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3 22:3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2.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认识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分析近代东西方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价格革命、商业革命等内容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史料实证】探究世界市场的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重大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的客观积极影响,培养家国情怀。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近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发展变化的关系。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
教学设计:
1.本课是第三单元第8课,它上承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下启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全面展示了近代新航路开辟以来商业贸易的变化,所以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需要关注的宏观视角有三。其一,要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其推动因素。其二,要了解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商业贸易的新变化。其三,要认识这些变化是如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的。揭示自大航海时代以来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与商业贸易的发展变化,建立起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反映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对商业贸易的影响。
2.高二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外通史课程的学习,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认识。这就为自主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的概念、特点、形式、政策及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国际视野,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通过地图、图表和文字材料,了解劳动工具的日益改进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情景导入:
“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延续了我国古代重要的商业贸易通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我们都知道是汉代开通的。
但是古代的商业贸易是何时起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活动是否各具特点?
带着这些问题,咱们开启今天的课程,共同来了解商业的起源及古代的商业贸易。
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世界市场的概念
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
狭义上:是指世界各国相互间通过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关系建立起来的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广义上:则表示发展为世界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整体或总体。
(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1.初步形成:15世纪末—18世纪中期
(1)推动因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2)主要途径:武装占领,海外移民,殖民掠夺,欺诈性贸易,奴隶买卖等。
(3)主要表现:
①范围: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建立全球性的联系;殖民扩张,建立全球的商业联系。
②国际贸易: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贸易齐头并进。
2.基本形成: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推动因素:
工业革命,交通运输技术,商品输出,侵略扩展,自由主义。
(2)主要途径:武力与不平等贸易结合。
(3)主要表现:
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武力扩张、商品输出,掠夺原料,把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推动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侵略扩展,资本输出,交通通信技术,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2)主要途径:武力与资本输出相结合,瓜分世界。
(3)主要表现:
①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
②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归纳总结: 世界市场的形成进程。
(三)世界市场形成的特点
材料 早期的世界市场上的贸易表现为宗主国通过战争以及不平等条约对殖民地的掠夺...商品的国际交换价格不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供求关系,而取决于宗主国的意志。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平等交换机制,不可能支持世界经济体系长期稳定地发展。工业革命后,欧洲......已经不再需要使用武力同殖民地进行贸易了,同时殖民地的不断反抗也使得使用武力拓展市场的交易成本急剧上升,因而在这一时期的世界市场中逐步形成了以国际价格为核心的等价交换机制。......奠定了世界市场的制度基础......
——《世界经济体系:演进与发展趋势》赵景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归纳为:
1.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
2.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
3.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4.进步性: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5.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
如: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
(四)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积极:
①密切世界各国的联系,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极大改变世界面貌,推动人类近代化进程;
②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使世界连为一个整体。
2.消极:
①给落后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是一种不公正、不公平的市场,也是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秩序形成的根源。
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
材料 西班牙人劫掠阿兹特克帝国,劫掠印加帝国,劫掠特们所侵略的其他国家,这是最直接的攫取财富的手段……有些欧洲人的确知道西班牙新财富的来源,因此决定不再通过西班牙人之手,而有自己直接去夺取。英国、荷兰、法国的商人,虽经官方授权组成商业公司,掠夺起来却和做买卖一样毫不犹豫……这些冒险家摇身变成海盗,直接掠夺货物,烧毁城市。
工业革命后,工厂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工厂所需的原料也需从世界各地获取,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推销工业产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材料5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史》
提示:
(1)根本推动力: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性。
(2)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3)助推剂:两次工业革命。
(4)技术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
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一)贸易中心转移
1.背景:
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商业贸易发展。
2.表现:
(1)欧洲贸易中心的转变: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①地中海: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地位下降。
②大西洋沿岸:(葡)里斯本、(西)塞维尔、(比)安特卫普、(荷)阿姆斯特丹、(英)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2)新的亚洲贸易中心形成:
①葡萄牙殖民者经营印度—澳门—日本的三角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马尼拉(菲)—阿卡普尔科(墨)的“马尼拉大帆船”大帆船贸易航线。
②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地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
(二)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概况: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问题探究: 根据教材的“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指出“东印度公司”(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在殖民扩张时期的性质、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一 (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有、购买、接收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东印度公司及其后继者有权在15年的任期内,享有完全独占东印度贸易的由和特权,可以自由在东印度的所有岛屿、港口、城市、城镇进行贸易。(东印度公司)总督及其临时代理人有权制定合理的法律。
——摘译自《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1600年12月31日)
材料二 (历史纵横)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年,荷兰的大商人集股组成海外贸易公司一东印度公司。公司从政那里得到了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广阔区域的贸易垄断权。公司有权代国会对外宣战、签订条约、招募军队、在殖民地发行货币和任命官员等。这公司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了非洲的好望角,南亚的锡兰和马拉巴海岸,以及南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
提示:
(1)性质:
商业性垄断贸易机构,具有商业公司和殖民机构的双重性质。
(2)特点:
①拥有政府背景与政治地位;
②垄断对外贸易;
③享有各种特权:A. 政治特权:代表国会对外宣战、签订条约、招募军队、在殖民地发行货币和任命官员、制定法律等;B. 经济特权:垄断对外贸易。
(3)影响:
①对世界: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创新。
②对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③对殖民地:给殖民地带去了灾难(破坏性);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建设性)。
2.中国近代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原因:
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进中国。
(2)概况:
(3)影响:
①给近代中国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进程。
(三)商品种类增多
1.普惠性的商品种类增多:
(1)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
(2)来自东方的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
2.罪恶性的商品种类增多:
(1)奴隶贸易:
非洲黑人奴隶也成为贸易商品,16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支配了早期的奴隶贸易,英国后来居上。
(2)鸦片贸易:
18世纪后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后来,美国等国也开始向中国贩卖鸦片。
(四)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
问题思考:(“学思之窗”)下表数据反映的什么问题?
