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淄博市淄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3 17:2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淄博市淄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
B.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
C.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更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基础,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
B.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例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唐诗宋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对现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
C.虽然有人认为陆机“诗缘情”的说法与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在莫砺锋看来,孔颖达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D.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入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过度解读。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B.刘勰《文心雕龙》:“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C.刘熙载《艺概》“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茕。”“英雄出语多本色,辛弃疾词,于是可尚。”
D.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其不同之处。
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棉袄
孙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的怕人,树叶子为昨夜的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坠落。
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再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喷嚏。
我拉他赶紧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休养得稍微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都还穿着单军服,谁知道只一两天天气就变得这样剧烈。
“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他像是怨恨自己。但我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便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的了,我希望到下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
风还是吹着,云,凌人的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地暗了。
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的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只有三户人家,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
我说:“是。”
她把我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有时细碎地爆炸着。
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在这里休息,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精疲力尽了。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一定是打摆子!”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炉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的火焰一般。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样是不是迷信呢?”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小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上身的军服,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身去断然的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折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什么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我”与小战士结伴而行,在一个小山村里与“姑娘”邂逅的过程,生动展示了“姑娘”对“小战士”的深切关爱。
B.小说与《百合花》都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我”不仅是一个叙事主体,同时也是一个故事主体,即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C.小说写“姑娘”面对来投宿的“我”和小战士时的“踌躇”神情以及她介绍治“打摆子”的迷信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
D.小说中的“姑娘”与《百合花》中的“新媳妇”都是淳朴、善良、乐于奉献的群众代表,她们的事迹虽有不同,但同样感人至深。
7.关于小说最后一段中姑娘讲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转述的方式再现姑娘的讲话内容,使内容更加集中,节省了笔墨。
B.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姑娘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的赞美。
C.姑娘讲话虽不属于小说的主要情节,但却是主要情节之外的必要补充。
D.小说写姑娘的讲话内容并非闲笔,意在突出她直率、爽朗的性格特点。
8.文中划横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以“红棉袄”为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元微之①书
白居易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②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节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改)
【注】①元微之,即元稹,元和十年,贬谪为通州司马。②出自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顷A所牵念者B今悉置C在目前D得同E寒暖F饥饱G此一H泰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越,胡地在北,越地在南,比喻疏远隔绝,亦泛指北方、南方的各民族。
B.二十二郎,“二十二”表示在同家族同辈人之中,不分男女,依年龄的排行。
C.方寸,一寸见方,此处用以借指内心、心思,比如“方寸大乱”。
D.司马,唐时为州长官刺史的佐官,多以贬官充任,属闲职,一般不参与公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每次吟咏元稹病中所作《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都会因担忧其病况而悲伤不已。
B.白居易倾吐贬官后的“三泰”,笔触细腻,真情流露,以此告慰知己,显其恳挚体贴。
C.白居易用“笼鸟槛猿”比喻自己和友人均遭贬谪的困顿处境,寄寓内心抑郁不平之气。
D.信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呼唤“微之微之”,既亲密真切又沉痛凄楚,充满强烈抒情意味。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14.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道“予出官(京官被贬黜往地方任职)二年,恬然自安”,选文中有具体的表达,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③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诗人日日独坐江楼,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颔联紧承首联,写眼前所见。渔舟泛泛,燕子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运用典故,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
