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阅读专题六:做好综合训练题
(原卷版)
一、(2024·广东·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5小题,20分)。
善用兵者,当击其乱,不攻其治。不袭堂堂之寇,不击填填之旗。容未可见,以数相持。敌有至弊,吾因而制之;敌人执数,吾动则就阴。虎豹不动,不入陷阱;飞鸟不动,不网罗。物未有不以动而为制者也。是故圣人贵静。静则能应躁,后者能应先,数则能胜疏,博者能禽缺。故良将之用卒也,同其心,一其力,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止如丘山,发如风雨,所凌必破,靡不毁沮,动如一体,莫之应圉,是故伤敌者众,而手战者寡矣。夫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挫;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今夫虎豹便捷,熊罴多力,然而人食其肉而席其革者,不能通其知而齐其力也。夫水势胜火,章华之台烧,以升勺沃而救之,虽井而竭池,无奈之何也;举壶盆而以沃之,其灭可立而待也。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兵家或言曰:“少可胜众。”此言所将,非言所战也。或将众而用寡者,势不齐也;将寡而用众者,用力谐也。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以少胜众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夫仁勇信廉,人之美才也,然仁者可夺也,勇者可诱也,信者易欺也,廉者易谋也。将众者,有一见焉,则为人禽矣。由此观之,则兵以道制胜,而非特以人才之贤,亦自明矣。故上将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乃行之以机,发之以势,是以无破军败兵。乃至中将,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专用人与势,虽未必能万全,胜略必多矣。下将之用兵也,博闻而自乱,多知而自疑,居则恐惧,发则犹豫,是以动为人禽矣。
(节选自《淮南子·兵略训》,有删改)
[注]应:抵挡、抵御。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B.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C.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D.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贵,意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反欲斗两主,观祸败”的“斗”用法不一样。
B.一体,指一个整体,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竭诚则胡越为一体”的“一体”词义相同
C.特,本义公牛,此处意为特意,特地,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的“特”词义相同。
D.地利,指地理上的有利形势,人们常将其与天时,人和放在一起,用来概括通向成功之路的三大要素。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整然有序、气势恢宏的敌军,优秀的将领不会轻举妄动,不会轻易主动去进攻;在未摸清楚对方情况时,要采用多种方法与之周旋。
B.优秀的将领统率军队,不会让勇敢的士兵只身一人冲锋在前,也不会让胆怯的士兵只身一人往后撤退,他们行动时像风雨一般猛烈。
C.如果军队的力量没有一致性,即使统率的士兵很多,其战斗力也很小;倘若交战的双方都极力发挥自己的力量,也有可能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D.依据带兵的水平,把将领分为三类,即上将、中将和下将,其中上将懂得天道,熟悉地利,也赢得人心,并且能够见机行事,因此不会打败仗。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2小题,8分)
(1)然而人食其肉而席其革者,不能通其知而齐其力也。(4分)
居则恐惧,发则犹豫,是以动为人禽矣。(4分)
文中运用章华台被烧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
二、(2024·江苏泰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曰:“闻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资一卒。”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左右谏曰:“偷者,天下之盗也。何为之礼 ”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与。”后无几何,齐兴兵伐楚,子发将师以当之,兵三却。楚贤良大夫皆尽其计而悉其诚,齐师愈强。于是市偷进请曰:“臣有薄技,愿为君行之。”子发曰:“诺。”不问其辞而遣之。偷则夜解齐将军之帷帐而献之。子发因使人归之,曰:“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明复往,取其枕。子发又使人归之。明日又复往,取其簪。子发又使归之。齐师闻之,大骇。将军与军吏谋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头。”乃还师而去。
(节选自刘安《淮南子·道应训》)
材料二
子发将西伐蔡,克蔡,获蔡侯,归致命曰:蔡侯奉其社稷而归之楚臣属二三子而治其地楚发其赏子发辞曰:“发诫布令而敌退,是主威也;徙举相攻而敌退,是将威也;合战用力而敌退,是众威也。臣不宜以众威受赏。”
荀子讥之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古者明王之举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今子发独不然,反先王之道,乱楚国之法,堕兴功之臣,耻受赏之属,抑卑其后世,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矣哉!
