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理念】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新理念】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3 14:2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Step
01
Step
02
Step
03
1.立足时空观念和史料证实,了解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
2.立足史料证实和历史解释,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3.立足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学习列宁、斯大林的革命首创精神,理解制定政策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因国情而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课程导入
1、背景
(1)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苍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列宁在调查后发现,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而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1)时间:
1921年春开始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目的:
3)特点:
4)性质:
恢复和发展生产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直接联系,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5)影响: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商业
工业
分配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所有制形式: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经营方式: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活跃了商品经济,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1、苏联的建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列宁因病在莫斯科与世长辞,终年54岁。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担任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继续领导苏联建设。
2、列宁逝世,斯大林继续领导苏联建设
3、苏联工业化的概况
1)背景:
2)时间:
3)领导者:
4)方式:
5)特点:
6)后果:
工业落后;受到帝国主义威胁。
1926年起
实施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1928
苏联在1928-193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
1937
农业产值52%
工业产值77%
农业产值23%
工业产值48%
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欧洲所占地位
1913年 1928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电力 15 10 3 2
煤 6 6 4 3
钢 5 5 3 3
1928年-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化工、电力等工业部门,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4、苏联国家工业化成就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历史上把苏联的的经济发展模式称为计划经济。
5、苏联工业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1、背景:
2、目的:
3、时间:
4、措施:
5、弊端: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解决粮食问题。
20世纪30年代初起。
在农业集体化中,国家从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1)新经济政策被终止,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2)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3)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1)积极:解决了粮食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2)消极: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缺乏生产积极性,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2、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苏联农业集体化
1、背景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标志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3、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经济上:单一的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监督。
用飞机锯木头
4、影响
①积极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性:没有尊重经济客观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斯大林是世上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英国首相丘吉尔
“工业化资金只能最大限度地从农民身上获取,农民应该公开和自觉地忍受这种牺牲。”
——斯大林
对俄国人民来说,五年计划是一件福祸兼有的事情……它们使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强大起来,从而大大有助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启示:
①任何改革,都应当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②政府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③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思维拓展
课后活动

课堂检测

1.苏联成立的时间是( )
A、1917年 B、1919年
C、1921年 D、1922年
2.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速了农业化的发展
D.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D
B
课后活动

课堂检测

3.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 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
C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D.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4.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看有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
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讽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物质短缺
D.表明苏联人特别爱吃肉、喝牛奶
C
C
课后活动

课堂检测

5.下边是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l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法令》的颁布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B
6、1928年后,苏联为实现工业化重点发展的是( )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商业
B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