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学科 历史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以及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和黄巾起义。通过学习这段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东汉王朝从兴起到衰亡的基本脉络,掌握东汉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多个方面:西汉末年的社会动荡、王莽篡汉、刘秀建立东汉、光武帝的统治措施、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以及黄巾起义等。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唯物史观。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这一段较为复杂的历史时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他们对历史故事和人物的兴趣浓厚,但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深远影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和丰富的史料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东汉的兴衰过程。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会出现思维不够严谨的情况,教师应引导他们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部分学生可能对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缺乏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还有待提高,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课时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1. 通过学习东汉的建立和发展,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认识到社会变革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通过分析光武帝的统治措施和黄巾起义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1. 通过绘制东汉历史年代尺,帮助学生掌握东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顺序。 2. 通过观看地图和图片,增强学生对东汉疆域和重要地点的空间认知。 史料实证 1. 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文献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 通过对比不同史料,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史料的真伪,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 1. 通过对光武帝统治措施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光武中兴”的形成原因及其意义。 2. 通过探讨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分析的能力。 家国情怀 1. 通过学习东汉重视民生的政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 通过讨论黄巾起义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东汉的建立及其背景,特别是王莽篡汉和刘秀称帝的过程。 2. 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成效,如释放奴婢、减轻田租、合并郡县等。 3. 黄巾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东汉政权的影响。 难点 1. 理解光武帝统治措施背后的深层原因,如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措施如何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 2. 分析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其对东汉政治的破坏性影响。 3. 探讨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东汉社会的深远影响,尤其是为何东汉最终走向衰亡。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东汉历史年代尺、东汉疆域图、相关史料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 展示西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图片,如农民起义、战争场景等,引导学生思考西汉为什么会走向衰落。 (2) 播放一段关于王莽篡汉的短视频,简要介绍王莽改制的背景和失败原因,引出东汉的建立。 (3) 提出问题:刘秀是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东汉王朝的?东汉又是如何走向兴盛和衰亡的? (4) 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5) 出示课题:《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6)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 (7)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帮助他们建立知识的连贯性。 (8)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东汉的初步了解。 1. 观看图片和视频,思考西汉衰落的原因。 2. 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3.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做准备。 4. 小组讨论,分享对东汉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通过回顾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一: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活动一: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讲解东汉建立的背景 (1) 通过时间轴展示西汉末年至东汉建立的历史进程,帮助学生理清历史脉络。 (2) 详细讲解王莽篡汉的过程,包括王莽的出身、篡位手段以及改制失败的原因。 (3) 介绍刘秀的身世背景,强调他作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具有合法的皇室血统。 (4) 解释刘秀如何在绿林军的支持下崛起,最终击败王莽,建立东汉王朝。 (5) 引导学生思考:刘秀为何能成功建立东汉?他的成功有哪些偶然性和必然性? (6) 通过史料展示,让学生了解东汉建立之初的社会现状,如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尖锐等。 (7) 通过冯衍的描述,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东汉初年的社会景象。 (8) 引导学生分析东汉建立之初面临的挑战,如如何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等。 讲解光武中兴的措施及成效 (1) 通过图表展示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如释放奴婢、减轻田租、合并郡县等。 (2) 详细讲解每一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意义。 (3) 通过史料展示,让学生了解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4) 引导学生思考:光武帝的这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它们对东汉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 通过图片展示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如水排、二牛一人耕作法等。 (6) 通过史料展示,让学生了解光武帝统治后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如农业生产的恢复、手工业的发展等。 (7) 引导学生总结“光武中兴”的特点,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8) 通过讨论,让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对后世的启示,如统治者应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对待百姓等。 1. 观看时间轴,理清历史脉络。 2. 阅读史料,了解东汉建立的背景。 3. 参与讨论,分析刘秀成功的原因。 4. 总结光武帝的统治措施及其成效。