(节选自《荀子·强国》)
6.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3分)
蔡侯奉其社稷A而归之B楚C臣D属二三子E而治F其地G楚发其赏H子发辞曰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当,意为抵挡,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相同。
B.却,意为退却,使动用法,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的“却”用法相同。
C.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大学》 “在明明德”中的前一个“明”用法相同。
D.劝,意为鼓励倡导,与《兼爱》中的“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劝”意思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发不顾众人反对,对神偷礼遇有加,表现出他不论出身只重才能的独特用人眼光。
B.子发让神偷三次潜入敌营,盗取将军身边之物,吓退齐军,表现出他超凡的军事谋略。
C.子发拒绝受赏,将战功归于国君、将领、士卒,表现出他不贪名利、大公无私的的品质。
D.荀子不赞同子发的做法,认为他态度虽然谦恭,但却浅陋无知,并且危害深远。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小题,共8分)
(1)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4分)
抑卑其后世,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矣哉!(4分)
材料二中,荀子认为子发的做法有哪些错误?(3分)
三.(2023·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问者曰:“申不害、商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
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商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干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问者曰:“ , , ?”
时曰:“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故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商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而张仪以秦殉韩、魏。惠王死,武王即位,甘茂以秦殉周。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韩、魏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
(节选自《韩非子 定法》)
11.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故托万乘A之劲B韩C十七年D而不至于霸E王者F虽用术于上G法不勤H饰于官之患也。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程,是衡量、考核之意,与成语“计日程功”中的“程”意思相同。
B.慎,是遵循、依顺之意,与《孔雀东南飞》“戒之慎勿忘”中的“慎”意思不同。
C.弊,是蒙骗、蒙蔽之意,与《出师表》“益州疲弊”中的“弊”意思不同。
D.道,是取道之意,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道”意思相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申不害与商鞅一个提倡运用术,一个主张实行法。韩非认为术和法都是治国的工具,就如同穿衣、吃饭都是维持生计的方式,缺一不可。
B.旧的法令还未废除,新的法令又颁布施行,导致很多人利用新旧法律的矛盾、前后政令的冲突牟利,也难免让奸臣钻空子。
C.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制度,该厚赏的就一定厚赏,这使秦国国富民强,却也直接导致一些臣子借强大的秦国谋私利。
D.稿侯魏冉越过魏国和韩国攻打齐国,并取得了胜利。他借此机会在自己的封地定陶筑起了城池,让自己的实力得以增强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2)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
15.主客问答是古代的一种写作模式,本文即采用这种模式。请根据你对“对曰”一段的理解,写出“问者”提出的问题。(3分)
五.(2024·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先君尝言: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称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乱,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
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议为非,此固适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与桓公为身后之计,知诸子之必争,乃属世子于宋公。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
《传》曰:“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 ’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何如 ’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何如 ’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夫世未尝无小人也,有君子以间之,则小人不能奋其智。《语》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
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
(节选自苏辙《管仲》)
材料二:
尝读《周官》《司马法》,得军旅什伍之数,其后读管夷吾书,又得管子所以变周之制。盖王者之兵,出于不得已而非以求胜敌也故其为法要以不可败而已。至于桓文,非决胜无以定霸,故其法在必胜。繁而曲者,所以为不可败也;简而直者,所以为必胜也。
若夫管仲之制其兵,可谓截然而易晓矣。三分其国,以为三军,万人为一军,三军三万人,疏畅洞达,虽有智者无所施其巧。
三代之制,至于列国犹有存者。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孤竹,九合诸侯,威震天下而其军垒阵法,不少概见者,何哉 盖管仲欲以岁月服天下,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
(节选自苏轼《管仲论》)
11.材料二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出于不得A已B而C非D以求胜E敌也F故其为法G要H以不可败而已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通“霸”,文中的齐桓公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都是“春秋五霸”。
B.倍,指背弃,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相同。
C.殆,指危险,与《项脊轩志》中“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的“殆”意思不相同。
