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1.了解俄罗斯统一与扩张的基本过程,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和提升史料分析能力。
2.通过了解彼得一世改革,认识到彼得一世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俄国近代化历程的开端。
3.通过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学习目标
9世纪晚期
13世纪上半叶
16世纪初
1547年
①
建立基辅罗斯
等早期国家
②
莫斯科公国
崛起
④
伊凡四世
采用沙皇称号
③
统一
俄罗斯国家
俄罗斯帝国形成,史称“沙俄”
俄国改革前的发展历程
1、背景:
材料一:此时,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占有广阔市场的英国,正在孕育工业革命;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强权领导下,已发展为17世纪中叶的欧陆首强。
材料二:当时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农业和手工工厂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商业几乎全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西欧国家强大,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俄国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农奴制国家,工商业发展缓慢落后。
1682年,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0岁的彼得一世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1697—1698年,彼得率团开启了一年半的西欧之行。回国后,开始仿效西欧发达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1721年,彼得一世被俄国参政院尊奉为皇帝,获得“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的称号。“沙皇俄国”的名称也正式改为“俄罗斯帝国”。
彼得一世
(1672—1725)
1、背景:
出发
1697年3月9日,彼得率领使团从莫斯科出发
第一站
瑞典控制下的里加
第二站
普鲁士的柯尼斯堡(一周、火炮射击)
第三站
荷兰阿姆斯特丹(三个月、船厂木工)
第四站
伦敦(学习造船理论、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
第五站
波兰华沙(双方达成共同对抗瑞典的共识)
结束
1698年8月25日,彼得结束一年半的访问,回到莫斯科,并招募了各种专门人才共计640人
通过此次西欧之行,彼得发现了俄国人思想的封闭和生产力的极端落后,这让彼得感觉到了改革的紧迫性!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全面推行改革。
荷兰赞丹镇造船厂学徒的彼得
目的
2、内容:
改革领域
改革内容
改革影响
社会习俗
政治
军事
经济
文教
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促进文明开化
改组行政机构
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进一步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利
创建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贵族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圣彼得堡)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农奴制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民众素质
3、影响:
材料一: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彼得一世大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从此称霸波罗的海,并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为了纪念这一重大胜利,俄国宣布成为帝国。俄国议会同时为彼得加冕,并授予他“彼得大帝”的称号。
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积极性:
3、影响:
材料二: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普希金
②俄国成为了欧洲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积极性:
材料三:彼得绝非西方的盲目崇拜者,西方的意义对他而言是技术,他只想为俄罗斯引入西欧的智力和物质资源,使俄罗斯能够在欧洲占据独特的位置。彼得的改革,不仅没有引入欧洲的民主政治,而且进一步加强了俄国的专制制度,改革者是君主本人,这是改革成功的原因,也是改革不彻底的原因。
局限性:
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地主阶级)、(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1、原因:
材料一:19世纪上半叶,农奴在俄国全国人口中占很大比重,近40%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他们没有劳动积极性,生产效率极低。农奴购买力低,这些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二:1853年-1856年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爆发,俄国与土耳其(英法支持)为争夺小亚细亚地区权力而开战。最终俄军惨败。
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改革者:
3、目的: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在谈到废除农奴制问题时说:
“与其等农奴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奴。”
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亚历山大二世
4、内容:
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自由转换职业。
法令规定: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有买卖、开办和经营工厂、手工作坊的自由,有受教育、服兵役、起诉等权利,有自由通婚和处理家庭事务的权利,地主不得交换、买卖农奴。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4、内容:
②农奴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法令规定: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其中25%左右交现金,其余的要在49年内连本带息还清。据统计,至农民还清贷款时,政府和地主一共掠夺了农民20亿卢布的赎金。
沙皇陛下仁慈,让我获得了自由,但是为了得到份地养活全家,我变卖了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才交清了赎金,现在家里穷的就剩下几面墙可以依靠了!
农奴制废除后的农民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维护了贵族地主的利益
5、影响:
时间 企业数(家)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材料一:1860-1890年,俄国的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1865-1895年,俄国的铁路已由3374俄里增到31728俄里。
积极:
①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
性质:
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5、影响:
材料二:农民赎买份地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原来农民取得的份地,按当时的市价,总价值约6.5亿卢布,而他们后来实际支付的却不少于20亿卢布。因此,列宁对其这样评价: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削得一干二净了。
材料三: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请诸位相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消极:
①农民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②农奴制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实质:
是沙皇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农奴制改革
内容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向西方学习
废除农奴制
开启俄国近代化进程,
成为欧洲强国。
推动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影响
性质
封建性质改革
资产阶级改革
当堂练习
1.列宁说,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这指的是( )
A.使用野蛮手段推行资本主义制度
B.效法西方政治制度废除沙皇专制
C.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落后局面
D.废除农奴制度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2.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后,没有遇到俄国贵族的强烈抵抗,也没有发生内战,仅凭沙皇的一纸法令就能完成。俄国改革没有遇到贵族强烈抵抗的主要原因是( )
A.贵族与农奴矛盾未激化 B.贵族对农奴处境的同情
C.贵族是改革利益获得者 D.贵族力最弱小无力对抗
C
C
当堂练习
3.归纳和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俄国通过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近代化进程;1861年农奴制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两次改革的相同点( )
A.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都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
C.都让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D.都推动了俄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4. 手工工场迅速发展,为解决劳动力问题,政府颁令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让农奴一边种田一边做工,但农奴和土地不准分开买卖。材料主要表明俄国( )
A.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B.农奴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C.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