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作业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作业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3 14:2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作业设计案例
一、作业设计概况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的作业设计概况,主要内容包括:学科核心素养细化——通过学习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全面认识工业革命给世界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单元大概念架构——工业革命的影响,整体教学流程透视——问题导入、脉络梳理、重点突破、作业布置,作业具体内容设计——分层作业设计,作业质量效果评估——实践效果及存在问题。
二、案例征文
(一)学科核心素养细化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第10课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本课的必备知识有: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背景、进程、特点及影响;
本课所获得的关键能力:1.能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并能将其运用于分析工业革命的背景、影响等历史学习和探究中。2.能够以时空轴的形式展示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思想概况,能够结合世界地图,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和世界市场的演变过程,深化时空观念。3.能够尝试从多渠道获取材料并提取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学会利用史料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等历史问题进行互证,逐步形成对工业革命更全面更丰富的理解,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4.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提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5.能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反思工业革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
细化至对应所在单元,其单元大概念为:工业革命的影响。本单元对应的学习目标为: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历程和主要成就。2.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3.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二)单元大概念架构
本单元的题目是“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涉及课程标准的两个专题,本单元把课标中两个专题的内容合并在一起,设立了两课,即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和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其涉及的单元大概念为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学习工业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培养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发展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观点,认识人民群众和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理解工业革命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本单元的重点:工业革命的影响,包括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人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
鉴于本单元两课内容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建议把这两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讲述,理清时空关系,了解历史的发展线索。鉴于本单元涉及的历史概念较多,要注意加强对历史情境的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加深理解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鉴于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要注意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全面解读、深度思考,加深理解历史进程中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的各种联系,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及所提炼的单元大概念,架构起单元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如下:
本课的思维能力进阶序列和学科素养培育路径阐述如下:
1.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角度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以及给社会带来的深刻的变化,培养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2.学生加深对工业革命的背景、影响的认识,培养从正确的角度来对工业革命这一事件进行分析与解释,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3.充分利用史料信息分析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4.通过时间轴、展示时间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与发明等基本史实,从而深刻理解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能力。
5.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思考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通过利用历史与社会现实,培养学生树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追求与家国情怀。
(三)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本课教学课时安排为1课时,对课进行整合,突出单元大概念及单元核心目标。
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1.问题式导入:1800年以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一个经济中心,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的内生优势;只是19世纪欧洲工业化充分发展以后,一个占支配地位的西欧中心才具有了实际意义。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你认同这一观点吗?
2.梳理并展示历史脉络
3.重点点拨
(1)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经济条件: ①资本条件: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资本;②农业条件: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和国内市场。 ③劳动力条件:圈地运动使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④技术条件:发达的手工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知识;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⑤市场条件:殖民扩张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必要性(根本原因):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工业革命的成就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组织革命)
动力的革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交通工具革命:动力技术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主要领域:轻工业为主,最先在纺织领域;
②科学和技术结合程度:尚未紧密结合,技术突破的是工人和技师(生产经验的总结)
③范围:从一国发生(英国一枝独秀),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
④主要标志:蒸汽机和蒸汽时代。
⑤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欧美大多数国家已经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社会相对稳定;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新技术、新发明不断。
一工后(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新动力和新交通工具的使用(汽车和飞机)。
新通讯手段——电话、电报的发明和使用。
新工业的出现——诞生了电力、石油化工、汽车工业、飞机制造业、电讯工业等新兴工业。
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焕发新的活力。
(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
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尤以美、德最为突出。
技术革新的重心从轻工业转移到重工业。
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日本、俄国、德国)。
(7)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生产力:生产力大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电气时代”。
②生产结构: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重大变化,重化工业占主导地位。
③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生产关系)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以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营模式。
④社会制度:19C末20C初,主要资本主义公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⑤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⑦其它: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女性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人口增加明显。
⑥世界体系: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⑦其它: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女性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人口增加明显;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4.作业布置(见作业具体内容设计)
(四)作业具体内容设计
1.分层作业设计内容
选择题1、2、3题为基础题,4题为拔高题,材料分析题为拔高题,探究题为拓展题。
一、选择题
1.“走向工业化”离不开商业繁荣的刺激。在欧洲是先有“商业革命”,在这一背景下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于是,商业带动了工业的进步,才有所谓的“工业革命”。材料表明,“工业革命”(D)
加速了欧洲的工业化 B. 源于劳动分工细致
C.推动了生产技术进步 D. 因市场扩大而兴起
“物理学和化学渗入化学工业中改变了化学工业状况,有意识设计的化工厂,按照计算好了的方式把实验室的结果应用到规模完整的操作上去,用仪器而不是靠经验来控制。”这表明( A)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 专利技术的保护推动了技术革新
C.发明注重经验的积累 D. 物理和化学的进步开启工业革命
3.19世纪末,英国诸多生产领域出现了一批大企业。如19世纪80年代建立的诺贝尔工业公司,控制了英国的全部炸药生产;1888年合并65家企业组成的盐业联合公司,控制了英国91%的食盐生产;1890年成立的利华兄弟公司,控制了英国近2/3的肥皂生产。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英国( A)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 工业生产结构出现全面调整
C.国家大力支持企业合并 D.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已经破产
4.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地区加工或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由此说明( D)
A. 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B.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C. 人类首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联系
D. 人类朝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等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钟声所指示的一定的时间进行的。在工厂的内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严格限定的老是一样的任务。
-摘编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厂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分析《共产党宣言》诞生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对“工人革命”(工人运动)有什么认识?