D.制,指统领,统率,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意思相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赢得了孔子的称许,但孔子也认为管仲未能及时制止五公子争夺君位,致使齐桓公死不得葬。
B.在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就继任的人选征询他的意见,管仲认为易牙等三人都有悖人情,不可任用,但齐桓公后来没有听从。
C.苏辙认为,世间并非没有小人,君王防范小人得势的最好办法是重用君子,让小人无法逞其奸计,舜帝和商汤就是这样做的。
D.“什伍”是周朝军队的建制,这种编制方式较为繁琐,管仲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而采取了“三军”制,使军队运作非常流畅。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小题,共8分)
(1)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4分)
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4分)
苏洵在《管仲论》中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来评价管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阅读专题六:做好综合训练题
(解析版)
一、(2024·广东·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5小题,20分)。
善用兵者,当击其乱,不攻其治。不袭堂堂之寇,不击填填之旗。容未可见,以数相持。敌有至弊,吾因而制之;敌人执数,吾动则就阴。虎豹不动,不入陷阱;飞鸟不动,不网罗。物未有不以动而为制者也。是故圣人贵静。静则能应躁,后者能应先,数则能胜疏,博者能禽缺。故良将之用卒也,同其心,一其力,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止如丘山,发如风雨,所凌必破,靡不毁沮,动如一体,莫之应圉,是故伤敌者众,而手战者寡矣。夫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挫;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今夫虎豹便捷,熊罴多力,然而人食其肉而席其革者,不能通其知而齐其力也。夫水势胜火,章华之台烧,以升勺沃而救之,虽井而竭池,无奈之何也;举壶盆而以沃之,其灭可立而待也。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兵家或言曰:“少可胜众。”此言所将,非言所战也。或将众而用寡者,势不齐也;将寡而用众者,用力谐也。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以少胜众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夫仁勇信廉,人之美才也,然仁者可夺也,勇者可诱也,信者易欺也,廉者易谋也。将众者,有一见焉,则为人禽矣。由此观之,则兵以道制胜,而非特以人才之贤,亦自明矣。故上将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乃行之以机,发之以势,是以无破军败兵。乃至中将,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专用人与势,虽未必能万全,胜略必多矣。下将之用兵也,博闻而自乱,多知而自疑,居则恐惧,发则犹豫,是以动为人禽矣。
(节选自《淮南子·兵略训》,有删改)
[注]应:抵挡、抵御。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B.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C.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D.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贵,意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反欲斗两主,观祸败”的“斗”用法不一样。
B.一体,指一个整体,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竭诚则胡越为一体”的“一体”词义相同
C.特,本义公牛,此处意为特意,特地,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的“特”词义相同。
D.地利,指地理上的有利形势,人们常将其与天时,人和放在一起,用来概括通向成功之路的三大要素。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整然有序、气势恢宏的敌军,优秀的将领不会轻举妄动,不会轻易主动去进攻;在未摸清楚对方情况时,要采用多种方法与之周旋。
B.优秀的将领统率军队,不会让勇敢的士兵只身一人冲锋在前,也不会让胆怯的士兵只身一人往后撤退,他们行动时像风雨一般猛烈。
C.如果军队的力量没有一致性,即使统率的士兵很多,其战斗力也很小;倘若交战的双方都极力发挥自己的力量,也有可能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D.依据带兵的水平,把将领分为三类,即上将、中将和下将,其中上将懂得天道,熟悉地利,也赢得人心,并且能够见机行事,因此不会打败仗。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2小题,8分)
(1)然而人食其肉而席其革者,不能通其知而齐其力也。(4分)
居则恐惧,发则犹豫,是以动为人禽矣。(4分)
文中运用章华台被烧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
【答案】6.A 7.C 8.C
9.(1)然而人(却能)吃它们的肉,用它们的皮做垫席,是(因为它们)不能互相沟通思想、统一力量。
(2)不战时(平时)恐惧不安,战斗时又犹豫不决,因此稍有行动就会被人擒获。
10.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巨大力量,取得胜利。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没有水火那样的差异,想以少胜多,不能功成也是显而易见的。
“人之与人”共同作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以寡制众”是“欲”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靡”表否定,“靡成其功”不能断开,排除BC;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正确。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使动用法,使……争斗。句意:所以圣人看重静。/反而想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两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
B.正确。句意:行动时如同一个整体。/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结为一个整体。
C.错误。仅仅、只是;特意、特地。句意:而非仅仅只依靠人才的贤能。/朝廷的诏书特意为我下达,任命我为郎中。
D.正确。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倘若交战的双方都极力发挥自己的力量,也有可能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错误,依据原文“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以少胜众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可知,倘若交战双方都用好自己的力量,那以少胜多的情况,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席”,以……为席,用……做席;“齐”,统一;“不能通其知而齐其力也”,判断句。
