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及其历史影响;
2、掌握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及其历史影响;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进步性。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大族势力膨胀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再加上天灾频繁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动摇东汉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州郡混乱,地方改刺史为州牧,地方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
历 史 回 顾
汉室衰微
群雄并起
一、官渡之战
当时的北方割据势力中,哪两个势力最强?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他出身于名门望族“汝南袁氏”,自曾祖父起四世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曹操
邺
黎阳
白马津
袁绍
白马
延津
官渡
乌巢
三四万人
十万人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一、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战术:
特点:
重要战事:
结果:
影响:
公元200年
官渡
袁绍VS曹操
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要害
以少胜多
夜袭乌巢
曹操胜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一、官渡之战
思考一、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获胜的因素。
材料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材料三: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的辅佐为曹操成就大业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2、经济上:采用屯田措施,重视农业生产
3、招揽人才,重用人才
二、赤壁之战
龟虽寿
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统一全国
二、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刘备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但缺少辅佐的谋士。他听说隐居的诸葛亮是旷世英才,便三次亲自登门求见,恳请其出山相助。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由来。
孙权手下的武将包括周瑜、程普、黄盖、鲁肃、吕蒙等忠臣良将,
名义上有较大的地理优势和兵力,但与曹操相比,实力仍然悬殊。从人口、城池、经济、军事等方面对比,孙权实力不及曹操的五分之一。
二、赤壁之战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战术:
特点:
成语典故:
结果:
影响:
公元208年
赤壁
曹操VS孙刘联军
炸降计、火攻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孙刘联军胜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思考二: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材料一:亮(诸葛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惫,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瑜部将黄盖曰:……然观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周瑜传》
材料三:曹操……北伐乌桓获大胜之后,骄傲情绪很重……。
—— 张作耀《曹操评传》
曹军长途跋涉,兵士疲惫,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孙刘联军采用正确战术(火攻)
曹操骄傲自满
二、赤壁之战
阅读课本说一说赤壁之战后的形势?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又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
刘备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
220年
221年
229年
刘备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南京)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定都
魏
蜀(汉)
吴
三国鼎立
曹丕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229年,吴国建立,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
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开发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
政权由“多”到“少”
经济由“衰”到“兴”
人口由“少”到“多”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材料二: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三国经济各具特色
曹魏:农业大国
孙吴:造船大国
蜀汉:丝绸大国
思考三、结合材料试着分析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