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阅读专题五:做好简答题
(原卷版)
一、(2024·山东·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强:成串的钱。
本文如何从正侧面塑造了萧燧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二、(2024·浙江绍兴·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讳某,字凝远,固始人。父嵩,以累举进士推恩,闭门教子,不肯仕,累赠奉直大夫。公,奉直第二子,幼有美质,读书日数千言,学为文,辄惊其长老。崇宁中,甫年十八,入太学,声名籍甚。会女真陷全燕,乘虚南下,两河皆震,吏士相顾无人色,或委官去。郡檄公饷军,公南方书生,平生不习金鼓,初成意公难之。而公得檄即行不暇秣马冒兵往来军赖以无乏。虏出塞,会公亦遭奉直忧,始南归。终丧,得南剑州顺昌县尉。时所在盗起,公素得士心,徐设方略,穷其窟穴,未几悉平。调泉州安溪县丞,改宣教郎,犹安其官,不求徙。有自吏部拟注来代者,始徙南安县丞。其恬于仕进如此。南安大饥,民弃子者相属,公请于州,出常平钱米,设安养院于延福僧舍,糜粥汤液,皆不失其宜。明年,岁丰,悉访其所亲归之。迁知晋江县,会诏造战舰,公躬督其役。劳费视他邑省殆半,而事独先期办。安抚使张忠献公闻于朝,特减磨勘年①,遂为荼事司干办公事。公于是行能已为时所知。秩满,造行在所,顾不数见公卿。赴铨,得通判南剑州而归。将之官,以绍兴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感疾不起,享年六十有八。积寄禄官至左朝奉大夫,累赠正议大夫。
(节选自《全宋文·傅正议墓志铭》,有删改)
材料二:
傅公在学校二十年,声震京师,同舍生去为公卿者袂相属,而公始仅得一第。既仕矣,适时艰难,妄男子往往起闾巷,取美官,公又弃不用,则亦何自乐哉?及读所作《至乐庵记》,自道其胸中恢疏磊落,所以乐而忘忧者,文辞辨丽动人,有列御寇②、庄周之遗风,然后知公盖有道者。或曰:使天以富贵易公之乐,公其许之乎?予曰:公所以处贫贱者,则其所以处富贵也。颜回之箪瓢,周公之衮绣,一也。观斯文者盍以是求之。
(节选自《全宋文·跋傅正议至乐庵记》,有删改)
【注】①减磨勘年:凡官员任用、升迁都有规定任期年限,若获朝廷恩例,可减少一定年数,提前转官或参选,称减年。②列御寇:列子,道家代表人物。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傅公“有列御寇、庄周之遗风”,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其表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①亡,荆急求之,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石,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②,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有删改)
【注】①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②儿子:小孩儿,
材料二: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汉五年,即皇帝位,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节选自《汉书·萧何传》,有删改)
材料中提到“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孙叔敖的“道”体现在“以不利为利”,因而能够长久占有土地。那么“丈人”“子罕”和“萧何”的“道”分别是什么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四.(2024年全国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五.(2023·湖北5月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节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选段谈的是勤学的问题,请简要说明选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阅读专题五:做好简答题
(解析版)
一、(2024·山东·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强:成串的钱。
本文如何从正侧面塑造了萧燧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正面:从上奏罢免仗势无为的地方官以及劝谏皇帝端正法律制度等可以看出萧燧的直言进谏,忠君为国;从节省费用,用积蓄富余之钱补足地方财政拖欠可以看出萧燧的为政清廉、一心为民;从拒绝秦桧的请托可以看出萧燧的正直无畏。
(2)侧面:从萧燧被调任,百姓拦路,道路几乎无法行走可以看出萧燧的勤政爱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1)正面:
由原文“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可知,从上奏罢免仗势无为的地方官以及劝谏皇帝端正法律制度等可以看出萧燧的直言进谏,忠君为国;
由原文“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可知,从节省费用,用积蓄富余之钱补足地方财政拖欠可以看出萧燧的为政清廉、一心为民;
由原文“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可知,从拒绝秦桧的请托可以看出萧燧的正直无畏。
(2)侧面:
由原文“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可知,从萧燧被调任,百姓拦路,道路几乎无法行走可以看出萧燧的勤政爱民。