(2)“发”,行动,战斗;“是以”,因此;“禽”,捕捉,擒获。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由原文“故良将之用卒也,同其心,一其力,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止如丘山,发如风雨,所凌必破,靡不毁沮,动如一体,莫之应圉,是故伤敌者众,而手战者寡矣。夫五指之更弹……今夫虎豹便捷,熊罴多力……夫水势胜火,章华之台烧”可知,作者先提出“行动时如同一个整体,没有人能抵挡”的观点,然后用后面三个事例加以证明,所以说明的是“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巨大力量,取得胜利”的观点。
参考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应当攻击混乱之敌,不攻击整肃之军。不去偷袭气势威严之寇,不去攻击军旗严整之旅。敌方情况还未摸清,就用各种方法与之相持。敌方露出致命弱点,我方就趁势消灭他;敌方手中掌握战术,我方妄动就会走上险路。虎豹不乱跑,就不会落入陷阱;鸟儿停着不乱飞,就不会被罗网系绊。万物没有因为不乱动而被制住的。所以圣人看重静。因为静能够应对躁,后能应对先,周密能够胜过疏漏,完备能够制服残缺。所以优秀的将帅带兵,能(使士卒)同心、协力,使勇敢的人不会只身前进,使胆怯的人不会独自后退。(优秀的将帅带兵)静止时如山丘般纹丝不动,冲锋时如风雨般迅猛,所攻之敌必定击破,(使敌人)没有不崩毁灭亡的,(这样优秀将帅带出的军队)行动时如同一个整体,没有人能抵挡。所以杀伤敌人的多,而徒手相搏的情况少。五根手指交替着弹击,不如握拳一撞;一万个人轮番进攻,不如一百个人一同临敌。现在虎豹敏捷,棕熊力大,然而人(却能)吃它们的肉,用它们的皮做垫席,是(因为它们)不能互相沟通思想、统一力量。水的力量胜过火,章华台失火,用勺子、小升盛水来灭火,即使舀干深井大池里的水,对火也还是没有办法;(但)拿着壶盆大容器盛水灭火,这火就能立刻扑灭。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没有水火那样的差异,想以少胜多,不能功成也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兵家说:“少可以胜多。”这话说的是(将帅)如何带兵,而不是说具体的战斗。(有的将帅)统率的士兵多,但可用的少,这是因为力量不齐整;(有的将帅)统率的士兵少但可用的多,这是因为力量协调一致。假若(双方交战中)人人都能尽其才,全都用好自己的力量,那以少胜多的情况,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仁、勇、信、廉,是人的美好品质,但是仁慈的人可能被侵夺,勇敢的人可能被诱骗,诚信的人容易被欺骗,廉洁的人容易被算计。统率大军的人,有任何一种现象表现出来,便可能会被人擒获。由此看来,用兵打仗依靠内在规律获胜,而非仅仅只依靠人才的贤能,这是相当清楚的。所以高水平的将帅带兵,在上能知晓天道,往下拥有地利,在中能得人心,于是顺着时机行动,凭着气势发动进攻,因此部队不会吃败仗。至于次一等的将帅带兵,在上不懂得天道,在下不懂得地利,而只靠人和气势,虽然不一定能保证全胜,但取胜的谋略必定多。下等水平的将帅带兵,见闻广博却自乱思路,有智谋却自我怀疑,不战时恐惧不安,战斗时又犹豫不决,因此稍有行动就会被人擒获。
二、(2024·江苏泰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曰:“闻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资一卒。”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左右谏曰:“偷者,天下之盗也。何为之礼 ”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与。”后无几何,齐兴兵伐楚,子发将师以当之,兵三却。楚贤良大夫皆尽其计而悉其诚,齐师愈强。于是市偷进请曰:“臣有薄技,愿为君行之。”子发曰:“诺。”不问其辞而遣之。偷则夜解齐将军之帷帐而献之。子发因使人归之,曰:“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明复往,取其枕。子发又使人归之。明日又复往,取其簪。子发又使归之。齐师闻之,大骇。将军与军吏谋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头。”乃还师而去。
(节选自刘安《淮南子·道应训》)
材料二
子发将西伐蔡,克蔡,获蔡侯,归致命曰:蔡侯奉其社稷而归之楚臣属二三子而治其地楚发其赏子发辞曰:“发诫布令而敌退,是主威也;徙举相攻而敌退,是将威也;合战用力而敌退,是众威也。臣不宜以众威受赏。”
荀子讥之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古者明王之举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今子发独不然,反先王之道,乱楚国之法,堕兴功之臣,耻受赏之属,抑卑其后世,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矣哉!
(节选自《荀子·强国》)
6.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3分)
蔡侯奉其社稷A而归之B楚C臣D属二三子E而治F其地G楚发其赏H子发辞曰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当,意为抵挡,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相同。
B.却,意为退却,使动用法,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的“却”用法相同。
C.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大学》 “在明明德”中的前一个“明”用法相同。
D.劝,意为鼓励倡导,与《兼爱》中的“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劝”意思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发不顾众人反对,对神偷礼遇有加,表现出他不论出身只重才能的独特用人眼光。
B.子发让神偷三次潜入敌营,盗取将军身边之物,吓退齐军,表现出他超凡的军事谋略。
C.子发拒绝受赏,将战功归于国君、将领、士卒,表现出他不贪名利、大公无私的的品质。
D.荀子不赞同子发的做法,认为他态度虽然谦恭,但却浅陋无知,并且危害深远。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小题,共8分)
(1)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4分)
抑卑其后世,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矣哉!(4分)
材料二中,荀子认为子发的做法有哪些错误?(3分)
【答案】6.CGH 7.B 8.C
9.(1)子发听说后,衣服带子没系好,头冠也没戴正,出来以宾客之礼相待。
(2)使他的后代受到压抑,却认为个人清廉,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
10.①违反先王赏功罚罪之道;
②扰乱了楚国法律的权威性;
③打击了有功之臣的积极性;
④使已经受赏之人蒙羞;
⑤使他的后代受到压抑。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蔡侯把整个国家奉献给了楚国,我已委托几个大臣治理它了。”楚王奖赏他,子发辞谢说。
“而”字连接“奉其社稷”和“归之楚”,中间不断开,宾语“楚”后断开;且“臣”是下句主语,其前断开,故C处断开;
“臣”是主语,“属”是谓语,“二三子而治其地”是宾语,其后G处断开;
“子发”是“辞”的主语,其前H处断开。
故选CGH。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
A.正确。句意:子发率军迎敌。/料想大王的军队足够来抵挡项王的军队吗?
