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3 14:5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坚率87万前秦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前秦军前锋在淝水与东晋军队对峙……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
A. 马陵之战 B. 巨鹿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2.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三次著名战役的相似之处是(  )
A. 南方政权战胜北方政权
B. 促使战败方政权迅速瓦解
C. 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起着重大作用
D. 维持了南方相对稳定的局面
3.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次战役中,东晋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
A. 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输掉战争
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发展快
C. 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
D. 东晋将领指挥得当,火烧连营建奇功
4. 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下列内迁各族中,曾经统一过北方的是(  )
①匈奴 ②鲜卑 ③氐 ④羌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 《魏书》中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 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B.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C. 改鲜卑姓为汉姓
D.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
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内迁各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民族地区。这反映的是(  )
A. 民族的交融 B. 江南的开发
C. 文治的出现 D. 科技的进步
7. 朱绍侯先生说,孝文帝在汉化改革中将已腐朽的门阀制度引入北朝,并加以强化,带来了以后北魏统治者的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尖锐。这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  )
A. 存在一定失误 B. 措施全面得当
C. 顺应历史潮流 D. 推动民族交融
8. 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
A. 政治因素 B. 文化因素
C. 军事因素 D. 环境因素
9. 下图是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由此判断第三章的标题应该是(  )
导言 中国的诞生 第一章 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 第二章 秦汉:中华帝国的框架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      ……
A. 民族与思想大交融
B. 帝国的盛放与凋残
C. 现代的“拂晓时辰”
D. 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
10. 据《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反映的是魏主改革的哪项措施?(  )
A. 说汉话 B. 改汉姓
C. 通婚姻 D. 易汉服
11. 有学者认为,鲜卑族在走向历史的更高层次的必然趋势中失去的只是它内在的落后格局和外在的族类名称,迎来的则是它因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材料意在说明,鲜卑族的变革(  )
A. 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B. 为后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C. 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D.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交融
12. 《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匈奴首领将姓氏改为“刘”姓。这些现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是(  )
A. 商业贸易繁荣 B. 区域经济开发
C. 民族交融加强 D. 统一国家巩固
13.“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具有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次战役(  )
A.消灭了六国残余势力
B.奠定了楚汉战争的结局
C.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D.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知识点2 北魏孝文帝改革
14.在中国历史上,北魏是一个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朝代。这个王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
A.氏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15.观察下列组图,它们能够表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是(  )
北魏帝王出御图 北魏陶俑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与汉通婚 D.改穿汉服
16.孝文帝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改“拓跋”为“元”,改“拔拔”为“长孙”,改“独孤”为“刘”。这一做法的意义是(  )
A.实现南北统一 B.推动经济发展
C.促进民族交融 D.加强中央集权
17.以下两幅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北魏文官俑  汉人胡食图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18.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成果突出,下列成果中属于魏晋时期民族融合成果的是(  )
①胡乐、胡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
②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③“胡”“汉”思想感情难以沟通
④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在这次战役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前秦首领苻坚骄傲轻敌
B.东晋的士兵战斗力强,战术正确
C.士兵不愿意为前秦卖命
D.前秦士兵大约80多万,人数众多
20.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
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中居。
——摘编自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材料二 如下图。
牧马图(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材料三 下面的图片展示了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对双方生活的影响。
古代席地而坐 胡床
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
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人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有人说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仅仅是汉族的先进文化影响内迁各族,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三图片中的史实举例说明。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的“魏主”是哪个皇帝?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2)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语言?为此,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3)除了材料二中的措施外,孝文帝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23.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孝文帝的改革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主要有:第一,规定官吏俸禄,禁止贪污;第二,将国家掌握的荒地分配给少地或无地的农民;第三,迁都(洛阳)和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如讲汉话,穿汉服,与汉族联姻,学汉礼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商鞅为实现民“殷盛”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简要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或者结果。
(3)围绕上述材料和问题,分析影响改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案
1-5DCBBA 6-10AADAB 11-15BCDBD 16-20CACCA
(1)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中央集权加强。
由游牧生活变为定居生活(农耕文明)
(3)不同意。说明:汉族人民原本习惯席地而坐,或者跪坐、盘腿坐,并没有使用椅子、凳子的习惯。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汉族人民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用具,如胡床,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沿用至今。
22.(1)北魏孝文帝。洛阳。(2)鲜卑语;汉语。说汉话。(3)易汉服、改汉姓、通婚姻,移风易俗。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23.(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北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答案:对先进文化的态度;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时机、国情、体制、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