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杜甫《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学习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走近诗歌
对联: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
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
思考:这副对联写的是谁呢?有何依据?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诗歌?
二、知人:了解背景
1.走近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2.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初读:感受音韵美
听录音,自由朗读。
诵读指导:⑴读准句读,节拍要清晰,体现诗的韵律;语气要缓慢,沉重,读出“悲”的基调。
⑵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四、再读:疏通诗意
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讨论交流: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哪些词语理解上的困惑与发现。
五、品读:品味意境
品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意境?
2.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又分别用什么词来描写的?
讨论交流:颔联和首联相比,诗歌的境界是渐大还是渐小?
六、悟读:体悟情感
悟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1.宋代的罗大经指出颈联包含八层意思。从“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又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又是如何来排遣这种感情的?
七、总结:齐背诗歌
现在就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穿越历史的隧道,来到1200多年前,让我们静静的聆听杜甫老人那沉重的叹息。
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长江之滨,面对无情的江流,耳畔不时传来凄厉的猿啸之声,他就是杜甫,此时,我们就是杜甫,客居他乡,老病孤舟。
此刻我们的心情都很悲怆,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把这首诗满怀深情地背诵出来,以表达我们对杜甫无限的缅怀之情!
八、作业:巩固提升
通过一首诗、一堂课来了解杜甫是远远不够的,课下请你以“杜甫,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抒情散文。
附板书设计:
教学主题
登高
一、教材分析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互联网、PPT、音频、
阶段一: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技术手段: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阶段二:课中
展示成果,整体感知
小组交流,选代表利用PPT展示自主学习成果(①基础字词;②写作背景)
使用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量规加以评价。
再读诗歌,赏析品味每一联。
学生交流讨论,口头或者书面展示??音视频?? PPT
阶段三:课后
通过一首诗、一堂课来了解杜甫是远远不够的,课下请你以“杜甫,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抒情散文。上传至班级云平台在QQ群或微信群中和大家共享。用文段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导入:
走近诗歌
对联: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
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
思考:这副对联写的是谁呢?有何依据?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诗歌?
齐读,讨论交流
多媒体课件投放
杜甫的画像及对联
二、知人:
了解背景
1.走近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2.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自读,理解
多媒体投放
三、初读:
感受音韵美
?
听录音,自由朗读。
???诵读指导:⑴读准句读,节拍要清晰,体现诗的韵律;语气要缓慢,沉重,读出“悲”的基调。
⑵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仔细听,
注意节奏和句读朗诵
播放视频录音
四、再读:
疏通诗意
?
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讨论交流: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哪些词语理解上的困惑与发现。
写出诗歌大意
实物投影展示
五、品读:
品味意境
?
品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意境?
2.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又分别用什么词来描写的?
讨论交流:颔联和首联相比,诗歌的境界是渐大还是渐小?
齐读,个读
再次播放视频录音
六、悟读:
体悟情感
?
悟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
1.宋代的罗大经指出颈联包含八层意思。从“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又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又是如何来排遣这种感情的?
有感情朗读
齐读
多媒体展示
七、总结:
齐背诗歌
?
现在就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穿越历史的隧道,来到1200多年前,让我们静静的聆听杜甫老人那沉重的叹息。
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长江之滨,面对无情的江流,耳畔不时传来凄厉的猿啸之声,他就是杜甫,此时,我们就是杜甫,客居他乡,老病孤舟。
此刻我们的心情都很悲怆,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把这首诗满怀深情地背诵出来,以表达我们对杜甫无限的缅怀之情!
背诵诗歌
?
?
?
?
?
?
?
?
?
?
?
八、作业:
巩固提升
?
????通过一首诗、一堂课来了解杜甫是远远不够的,课下请你以“杜甫,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抒情散文。
?
写出自己的感受
班级云平台在QQ群或微信群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设计紧紧围绕品味语言、把握感情这个主题,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会作者的“艰难苦恨”。整节课让学生始终受到感染与熏陶,深刻体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特点。
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向未知知识提出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为主,课堂设计始终尊重学生主体性。
技术支持特色明显。课前预习利用互联网,教学进行中利用PPT、评价量规监控学生学习过程,课堂学习结束后利用云盘汇集积累资料,坚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总之,这堂课根据学习目标以及课后学生的反馈来看课堂效果的话,整体还算不错,当然也有一些让人不满意、效果差的地方。
效果一: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掌握了鉴赏诗歌时要知人论世的方法。
效果二: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了解诗歌的理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地方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诗无达诂的。
效果三:学生通过学习,深切感受到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并能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以及情感。
?
课件17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 高临沭一中高一语文
主讲老师:刘 峰
茅屋连黎庶
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 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
草堂铸诗魂诗 圣 杜 甫登 高杜 甫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学习目标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知人:了解作者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论世:了解背景 初读:感受音韵美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再读:疏通诗意 讨论交流:
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在词、句理解上还有哪些困惑与发现呢? 再读:疏通诗意 品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品读:品味意境 思考: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来描写
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意境?品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品读:品味意境 思考:
2.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又分别用什么词来描写
的?又营造了一种怎样意境?悟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悟读:体悟情感 思考:
1.宋代的罗大经指出颈联包含八层意思。从“万
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这些字
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悲 悟读:体悟情感 悟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悟读:体悟情感 思考:
2.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
是个人?“苦恨”二字又如何理解?这一联表
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杜甫的情怀2.故园之思1.羁旅之感3.漂泊之愁4.家国之忧5.秋士迟暮之悲 悟读:体悟情感
现在就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穿越历史的隧道,来到1200多年前,让我们静静的聆听杜甫老人那沉重的叹息。
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长江之滨,面对无情的江流,耳畔不时传来凄厉的猿啸之声,他就是杜甫,此时,我们就是杜甫,客居他乡,老病孤舟。
总结:齐背诗歌 通过一首诗、一堂课来了解杜甫是远远不够的,课下请你以“杜甫,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抒情散文。 作业:巩固提升 制作单位:山东省临沭第一中学
录制时间:2015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