B.错误。“意为退却,使动用法”错,应为被动,被打败。/“李牧连却之”的“却”,使……退却。句意:楚军三次被打退。/李牧接连击败了他们。
C.正确。善,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奖励;彰明。句意:是奖励良善、惩罚丑恶的表现。/在于彰明美好的品德。
D.正确。句意:所以行善的得到勉励。/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不鼓励彼此相爱呢?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将战功归于国君、将领、士卒”错,原文“臣不宜以众威受赏”表明子发只是将战功归于士卒。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闻”,听说;“不给带”,带子没系好;“礼”,以礼相待。
(2)“抑卑”,使……受到压抑;“私”,个人;“过甚”,大错特错。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反先王之道”可知,违反先王赏功罚罪之道;
②由“乱楚国之法”可知,扰乱了楚国法律的权威性;
③由“堕兴功之臣”可知,打击了有功之臣的积极性;
④由“耻受赏之属”可知,使已经受赏之人蒙羞;
⑤由“抑卑其后世”可知,使他的后代受到压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国将领子发喜好谋求有技能的人。楚国有一个擅长偷盗的人,就去见他,说:“听说您谋求有技能的人,我是善于偷盗,愿意以我的技能奉献我个人的力量。”子发听说后,衣服带子没系好,头冠也没戴正,出来以宾客之礼相待。左右的人说:“偷窃之人,是盗取天下之物的,为什么以礼仪相见他呢?”子发说:“这种技能并不是你们都具有的。”没过几天,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一交一战三次,楚军三次被打退。楚国军中贤能的谋士将领都毫无保留地献出才智和忠诚,但齐国的军队愈发强大。这时神偷请战,说:“我有一些微薄的技能,愿意为您效劳。”子发说:“好吧!”没有请示就派遣神偷去了。他在夜幕的掩护下,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第二天晚上,神偷又去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来,子发又一次派人送还。第三天晚上,神偷偷得主帅头上的簪子,子发又一次派人送还。齐军上下听说此事,甚为恐惧,主帅惊骇地对幕僚们说:“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发要派人来取我的人头了。”于是,齐军不战而退。
材料二:
子发率军向西征讨蔡国,攻克了蔡,擒获了蔡侯,回来向楚王回复命令说:“蔡侯把整个国家奉献给了楚国,我已委托几个大臣治理它了。”楚王奖赏他,子发辞谢说:“发布诫令而敌人退却,这是君主的威势;进军攻打而敌人退却,这是将领的威势;众志成城、奋力拼杀而敌人退却,这是士兵的威势。我不能凭借士兵的威势而受赏。”
荀子批评他说:“子发回复命令也算恭敬了,他辞谢奖赏却很浅陋。崇尚贤人、任用能人,奖赏功臣,处罚罪人,并不是某一个人要这样做的,这是古代君王的办法,是统一百姓的根本原则,是奖励良善、惩罚丑恶的表现,治国必须遵从它,古今是一样的。古时圣明的君王举行大事,建立大功,大事已经完毕,大功已经建立,那么君主享受它的成果,群臣享受它的功劳,士大夫加官进爵,官吏提高级别,士兵增加军饷。所以行善的得到勉励,为恶的得到制止,上下一条心,三军同努力,因此事事成功而功业显赫。现在子发独独不这样,违反先王的治国法则,扰乱了楚国的法律,打击了有功之臣的积极性,使受赏的人感到羞耻,使他的后代受到压抑,却认为个人清廉,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
三.(2023·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答案】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
“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在他的书中说”,其后应跟“说”的具体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
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来说明“礼”的重要,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对孔子的话加以批驳,这就是“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然后难之”后都应断开。同时,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围”和“举”都是实词的被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正确。
B.“不可以不劝爱人”句意: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也是鼓励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
C.正确。
D.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是指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的言论,和“诬说”词义不同,正确。
故选B。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的人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的说法扩大范围。
故选C。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答案】(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骄侮”,高傲轻慢;“唯”,副词,只有;“先”,动词,以……为先、放在前面。
(2)“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
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让我的国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懂得正确行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的道理。善于赏罚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立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尚且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襄子不善于惩罚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谋事有功才应该奖赏。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骄傲轻慢,而襄子却奖赏他,这是不善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
陈国有个武将,对子鲋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我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鲋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鲋说:“最近赵国和韩国一起攻打知氏,赵襄子先奖赏臣子然后才有战果。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如何能够证明这一点呢?早年我国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打郑国,遇到了陈恒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间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非的人,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而你却使用以测日影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谎言而怀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问者曰:“申不害、商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
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商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干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问者曰:“ , , ?”