三、探究题(选做题)
1825年,英国议会下院在讨论修建曼彻斯特-利物浦城际铁路议会法案时,有不少反对意见。
①造马车的怎么办?造马具的怎么办?还有车主、车夫、小酒店老板、驯马师、马贩子,他们都怎么办?连乡绅们那舒服、漂亮的房产也会被糟蹋的。
②下院知不知道,机车以10-12英里的时速经过的时候,会产生多么大的噪音,冒多少黑烟。钢铁价格至少会翻番,甚至会用光。这将是人类能够发明出来的最令人讨厌的玩意儿。
③有人跟乡绅们说,火车经过的时候,车头冒出的黑烟,会熏死飞鸟。还有人说,机车太重,跑不起来;制造商则听说,火车烟囱冒出火星,会烧坏他们的产品。老一辈的人担心他们会被火车轧死;女士们害怕坐骑碰上火车会惊。据说奶牛都不会再产奶。
-摘编自[英]弗朗西斯《英国铁路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代表支持修建铁路的一方拟定一份发言稿。
【参考答案】
材料分析题:
特点:采用机器生产;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积极影响: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催生了近代企业管理制度。
消极影响:带来环境污染、工人权益受损等社会问题。
历史使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时代背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露;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等。
工人运动应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探究题:
示例:修建铁路利大于弊。
工业革命使英国生产能力提高,英国需要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以获取更多的原料和输出更多商品。曼彻斯特作为重要工业城市,修建至利物浦港的铁路尤为必要。蒸汽机车的应用、炼钢和采煤技术的提高为修建铁路提供了条件。铁路的修建将极大提高交通运输能力,极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将更方便人们出行,加速人员流动,推动经济文化交流;等等。铁路修建尽管会冲击传统行业,但也会促使新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当然铁路的修建会对环境带来一定影响,我们会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其危害。
2.作业设计意图
(1)本作业设计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特点。基础性主要体现在选择题第1、2、3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和影响的掌握情况,这些知识点是本课的基本知识,主要是为了评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上,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将工业革命的影响与工人运动的爆发整合设计,注重考查学生掌握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探究题上,本题提出多个观点并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并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让学生能结合本课所学,学以致用进行论证;同时希望学生能多角度、开放式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2)分层设计,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考虑各种层次的需要,安排一些选择性题目从学生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做题,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通过作业都能够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3)根据本课内容,通过习题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及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认知与史料的关系、历史认知与习题的关系,重点把握工业革命的影响,包括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人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上真正得到培育和提升。
(五)作业质量效果评估
1.实践效果
双减政策指导下,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题型多样,作业设计分层次,紧扣重难点,难易程度适中,符合高一学生认知水平,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作业准确率较高,反馈良好,可以说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较好。作业量较大,时长25分钟,当堂做当堂评,探究题目部分同学选做,作业实践效果良好。
2.存在问题及教学建议
整套作业设计实施起来需要的时间较多,在试题编制上还需进一步提高质量减少数量,尤其是一些重复的作业,还需进一步优化设计,对某些部分进行必要删减,围绕着新课标要求设计,更合理高效。在单元作业设计上,要进一步分析教材,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历史知识,对它们进行整合,在这个基础上,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进阶式设计历史单元作业。
本套作业设计更多还是围绕着知识点、习题练习再展开,作业设计的多样性不够,应该设计一些学生动手操作、实地体验等更强的探究性作业,充实利用本土的教学资源。对历史单元作业设计还可以进行优化与调整,整体把握好历史学科单元作业的难度、数量,还要保证历史单元作业类型的多样性以及作业内容的科学性,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理解并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知识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达到“减负提质”的最终目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