设计意图 通过时间轴和史料展示,帮助学生理清东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理解光武帝的统治措施及其成效。通过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活动二: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活动二: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分析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 (1) 通过表格展示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的年龄和寿命,帮助学生理解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历史背景。 (2) 详细讲解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过程,包括太后临朝、外戚掌权、宦官夺回君权等。 (3) 通过史料展示,让学生了解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权力斗争,如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4) 引导学生思考: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对东汉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 通过图片展示东汉中后期的政治腐败现象,如官员贪污、豪强兼并土地等。 (6) 通过史料展示,让学生了解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具体表现,如外戚家族掌控朝廷要职、宦官把持朝政等。 (7) 引导学生分析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对东汉社会的破坏性影响,如政治腐朽、民生困苦、社会混乱等。 (8) 通过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历史悲剧重演。 讲述豪强大族势力壮大的表现及影响 (1) 通过图片展示东汉时期的豪强大族住宅和防御设施,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豪强势力的强大。 (2) 详细讲解豪强大族势力壮大的表现,如兼并土地、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等。 (3) 通过史料展示,让学生了解豪强大族的具体行为,如操控地方政权、长期担任朝廷要职等。 (4) 引导学生思考: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对东汉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它为何会导致东汉晚期的割据局面? (5) 通过图片展示东汉时期的豪强墓葬壁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豪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6) 通过史料展示,让学生了解豪强大族对东汉政治的干预,如控制选官制度、操纵地方事务等。 (7) 引导学生分析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的原因,如土地兼并严重、中央集权削弱等。 (8) 通过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应对豪强势力的膨胀,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1. 观看表格,理解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 2. 阅读史料,分析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 3. 讨论豪强大族势力的影响。 4. 总结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对社会的影响。
设计意图 通过表格和史料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历史背景和具体表现,分析其对东汉政治的破坏性影响。通过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
活动三:黄巾起义 活动三:黄巾起义 分析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 (1) 通过史料展示东汉后期的社会危机,如自然灾害频发、农民生活困苦等。 (2) 详细讲解黄巾起义爆发的背景,包括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等。 (3) 通过图片展示东汉末年的农民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当时的艰难处境。 (4) 通过史料展示,让学生了解黄巾起义的具体原因,如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徭役苛刻等。 (5) 引导学生思考: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问题? (6) 通过图片展示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及其创立的太平道教派,帮助学生了解起义的组织形式。 (7) 通过史料展示,让学生了解黄巾起义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分析其含义和象征意义。 (8) 通过讨论,让学生思考黄巾起义与大泽乡起义的异同点,培养他们的比较分析能力。 讲述黄巾起义的过程和结果 (1) 通过时间轴展示黄巾起义的全过程,包括起义的策划、爆发、发展和失败。 (2) 详细讲解黄巾起义的具体过程,如张角创教、策划起义、组织义军等。 (3) 通过图片展示黄巾起义的战斗场景,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起义的激烈程度。 (4) 通过史料展示,让学生了解黄巾起义的结果,如起义被镇压、东汉政权受到沉重打击等。 (5) 引导学生思考: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它对东汉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6) 通过图片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帮助学生理解黄巾起义后的社会变化。 (7) 通过史料展示,让学生了解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的衰亡过程,如外戚与宦官的继续争斗、豪强势力的进一步膨胀等。 (8) 通过讨论,让学生思考黄巾起义给后世带来的启示,如如何处理社会矛盾、如何维护社会稳定等。 1. 阅读史料,分析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 2. 观看图片,了解黄巾起义的组织形式。 3. 讨论黄巾起义的过程和结果。 4. 总结黄巾起义的影响。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分析其对东汉社会的深远影响。通过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作业设计
选择题 1. 东汉建立的时间是( ) A. 9年 B. 25年 C. 184年 D. 220年 2. 光武帝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 释放奴婢 B. 加重赋税 C. 合并郡县 D. 惩处贪官 3.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主要原因是( ) A. 皇帝年幼无法主政 B.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C. 军阀割据 D. 民族矛盾激化 4. 黄巾起义的领导者是( ) A. 陈胜 B. 吴广 C. 张角 D. 刘备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民)[人];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材料二: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分析黄巾起义的口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3)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东汉社会的认识。
板书设计
1. 东汉的建立 - 西汉末年社会动荡 - 王莽篡汉 - 刘秀称帝,建立东汉 2. 光武中兴 - 释放奴婢 - 减轻田租 - 合并郡县 - 惩处贪官 3. 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4. 黄巾起义 - 爆发原因:阶级矛盾激化、自然灾害频发 - 过程:张角创教、策划起义、组织义军 - 结果:起义失败,东汉政权受到沉重打击 5. 东汉的衰亡 - 政治腐朽 - 社会混乱 - 军阀割据 6. 东汉的历史启示 - 统治者应重视民生 - 应加强中央集权 - 应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 应及时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创设情境和提问,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 通过时间轴、图片和史料展示,帮助学生理清了东汉的历史脉络,增强了他们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3. 通过讨论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使他们能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光武帝的统治措施时,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今后应更加注重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讲解。 2. 在分析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不够深入,今后应加强对这一概念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的历史观。 3. 在讨论黄巾起义的影响时,部分学生对社会矛盾的分析不够全面,今后应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