时曰:“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故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商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而张仪以秦殉韩、魏。惠王死,武王即位,甘茂以秦殉周。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韩、魏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
(节选自《韩非子 定法》)
11.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故托万乘A之劲B韩C十七年D而不至于霸E王者F虽用术于上G法不勤H饰于官之患也。
【答案】CF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申不害虽然依托军力强大的韩国,经过十七年的努力仍然没有成就霸王之业,就是因为君主虽然在上面用术,却没有免除由于在官吏中不用法进行整顿所带来的祸患。
“故托万乘之劲韩”中“劲韩”作宾语,故在“劲韩”后C处断开;
“者……也”表示判断,“者”后F处断开;
“虽用术于上”和“法不勤饰于官之患”是转折关系复句,且“虽用术于上”中“于上”为后置状语,故在G处断开。
故选CFG。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程,是衡量、考核之意,与成语“计日程功”中的“程”意思相同。
B.慎,是遵循、依顺之意,与《孔雀东南飞》“戒之慎勿忘”中的“慎”意思不同。
C.弊,是蒙骗、蒙蔽之意,与《出师表》“益州疲弊”中的“弊”意思不同。
D.道,是取道之意,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道”意思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这是不好比较评价的。/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有把握按时完成。
B.正确。“戒之慎勿忘”中的“慎”意思是务必、千万。句意:奖赏那些严格守法的人。/以此为鉴戒千万不要把它忘。
C.正确。“益州疲弊”中的“弊”意思是人力缺乏,民生凋敝。句意: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D.错误。文中的“道”是遵行。句意:所以奸人看到旧法前令对自己有利就照旧法前令办事。/取道芷阳秘密行军。
故选D。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申不害与商鞅一个提倡运用术,一个主张实行法。韩非认为术和法都是治国的工具,就如同穿衣、吃饭都是维持生计的方式,缺一不可。
B.旧的法令还未废除,新的法令又颁布施行,导致很多人利用新旧法律的矛盾、前后政令的冲突牟利,也难免让奸臣钻空子。
C.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制度,该厚赏的就一定厚赏,这使秦国国富民强,却也直接导致一些臣子借强大的秦国谋私利。
D.稿侯魏冉越过魏国和韩国攻打齐国,并取得了胜利。他借此机会在自己的封地定陶筑起了城池,让自己的实力得以增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直接导致”理解有误。由“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应该是间接导致。
故选C。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2)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
【答案】(1)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去责求实绩,操控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
(2)申不害不专一地推行新法,不统一韩国的法令,奸邪的事情就多起来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者,……也”,判断句;“任”,才能;“课”,考核。
(2)“擅”,专一地推行;“一”,统一;“奸”,奸邪的事情。
15.主客问答是古代的一种写作模式,本文即采用这种模式。请根据你对“对曰”一段的理解,写出“问者”提出的问题。(3分)
【答案】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术者,……法者,……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可知,上文作者提出了“法”和“术”的概念和重要性;
第四段则回答本段提出的“法”和“术”关系的问题;
由第四段原文“故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主无术以知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可知,提出的问题是: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参考译文:
有人问:“中不害、商鞅,这两家的言论哪一家对治理国家最为急需?”
回答说:“这是不好比较评价的。人不吃饭,十天就会饿死;大寒隆冬,不穿衣服就会冻死。说衣服和食物哪一个更急需,应该说这两样都是不能缺少的,它们都是维持生命必须具备的东西。现在申不害主张的是术而商鞅主张的是法。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去责求实绩,操控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这是君主所要掌握的。所谓‘法’,就是法令由官府明确制定,刑罚在民众心中扎根,奖赏那些严格守法的人,惩罚那些触犯禁令的人。这是臣下所要遵循的。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臣子没有法就会在下面闯乱子,术和法是一样也不能少的,都是帝王治理国家必须具备的东西。”
有人问:“只有术而没有法,或者只有法而没有术,这为什么不可以呢?”
