老王》中,通过记叙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描写了老王生活的艰辛和善良的品质。从老王送冰价格便宜、送作者丈夫去医院却不肯收钱、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等小事,反映出那个特殊时代里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困苦以及他们善良、淳朴的人性光辉,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
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以父亲在车站送自己为背景,聚焦于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这一小小的细节,生动地刻画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小见大地表现了父子亲情这一普遍而又深厚的主题。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夜莺
枕边的
迟子建
选读文章——
读书感悟类作文的典范
枕边的夜莺
文/迟子建
我喜欢躺着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已有二十多年了,从枕边掠过的书,自然是少不了的。
十七八岁,我读师专的时候,开始了真正的读书。每到寒暑假,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躺在故乡的火炕上看书。至于读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读书的氛围却历历在目。
夏天时,闻够了墨香,我会敞开窗子,嗅花圃搅起的一波一波的香气;冬天时,窗外的北风吹得窗纸刷拉拉响,我便把书页也翻得刷拉拉响。疲倦的时候,我会撇下书,趴在窗台看风景。窗外的田园被雪花装点得一片洁白,像是老天铺下来的一张纸。
枕边的夜莺
文/迟子建
如果说枕头是花托的话,那么书籍就是花瓣。花托只有一个,花瓣却是层层叠叠的。
每一本看过的书,都是一片谢了的花瓣。有的花瓣可以当作标本,作为永久的珍藏;有的则因着庸常,随着风雨化作泥了。
这二十多年来,不管我的读书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一类书始终横在我的枕畔,就像一个永不破碎的梦,那就是古诗词。夜晚,读几首喜欢的诗词,就像吃了可口的夜宵,入睡时心里暖暖的。
枕边的夜莺
文/迟子建
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对他的词永生爱意,《稼轩集》便是百读不厌的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温庭筠、黄庭坚、范仲淹,也都令我喜爱。有的时候,读到动心处,我会忍不住低声吟诵出来,好像不经过如此“咀嚼”,就愧对了这甘美至极的“食粮”似的。
我父亲最推崇的诗人,就是曹植了。因为爱极了他的《洛神赋》,我一出生,父亲就把“子建”的名字给了我。长大成人后,我不止一次读过《洛神赋》,总觉得它的辞藻过于华丽,浓艳得有点让人眼晕。直到前几年,我的个人生活遭遇变故,再读《洛神赋》,读出了一种朴素而凄清的美!洛水上的神仙宓妃,惊鸿一现,顷刻间就化作烟波了。“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恨人神之道殊兮”,这才是曹植最想表达的。
枕边的夜莺
文/迟子建
他以短短一曲《洛神赋》,写出了爱情的短暂、圣洁、美好,写出了世事的无常。我真的没有想到,曹植在诗中所描述的一切,正是我此刻的感悟,原来父亲早就知道,幻影才是永恒的啊!所以现在读《洛神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中国的古典诗词,意境优美,禅意深厚,能够开启心智。当你愤慨于生活中种种的不公,却又无可奈何时,读一读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你就会获得解脱。而当你意志消沉、黯然神伤时,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不快都是过眼云烟。
枕边的夜莺
文/迟子建
这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词句,在于他们有着对黑暗永不妥协的精神。他们高洁的灵魂,使个人的不幸得到了升华。杜甫评价李白时,曾满怀怜惜和愤懑地写道:“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而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诗人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个人的生死,在他们眼里,不过草芥,所以他们的诗词才有着大悲悯、大哀愁,这也是我深深喜爱他们的原因。
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我们都在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喧嚣时刻。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在读书中去伪求真,去芜存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枕边的夜莺
文/迟子建
我的枕畔,也曾有过名声显赫却难以卒读的书,但它们很快就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能够留下的,是鲁迅,是《红楼梦》,是《牡丹亭》《聊斋志异》,是雨果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等等,这些人的书和作品可以一读再读。它们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旧,它们是日出,每一次出现都是夺目的。
我常想,我枕边的一册册古诗词,就是一只只夜莺,它们栖息在书林中,婉转地歌唱。它们清新、湿润,宛如上天撒向尘世的一场宜人的夜露。
一抹残阳照眼明,万山红遍气恢宏。
缤纷五彩云霞美,最是人间重晚晴。
感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