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以及赤壁之战的影响。
2.通过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魏蜀吴三国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构建时空观念。
3.正确评价三国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涵养家国情怀。
重点: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难点: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影响。
曹操在逃亡时杀死吕伯奢一家的故事,版本不一,《魏书》记载,吕伯奢的儿子谋劫曹操,被曹操反杀;《世语》则记载,吕伯奢五个儿子热情招待曹操,曹操反倒起疑,杀死一家八口。而《三国演义》对此进行了丑化加工,也成为小说中曹操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出处。那么史书中记载的曹操是什么样子?他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
155~220.3.15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占据北方曹操、袁绍两大政治军事集团,都想吞并对方。
偷袭后勤,烧毁军粮
2.过程:
(1)时间:220年;
(2)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3)曹军战术:声东击西、避实就虚、打击敌人要害。
挟天子以令诸侯
3.结果:袁绍军队人心涣散,被迅速歼灭,曹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4.特点:以少胜多。
5.意义: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2)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策;
(3)孙权听从周瑜与诸葛亮建议,与刘联合。
读历史,
学成语:
三顾茅庐
曹操20万
刘备
孙权
孙刘军:约5万
2.概况:
(1)双方兵力:曹军20万,孙刘联军5万;
(2)交战初期:曹军水土不服而失利,撤到江北,在赤壁隔江对峙;
(3)诈降火攻:周瑜采纳黄盖建议,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
歇后语: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读历史,学成语:
苦肉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结果:曹军大溃,孙刘联军乘胜扩大战果,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4.特点:以少胜多。
5.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体现了诸葛亮希望孙刘联合抗曹的策略;
促成了孙刘联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三、魏蜀吴的建立与发展
1.背景:(1)曹操经营关中,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刘备占领荆州南部,又向西发展,占取益州;
(3)孙权把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
2.建立:(1)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蜀汉: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3)吴: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3.意义:三国鼎立的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4.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5.目的: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统一全国。
七擒孟获
(3)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和台湾的联系;
改变了分崩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加强实力,三国进行政治经济建设,开发边疆地区,改善民族关系,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百姓生活困苦;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不断。
课后活动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主要因素在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是否得当、指挥者心态及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