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检测(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检测(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3 19:1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所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于2019年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的遗址是(  )
A. 北京人遗址
B. 山顶洞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2.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的重要原因是(  )
A. 它是周公摄政时制定的政治制度
B. 它将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有机结合
C. 它维护了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
D. 它使西周贵族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
3.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 )
A. 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B. 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 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D.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材料中王国维评价的制度是 (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5.据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这表明当时(  )
A. 宗法秩序仍受到重视
B. 天子之位争夺激烈
C. 周王强化“共主”地位
D. 周王干涉他国内政
6.下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部分会盟摘录
时间 内容
公元前721年 鲁与戎会于潜,后与戎在唐结盟
公元前656年 齐桓公率宋、陈、卫等国与楚国订立“召陵之盟”
公元前482年 吴王夫差会晋定公于黄池,吴国欲争中原霸主之位
据此可知,当时(  )
A.新兴地主势力壮大 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C.分封制度趋向完善 D.政治权力下移明显
7.《左传》记载,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据此可知(  )
A.礼崩乐坏影响政局稳定 B.社会治理秩序亟需重构
C.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D.政治经济实力左右礼制
8.春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在“礼”与“法”的关系上,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先德后刑,先教后杀,认为有礼之法才是良法,无礼之法是恶法,“故非礼,是无法也”。材料表明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 孟子
B. 韩非子
C. 荀子
D. 墨子
9.《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材料反映了秦始皇旨在(  )
A.改革前代的历法及服色 B.极力丰富皇帝制度内涵
C.炮制一整套的繁文缛节 D.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
10.据《尚书,汤誓》记载,成汤与夏桀决战前称“非台小子敢行称乱”,乃因“有夏多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自己实乃“奉天命殛之”,他要求众人“辅予一人,致天之罚”。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教观念浓厚影响政治动员
B. 专制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C. 敬天保民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 分封制度巩固了地方认同
11.汉武帝统治时期将具有战略意义的函谷关东移(见下图)。这一东移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
A.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
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C.边患问题日益严峻
D.王朝统治疆域扩大
12.汉初在丧葬上推崇薄葬,汉文帝的霸陵多以瓦器陪葬,“不以金、银、铜、锡为饰”。汉武帝后盛行厚葬,“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臧之”。汉代丧葬习俗的变化反映了(  )
A.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 B.社会习俗受主流思想影响
C.奢靡铺张风气的流行 D.伦理道德规范的逐渐弱化
13.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①顺应历史潮流
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
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司马迁 传》中写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 恶,故谓之实录。”班固评价的是( )
A.本人著作的风格
B.《史记》秉笔直书的风格
C.儒家经典的特点
D.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影响
15.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16.下列关于汉初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汉初统治者吸取了东周王室衰微的教训 B. 汉初面临经济凋敝采取的应对措施
C.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D. 是汉初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的需要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5分)
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6分)
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授民授疆土”,周天子将同子弟、异姓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由他们去治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分封过程中土地占有的多少是西周统治阶级等级划分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占其中的绝对多数。分封制不限于东方,后来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国土”。这些受封的诸侯国对周王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西周的分封较夏、商,则更加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
材料二
至汉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然而,推行八百年之久的分封制度毕竟在中国土地上根深蒂固,秦朝统一后,原来的六国旧贵族仍在思念故土,且秦朝暴政并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时代存有怀念。因此,秦亡之际,在各阶层中又形成了一股要求分封的强大思想。汉高祖刘邦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刘庆涛、左玉莲《试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原因,并指出该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汉初年,受国力限制,不得不采用消极防御的政策,甚或以“和亲”和“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的办法,以谋求沿边郡县的安定。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对仍不断进行骚扰的匈奴势力,进行有效地反击,团结西域各兄弟民族“断匈奴右臂”,乃成为汉朝的根本战略。经七十余年的努力和斗争,这项伟大计划终于获得成功,其标志就是匈奴贵族势力退出西域,汉朝西域都护府建立。材料二 644年,龟兹平定,西域实现统一。唐朝对西域的统辖,承袭了汉朝的羁縻政策,在各方面又大大向前发展完善一步,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了西域各地对唐王朝的隶属关系,建立并加强了西域各族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深厚感情。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殷晴《汉唐西域民族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王朝对匈奴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化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对西域采用的民族政策的意义。(6分)
20.如表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表。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0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A
6.答案:D
7. 答案:D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A
12.答案:B
13.答案:A
14.答案:B
15.答案:B
16.答案:A
17.答案:(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18.答案:(1)特点:层层分封,等级分明;全面推行;分封对象以同姓王族为主;明确规定了周王与诸侯的权利义务。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绵延数百年的强国。
(2)原因:分封制度根深蒂固;秦朝暴政使人民心生不满;汉高祖刘邦审时度势,顺应当时社会的要求;汉初巩固政权的需要。影响:汉初的分封制度有助于维护汉王朝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但也为以后的王国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19.答案:(1)变化:由消极防御到积极反攻。原因:汉王朝国力增强;匈奴对汉王朝不断袭击;汉武帝雄才大略。(2)意义: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后世民族治理提供了借鉴。
20.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发现,班固对历史人物进行了相应的等级分类,一共九个等级,以德、智、功为依据,并加以品第,而且表格中只有古人,没有今人(汉代人),明显,他的目的是要章显所表之人的“善”“恶”,以“劝诫后人”。有以同类的古人为准,暗示出“今人”该列何等的目的。据此可知观点有:班固按等级评价人物,儒家思想影响重大。例如,秦始皇是一个颇难品评的人人物,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是其“功但在位施行暴政,民怨载道,班固把他列于第六品,相对汉朝的皇帝,同样功过参半的,在《古今人表》中就可以暗示出来,反映出班固把这(些)皇帝列于何等。这种撰述方法,既表达了褒贬人物,微言大义的精神,同时避免政治上的压力。再对材料进行整体分析后,由此提出看法;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对自己的看法予以说明,也就是写出原因。如,看法一表中人物按善恶贤愚划分等级,说明一儒家思想在汉代居主流地位。
故答案有:
观点:班固按等级评价人物,儒家思想影响重大。
分析:材料将历史人物分为九等,标准多样,儒家思想是重要标准之一。例如,秦始皇是一个颇难品评的人物,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是其“功但在位施行暴政,民怨载道,班固把他列于第六品,相对汉朝的皇帝,同样功过参半的,在《古今人表》中就可以暗示出来,反映出班固把这(些)皇帝列于何等。这种撰述方法,既表达了褒贬人物,微言大义的精神,同时避免政治上的压力。看法一表中人物按善恶贤愚划分等级,说明一儒家思想在汉代居主流地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