回答说:“申不害是韩昭侯的相。韩国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晋国以前的旧法还没有废除,而韩国的新法又产生了;晋国君主的命令还没有收回,而韩国君主的命令又颁布了。申不害不专一地推行新法,不统一韩国的法令,奸邪的事情就多起来了。所以奸人看到旧法前令对自己有利就照旧法前令办事,看到新法后令对自己有利就照新法后令办事,他们利用了新法、旧法和前令、后令的矛盾从中渔利,那么申不害即使多次让韩昭侯用术,奸臣仍然有办法进行诡辩。所以申不害虽然依托军力强大的韩国,经过十七年的努力仍然没有成就霸王之业,就是因为君主虽然在上面用术,却没有免除由于在官吏中不用法进行整顿所带来的祸患。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的制度来落实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互相监视、同受责罚,该厚赏的一定厚赏,该重罚的一定重罚。因此秦国的民众努力耕作,劳累了也不休息,战时追赶敌人,冒着危险也不退却,所以国富兵强;但是,君主没有术了解奸邪,只不过是用国家的富强帮助奸臣罢了。等到秦孝公、商鞅死后,秦惠王即位,秦国的法治还未败坏,而张仪把秦国的力量牺牲在韩国和魏国来谋取他的私利。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甘茂出兵打到周而消耗了秦国的实力。秦武王死后,秦昭襄王即位,魏冉越过韩国、魏国而攻打东边的齐国,打了五年秦国没有增加尺寸土地,他却在定陶的封地上筑起了城墙。范雎攻打韩国八年,成就了他在汝南的封地。从此以后,所有在秦国受到重用的,都是魏冉、范雎一类人物。所以战争胜利了,大臣得到尊宠;扩大的版图,则成了他们私人的封地:君主没有术来知道大臣的奸情。商鞅虽然多次整顿法令,臣下反而利用他变法的成果。
五.(2024·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先君尝言: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称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乱,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
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议为非,此固适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与桓公为身后之计,知诸子之必争,乃属世子于宋公。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
《传》曰:“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 ’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何如 ’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何如 ’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夫世未尝无小人也,有君子以间之,则小人不能奋其智。《语》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
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
(节选自苏辙《管仲》)
材料二:
尝读《周官》《司马法》,得军旅什伍之数,其后读管夷吾书,又得管子所以变周之制。盖王者之兵,出于不得已而非以求胜敌也故其为法要以不可败而已。至于桓文,非决胜无以定霸,故其法在必胜。繁而曲者,所以为不可败也;简而直者,所以为必胜也。
若夫管仲之制其兵,可谓截然而易晓矣。三分其国,以为三军,万人为一军,三军三万人,疏畅洞达,虽有智者无所施其巧。
三代之制,至于列国犹有存者。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孤竹,九合诸侯,威震天下而其军垒阵法,不少概见者,何哉 盖管仲欲以岁月服天下,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
(节选自苏轼《管仲论》)
11.材料二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出于不得A已B而C非D以求胜E敌也F故其为法G要H以不可败而已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通“霸”,文中的齐桓公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都是“春秋五霸”。
B.倍,指背弃,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相同。
C.殆,指危险,与《项脊轩志》中“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的“殆”意思不相同。
D.制,指统领,统率,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意思相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赢得了孔子的称许,但孔子也认为管仲未能及时制止五公子争夺君位,致使齐桓公死不得葬。
B.在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就继任的人选征询他的意见,管仲认为易牙等三人都有悖人情,不可任用,但齐桓公后来没有听从。
C.苏辙认为,世间并非没有小人,君王防范小人得势的最好办法是重用君子,让小人无法逞其奸计,舜帝和商汤就是这样做的。
D.“什伍”是周朝军队的建制,这种编制方式较为繁琐,管仲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而采取了“三军”制,使军队运作非常流畅。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小题,共8分)
(1)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4分)
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4分)
苏洵在《管仲论》中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来评价管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答案】11.BFG 12.D 13.A
14.(1)父子之间的事,竟然要由别人来介入,有智慧的人难道会这样做吗?