参考译文: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生来就特别聪明,很小就能做文章。绍兴十八年,以优秀成绩进士及第。授为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把持朝政,他的亲信秘密地告诉萧燧,秋天考试时你必定在漕台当主考官,萧燧询问原因,说:“丞相有个儿子参加考试,想把他托付给您。”萧燧发怒说:“我刚做官就敢昧良心吗!”秦桧衔恨他,过后接到文书到秀州,到达那里时名额已经满了,从考官中换一名到漕试考场,秦熺果然考中了前几名。孝宗初年,授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流觐见,议论说“应当按官职选择人才,不应当因人选择官位”。皇上高兴,作《用人论》赏赐大臣。淳熙二年,进为起居郎。在此之前,监察御史有了缺额,朝廷言论很多倾向萧燧,因他没做过县官,就任他做了左司谏。当时宦官甘昇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王秬都在外做地方官,因为有所倚仗,没有好的表现,萧燧都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又商议对外敌继续进攻,以扩大战果,皇上拿这问萧燧,回答说:“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一点小富裕,萌生骄奢之心,不是臣能知道的。”皇上说:“是忠言。”于是劝皇上端正法律制度,接纳正直言论,亲近正人君子,疏远奸邪小人,身边近臣有功劳的可以赏给俸禄,不可以分给权力。皇上都欣然接受。出朝为严州知州。严州地窄财缺,刚到那里,公家的钱不满三千,萧燧节省使之够用。两年内,用积蓄富余的钱补上拖欠的,各县都宽裕了。皇上正在吝惜职名,没有功劳的不授给,下诏因萧燧治理地方有成绩,授为敷文阁待制,移为婺州知州。父老拦路,几乎无法行走,送出州境的人要按千数计算。婺州和严州相邻,人民熟知条令教化,不费力而达到治理的目的。年成遇旱灾,浙西常平司请求拨粮食到严州,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此到朝廷请求,打开太仓的米赈济他们。八年,召回朝,进言:“江、浙连年遭受水旱,希望下诏征求意见,再命令各部门通融收取郡县的赋税,不要只是督责逼迫。”十年,上奏谈论广西各郡百姓身丁钱的弊病,事情很多都施行了。庆典时的施恩,丁钱的减免一半,也是从萧燧发起的。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二、(2024·浙江绍兴·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讳某,字凝远,固始人。父嵩,以累举进士推恩,闭门教子,不肯仕,累赠奉直大夫。公,奉直第二子,幼有美质,读书日数千言,学为文,辄惊其长老。崇宁中,甫年十八,入太学,声名籍甚。会女真陷全燕,乘虚南下,两河皆震,吏士相顾无人色,或委官去。郡檄公饷军,公南方书生,平生不习金鼓,初成意公难之。而公得檄即行不暇秣马冒兵往来军赖以无乏。虏出塞,会公亦遭奉直忧,始南归。终丧,得南剑州顺昌县尉。时所在盗起,公素得士心,徐设方略,穷其窟穴,未几悉平。调泉州安溪县丞,改宣教郎,犹安其官,不求徙。有自吏部拟注来代者,始徙南安县丞。其恬于仕进如此。南安大饥,民弃子者相属,公请于州,出常平钱米,设安养院于延福僧舍,糜粥汤液,皆不失其宜。明年,岁丰,悉访其所亲归之。迁知晋江县,会诏造战舰,公躬督其役。劳费视他邑省殆半,而事独先期办。安抚使张忠献公闻于朝,特减磨勘年①,遂为荼事司干办公事。公于是行能已为时所知。秩满,造行在所,顾不数见公卿。赴铨,得通判南剑州而归。将之官,以绍兴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感疾不起,享年六十有八。积寄禄官至左朝奉大夫,累赠正议大夫。
(节选自《全宋文·傅正议墓志铭》,有删改)
材料二:
傅公在学校二十年,声震京师,同舍生去为公卿者袂相属,而公始仅得一第。既仕矣,适时艰难,妄男子往往起闾巷,取美官,公又弃不用,则亦何自乐哉?及读所作《至乐庵记》,自道其胸中恢疏磊落,所以乐而忘忧者,文辞辨丽动人,有列御寇②、庄周之遗风,然后知公盖有道者。或曰:使天以富贵易公之乐,公其许之乎?予曰:公所以处贫贱者,则其所以处富贵也。颜回之箪瓢,周公之衮绣,一也。观斯文者盍以是求之。
(节选自《全宋文·跋傅正议至乐庵记》,有删改)
【注】①减磨勘年:凡官员任用、升迁都有规定任期年限,若获朝廷恩例,可减少一定年数,提前转官或参选,称减年。②列御寇:列子,道家代表人物。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傅公“有列御寇、庄周之遗风”,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其表现。
【答案】①为官淡泊名利,对于官场晋升十分淡然;
②为人豁达开朗,超然物外,能乐而忘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终丧,得南剑州顺昌县尉”“调泉州安溪县丞,改宣教郎,犹安其官,不求徙”“其恬于仕进如此”等内容,可概括:傅公为官淡泊名利,对于官场晋升十分淡然。
由“自道其胸中恢疏磊落,所以乐而忘忧者,文辞辨丽动人,有列御寇、庄周之遗风,然后知公盖有道者”“公所以处贫贱者,则其所以处富贵也”等内容,可概括:傅公为人豁达开朗,超然物外,能乐而忘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傅公,字凝远,是固始人。他的父亲傅嵩,凭借多次应考进士而得到推广封恩,却关上门在家里教育孩子,不愿意做官,后被累赠为奉直大夫。傅公,是奉直大夫的第二个儿子,小时候就有美好的品质,全天读数千字,学习作文章,常常使长者惊叹。崇宁年间,他刚满十八岁,就进入太学,声誉显赫。恰逢女真攻破全燕,乘虚向南进攻,震动两河地区,官员士兵相视都面无人色,有人弃官离去。郡县用檄文晓谕傅公为军队供应军饷,傅公是南方的读书人,素来不通晓军事,起初大家都认为他难以胜任。但傅公接到文书就行动起来,甚至来不及喂好马就冒着危险往来,军队依赖他才免于匮乏。敌军远出边塞,恰逢他的父亲奉直大夫去世,他方才南归。服丧结束,他得到了南剑州顺昌县县尉的职位。当时处处都有盗贼起事,傅公平时很得人心,慎重地制订了方针策略,彻底剿灭了那些盗贼的巢穴,不久就完全平定了(祸事)。他被调任为泉州安溪县县丞,又改任宣教郎,他仍安于这个官位,没有寻求调动。有从吏部拟定注名来代替他的人,他才调任为南安县县丞。他对做官晋升就是如此淡然。南安县遭遇严重饥荒,百姓抛弃孩子的事情接连发生,傅公向州府请命,发放常平仓的钱财和米粮,在延福寺内设立安养院,提供白粥和汤水,他的做法没有不合乎时宜的。到了第二年,年谷丰收,傅公全力寻求他们的亲人使他们回家。后来调任为晋江县知县,正赶上朝廷下诏建造战舰,傅公亲自督促劳役。耗费的劳力和费用比其他县几乎少一半,而且唯独他在规定期限前完成事情。安抚使忠献公张浚向朝廷报告了他的事迹,特别减少了他考课的年限,于是被任命为茶事司干办公事。傅公的品行和才能于是为时人所了解。任期届满,他去了行在所,只是很少见到高官。(后来)前往吏部听候铨选,获任南剑州通判回去。即将赴任时,在绍兴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感染疾病没有治愈,享年六十八岁。多次任积禄官至左朝奉大夫,后又追赠正议大夫。
材料二:
傅公在太学待了二十年,声名震动京城,同馆舍的学生离开成为高官的接连不断,而傅公开始只是科考及第。做官后,恰逢时局艰难,狂妄无知之人纷纷在乡里民间被举用,(并能)谋取到好的官职,傅公却又被舍弃不被任用,那么他又怎能自得其乐呢 直至读到他所作的《至乐庵记》,自己才感悟到他心胸的宽宏坦荡,因此能够快乐而忘却忧愁,他的文章语言华美绮丽感人,具有列子、庄周的遗风,这时才知道傅公大概就是有修养的人。有人说:如果上天用富贵来换取傅公的快乐,傅公难道会同意吗?我说:傅公居于贫贱之境地,就是居于富贵之境地。颜回的箪食瓢饮(的简朴生活),周公的衮衣绣裳(的华丽服饰),是一样的。欣赏他文章的人何不从这一点来寻求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①亡,荆急求之,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石,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②,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有删改)
