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书愤》比较鉴赏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感知诗歌内容。
2. 小组合作,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比较两诗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分析情感。
学习重点:
结合背景,分析两首诗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分析诗人情感。
学习难点:
涵咏字句,鉴赏诗歌字词妙用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发放学案,学生自学相关知识,并完成学案上的题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三国演义》“秋风五丈原”的视频片段。(播放,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回想诸葛亮的一生)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这是一代名相诸葛亮临终时的感慨。诸葛亮大业未成含恨而终固然令人惋惜,但他穷尽毕生所学、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只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这种忠君报国之心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备受后世的敬仰和推崇。唐代大诗人杜甫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纷纷在诗中赞美诸葛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了解他们在赞美诸葛亮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哪些情感。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齐读
(二)点名朗读
教师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蜀相》、《书愤》。
教师点评:两位同学的朗读,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但美中不足是缺乏感情。感情就像我们吃烧烤时加的调料,“没有调料的烧烤是没有灵魂的”,同样,没有感情的朗读也是没有灵魂的。想要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作者在诗歌中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哪些感情,然后在朗读中融入感情。
三、细读析情
(一)比较题材
1.出示《蜀相》。
师:诗人杜甫以一个历史人物为题,直接点明了咏写的对象。从内容上看,写了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天下计”“两朝开济”)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事迹。所以从题材上讲,这首诗是一首什么诗?
生:咏史怀古诗。
师:这种题材的诗歌,“咏史”和“怀古”不是根本目的,诗人真正的意图是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伤己。
2.出示《书愤》。
师:第二首诗题目是“书愤”,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生:书写胸中的愤懑。
师:诗人用“早岁”开头,追述了自己早年间的豪情壮志,以及两次抗金战役的胜利,诗的前半部分从表达方式上来说,属于——
生:叙事。
师:很好。后半部分,诗人感慨自己当年空有报国之志,但年华易逝,壮志难酬,又转入了抒情。所以,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什么诗?
生:叙事抒情诗。
(二)比较背景
出示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也是我们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它提示我们在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时要时刻不忘结合背景。请同学们比较阅读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蜀相》创作背景 《书愤》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他罢官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满腔激愤。
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总结:比较写作背景后我们发现,两位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都十分相似,在两人困顿失意时也都想到了同一个人——诸葛亮。那么,杜甫借诸葛亮的事迹抒发了自己什么情感,陆游又借诸葛亮书写了胸中的何种愤懑?我们通过探究来了解。
师:两诗中有哪些诗句是描写诸葛亮的?
生:《蜀相》中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书愤》中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师: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诸葛亮的哪些形象特点?
明确:
诗歌 《蜀相》 《书愤》
写诸葛亮 的诗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形象特点 雄才伟略、忠心报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才华横溢 功业卓著
四、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
任务:结合诗中诸葛亮的形象特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要求:
1.前四组侧重《蜀相》,其余小组侧重《书愤》。
2.在学案上形成书面答案。
3.限时5分钟完成。
(二)成果展示
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补充、点评。
明确:
《蜀相》 《书愤》
思想情感 对诸葛亮: 历史英雄的缅怀与仰慕 建功立业的赞美与钦慕 事业未竟的惋惜和同情 对自己: 壮志难酬的悲痛与无奈 恢复中原的志向 建功立业的渴望 壮志难酬的无奈 人生易老的悲愁 朝廷昏聩的愤慨
教师小结:在形象上,两首诗都表现了诸葛亮的济世之才和历史功劳。不同的是,第一首诗除了表达了对诸葛亮建功立业的赞美和钦慕之外,还表达了对其“出师未捷”的惋惜、对历史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而第二首诗更侧重赞美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建功立业之志,并借此抒发自己恢复中原的志向。
五、再读融情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六、学习评价
课代表就本节课学习收获和思考感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由于诗歌语言的凝练,我们在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时要用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实现准确、全面的把握。
七、布置作业
《蜀相》和《书愤》两首诗在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两诗都出现了“空”字。请赏析两诗在该字使用上的异同。(整理思路,规范答题。)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解释字意,代入分析。
步骤二:点明手法,指出效果。
步骤三:分析感情。
明确:
炼字 《蜀相》 《书愤》 答题思路
隔叶黄鹂空好音 塞上长城空自许
使用效果 同 两句中的“空”都是“徒然的”“白白的”,表达了感伤之情。 含义 手法 效果及情感
异 诗人融情于景,突出了环境的空寂凄凉,表达了对英雄长逝后遗迹荒凉冷落景象的感伤。 诗人用典明志,表露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不为朝廷所用的愤懑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