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年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检测卷
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共100 分,考试用时30分钟。第Ⅰ卷1至3页, 第Ⅱ卷第4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 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 本卷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河南郑州和偃师的商朝都城遗址,都发现了大规模的城墙,城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军事防卫设施和祭祀场所,而生产活动的痕迹则非常少见。这说明商朝时
A. 原始的农耕活动尚未形成 B. 都城屡迁主要是在逃避战争
C. 不同都城间存在分工合作 D. 城市主要功能是军事和政治
2.许倬云曾说:周代社会的上层是“君统与宗统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合一”。这表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族权与政权紧密结合
C. 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D. 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历史试卷 第1页(共8页)
3.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A. 重建政治秩序 B. 变革政治制度 C. 发扬民本思想 D. 构建官僚政治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 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 遵从规律, 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 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 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4. 当时 2000 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 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宗法时代的周天子绝对不敢设想的。这缘于秦朝
A. 发达的交通网络 B. 得到人民的支持 C. 有力的制度保障D. 休养生息的政策
5. 下表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根源是
项目 成就 与西方比较
数学 (公元1世纪) 《九章算术》正负数加减法法则 最早
造纸术 西汉: 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东汉: (105 年)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 最早
地震测量 东汉: (132年) 张衡发明地动仪 早1700年
A. 国家疆域实现统一 B.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
6.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中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而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则载:“御中发征,乏弗行,赀(罚)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淬(斥责);六日到旬,赀一盾; 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免除)”由此可知
A. 出土文献往往能够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
B. 历史记录者的立场往往能影响历史解释的方向
历史试卷 第2页 (共8页)
C. 只有发现新史料才能科学剖析反秦起义的原因
D. “二重证据法”已经无法适合当代的史学研究
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下列项中,与①②③对应朝代正确的是
A. 东晋、北周、齐 B. 西晋、东晋、魏 C. 西晋、北魏、陈 D. 东晋、北魏、周
8. 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 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 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9. 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
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A.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10. 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 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为此唐太宗采取了
A. 开明的民族政策B. 互惠的开放政策 C. 公平的选官政策D. 严密的监察政策
11. 如图是隋唐时期政府所设粮仓分布图。《隋书》记载隋朝
“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
汾、晋之粟,以给京师”。《通典》记载粮仓“储米粟多者
千万石”。由此判断
历史试卷 第3页(共8页)
①粮仓储粮来自江南地区 ②广设义仓以备水早赈济
③粮仓的分布与漕运相关 ④仓储建设反映农业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2. “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材料评述的是
A. 国家分裂与统一 B. 唐太宗的开明 C. 南北民族的融合 D. 唐蕃和亲的意义
13. 《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此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朋党之争
14. 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军功授爵制(秦朝)一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其依据是
A. 血缘→军功→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 功绩→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 血缘→军功→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D. 血缘→军功→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5. 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A. 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 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C. 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 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16.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祜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变法,历任太子中允……三司:使等职。熙宁五年,淮南饥荒,沈括受命巡察,发放常平仓钱粮,疏通河渠。元丰三年 (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富县
历史试卷 第4页·(共8页)
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后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材料中沈括的经历主要可以用于探究宋代
A. 科举完善与社会流动 B. 经济繁荣与社会保障
C. 士人品格与科技进步 D. 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17. 宋朝时期推行的任官回避制度,是在前代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起来的。《宋史》载:“惟不许官本贯州县及邻境”。该制度旨在
A. 瓦解血缘宗法体系 B.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C.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D.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18. 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宋朝初年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便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A. 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B.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导致了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D. 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力役化
19. 宋代的出版商在刊印书籍时,通常要印上版权页——“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这
A. 促成了宋代日益繁荣的书业市场 B. 说明宋代的盗版现象非常猖獗
C. 说明宋代出现了保护版权的法令 D. 反映宋代产生了知识产权意识
20. 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如图中现象出现的根源应是
A. 专制集权的强化 B. 印刷术的推广
C. 小农经济的发展 D. 经济重心南移
历史试卷 第5页 (共8页)
21. 《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 人声鼎沸 B. 问鼎中原 C. 三足鼎立 D. 鼎鼎有名
22.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23. 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A. 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 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 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D. 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24. 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 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士族把持政权; 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后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
A. 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B. 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
C. 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 D. 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
25. 白居易有诗云:“水市通阔阑(街市),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躯。……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诗作反映出
A. 草市渐成规模,交易商品丰富 B. 富商大贾辟建会馆
C. 商业活动未曾受到官吏的监管 D. “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
26. 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 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历史试卷 第6页(共8页)
A. 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B.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 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D. 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27.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28. 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 300 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A. 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 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 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 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29. “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段话主张
A. 扩大地方权力 B. 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 健全中央机构 D. 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30. 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 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 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A. 疆域拓展 B. 民户管理 C. 文化认同 D. 政权认同
历史试卷 第7页 (共8页)
2024—2025 学年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检测卷
历史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 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 本卷3题, 共40分。
31. (10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 概括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咸,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2) 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2.(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①汉代贾谊评价:“秦王……废王道,立私法,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②李贽评价:“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③唐太宗则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唯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一种观点对秦始皇进行评价。
33. (15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科举制 诸侯争霸 百家争鸣 藩镇割据 九品中正制 北宋统治危机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指出有因果联系的事件,结合相关史实阐明其联系(说明:找出任意一组关联事件作答即可)
历史试卷 第8页(共8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期中考试答案
历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A C C A C D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B D D D C A D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D B A C A B A C
31. (10分) (1)机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2分)
积极作用:稳定政治秩序; 维护政治联系。(2分)
(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2分,歌颂周王即可得分)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4分)
32.(15分)
选择①观点:秦始皇是暴君。论据: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徭役繁重; 刑法严酷,滥施刑罚。
选择②观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论据: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开创了幅员辽阔的秦帝国,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选择③观点:辩证的看待秦始皇。论据: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拓疆土,采取多种措施 (如筑长城、修直道、设郡县等) 以巩固边疆; 实行暴政,激化社会矛盾,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导致秦短命而亡。
评分标准: 观点3分,论述10分,结论2分33. (15分)
能够准确阐明哪个事件为因哪个事件为果 (4分)
结合的史实准确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