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中国诗坛上杰出女诗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李清照从小就受到词的熏陶,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一对在追求上在生活上的恩爱夫妻。他们结婚后曾在青州居住十几年,其间李清照创作大量文学作品,而赵明诚也在妻子的帮助下完成了《金石录》。 清照故居
他们的书籍堆满十余间大屋,李清照称自己的屋子为“易安室”,自号为“易安居士”,把放书和研讨学问的地方叫做“归来堂”。 1126年金兵入侵,夫妻茫然,看着满箱满箧(qiè)的文物与书籍“知其必不为己物矣”,非常伤心。 1129年赵明城在赴外地途中染病,临终前取笔作诗,绝笔而逝。自此以后李清照写了大量的诗歌怀念自己的丈夫。这些诗歌都很伤感。
丈夫死时李清照 才35岁李易安人生之五不幸——
国家飘摇
丈夫病逝
再婚不幸
金石遗失
晚年无子
被誉为
李清照的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易安体”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厚,是宋代婉约派的典范。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词呢?
这是一首闺情词。易安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到远处去上学,李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元 伊世珍《嫏环记》读懂《一剪梅》: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诗 作。
朗诵练习
一剪梅
李清照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似,节奏整齐。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红藕香残以点代面。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
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玉簟秋 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红藕香残玉簟秋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
这样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吗?
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独:为了排遣心中的冷漠孤寂,我换上秋装,独自荡舟水上。
一个“独”字用的好,一个人的世界,牵挂的是远方。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云中: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鸿雁从空中飞来,故称“云中”。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他的丈夫,后来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
倒装句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
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大雁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上阕
写女诗人的独居生活下阕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花自飘零水自流花自飘零水自流” 蕴含的意义是什么?
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通过这句你是如何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的?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句式“才——却——”的运用有什么妙处? “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
“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
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李清照将这句化得出奇了: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下阕
以抒情为主
抒发了女词人寂寞 相思之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勾勒环境叙写情事神驰遐思借景抒情直抒胸意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此词特点特点:
1、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
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你能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吗? 《一剪梅》与《声声慢》比较阅读这两首次都写“愁”,有什么不同之处?《一剪梅》 闲愁(南渡前):
《声声慢》 哀愁(南渡后):
知 识面扩展: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鉴赏:
此词为李清照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通过与残秋的景色作为衬托,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的忧愁。
.意象:熔铸了作者情感的事物。
淡酒 晚风 秋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总体特征:添愁、助愁
语言特点
1、叠字运用,创意出奇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点点滴滴:
2、富于口语化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鉴赏:
金兵入侵,无限感慨,针对宋高宗君臣逃跑误国偏安江南表示愤慨的一首诗歌。这首绝句颇受后人推崇。
李清照纪念馆献给一代词宗李清照教学主题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推荐作品,也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学生分析
进入高二,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且前面已经进行了三个单元的诗词鉴赏,学生对鉴赏诗词的方法,对词中的艺术手法、重要意象都有了一定的把握。因而,学生有能力对本词的重点——意象和作品的思想感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三、教学目标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2、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导入环节借助歌曲视频《月满西楼》导入,用ppt展示李清照的图片资料,通过倾听音乐和图片资料把学生带入课堂中,感受其诗词?的意境。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
?????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
?????第二阶段,播放朗诵视频《一剪梅》,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
?????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
????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导入
用优美的语言深情导入:一曲温婉细腻的《一剪梅》让我们想起“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今天我们就一起品味这首词,来感受一下不一样的李清照。
阅读PPT,
朗诵课文
播放歌曲视频《月满西楼》(原唱:安雯)(http://v.ku6.com/show/UmnjYW2RRG01CmHUd6jRHA...html)导入,用ppt展示李清照的图片资料,
二、明确目标
展示目标ppt
齐读课件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Ppt展示
三、检查预习
展示字音及句读
回答课件上展示的字音和词义
展示ppt
四、知人论世
展示作者及背景
学生诵读
展示ppt
四、整体感知
1、配乐诵读,感悟意味。
2.古诗的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犹如香茗,所以我们要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把诗“泡开”,用现代汉语把改写成一篇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
1.自由品读
2.泡开原诗,改写
3.展示作品,同学品鉴
播放背景音乐
实物展示学生作品
五、品读意象
1.请齐读全词,找出这首词用了哪些典型意象。
2.请同学轻声自读,挑选你最有感觉的一两个意象,品析下它们怎样呈现相思之情?
1、自主思考
2、小组合作探究
3、展示交流
?
?
六、情感体验
?
1.两个“自”很自然地带动了下片的抒情。下片的情感有没有深化?请齐读下片。
2.“两处”指什么?对比民歌《行行重行行》和杜甫《月夜》(幻灯显示),站在说话人角度,从情感流向看,李清照的“两处”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3.用原句回答,“无计”在词中呈现为怎样的心理状态?
4.“下”和“上”是什么词性?
5.请再次饱含深情地齐诵全词,注意声调起伏轻重。
1、自主思考
2、小组合作探究
3、展示交流
4.尝试有感情诵读
?
七、达标检测
展示PPT上当堂达标的题目
自主完成PPT上当堂达标的题目
展示ppt
八、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有关李清照的诗词,在班级博客上传自己的读书笔记,或以“我眼中的李清照”为题,写一篇博文上传。
在研读的基础上,拓展阅读,感受李清照词缠绵悱恻的特点。
博客反思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为了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和感受能力,对词中重点意象的赏析和对下阕情感的体悟,我决定采取学生自主分析和各学习小组合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然后全班分享各自的成果。同时,在课件设计的时候设计多个“小门”,若学生的展示的分析详尽完美,则不再展示课件上的总结,只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充分的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若学生展示的分析不够合理,则展示课件上的总结。
?????同时利用班级博客,展示同学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