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8 20: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闸实验学校七年级下语文3月单元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14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 ( 2分) ( )
A.殷红(yīn) 发绺(liǔ) 憎(zēnɡ)恶 熏(xūn)黑
B.揩(kāi)油 窘相 (jiǒng) 恣情(zì) 觅食(mì)
C.确凿(záo) 淋漓(lín) 剔透(tī) 咫尺(zhǐ)
D.珊瑚(hú) 诅咒(zhǔ) 掷(zhì) 地 挑衅(tiǎo)
2、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错误的一项 ( 2 分) ( )
A.云宵 叵测 鉴赏 收敛 
B.船舱 鲜为人知 噗噗 咕哝
C.虐待 恣情 著作等身 颓唐
D.阖户 既薨 龌龊 人声鼎沸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2分) ( )
A.少习吏事(熟悉) 万籁俱寂(泛指声音)
寡学术(少) 每归私第(府第,大的住宅)
B.发箧视之(打开) 手不释卷(放下)
明日复奏其人(第二天) 读之竟日(代词,指书)
C.太祖乃悟(才) 卒用其人(终于)
普颜色不变(神色) 虽多忌克(忌妒刻薄)
D.孔子东游(到东方) 一儿以日初远(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谁) 及其日中如探汤(水)
4、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去年夏天,我去杭州一所疗养院休养。 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江面上的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5、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 )
A、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目前当务之急是保障灾区人民生活,决不让一个人缺吃少穿。
B、他们全家含辛茹苦,终于不但维持了生计,而且还能满足生活中的基本享受。
C、国家发改委强调一定要保证灾区物价稳定,绝不允许有洛阳纸贵的现象出现。
D、古人对地震的解释虽然是空穴来风,但在地震发生后,一般都能积极抗震救灾,减轻民间疾苦,这时中国古今政府均保留不变的方针。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 )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B.作为日益影响着我们学习和生活的网络,它对于我们充满了新鲜和好奇。
C.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否则就会给以后的学习增添很多麻烦。
D.大家去游泳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7、下面说法较得体的一项是 (2分) ( )
A、好友邀你去他家说:“明天请您一定光临。”
B、夜已经深了,邻居家还是一片喧哗声,你过去说:“你们安静些!”
C、朋友夸你作文水平高,是全班第一,你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嘛!”
D、王明对刚作完报告的黄模说:“你的报告对我有一定的帮助,特此致谢。”
二、阅读与赏析:
(一)赠吴之山 明·王问 (4分)
城柝声声夜未央,江云初散秋风凉。
看君已作无家客,犹是逢人说故乡。
8、诗歌第一、二句用了哪些感官来写景?渲染了怎样的氛围?(2分)
9、 (2)诗歌第三、四句包含了诗人和友人吴之山各自怎样的情感?(2分)
(二) 韩休为相(10分)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①,不干②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掺④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注释]①峭直:严峻刚直。②干:求取。③允:与……相当。④掺[shǎn]:拿。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及为相 (2)言终,谏疏已至
(3)辄谓左右曰 (4)既退,吾寝不安
11、下列句中与“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的 “以”的意思相同的是:(2分)( )
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B.投以骨  C.以丛草为林 D.不以疾也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2分)
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
13、唐玄宗为什么要“以韩休为相”?(2分)
(三)名著阅读(5分)
14、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 ( http: / / www.21cnjy.com )智灵活、嫉恶如仇的是______;憨态可掬、好耍小聪 明的是______;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______。(3分)
15、谈谈你对唐僧的看法。(2分)
(四)老 屋 (11分)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6、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3分)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 →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 →站在老屋门口
17、文中描写细腻感人。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一句加以品析。(2分)
答:

18、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3分)
答:

19、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3分)
答:

三、默写:10分
20、
(1)不必说 , ,高大的皂荚树, ;也不必说------
(2)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 ,读之竟日。
(3) ,乾坤日夜浮。
(4)戎马关山北, 。
(5)曲径通幽处, 。
(6) ,潭影空人心。
(7) ,但余钟磬音。
(8)__________________,复奏如初。
四、表达与交流(4 6分)
21、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月”活动,同学们积极参加,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们仍讲方言,请你谈谈对学校推广普通话的看法。不少于80字。(6分)
80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生活中,我们总是用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的目光去观察感受身边的世界,或信任,或怀疑,或宽容,或挑剔------同时,我们又总是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那束束不同意味的目光,有的充满真诚,有的透着冷漠,有的让人怦然心动,有的叫人心有余悸------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是心灵的折射。我们总能从不同的目光中读出些什么,读懂点什么。
请以“难忘那 的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根据所写内容,使题目完整;1、不少于700字;3、不出现真名。
南闸实验学校七年级下语文3月单元检测答卷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14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二、阅读与赏析:(一)(4分)
8、诗歌第一、二句用了哪些感官来写景?渲染了怎样的氛围?(2分)
9、诗歌第三、四句包含了诗人和友人吴之山各自怎样的情感?(2分)
(二) 韩休为相(10分)
10、(4分)
(1)为 (2 ( http: / / www.21cnjy.com ))终 (3)谓 (4)既
11、(2分)( )
12、(2分)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13、(2分)唐玄宗为什么要“以韩休为相”?
(三)名著阅读(5分)
14、 、 、 (3分)
15、谈谈你对唐僧的看法。(2分)
(四)老 屋 (11分)
16、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3分)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 →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 →站在老屋门口。
17、文中描写细腻感人。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一句加以品析。(2分)
答:

18、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3分)
答:

19、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3分)
答:

三、默写:(10分 )
20、
(1) , , (2) ,
(3) , (4) 。
(5) 。 (6) ,
(7) , (8) 。
四、表达与交流 (6分)
21、
80
参考答案
1、A 2、A 3、D 4、D 5、B 6、C 7、A
8、(2分)“城柝声声”是听觉,“江云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散”是视觉,“秋风凉”是触觉(任意写出两个,得1分)。作者多角度地写景,渲染出了幽远、悲凉的氛围(1分)(意思对即可)。
9、(2分,意思对即可。)诗人对友人成为“无家客”的同情和理解(1分),友人吴之山对家乡的留恋思念之情(1分)。
(二)文言文:
10、(1)做,担任 (2)完,结束 (3)对------说 (4)已经
11、C
12、韩休担任宰相,陛下(变得)很瘦,为什么不罢免(驱逐)他
13、韩休为人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为了国家大计,敢于与皇上争执。他是个有良好声誉的官员。
(三)
14、孙悟空;猪八戒;悟能;沙和尚
15、唐僧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心地善良,信仰坚定,明知到西天去必然会碰到许多艰难险阻,但仍然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也不管外界有多少诱惑,他从来没有动摇过。但另一方面,他相当窝囊,最糟糕的是他太糊涂太慈悲了。
《老屋》参考答案
16、(1)默默走近老屋 (2)抬脚跨进门槛 (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
17、示例一:A,“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
示例二:B,“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
18、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我唱着童谣,又指奶奶的童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19、示例一:我觉得作者这肃决定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的。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示例二: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
示例三: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有他的道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有他的不妥之处。道理在于: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不妥之处: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拆除老屋,重建新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20、略
21、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