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微山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鲁人教版必修1“昨日的战争”之《赤壁之战》课件(34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微山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鲁人教版必修1“昨日的战争”之《赤壁之战》课件(34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8 21:04:29

文档简介

姓名
刘文红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
单位
微山一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赤壁之战》节选自《资治通鉴》,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描写奠定三国形势的一次重要战役。因为本课众多重要知识点,鲁人版高中语文一直将其选入必修教材,是培养学生提高阅读文学作品能力训练的重点篇目。鲁人版将其列为必修一“昨日的战争”中的一篇。文本名为描写战争,实际着力描绘战前各方的准备角逐以及谋士的斗智斗勇,而对战争本身却简略一笔带过。
二、学生分析
处理这篇课文,应注意长文短教,深文浅教,选择小的切入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信息化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使现在高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小面窄,尤其是高三的学生,面对高考压力,难以沉下心来阅读,很难理解文本的奥妙之处。但求学有所获,可借助影视、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批注读书法仔细咀嚼、品味、揣摩语言,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培养自主品读能力。
?2.以“战争背后的功臣——谋士”为专题,分别研究诸葛亮、鲁肃、周瑜几位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及其塑造方法,培养研读文本能力。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互联网、思维导图、微课、PPT、电影视频、博客、QQ等技术。
阶段一:课前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绘制赤壁之战中各个人物关系图,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为后面具体赏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技术手段:微软画图工具、word文本框制图、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2.学生以批注法对文本自读批注,初步理解文本。
3.补充与《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相关资料,保存到班级博客里,要求学生阅读,拓展视野。
技术手段:互联网,Free Mind思维导图软件。
?????????????微课《批注读书法》、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阶段二:课中
展示成果,整体感知
?小组交流,选代表利用PPT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思维导图:①古代史书知识;②赤壁之战三方人物关系图)
使用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量规加以评价。
???再读课文,重点赏析
组织学生分专题研讨“赤壁之战三方人物关系图”尤其注意研讨主要人物:诸葛亮、鲁肃、周瑜。
学生交流讨论,用word展示个人批注。?
阶段三:课后
????以“战争背后的功臣——谋士”为副标题,正标题自拟写作小论文,上传班级博客平台,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在QQ群或微信群中讨论。用问卷星加以评价。
技术手段:小论文评价量规、问卷星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
?
?
?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自主学习
准备微课,传授思维导图制作技巧,布置预习任务
利用互联网查阅中国古代小说的相关知识,查阅《赤壁之战》及司马光的相关知识。自主阅读,按要求绘制思维导图;观看微课,学习批注读书法。
互联网(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思维导图、微课、自主学习量规。
导入
用电视剧《三国演义》导入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与学生交流初读感受。
学生畅谈感受,注意倾听和记录,采用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
?PPT
评价量规
展示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思维导图,适时点拨补充。
小组交流,选代表利用PPT展示预习成果(思维导图形式:①古代小说知识;②贾府人物关系图)
?
多媒体一体机、彩色投影仪、思维导图、自主及小组合作学习量规
?
?
研读
展示名家点评《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例子,组织学生分专题研讨“赤壁之战三方人物关系图”,尤其注意研讨主要人物:诸葛亮、鲁肃、周瑜。
?
学生交流讨论,用PPT展示个人批注。教师点拨。以“诸葛亮舌战群儒”为例,学生在批注基础上总结,形成对人物的完整认识。播放央视版《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一段影视资料,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体会艺术家们用心血演绎的《三国演义》中的人。
PPT、学习成果展示量规
作业及评价
以“战争背后的功臣——谋士”为副标题,正标题自拟写作小论文,上传至班级博客,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在QQ群或微信群中讨论。用问卷星加以评价。
?
完成作业,上传至班级博客,自由交流,相互评价。
阅读班级博客中的补充材料。
博客,QQ,云平台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教学设计
?特色1: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为主。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未知知识提出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
特色2:从教学过程开始前的查阅资料到教学过程中的批注式读书法,再到撰写论文进行展示和评价,课堂设计始终尊重学生主体性。依学定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特色3:不离语文教学本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最忌离开文本,成为声光电的表演,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特别注意了不离语文教学本质这一要点。教学进行中利用多种评价量规监控学生学习过程,课堂学习结束后利用班级博客汇集积累资料,始终坚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特色4:技术支持特色明显。课前预习利用互联网和微课程翻转课堂,预习中设计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要让学生比传统学习更多更有效的研读文本;用微课及PPT将批注阅读这一优秀读书传统发扬光大,让学生感受名家如何阅读经典;用影视资源经典片段,激发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热爱。借QQ群及班级博客平台展示丰富的资源及优秀的阅读感受,体现语文学习博大精深的特点。
课件34张PPT。赤壁之战相关知识:1、选自《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花了19年时间编成。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3、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历史史实: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相关内容:
赵子龙长坂桥七进七出、张翼德声震三军、孙刘联盟、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剑、巧借东风、苦肉记、蒋干盗书、火烧赤壁、华容道、借荆州、气周瑜1、快速阅读课文,划分节次,找出生字词并解决。2、以省略部分为分界线,全文分为两部分。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概括各节大意,给第一部分分层。提示:
孙刘联盟议抗曹
君臣战和议破曹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思考:鲁素去荆州是否为了吊唁刘表二子?其实是借吊唁之名,来行探荆州形势之实。以此来决定他的策略。而目前当务之急是“共治曹操”,联合刘备,则可以抵抗曹操,稳固荆州。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思考: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刘备的“投吴巨”之说纯系遁辞,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鲁肃劝刘备“自结于东”是为了对付当前的大敌曹操,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鲁肃与诸葛亮“共定交”,表现了他的诚意。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思考: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 劝孙抗曹
①强调“共争天下”,君臣之分未定,以此消除孙权的忧虑。
②针对孙“内怀犹豫之计”,以“北面事之”相激;
③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思考: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席话,竟然“大悦”,诸葛亮是如何进一步说服孙权的呢?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
刘——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
曹——兵力上,主力已疲;战术上,不习水
战;军心上,降卒不服。
孙——兵数万。
(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鼎足之形成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1、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2、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①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 ③军事因素——实力相差悬殊。 3、鲁肃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认同?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早定大计”;
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思考:周瑜是如何分析敌我力量对比的?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
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
不习水战;
天时不利;
军粮不足;
士兵不服水土。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1、周瑜为何要夜见孙权?他再陈方略对孙权有何作用?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
周瑜再次作了双方兵力对比,并阐述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使孙权抗曹的忧虑得到进一步扫除。2、孙权如此犹豫能在本段找到什么依据吗?这段话表明了孙权什么心态?“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主张迎降的人很多。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
表明孙权对胜利还没有充分把握,与曹操决一死战。同时也对周瑜绝对信任。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1、探虚实鲁肃吊丧2—3、论时势刘备用计4、谋联合孔明游说5、破众议仲谋初决6、计破曹君臣一心7、张意气公瑾请缨8—9、立奇功老将献计
借东风火烧曹军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素、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在鲁素、周瑜等人的劝说下,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的过程和结果详略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分析: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1、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
2、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
3、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史笔有什么特点呢?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古今异义:刘备,天下枭雄。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子瑜者,亮兄瑾也。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
恐为操所先。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判断句被动句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课文中曾出现过的词语: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因拔刀斫前秦案
不复料其虚实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因拔刀斫前秦案
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课外欣赏舌战群儒游说孙权终下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