D.全诗结构严密、抒情深挚,整体基调与《登高》相似,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16.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四、文言小题
17.下列句中加点词有相同意义和用法的一项是( )
A.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小学而大遗
B.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②其皆出于此乎
C.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8.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乎 金就砺则利就:靠近
B.虽有槁暴 暴:晒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C.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D.假舆马者 假:借助 锲而不舍 锲:刻
五、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运用《诗经·郑风·子衿》的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2)《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并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是:,。
(3)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5)当不愿意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
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只能形单影只地长在荒漠之中。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工作不会一蹴而就而需终身展开。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五彩斑斓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B.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C.我们应积极丰富多彩地创办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D.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请指出比喻的本体、相似性及表达效果。
七、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是我们高度重视、感触颇深的,但也有一些人和事,我们司空见惯却熟视无睹。也许有一天,你在偶然间突然发现,那些看似平淡的人和事却蕴含着美好的情感、深刻的哲理……从而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
请以“曾被我忽视的世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1.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 表述错误,从材料二可知,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贮存人生意蕴并传递给读者的意愿,是客观上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2. A。B 项,举李、杜、苏、辛四例是为了论证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可以提升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等;C 项,材料一未提及莫砺锋对陆机 “诗缘情” 与 “诗言志” 说法矛盾与否的看法;D 项,“这样容易导致过度解读” 在材料中未提及,且材料二强调的是读者与词人的 “交流” 与 “对话”,并非说会导致过度解读。
  3. D。材料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强调诗品与人品的一致性。D 项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意思是说文章未必能反映作者的真实为人,与叶燮观点不一致。A 项苏轼文如其人;B 项强调情与文的关系,也能体现人品与文品的关联;C 项苏、辛至情至性,其词与人品相符。
  4. 材料一着重论述唐诗宋词对现代读者的价值,包括是了解前人心态的途径、内容与现代人有共通性以及有提升情操等教育作用;材料二则侧重于阐述读者阅读唐宋词的方法,即读者要与古代词人进行人生体验的 “交流” 与 “对话”,通过这种方式深入理解唐宋词并拓展其思想意蕴。
  5. 况周颐的 “读词之法” 强调将词人的意境构建于自身想象中并深入涵泳玩索。王国维读李璟词,选择意境绝佳的两句,先构建出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心境的意境(符合 “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因自身多愁善感的性格,深入体会得出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符合 “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
  二、文言文阅读
  10. BDG。翻译:不久前牵挂的亲人,现在都在眼前,能够同他们一起经历寒暖饥饱,这是第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11. B。“二十二” 是指在同家族同辈男子之中的排行。
  12. A。“因担忧其病况而悲伤不已” 错误,是因为诗中表达出元稹对自己被贬的震惊与关切之情而感动悲伤。
  13. (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2)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14. ①形骸且健,方寸甚安;②家人幸皆无恙;③江州生活条件尚可,衣食自给;④庐山景色优美,有可终老之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 B。“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错误,颔联中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渔人依旧泛船,燕子依旧飞舞,以乐景衬哀情,表达出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寂寞。
  16. 杜诗中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诗人将自己与 “同学少年” 对比,那些同学少年如今飞黄腾达,而自己却功名无成,抒发了自己身世飘零、功业无成的悲愤与感慨;《沁园春 长沙》中的 “同学少年” 则是充满朝气、才华横溢、积极向上、胸怀大志,以 “同学少年” 的形象展现出革命者的青春活力与伟大抱负。
  四、文言小题
  17. C。C 项 “之” 均为结构助词 “的”。A 项 “而”,①表修饰;②表转折。B 项 “其”,①代词,他们;②表揣测语气,大概。D 项 “焉”,①语气词;②句末语气词,了。
  18. C。“君子生非异也” 中 “生” 通 “性”,资质、禀赋。
  五、名篇名句默写
  19.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6)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六、语言文字运用
  20. D。“创办” 与 “活动” 搭配不当,应改为 “举办”;“青少年尤其是公众” 语序不当,应是 “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因为青少年属于公众的一部分,且从逻辑上应先强调公众,再突出青少年。
  21. 本体是优秀的科普作品。相似性:优秀的科普作品如同名画一样,是经过创作者精心创作而成,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能够给人带来震撼与启发,吸引人们去欣赏、品味。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优秀科普作品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强调要创作出像 “名画” 一样有影响力的科普作品,使表达更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
  七、作文
  22.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