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的第四课,共分为“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迭”“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四个子目,子目之间呈现递进关系,主要论述前秦、北魏两个不同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结果。前秦经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不仅是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也有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客观因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顺应民族融合趋势,自上而下推动少数民族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本课内容向前承接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向后为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且更迭频繁,政局纷乱复杂,而又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各族之间加强交流交融。这谢历史现象对学生来说不太容易理解,需要教师抓住教学重难点,对难于理解和记忆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以强调和讲授,帮助学生把握本课内容,提升历史学习的能力,培养历史核心五大素养。
三、教学目标 单元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城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和研读文字史料,准确说出淝水之战的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体会“草木皆兵”等成语的含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图片和研读文字史料,准确说出北魏建立的时间和统一北方的时间,归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概述其影响,提高论从史出、史料实证意识。(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3.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图片和研读文字史料,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从历史的角度感悟民族交融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推动了社会发展,涵养家国情怀素养。
四、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北魏建立、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表格法、视频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自主学习、史料研读。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新课导入 (出示嘎仙洞图片)在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北段,有一个巨大的天然山洞,名叫嘎仙洞。从这里走出的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在此以前,前秦一度是北方的统治者。一次著名的战役给拓跋部的崛起提供了机会。这是什么战役?号致了什么后果?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9课,学习《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观看嘎仙洞,初步了解北魏的由来。 图片导入,激发学生了解拓跋鲜卑的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授 壹·强征各族谋统一——淝水之战
1.十六国时期 【讲授】(出示东晋十六国时期疆域图和各朝信息图表)明确北方和南方范围: 北方: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南方: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明确北方十六国和南方东晋的范围。 通过地图、图表以及教师的讲授,先明确东晋十六国的概况,复习旧知,更好学习接下来的内容。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黄河流域是被谁建立的呢?建立起来的政权名称叫什么? 【引导】苻坚如何巩固统治呢?请大家小组讨论回答。 【讲授】(出示历史地图和漫画)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观看漫画,苻坚的愿望是什么? 【回答】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苻坚时统一了黄河流域。 【回答】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 【回答】笼络民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国家治理: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民族融合: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回答】执意要统一中国。 了解苻坚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以及巩固统治的内容。了解苻坚统一中国的执念,为学习淝水之战作铺垫。
3.概况 【提问】(出示淝水之战视频和表格)请大家根据视频内容结合课本内容,概括淝 水之战基本信息。请大家合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VS东晋 力量对比:87万VS8万 成语: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内容完成表格,学习淝水之战相关知识点,了解具体的历史典故。
作探究,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引导】(出示历史典故图片和材料)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材料为大家介绍历史典故。 知识拓展: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引导】(出示表格)请大家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发散思维,联想回忆,与同伴交流,将表格空白内容补充完整,并发现这些战役的共同点。 【提问】(出示文字材料和表格)思考: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结果:前秦败东晋胜 特点:以少胜多 影响: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阅读史料和文字材料,分别讲解典故 【回答】前秦败:①前秦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民族矛盾尖锐;内部民心不一;②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 东晋胜:①东晋内部团结,保卫江南,士气高昂;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小组交流,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习历史典故,拓展历史知识。 知识拓展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助于复习学过的知识,同时正向迁移本课的知识学习中。
贰·移风易俗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提问】(出示历史地图和淝水之战后北方形势图)? _____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_____族_____部建立北魏。_____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_____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引导】(出示汉族、鲜卑族对比图和史料)北魏孝文帝时面临哪些难题? 【讲授】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回答】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回答】难题①:北魏社会文化落后 难题②:民族矛盾尖锐。 【回答】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提问法,快速了解淝水之战后的北方形势,知道北魏的统一。 观看图片,分析史料,理解北魏统一后面临的难题,从未分析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有助于接下来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2.措施 【引导】(出示孝文帝迁都路线和史料)孝文帝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提问】史料研读,为什么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回答】①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回答】1、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通过史料分析出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请大家围绕问题合作探究。 【引导】(出示服饰、汉姓、联姻等相关资料)孝文帝还进行了哪些改革呢? 【回答】2、洛阳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回答】②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培养历史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影响 【提问】(出示文字材料)阅读材料,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回答】①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②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叁·政权更迭孕统一——北朝政权更替
1.背景 【提问】(出示历史地图和文字材料)同学们,你们知道何为“军镇”吗? 军镇是十六国末在北方地区建立的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 知道军镇的含义。
2.政权更迭 【讲授】(出示历史地图和文字材料)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基础。请大家阅读这段话。 【回答】齐读: 魏晋南北朝这个帝国的低谷,最终在政治和民族发展的历史合力下,选择了以北朝作为历史出口。一个崭新的隋唐大帝国正在走来! 了解这一时期政权更迭,同时为接下来学习隋统一的内容打基础。
肆·胡风汉韵奠繁荣——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过渡】(出示表格)明确何为民族交融: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引导大家合作探究:阅读课本和接下来的材料,找到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有哪些具体表现并完成表格。 1.生产方面(六幅图片) 2.政治制度(十六国族属表、北魏经典拓碑) 【讲授】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3.思想文化(五幅图片) 4.影响 (出示文字材料)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 理解民族交融。 【回答】①少数民族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用具等。 【回答】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回答】③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回答】(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 先了解民族交融的含义,再通过分析图片、表格、碑刻、文字等多元材料,合作探究概括民族交融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从不同的方面认识民族交融。
产生了什么影响? 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2)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课堂小结 383年淝水之战后东晋以少胜多,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北魏孝文帝通过一系列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民族交融,进一步丰富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做好笔记,跟随老师一同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 课堂小结,梳理本课主要知识脉络,特别是了解民族交融的影响。
九、 随堂练习 4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