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件(共27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件(共27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2 21:5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新课导入

汉朝的丝绸之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玉门关遗址
这幅图展示的是今日玉门关景区中的小方盘城遗址。一般认为,西汉玉门关即在小方盘城遗址。小方盘城遗址现存的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城墙,下有马道,曾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咽喉之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图
玉门关遗址
目标展示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丝绸之路,知道统一多封建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对西域的管理、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分析认识丝绸之路对沟通中外文明的重大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通过观察《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图片、知道西域的大致范围,丝绸之路的经过的地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树立21世纪“一带一路”世界影响力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张骞不畏险阻、勇于探索开拓的进取精神,形成新疆、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共识。(家国情怀)
◎张骞通西域◎
目标导学一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张骞通西域”这一子目内容,相关史事及课本插图,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西域的概念、大月氏的地理位置、出使西域的背景?
2.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及影响,你能感受到他怎样的精神?
3.合作探究: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
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
(一)背景
汉代人把现今甘肃 和 以西,也就是现在 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玉门关
新疆地区
阳关
曾有诗人描写:“西出阳关无故人” 和“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见西域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1.西域的地理范围
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
(一)背景
2.背景:
(1)西域小国林立,受匈奴控制和奴役。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西域诸国大率土著(定居),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服属匈奴而为其役)。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官名),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国名)、危须(国名)、尉黎(国名)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汉书·西域传》
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
(一)背景
(2)匈奴从西域进攻西汉,西汉王朝十分被动。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汉书·张骞传》
联手共同对付匈奴
求贤令
“盖有特别之功,必待特别之人。故马或者奔踶(dì)而致千里,士或者有负俗之累而犯罪名。夫泛驾之马,跅(tuò)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班固《汉书 武帝纪》
2.背景:
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
(二)经过
张骞
张骞,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博望镇) 人,西汉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曾为汉武帝伴读洞悉朝野和天下大事,胸有大志且性格坚毅,办事沉稳敏捷。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坚韧不拔、心胸开阔,能以信义待人事友。
说说你知道的张骞。
1.张骞
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
(二)经过
2.经过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
时间
结果
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
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公元前119年
沟通西域
漠北战役同年
张骞的精神
不畏艰险,
百折不挠,
敢于探索,
坚定信念……
报效祖国...
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
(三)影响
观看视频,尝试从多个角度说说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从影响领域看,张骞通西域大大推动了欧亚大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从影响时段看,短时段上,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促进了各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长时段上,张骞通西域成为丝绸之路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观看视频: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
(三)影响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 · 大宛列传》
(译文 由于张骞开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来出使西域的人都仿效张赛,自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西域各国,西域各国也因此而信任他们。)
“凿空”是开通道路,西域与中原长期交通不便,张骞开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这条由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不太为世人所知。因此,司马迁等古代学者会将张骞通西域视为开辟这一道路的创举,称其为“凿空”。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后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日益繁盛,所以“凿空”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
◎丝绸之路◎
目标导学二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丝绸之路”这一子目内容,相关史事及课本插图,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简述陆上丝绸之路的的形成与路线。
2.归纳陆上丝绸之路交流哪些物品?
3.概括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价值)。
4.简述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及主要航线。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
(一)陆上丝路形成与路线
阅读示意图,结合课文找到“陆上丝绸之路”的关键地点,并把它们填入图中。
长安
河西走廊


西域
西

欧洲
北非
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这条沟通欧亚的路上交通道路正式开辟,后世称“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安息)——欧洲(大秦)北非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
(二)陆上丝路交流物品
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
香料、玻璃、宝石以及歌舞、乐器等
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
凿井、铸铁等技术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
(三)陆上丝路影响
研读史料,概括陆上丝绸之路有什么影响(价值)?
价值(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材料 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两大强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在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历史纲要(下)》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
(四)海上丝路形成与路线
识读地图,阅读教材,简述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及主要航线。
汉武帝时,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
——《汉书.地理志》
路线一: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
路线二:山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目标导学三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汉朝对西域的管理”这一子目内容,相关史事及课本插图,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简述西汉对西域的管理及作用。
2.简述东汉对西域的管理。
3.合作探究: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目标导学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一)西汉管理西域
(1)时间:
(2)措施:
(3)权限:
(4)管辖范围:
(5)意义:
公元前60年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西域都护
1.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的大地区。
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
目标导学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二)东汉管理西域
结合地图和教材,简述东汉对西域的管理。
1.班超班勇出使西域各国
2.甘英出使大秦
3.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使府
为国守土的责任担当;
增强了西域对中原的向心力。
识读地图,说说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目标导学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三)意义
历史意义: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表明自汉朝开始新疆地区就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东汉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秦朝形势图
南海诸岛
中国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国人民在南 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秦汉时期,中国已有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中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最早发现了南海的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
知识拓展
阅读教材《知识拓展》,说说为什么南海诸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古道新生绘蓝图
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到东汉班超重启丝绸之路,从甘英出使大秦到班勇继承父业,漫漫丝绸之路,总有人在路上……
知识拓展
2013年9月7日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
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议
2013年10月3日
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
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一带一路”
——21世纪的“凿空之旅”
知识拓展
意义: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实现合作共赢和友好往来。
谈古论今: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你觉得今天建设“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
知识拓展
课堂总结
1.(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距今150万年的元谋人,A项正确;北京人距今30万年不是中国最早的人类,排除B项;半坡居民距今5000年,排除C项;河姆渡人距今6000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史料实证】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这说明张骞通西域(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
2.【史料实证】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B.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C.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D.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
C




1.(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距今150万年的元谋人,A项正确;北京人距今30万年不是中国最早的人类,排除B项;半坡居民距今5000年,排除C项;河姆渡人距今6000年,排除D项。故选A项。
3.【史料实证】“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面。这一画面反映的是( )
A.蒙恬北击匈奴 B.丝绸之路贸易 C.玄奘西行天竺 D.甘肃行省设置
4.【史料实证】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据此可知,丝绸之路( )
A.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大大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