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28 22:1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主要特征 主要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赫鲁晓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原苏联领导人。1953—1964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 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农业:①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
购价格;
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
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2. 改革的主要措施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很低。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⑴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重点是农业,收效甚微,但取得一定成就 。 ⑶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3.评价 ⑵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有利推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1. 缺乏全面和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思路(指导思想),带有很大的盲动性。
2.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3. 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个人作风急噪,反复无常)。
4. 1964年粮食减产,加速了赫鲁晓夫的下台。失败的原因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64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 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改革内容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④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1966年1975年1966年1975年工业总产值:亿卢布农业总产值:亿卢布229451128831128探究:以上材料和图表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材料: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低速发展,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50%(苏联称67%);社会总产值为美40%; 工业劳动生产率为美50-55%; 农业劳动生产率25%; 科技落后美国10-20年。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 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水浇地面积仅占播种面积的7.3%。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 探究:以上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失败(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2.结果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改革失败原因:
(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时代》对戈尔巴乔夫的介绍是“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1.背景:政治:
经济:
外交:2.开始:三、戈尔巴乔夫改革行政管理、经济停滞、生活水平下降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美苏争霸、对外扩张、国际形象受损(政治、经济、外交)1985年3.内容和问题:经济和政治领域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改革的重点。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多元化。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激化矛盾
局势失控
苏联解体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小 结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
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B A 练一练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案
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 A B 练一练5、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
C、重点放在重工业
D、没有改变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
6、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
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B、导致了工农的不满
C、个人的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不切实际,急躁冒进 D A 练一练7、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8、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C A 练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