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单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之《琵琶行》课件(13张ppt)+教学设计(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单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之《琵琶行》课件(13张ppt)+教学设计(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9 06:52:08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
琵琶行白居易学 习 目 标1. 赏析描写音乐的语言。
2.体会人物情感的内涵。读准字音

yè贾人悯默声声思间关悄无言
霓裳幽咽mǐn

jiān
qiǎo
gǔní cháng舫船虾蟆陵当心画 红绡 琴弦钿头乍迸fǎnɡHá mɑ
huàxiāo
xiándiànbèng 落实词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
凝绝不通声暂歇
秋月春风等闲度
梦啼妆泪红阑干
降职因此,因而创作暂时停歇轻易随便纵横的样子容貌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 初 读:

诗人共几次听闻琵琶女
弹奏音乐?
赏 读: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唯见江心秋月白”中,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并分析其妙处。
我欣赏 (文中语句)使用了 手法。
通过对 描述,写出了 。
铁骑突出
曲终裂帛
琵琶声的旋律变化 珠落玉盘
幽咽凝绝
赏 读: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何发出这样的哀叹?二人“同”在何处?悟 读: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幽


恨 悟 读:

诗人为何在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湿青衫?
心灵的共鸣:都从京城来到这个遥远的江州;
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都有由盛到衰的遭遇感受;
都有满腹的幽恨暗生;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拓展延伸:比较《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异同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个 作业布置: 我 手 写 我 心
请以“白居易 (或琵琶女),
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文字,不少于50字。
姓名
冯红侠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三
邮件
单位
山东省菏泽单县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琵琶行》
一、教材分析
《琵琶行》是苏教版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的歌行体文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掌握描写音乐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提高学生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古典诗词的学习是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虽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及诗歌鉴赏的方法,但是很难深入细致地去鉴赏诗歌。
2、年青的他们又比较喜欢音乐,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注意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朗读、品鉴文本,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和作者产生共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文体知识,疏通文言字词。
2.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进行本节课需要做好以下信息技术支持:PPT?、投影仪?、实物展台、电脑Flas动画设计、小组合作评价量规、诗词诵读评价量规
2、整个课程ppt课件展示,多媒体配乐诵读,音乐鉴赏讲解配以画面,播放有联系的歌曲音频,营造气氛。课件制作精美清晰,内容实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诵读、发动学生讨论展示等。目的是创造生动语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3、预期效果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支持,导入方式新颖,学生对主旨接受较容易。???????????????????????????????????????????????????????????????????????????????背景音乐的展示,让学生对理解作者通过本文要表达情感有了比较立体的体味与理解。通过实物展台,顺利地把学生赏析的有关音乐的佳句在第一时间看到。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把知识性、趣味性寓于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v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
音乐是人类公共的语言,古今因音乐演绎了许许多多的传奇。两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因为音乐演绎了一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共同演奏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千古传唱的诗歌——
《琵琶行》。
?
学生认真听乐曲
ppt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
?
整体感知
通过ppt呈现本课的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播放视频朗读《琵琶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诗人共写了哪几次听闻琵琶女弹奏?重点写了哪一次?
?
1、?学生自由朗读ppt作者及背景
2、?学生听朗读并标画
借助Ppt、音频、视频资料,
?
播放《琵琶行》的示范朗读
?
品读音乐,探究写法
?
思考:第二次演奏描写的最为详细精彩,你认为哪句最精彩,为什么?(可采用下面的形式赏析)
-------使用------------手法,通过---------的描写,写出了-------的特点。
?
?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鉴赏。
2、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感受。
1.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学生的规范形式赏析。
2.ppt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
悟读情感
?
1.琵琶曲为什么有这样的旋律变化?
明确:旋律变化反映了琵琶女身世的变化。
2.听闻琵琶曲,白居易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二人同在何处?
学生诵读文本,小组交流讨论主旨句的理解。
小组合作评价量规、诗词诵读评价量规
?
比较阅读
?
提供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两首都是以音乐描写为题材的诗歌,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学生阅读《李凭箜篌引》,两首诗歌对比。
作品展示、网络课程评价平台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用信息技术教学可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益。施教中,采用ppt强大的动画视频效果,让学生理解琵琶曲的起伏变化,进而体会其中包涵的琵琶女的情感。投影仪、电子白板从不同角度展示学生体会的成果,概括音乐特点,以加深对音乐描写的理解,认识语言艺术的巨大魅力,突破本文的重点。
2、诵读贯穿始终,本课采用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讨论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此设计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音乐有关的诗句,体会音乐声背后传达的丰富的情感。
3、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简洁,“导入——整体感知——品读音乐、探讨技法——悟读情感——比较阅读”,层层深入,运用多媒体多样化教学,教学中利用多种评价量规监控学生学习过程,师生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
?
评价项目
5
3
1
总分
声音大小,熟练程度
声音悦耳,诵读熟练
声音适中,能熟读
声音太小,不能熟读
节奏掌握
节奏准确
停顿不够准确
读破句
感情充沛
对诗词的情感掌握明确,能准确朗诵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诗词情感变化掌握不够准确
不能读出诗词情感变化
诗词诵读评价量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