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目标展示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能够运用时间和空间要素简要叙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过程,能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的整体进程中分析两场战役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列表对比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分析两场战役曹操军队一胜一败的原因,归纳影响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历史解释)
3.了解魏蜀吴三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的表现,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官渡之战◎
目标导学一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官渡之战”这一子目内容、相关史事及历史地图,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官渡之战的背景(东汉末年的状况、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
2.官渡之战的概况(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经过、结果、特点、影响)。
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
(一)背景
铠甲生虮(jǐ)虱,百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hāo]里行》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1.东汉末年的状况
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
(一)背景
材料:东汉末期,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袁绍,东汉名门“汝南袁氏” ,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魏政权的奠基人。
2.曹操和袁绍
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
(一)背景
京剧《捉放曹》
中曹操的扮相
3.曹操势力迅速壮大的原因?
原因 政治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主动权
用人 招揽各种人才(荀彧、许攸、郭嘉)
军事 收编黄巾军精锐,壮大队伍
经济 实行屯田,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为曹操统一北方定了经济基础,也稳定军心,提高军队战斗力。
曹操成为北方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
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
(二)概况
时间 200年
地点 官渡
双方 曹操VS袁绍
经过 200年,曹军与袁军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偷袭袁军后勤供应营地,烧毁军粮,袁军军心涣散。
结果 曹胜袁败
特点 以少胜多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之战示意图
◎赤壁之战◎
目标导学二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赤壁之战”这一子目内容、相关史事、材料研读及历史地图,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赤壁之战的背景?
2.赤壁之战的概况(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经过、结果、特点、影响)。
3.对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分析两场战役曹军一胜一败的原因。
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图
曹操
刘璋
刘表
张鲁
刘备
目标导学二:赤壁之战
(一)背景
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策,孙权接受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曹操20余万 VS 孙刘联军约五万
目标导学二:赤壁之战
(二)概况
时间 208年
地点 赤壁
双方 曹操VS孙刘联军
战术 诈降计策、火攻战术
特点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结果 曹败孙刘胜
影响 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示意图
这段话体现了诸葛亮希望孙刘联合抗曹的策略。这一战略促成了孙刘联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译文|并且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还有荆州降附曹操的人,是被军势所逼迫,并非心服。现在将军您果真能命令猛将统率数万兵马,与刘备一起谋划、同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军。曹军失败,曹操必定回到北方,这样孙刘的势力就会强大,鼎足的局面就形成了。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
目标导学二:赤壁之战
(三)影响
诸葛亮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策略?与赤壁之战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曾对孙权说: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三国志 ·诸葛亮传》
目标导学二:赤壁之战
(三)影响
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200年 208年
双方兵力 袁军(11万) 曹军(2万) 曹军(20万)
孙刘联军(5万)
战略战术 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奇袭对方粮仓 诈降计策、火攻
结果 曹军胜利 孙刘联军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结合所学,填写表格,对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分析两场战役曹军一胜一败的原因。
原因:
一是战术运用。这两场战役中,兵力少的一方战术运用得当,准备充分;兵力多的一方出现战术失误,轻率出战,对战争形势没有很好掌控。
二是主帅表现。这两场战役中,兵力少的一方,主帅能够谨慎、沉着应对战争;兵力多的一方,主帅骄傲自大,轻视对手。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目标导学三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这一子目内容、学史崇德及历史地图,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魏蜀吴的建立。
2.魏蜀吴的发展。
目标导学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一)魏蜀吴的建立
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2
6
2年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汉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示意图
结合历史地图,制作魏蜀吴建立的基本情况示意图(时间、都城、相对地理位置、统治范围)
魏
蜀
吴
目标导学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二)魏蜀吴的发展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柳龙骨车》中的牛转翻车曹魏马钧改进了汲水工具翻车。翻车既轻巧,又便于操作,在我国农业领 域长期使用。
观察图片,阅读教材,简述魏国的发展情况。
早在建安年间,曹操修复了邺城附近的天井堰十二渠。魏文帝黄初末年,司马孚将沁水入渠口的木门改造成石门,有效防止洪水来时冲坏木门,淹没农田。曹魏后期,刘靖主持修建了戾陵遏和车箱渠配套水利工程。邓艾主持淮河两岸水利工程建设,加宽了淮阳、百尺水渠,沟通了黄河与淮河、颖河水系,又在颖南、颖北大建陂塘,挖通300多里的沟渠。这些水利工程灌溉田地2万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目标导学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二)魏蜀吴的发展
观察图片,阅读教材,简述吴国的发展情况。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目标导学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二)魏蜀吴的发展
观察图片,阅读教材,简述蜀国的发展情况。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意义: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国为加强实力,进行政治、经济建设。三国积极开发边疆地区,改善了民族关系。这些因素都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西晋时全图(281年)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199年)
目标导学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二)魏蜀吴的发展
说出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一个局面:
两场战役:
三国鼎立:
四个人物:
五个时间: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魏、蜀、吴
曹操、袁绍、刘备、孙权
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9年
课堂总结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影响:为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局部统一
,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200年,曹军和袁军在官渡决战,曹军获胜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的开发)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孙刘联军获胜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吴国建立
(造船业,海外贸易,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直
击
中
考
1.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这是对当时哪一个即将开始战役的分析(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2.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历史剧《三国》 B.陈寿《三国志》
C.司马光《资治通鉴》 D.诸葛亮《出师表》
直
击
中
考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当时的台湾被称为( )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
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公元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