(2)(管仲)所以改变古代的“司马法”,而制定出了这种简单快速取胜的军队建制,因此我们就看不到他运用古代“司马法”的事迹了。
15.①齐桓公能够称霸,主要是管仲的辅佐,管仲托起了齐国,所以说“国以一人兴”。
②管仲临终时没有向桓公举荐合适的继承人,导致齐国发生内乱,同时他没有安排好身后事宜,导致小人作乱,所以说“以一人亡”。
③苏洵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评价管仲,主要是想说明国家的兴亡关键在人事安排是否得当。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除非出于不得已,而绝对不是以战胜敌人为目的。所以在他们制定办法的时候,只是要求不可以战败而已。
“不得已”是“出于”的原因,中间不断开,B处断开;
“非……也”是否定式判断句,“也”后F处断开;
“为法”是动宾结构,后面G处断开。
故选BFG。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背弃自己的父母来投合君主。/希望项伯详细地说明我不敢背弃道德。
C.正确。危险;/大概。句意:这时候就很危险了。/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有神明保护吧。
D.错误。意思不同。统领,统率;/制服。句意:那管仲统领他的军队。/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但孔子也认为管仲未能及时制止五公子争夺君位”错,原文“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议为非,此固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孔子的意思是由于管仲自己贪财,而且没有劝谏齐桓公不要贪图女色,埋下了嫡庶之争的祸端。而不是选项说的管仲未能及时制止五公子争夺君位。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使”,让;“与”,参与,介入;“盍”,通“何”,何必,怎么。
(2)“为”,制定、创建;“速胜”,迅速取胜;“是以”,因此;“莫得”,不能够。
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齐桓公能够称霸,主要是管仲的辅佐,管仲托起了齐国,所以说“国以一人兴”。
②“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管仲临终时没有向桓公举荐合适的继承人,导致齐国发生内乱,同时他没有安排好身后事宜,导致小人作乱,所以说“以一人亡”。
③苏洵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评价管仲,主要是想说明国家的兴亡关键在人事安排是否得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先君曾说:管仲九次汇集诸侯,匡扶天下,辅佐齐桓公称霸,连孔子都称赞他的仁义,然而仍然不能阻止五位公子为了争夺君位而相互残杀,使齐桓公死后不能下葬,说:“大概是由于管仲才达到这种地步啊! ”
管仲自己有三个藏金宝库,齐桓公宠爱的侍妾有六个人,管仲却不劝谏其错误,这本来就是嫡庶争夺君位的祸患的起源。然而齐桓公老了,管仲为齐桓公身后之事打算,知道各位皇子一定会争夺君位,于是把世子托付给宋公。父子之间的事,竟然要由别人来介入,有智慧的人难道会这样做吗?
《传》说:“管仲快要病死了,桓公问谁可以任宰相,管仲说:‘了解臣下的,没有人能比得上君主。’桓公说: ‘易牙怎么样 ’(管仲)回答说:‘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取悦国君,是不近人情的,不可任用。’桓公道:‘开方怎么样 ’(管仲)回答说:‘背弃自己的父母来投合君主,不近人情,难以接近。’桓公说:‘竖刁怎么样 ’ 管仲答:‘他残毁了自己的身体来投合君主,不近人情, 难以亲信。’管仲死后,桓公不采用管仲的意见,最终亲近、任用了这三人,仅仅两年祸乱就发生了。”世上不曾没有小人,有君子来阻隔他们,那么小人不能发挥他们的才智。《语》说:“舜得到天下,从众人中选用人才,推举了皋陶,那些不仁德的人就都远离了。汤得到天下,从众人中选举人才,推举了伊尹,不仁德的人也都远离了。”管仲知道小人不能任用,却没有办法阻止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又有什么帮助呢?
在内不能修养自身,在外又不能任用人才,拿朝代更迭的忧患托付给宋襄公,让祸患已经形成,而后宋人只能用战争来纠正它。这时候就很危险了。
材料二:
曾经读过《周官》《司马法》等文章,知道了军旅的基层建制的人数,在之后又读过了管仲的书,进而知道了《管子》改变周朝军旅管理制度的原因。凡是王道的军队,除非出于不得已,而绝对不是以战胜敌人为目的。所以在他们制定办法的时候,只是要求不可以战败而已。至于在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时代,除非决战胜利而没有其他办法才能称霸,所以他们制定的办法目的就是必须胜利。只有复杂和曲折的办法,才可以能立于不败之地;而简单和直接的办法,才是能作为必胜的手段。
那管仲统领他的军队,可以说是非常直接简单而且容易明白啊。把国家的力量分成三份,用来成就三军。一万人编成一个军,三军共计三万人。非常通畅并且容易透彻理解,即便有智慧的人也没有他施展才能的地方。
所有三代的制度,到了春秋战国还有幸存的。等到管仲在齐桓公这里称相,南伐楚国,北伐孤竹国,把九个诸侯国联合在了一起,威震天下,但是他的军事防守和战斗阵法,却是很难真正见到,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管仲想要在很短时间内征服天下,(管仲)所以改变古代的“司马法”,而制定出了这种简单快速取胜的军队建制,因此我们就看不到他运用古代“司马法”的事迹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