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3 14:2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了解两宋时期经济领域的新发展,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了解宋代理学和科技等史实,认识文化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二、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了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原因,理解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进一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唯物主义理论。
时空观念: 运用图片、地图等多种资料,让学生理解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对经济重心南移、科举考试改革的发展历程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
史料实证: 运用史料阅读、学习聚焦、问题探究、学思之窗、图片信息等各种资料,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形成对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历史解释: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如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经济重心南移、交子等相关史实等准确把握,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元时期我国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制瓷业、金融外贸、城市发展等方面的伟大成就,认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创造了许多奇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
教学难点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出现新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四、教法学法
教法:正面讲授、史料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研读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材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柳永
师:柳永笔下的北宋杭州尽显繁华盛景。在辽宋夏金元时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个政权相互交织,在经济、社会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蓬勃的活力。从北方草原的游牧风情到中原大地的农商兴盛,从质朴刚健的民族文化到多元融合的思想潮流,一段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正徐徐展开,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辽宋夏金元时期去深入探寻。
【自主学习】
1、梳理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概况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2、梳理该时期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3、梳理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主要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4、归纳宋元时期在文学艺术和科技领域的主要成就。
【讲授新课】本课分为三大部分:
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变化
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和科技
(一)经济的发展
师:展示表格让学生自学:梳理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概况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生:如上
(二)社会的变化
师:展示材料,让学生探究:依该时期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材料一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宋)郑樵:《通志》
材料二 (宋)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士平地而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三 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蔡襄《福州五戒》卷五十三
材料四:(唐)“部曲”或者“佃客”,要为地主耕种土地,交纳地租,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他们不单立户口,而附于主家户籍。
——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材料五:(宋)租佃关系盛行……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只要和地主结算清楚,就可自由流动,另找主人。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六:唐代,尤其是它的前半期,买卖土地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均田制下,口分田不能买卖,卖一亩要“笞二十”的;宋代除国有土地外,私人土地的买卖不受到任何限制……随着货币流通的发展,土地买卖愈益盛行。
——漆俠《宋代经济史》
材料七: “明立要契,举借种粮,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八: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纴则不禁;工作奇巧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
——石介《明禁》
生:变化一:门第观念逐渐淡和阶层流动
变化二: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变化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三)儒学的复兴
师:让学生自学: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主要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生:如上
师:展示材料,让学生思考: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材料一;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录》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三: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材料四: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生: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②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③提出“格物致知”方法论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师:展示表格,让学生自学:归纳宋元时期在文学艺术和科技领域的主要成就。
生:恩威并施、形式多样、因俗而治
师:让学生结合所学梳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概括文学发展的趋势?
生:如上
师:展示表格,让学生自学:归纳宋元时期在科技领域的主要成就并发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是特点?
生:如上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如上
【达标训练】
1.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答案】A
2.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答案】B
3.唐朝社会生活中还存在“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但宋代时,世人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社会等级观念消除 B. 崇文抑武的特点
C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 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答案】D
4.《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达官贵人的需要
C. 城市商业的繁荣 D. 海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C
【教学反思】
通过对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发展以及社会阶层变化、思想文化成就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讲解,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基本面貌,构建起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例如,在讲解农业发展时,从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设施的修建、农作物品种的交流与推广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农业进步的多方面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