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爱 莲 说 作者:周敦颐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作为笔下宠儿,在宋代,有一位哲学家却独爱莲花,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位哲学家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出自《周元公集》 朝代:北宋 文体:议论散文 跳过画面进入主界面《爱莲说》教学课件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全文诵读生词学习古文今译课文分析品读思考课堂练习咏莲名句结束语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返回目录写作体裁写作体裁
“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问题。
返回目录作者简介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全文诵读生词学习古文今译课文分析品读思考课堂练习咏莲名句结束语写作背景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宋熙宁四年,周敦颐任南康知军之时,在他的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公务之余,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为世人所传诵。 返回目录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全文诵读生词学习古文今译课文分析品读思考课堂练习咏莲名句结束语欣 赏诵 读中国古典诗词朗诵之 爱 莲 说朗诵:凌锋返 回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周敦颐予独爱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香远益清,可远观不蔓不枝,亭亭净植,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再读一遍返回目录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全文诵读生词学习古文今译课文分析品读思考课堂练习咏莲名句结束语fán :多 yū :泥 :沾染(污秽) zhuó :洗涤 xiè :亲近而不庄重 xiǎn :少 Yú :应当 你读对了吗? 返回目录 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全文诵读生词学习古文今译课文分析品读思考课堂练习咏莲名句结束语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茎梗中间贯通,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笔挺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喜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
像我一样的人有几个呢?喜爱
牡丹的人,当然很多了。
释义水陆草木之花——的;
蕃——很多; 独——惟独;
甚——很; 染—— 污染;
予独爱莲之…——助词,用于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濯——洗;不蔓不枝——牵连;
益——更加; 植——树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者也——表判断, …是 …;
噫——叹词,唉;
鲜——很少; 宜——应当
返回目录 全文释义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全文诵读生词学习古文今译课文分析品读思考课堂练习咏莲名句结束语课文分析 描写角度莲的品质写作手法返回目录课文分析 描写角度莲的品质写作手法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体态
香远益清
—— 味道
亭亭净植
—— 气质
返回目录莲,花之君子者也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高洁,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端庄,清高返 回课文分析 描写角度莲的品质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作者借赞美莲的高尚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返回目录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全文诵读生词学习古文今译课文分析品读思考课堂练习咏莲名句结束语思考思考题一思考题二思考题三思考题四返回目录思考 一.这篇文章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写了菊和牡丹,你能感觉到作者对菊和牡丹的态度吗?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从第二段我们品读出作者对菊的“惋惜”和对牡丹的“鄙弃”。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为了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作者用陶渊明追求隐逸(正衬)和世人追求富贵(反衬)的生活态度来衬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参考答案思考题一思考题二思考题三思考题四返回目录 二.出淤泥而不染的“染”字是污染之意,请大家反复品读,体味这里“染”改成“污”好不好?为什么? 答:“染”字能让人品味出君子主动不受沾染,更体现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美德。而“污”字却读不出来这种感觉。
思考参考答案思考题一思考题二思考题三思考题四返回目录思考 三.如上题,中通外直的“通”是空的意思,这里将“通”字换成“空”字如何?为什么?请大家反复品读。 答:不妥。“通”带有褒义色彩,“空”具有贬义色彩。“通”字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于君子通达事理、心胸坦荡的美德的赞扬之情。而“空”字却不能表达这种感情。
可见文章用语之妙,换一字则意境全无!参考答案思考题一思考题二思考题三思考题四返回目录思考 四.第二段中前半部分写花的顺序:菊花—牡丹—莲花;后半部分:菊花—莲花—牡丹,作者这么做用意是什么? 答:改变顺序后将牡丹写在最后,是为了突出表达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批判和鄙弃,从而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中心。参考答案返回目录思考题一思考题二思考题三思考题四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全文诵读生词学习古文今译课文分析品读思考课堂练习咏莲名句结束语练习练习一练习二练习三返回目录 一.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背诵并默写。练习 从生长环境描写莲花的句子: ;
从体态描写莲花的句子: ;
从味道描写莲花的句子: ;
从气质描写莲花的句子: 。提示练习一练习二练习三返回目录练习 二.文中除了衬托手法外,还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提示练习一练习二练习三返回目录练习 三.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模仿课文写一段话。 我喜爱莲花,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喜爱 ,
因为它 。提示返回目录练习一练习二练习三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全文诵读生词学习古文今译课文分析品读思考课堂练习咏莲名句结束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 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乐府民歌 …………返回目录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全文诵读生词学习古文今译课文分析品读思考课堂练习咏莲名句结束语 这节课即将结束,但是我们对《爱莲说》的解读才刚刚开始,人一生中不同时期阅读同一篇文章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希望大家在今后能够将《爱莲说》常读常新,指导我们的生活,塑造自己的品格。成都市青苏职业中学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