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测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1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3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符合这一设想的措施是( )
A.组织互助组 B.成立生产合作社
C.进行公私合营 D.建立人民公社
【答案】C从材料的“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可知为后来的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C项公私合营。
2.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五计划”进行研究调查,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下列事实与当时时代不符的有 ( )
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
B.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等工业设施
C.农村正进行土地改革
D.城市公私合营掀起高潮
【答案】 C 土地改革是指把地主土地所有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造后形成的小农经济很难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在“一五计划”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对农业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改造。
3.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安门广场举行联欢大会,北京市市长彭真在会上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材料所呈现的历史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史实。
4.十年建设时期,诗人笔下经常有:“烟 ( http: / / www.21cnjy.com )囱”的身影,如“彩霞里伊水似凤舞,白云中洛河似龙腾,看茫茫绿树大海,排排烟囱森林”。这种文学现象反映的现代信息应当是( )
A.人们环保意识逐步增强
B.喜好黑色的时代审美观
C.追求工业化的发展目标
D.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现实
【答案】C 由材料中“排排烟囱森林”可以看到,由于发展工业,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它符合当时大炼钢铁时期的历史特征。
5.下表是我国1961年至1962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 )
年份 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1962 33.8 30.3 36.3
A.新中国已经建成工业化国家 B.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C.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调整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答案】D扣住题干中的时间“19 ( http: / / www.21cnjy.com )61年至1962年”可排除A、C项,同时A项本身表述不合史实;而B项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不切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56—66年,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建立;从表格中1962年的国民经济比例33.8 :30.3 :36.3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调整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6.英国《卫报》1979年9月24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文章《建国三十周年,新的长征开始了》中说,“中国一定要在本世纪末成为一个工业和军事大国。但是,首先要解决若干比较紧迫的问题。”影响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是( )
A.人口基数过大 B.经济模式单一 C.社会思想保守 D.阶级斗争尚存
【答案】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7 ( http: / / www.21cnjy.com )9年中国经济最紧迫的问题应该是计划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已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所以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7.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B. “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 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答案】C 三大改造的完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故A错误;“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故B错误;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取得突破,因此D也要排除。
8.改革开放是新时期党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府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举措。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在改革中实践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道路。这条道路是( )
A.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大力推行联产承包 D.限制农民进城打工
【答案】B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看农民们已经不是从事农业,而是进厂从事工业。但又并未进城务工,说明农民们是就地解决,进了乡镇企业。故选B。
9.下图中属于我国开放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答案】 C ②③是指厦门和深圳,它们是经济特区,故要排除;而①④是指福州和北海,它们是沿海开放城市。
10.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国政府做出这一决策时面临的状况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转向城市、国企
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历史终结论”喧嚣
C.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正在进行一轮姓“资”、姓“社”的争论
【答案】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党的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11.邓小平南巡讲话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民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其内容不包括( )
A.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B.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理解
C.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答案】 D 解答此题可以从两个角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考虑:一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困扰人民的认识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就是邓小平谈话应该解决的问题;二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涉及到哪些问题。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和内容就可以看出谈话解决了A、B、C三个方面的问题。
12.英国《金融时报》:“自197 ( http: / / www.21cnjy.com )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D A和D虽然都符合题目中的时间,但是题目强调的是催生创业高潮点的动因. 因此应该切合创业这个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70分)
16.(28分)阅读下列材料: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请回答:
(1)概述“一五”计划强调“工业增速”,“超英赶美”的背景。(8分)
(2)结合史实分析“大跃进”与“大倒退”之间的必然联系。(6分)
(3)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简述造成这一变化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8分)
(4)“十二五”规划与“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相比,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有何变化?(4分)
【解析】 第(1)问从建国初经济形势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国际形势背景来分析。第(2)问回答“大跃进”的危害。第(3)问1992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因此“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实际上是指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第(4)问对比“十二五”规划与“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的主题内容获得认识。
【答案】
(1)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基础差,底子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美苏冷战。(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8分)
(2)“大跃进”造成“左”倾错 ( http: / / www.21cnjy.com )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答出符合题意的四点即可)(6分)
(3)原因: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
过程:1956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十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6分)
(4)从单纯重视经济增长到既重视经济增长又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视发展方式、强调科学发展。(4分)
17.(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12月18日至2 ( http: / / www.21cnjy.com )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汪东兴出席了会议。各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农业合作化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提高。但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这种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对农业的巨大投入,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1978年,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三 邓小平指出:推翻帝国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两个讲全了。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农村在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管理机构等三方面的变化。(6分)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什么?(6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6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从宏观的国内外背景和微观的具体措施去把握相关的知识点。还应该把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
【答案】
(1)政治背景:“文革”结束。经济背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改善。文化背景:政治思想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6分)
(2)经营方式:从集体经营到分户经营。分配方式:从平均主义到按劳分配。管理机构:从人民公社到乡、镇政府,从生产大队到村民委员会。(6分)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积极作用:通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6分)
(4)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6分)
18。(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亿元)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长速度是古今中外史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它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年——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4分)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外国农业生产状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状况的出现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种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6分)
(3)材料三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2分)
【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的发展状 ( http: / / www.21cnjy.com )况和对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所设材料通俗易懂,难度不大。第(1)问,依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1952年——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结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第(2)问,注意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58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前一问依据教材,后一问重在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第(4)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不真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3)安徽、四川。因为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的(或没有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4)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发展政策。
备用题
1.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
A. 社会主义现代化 B. 农业合作化
C.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D. 科学技术现代化
【答案】 C 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故应选C。
2.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 ( http: / / www.21cnjy.com )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答案】D 50年代末经济建设的三面红 ( http: / / www.21cnjy.com )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经济建设一味求快,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因此50年代末,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谈到:“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 由于“人家封锁”给我们带来了困难
B. 我们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而导致困难
C. “人家封锁”和我们“闭关自守”都是错的
D. 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D分析材料,牢牢抓住“实质”,小平同志所述反映了我们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促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4.目前,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 )
①全方位 ②多层次 ③宽领域 ④成熟完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目前,我国对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放格局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5.多年来东莞曾创造了无数的经济奇迹,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取得这一成就的深层历史原因是( )
A.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 B.生产成本降低提高了经济效益
C.东莞市政府重视自主创新能力 D.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保驾护航
【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中的“深层历史原因”,指的是东莞自身为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故产业结构的调整、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皆是,排除A、B、C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是东莞经济发展的外在政策因素,故答案选D。
6.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 )
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D.“粮补机补肥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
【答案】A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合作化道路符合过渡时期三大改造中对农业实行合作社运动的史实。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农业、手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决议(1956年9月)
材料二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之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中共中央向八大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1958年5月)
材料三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在本质上,依然是政权问题,就是资产阶级要推翻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而要大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人民日报》社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
的道路前进》(1967年11月6日)
回答:
①据材料一、二,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哪些变化?影响如何?
②据材料二、三从八大二次会议到“文革”,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又有哪些变化?在实践上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①变化:中共八大关于我国国内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八大二次会议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影响:导致在阶级斗争出现失误,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受到挫折。
②变化: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关于阶级斗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错误论断进一步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行“文化大革命”。影响:在实践上造成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亿元)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长速度是古今中外史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它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年——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4分)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外国农业生产状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状况的出现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种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5分)
(3)材料三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2分)
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状况和对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所设材料通俗易懂,难度不大。第(1)问,依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1952年——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结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第(2)问,注意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58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前一问依据教材,后一问重在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第(4)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不真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3)安徽、四川。因为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的(或没有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4)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发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