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专题练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波兰在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增长59.6%,农业增产20%。匈牙利在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6%的速度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这表明,当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
A.突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B.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径
C.经济改革的成效显著 D.国民经济初步实现协调发展
2.1973年,英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国有化改革,出现了大量公私合营企业。至1979年,英国航空和钢铁工业的75%、汽车工业的50%、石油工业的25%都是国有的,国有企业约占全部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社会资本的集聚程度增强 B.“福利国家”规模急剧扩大
C.社会财富分配日益平均化 D.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3.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国家实力的消长 B.根本矛盾的变化
C.军事冲突的缓和 D.敌对意识的淡化
4.下图为拉美及加勒比地区GDP变化率(1990–2015年)统计。据此可知该地区( )
①经济面临衰退风险②经济独立地位弱化
③发展模式亟待转型④国民收入持续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某同学制作了如表。根据表格内容判断,他所探究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历史人物
1947年 印度独立 尼赫鲁
1956年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纳赛尔
1959年 古巴革命 卡斯特罗
A.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奋起 B.两极格局的形成
C.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D.“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6.1991年7月初,戈尔巴乔夫带着旨在推动私有化、放弃国家干预、迅速向市场过渡的“哈佛计划”会晤了西方七国首脑,希望西方国家每年向苏联提供300亿美元的无偿经济援助,帮助苏联继续经济改革,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表示,在苏联经济改革成果未明朗之前,拒绝给予其大规模的财政援助。由此可以得出苏联( )
A.改革仅限经济体制改革 B.作为主权国家名存实亡
C.将终止私有化改革进程 D.改革出现重大战略失误
7.观察下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
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1939年5月,英国发表了关于巴勒斯坦地区问题的白皮书,规定未来5年到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数量不能超过7.5万人,超过这一数字必须经过阿拉伯人的同意,并承诺10年后在巴勒斯坦成立一个以阿拉伯人为主体的独立国家。英国的表态意在( )
A.示好德国以维持欧洲均势 B.巩固在阿拉伯的殖民利益
C.顺应民族独立的历史大势 D.塑造积极正义的大国形象
9.如图反映西方国家福利制度( )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调动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C.导致新的社会问题凸显 D.从根本上消除了两极分化
10.如表为战后大国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的典型路径,据此表能够说明( )
中国新时期外交
国家(地区) 美国 西欧、日本 中国
时期 二战后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代表性国际组织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关贸总协定 欧共体、亚开行 国际竹藤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
组织目标及行动 战后世界秩序 地区发展 发展中国家集中地区的发展
组织结构 大国贡献与大国优先 大国贡献与大国优先 大国贡献与平等对话
A.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自主外交 B.积极创新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构建协调合作、均衡发展大国关系
11.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讲中,采用“极权主义”与“民主制度”、“邪恶帝国”与“自由世界”的两极对立方式来说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特征。杜鲁门的做法( )
A.掩盖了美国争夺霸权的野心 B.拉开了美苏争霸的序幕
C.开启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D.转移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12.1980~2000年部分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出口占各自总出口比重表。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非洲经济( )
组织名称 时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 5.7% 6.3% 4.8%
中非共同体 1.4% 1.4% 0.9%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9.6% 8.0% 9.6%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0.4% 3.1% 11.9%
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 0.3% 2.9% 2.2%
A.对区域组织外的贸易依赖明显 B.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
C.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 D.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
13.20世纪80年代起,罗马尼亚所借的102亿美元的巨额外债进入了偿债高峰期。为了按期偿债,领导人齐奥塞斯库不惜强迫人民节衣缩食以增加出口换汇,以至于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到文明生活限度以下”。这种做法( )
A.适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 B.加剧了社会危机
C.抵御了西方的“和平演变” D.突破了苏联模式
14.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提出“经互会一体化”的目标,将东欧各国的经济按统一计划进行专业分工,东欧国家根据生产专业化的要求,几乎完全为苏联生产某种产品,例如保加利亚的电动小吊车,波兰的船只与车厢,而苏联则为东欧提供原料和燃料。苏联的这一举措( )
A.阻碍了东欧战后经济的恢复 B.缓和了美苏冷战的紧张局势
C.增加了东欧经济发展的风险 D.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启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初期,苏联在粮食贸易中一直处在出超状态,每年都会向经互会国家出口约五百万吨粮食。但是随着苏联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肉类消费需求的增长,至1964年,苏联首次成为粮食进口国,这其中来自美国的粮食占到极大的份额。1972年美苏签订贸易协定,美国开始将粮食作为“联系战略”的挂钩工具,希望以经济贸易为手段来迫使苏联在人权议题特别是在苏联犹太移民问题上做出让步,并进一步迫使苏联接受美国提出的附加条件。但在此次与人权挂钩的实践中,美国的政策推动者并未获得他们设想的成果。一方面,苏联仍能从其他西方国家的金融市场上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特别是从美国的竞争对手——西欧和日本方面获得贷款;另一方面,苏联从1973年的石油危机中获益,飙升的油价使得苏联在石油贸易中获得大量的外汇。在消除了资金的后顾之忧后,苏联在此次斗争中获得了主动权。
——摘编自徐振伟、左锦涛《冷战中后期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与美苏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20世纪60年代成为“粮食进口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解决粮食危机的有利条件,指出美国将粮食作为“联系战略”工具的实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9年,苏联撤军后,阿富汗抵抗组织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内战爆发。
1991年9月,科索沃阿族发动全民公投,宣布独立,南联盟坚决反对科索沃独立。
1999年3月,关于和平解决科索沃问题的谈判破裂。随后,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对南联盟持续空袭78天。
1999年6月,南联盟接受和平协议,联合国和北约接管科索沃。
2003年3月,在争取联合国授权失败后,美国组建了包括45个国家的“志愿者联盟”,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材料二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随后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延续了对国际形势的这种判断。二十大报告没有再提这一说法,而是提出“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面临“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摘编自张清敏《二十大以后的中国外交:理解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世纪之交国际局势动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中国应对“重大考验”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C