提示:
(1)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开始形成多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
(2)近代世界贸易格局由单中心格局向多中心格局发展。
问题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国际贸易变化的影响及其与近代商业贸易的关系。
材料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 …………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提示:
(1)影响:
对世界市场: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对欧洲:从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扩大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奠定基础。
3、对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进步(建设性);不平等贸易严重损害了亚非拉的利益,造成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落后(破坏性)。
(2)两者的关系:
①商业贸易的发展也使得世界各地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当中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深化与扩张。
②二者互相联系,彼此影响,形成了紧密的关联。
高考真题演练:
1.(2024·浙江卷)1875年,《申报》评论某经济实体时写道:“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数百万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盖每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必须数百十人以共集成。”次年,又评论“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该经济实体是(  )
A.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B.先施百货公司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经济实体可以设立股份制公司,且该企业从事航运业,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采用股份制,故选C项;1882年9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这个公司除了提供买卖股票的业务,还提供股票抵押、企业介绍等业务,不从事航运业务,排除A项;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排除B项;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且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不符合股份制的特点,排除D项。
2.(2024·甘肃卷)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一方面以廉价棉纱倾销中国,另一方面从中国大量进口棉花,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加剧,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民族企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D.传统家庭手工业日渐兴盛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七八十年年代,中国的棉花和棉纱的生产和销售明显受到列强主导的国际市场影响,这说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C项;当时中国民族企业刚刚起步不久,深受国际市场影响,“迅速提高”说法有误,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近代史经济结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由于受到列强侵略和倾销商品的影响,传统家庭手工业逐渐破产,排除D项。
3.(2023·全国乙卷)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解析】 由材料可知,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价格和销量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印度和日本茶叶进入市场,使中国茶叶面对的竞争对手增多,客观上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价格和销售数量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表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中国茶叶出口的数值在材料中无法得知,排除A项;进口大于出口是入超,材料中没有进出口数据的比较,无法得知对外贸易的状况,排除B项;世界经济一体化主要表现为消除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所有人为限制,材料中涉及到中国茶叶价格的变动,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内容无关,排除C项。
4.(2023·海南卷)图3最大程度地体现了(  )
A.生产技术的辐射
B.经济中心的转移
C.贸易格局的变化
D.工业城市的发展
【解析】据图片信息,1500年欧洲城市潜能最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和地中海东岸地区,因为这里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是当时欧洲的经济中心,1650年欧洲城市潜能最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以荷兰为中心的西欧地区,因为当时荷兰是世界的海上霸主,1800年欧洲城市潜能最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英国南部地区,当时这一区域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故B项正确,为最佳选项;1500年世界的贸易中心位于地中海东岸,1600年荷兰成为世界海上贸易的主导者,1800年工业革命使英国在世界贸易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但是贸易格局只是影响欧洲城市潜能分布的因素之一,故C项有较大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工业城市的发展只能反映1800年欧洲城市潜能的分布情况,不能完整反映三幅图片信息,故D项虽有一定合理性,但理由不够充分;1500、1650年欧洲尚未开始工业革命,1800年欧洲城市潜能分布主要集中于英国南部地区,而英国本来就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故A项错误,排除A项。

5.(2023·浙江卷6月)1694年,英格兰银行获准成立,在伦敦商人中大受欢迎,但贵族却对它不感兴趣。尽管英国国王带头认股,成为最早的一批股东,但贵族院却只有两人追随其后。直到1749年,一位英国政党领袖还说:“国家是一条船,地主是船主,商人只是乘客。”这说明(  )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还未确立
B.银行的商业经营方式最早出现于英国
C.新的资本价值观念尚未普及
D.“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的政权结构
【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以及殖民扩张,新的经营方式出现,英格兰银行就属于其中的佼佼者,但是英国的贵族并不热心于参股英格兰银行,这说明新的资本价值观念尚未普及,英国的贵族依然热衷于传统的投资,故选C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A项;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提供资金和信用,排除B项;“光荣革命”后,英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材料中体现的是英国贵族对商业银行的轻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6.(2022·辽宁卷)18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邮政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由政府逐步扩大到民间,各国邮局数量普遍增加,邮政体系进一步完善。如普鲁士地区的信件传递速度在24小时内可达150千米,邮递范围遍及欧洲。据此可知邮政业(  )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B.成为欧洲各国重点发展行业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促进了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
【解析】 材料时间主要限于18世纪下半叶,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兴起,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而邮政服务对象扩大、数量增加和传递速度加快,都有利于信息传递、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故选C项。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是到19世纪中期,伴随一系列自然科学的突破性成就而产生一系列新技术、新发明而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邮政业与其他行业发展对比信息,且联系所学知识,也可以排除B项;邮政传递的信息不一定都与文化相关,故排除D项。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世界市场的形成
世界市场的概念
(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三)世界市场形成的特点
(四)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一)贸易中心转移
(二)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三)商品种类增多
(四)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相对简单,重难点明确,且部分知识之前有学习过,学生学习比较容易,所以主要采用学生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由于商业贸易的特点和形式的概念较为抽象,难以通过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际例子和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
选用了较多的图片史料,学生解读有一定的困难,加之教学节奏紧凑,故部分史料处理不到位,存在解读不足等问题,后续教学中需进一步加强。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8课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