【注】①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②儿子:小孩儿,
材料二: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汉五年,即皇帝位,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节选自《汉书·萧何传》,有删改)
材料中提到“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孙叔敖的“道”体现在“以不利为利”,因而能够长久占有土地。那么“丈人”“子罕”和“萧何”的“道”分别是什么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答案】(1)丈人:施恩不望报。助人于危难之中,却隐姓埋名,不图回报。
子罕:不受惠赠,爱惜羽毛。有权位,却不接受别人送给自己的宝物,从而保全了自己的名声。
(3)萧何:目光长远。不着眼于眼前的物质利益,却收取律令图书,为后来刘邦争夺天下提供了详备的资料。(或者持家有道,为家族长远考虑,选择偏僻之处安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丈人:施恩不望报。丈人把伍子胥送给江去,却不收取他的千金之剑,还说“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石,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后来伍子胥派人到江上找他也未曾找到,可见他助人于危难之中,却隐姓埋名,不图回报。
(2)子罕:不受惠赠,爱惜羽毛。子罕位居高官,有权位,一个野人来献宝,子罕却不接受,说“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受到宋国长者的称赞,从而保全了自己的名声。
(3)萧何:目光长远。沛公攻打到了咸阳,众将领都争着却抢金银财宝布帛等财物,只有萧何“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他不着眼于眼前的物质利益,却收取律令图书,为后来刘邦争夺天下提供了详备的资料。(或者持家有道,“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可见他为家族长远考虑,选择偏僻之处安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是因为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好听。楚人畏惧鬼魅,而越人迷信神灵。因此,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和世俗之人不同的原因。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于是他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主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为什么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
宋国的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这个乡下人的宝贝,希望相国赏我个脸,收下它吧。”子罕说:“您把玉当成宝,我把不接受它作为宝。”所以宋国有德行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而是他认为的宝与众不同啊。”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就越粗陋。
材料二:
萧何,沛地人。等到高祖起事做了沛公,萧何曾经任丞督事。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相跑到储存金帛财物的府库去瓜分。只有萧何先进去收藏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沛公能详细地了解到天下险恶的要塞、人民的困难痛苦等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藏了这些图书。汉五年,沛公登基,认为萧何功劳最大,第一个封他为酂侯。萧何买田宅一定在穷苦偏僻的地方,治家不修有院墙的房屋,他说:“假使后代贤能,要学习我的俭朴;没有贤德的话,也不会被权势之家所侵夺。”
四.(2024年全国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答案】 敬贤礼士:太子敬重四皓,魏文侯礼敬段干木,都是通过尊重贤士来赢得他们的支持。
化解危机:太子通过敬重四皓,化解了汉高祖废太子的危机;魏文侯通过礼敬段干木,使得秦国不敢轻易进攻魏国。
德行感化:太子和魏文侯都通过自己的德行感化了贤士,使得他们愿意为其效力,从而达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王充的观点从行动、效果、策略上点明了二者的相似之处。
从行动上看,“太子敬厚四皓”,材料二指出“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四皓是当时著名隐士;“魏文式段干木之闾”,材料一指出“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太子”“文侯”都礼敬贤士。
从效果上看,“以消高帝之议”,材料二指出“上欲废太子……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竟不易太子”;“却强秦之兵”,材料一指出“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材料三补充说明“秦兵为之不至”。二人都巧妙化解了危机。
从策略上看,王充认为“强弱不敌,众寡不同”“力少则修德”。“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消高帝之议”和“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都是采用了“修德”的策略,达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侯师从子夏学经书,以客礼对待段干木,经过他的乡里,没有一次不凭轼敬礼的。秦国曾想进攻魏国。有人说:“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文侯因此得到诸侯的赞誉。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很害怕,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竭力要挟说:“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留侯说:“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天下有四个人。