根据材料“波兰在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增长59.6%,农业增产20%。匈牙利在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6%的速度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可知,当时东欧国家经济发展较快,这是因为其经济改革的成效显著,C项正确;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A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并未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径,排除B项;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并未实现协调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A
社会工业资本中的三分之一集中到资本主义国家手中,体现出国家资本的集聚程度增强,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福利国家”规模的大小,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财富分配,因为国有企业发展后不等于社会财富分配给国民,排除C项;英国仍旧是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3.A
两极格局的确立与发展以美苏两国的竞争为核心,在这一过程当中,两国国家实力的消长则成为贯穿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要线索,A项正确;美苏两国存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冲突,其根本矛盾没发生变化,排除B项;两极格局从确立到解体过程中,军事冲突不是美苏两国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双方以“冷战”为主,军事冲突的缓和就更不是全书的主线了,排除C项;美苏两国敌对意识是否淡化,不能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排除D项。故选A项。
4.B
材料呈现的是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GDP变化率,从发展状况可知国民经济总值呈波动性变化,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可知经济面临衰退风险,这种经济衰退说明发展模式出现问题,亟待转型,①③正确;②错在,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经济虽呈下降趋势,但未涉及经济独立地位弱化,受到他国的干预;④错在,国民经济是呈波动式变化的,而非国民收入持续减少,排除ACD项。故选B项。
5.A
材料中有印度、埃及和古巴三个地方,并且这三个地方中印度和古巴从殖民地中获得了独立,埃及获得自己国家管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这都是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奋起,A项正确;两极格局形成是1955年华沙条约的签订,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排除C项;“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是在20世纪60和70年代,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D
戈尔巴乔夫旨在推动私有化、放弃国家干预、迅速向市场过渡,体现了其改革出现重大战略失误,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D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涉及政治和经济领域,排除A项;此时苏联还未解体,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旨在推动私有化改革,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7.B
二战后农业和工业人口比重都在下降,服务业人口比重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促使社会结构变化。①②④符合材料,B项正确;英国最早建成“福利国家”,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8.B
一战后阿拉伯地区归属英国委任统治,属于英国的半殖民地,英国为了笼络阿拉伯人,维系自己的殖民利益,限制犹太人前往阿拉伯,B项正确;英国对德绥靖并不是为了维持欧洲均势,而是避免本国卷入战争,排除A项;英国的目的是维系殖民统治而非推动民族独立,排除C项;英国对欧洲犹太难民的限制使诸多国家诟病,英国无视人道主义,排除D项。
9.C
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存在政府财政负担加重的问题和福利制度导致的安逸生活滋生了人们的惰性,导致新的社会问题凸显,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福利制度的发展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福利制度导致的安逸生活,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从根本上消除了两极分化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0.B
二战后以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倡导构建大国贡献和大国优先的国际组织,而中国则倡导构建积极构建大国贡献与平等对话的国际组织,如国际竹藤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等,这体现中国积极创新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B项正确;中国的确倡导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自主外交,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不仅仅体现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如亚投行参与国已有一百多个国家,排除C项;构建均衡发展说法错误,中国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美国发动冷战是因为苏联成为美国掌握世界霸权的障碍,杜鲁门的演讲却把原因归结到苏联是“邪恶帝国”和“极权社会”,美国对苏联的冷战是为“民主”“自由”而战,掩盖了美国的真实意图,A项正确;美苏争霸是50年代后期的事情,排除B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早已存在,排除C项;转移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不是杜鲁门的意图,杜鲁门在国会演讲是为了掀起对苏冷战的需要,而不是处理国内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通过比较表格中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2000年间,非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内部贸易发展有限,内部出口占总出口比重最多的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也只有11.9%,反映出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同区域外的贸易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即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区域组织外的贸易依赖更明显,A项正确;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与中非共同体内部出口不增反降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非洲经济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排除C项;仅内部贸易发展不足,不能说明整个非洲经济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到文明生活限度以下”可知,罗马尼亚人民生活极端艰苦,这加剧了罗马尼亚的社会危机,B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A项;罗马尼亚在1989年发生流血冲突,导致罗马尼亚剧变,故C项说法错误;罗马尼亚是东欧国家,改革未能突破苏联模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联邦德国政府“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目的在于减少社会福利,减轻社会福利带来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上述政策不能减缓老龄化进程,排除B项;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排除C项;增加社会福利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
15.C
材料中苏联的“经互会一体化”,实现了对东欧国家的经济生产的控制,使得东欧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又高度依赖苏联的市场和原材料,这增加了东欧经济发展的风险,C项正确;这一举措,对于战后的东欧经济恢复是有利的,排除A项;这一举措是苏联冷战政策的表现之一,加剧了美苏冷战的紧张局势,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东欧国家,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启主要在西欧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原因:苏联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苏联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长期农、轻、重比例失调;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若回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可给分)
(2)有利条件: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石油危机爆发;苏联丰富的石油资源;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实质:以粮食问题干涉苏联内政。
17.(1)原因:冷战结束,国际秩序失衡,长期抑而未发的矛盾(民族、宗教、领土等)爆发;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对战略位置或战略资源的争夺:恐怖主义抬头。
(2)建议: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重视科技和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大国协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