现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恭,驾着(用四匹马拉的)安车,趁机派能言善辩之士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对太子是一大帮助。”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发想更换太子。等到宴饮的时候,设置酒宴,太子在旁侍奉。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奇特。皇上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个人上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道义,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跑躲藏起来。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善始善终)地好好调教保护太子吧。”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皇上起身离去,一直到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秦军因此不去攻打魏国,并不是法制的功效。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也不值得重视。”那么,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养活三军士兵,明确赏罚法令,严厉刑法,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制。六国灭亡,都灭亡在秦国的军队。六国的军队并非不精锐,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强,然而甚至于被打败灭亡,这是因为强弱不相当,多少不一样,即使明确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益处呢?假使小孩违背了大力士孟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小孩持刀跟孟贲对打,小孩肯定不能取胜,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要是孟贲发怒,而小孩讲究礼节,对他非常恭敬,孟贲才会不忍加害。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力量弱小就该修养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凭借军队强大,威力无穷战无不胜。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汉高皇帝主张想废掉太子刘盈,吕后很担忧,张子房(张良)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皓,并丰厚地礼遇他们。太子的地位安稳了太子敬重厚待四皓,来消除了高皇帝废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强大的秦军一样。
五.(2023·湖北5月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节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选段谈的是勤学的问题,请简要说明选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
[解析] 题干要求说明选段是如何逐层论述勤学问题的,即要求考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由“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可知,选段首先通过立志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由“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可知,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进一步强调观点。由“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可知,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
[答案] ①首先通过立志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②然后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进一步强调观点。③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
【参考译文】
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把聪慧机警敏捷为上选,而是把勤奋踏实、谦逊低调作为首要条件。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以虚作满,以无装有,忌讳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忌妒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讲大话骗人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特别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人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人吗?他固然可以用这些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人吗?假若有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坚定意志努力行动,勤学好问,称赞别人的长处而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乐观和蔼,平易近人,表里如一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非常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人吗?他固然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并且不求超过他人,别人果真就认为他没有能力,有不尊敬崇尚他的人吗?各位同学看到这些,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