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2015-2016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2(配套课件+检测):专题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导与练】2015-2016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2(配套课件+检测):专题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29 08:15:44

文档简介

专题一 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
1、2、3、11
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
4、5、6、11、12
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
7、8、9、10、13、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列有关阿奎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他最早提出反对世俗权力干预教会事务
B.他自称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C.他正式规定教会权力高于一切世俗权力
D.他被称为“神学界之王”,系统阐述了教权至上理论
解析:D A项是教皇尼古拉一世,B项是教皇英诺森三世,C项是教皇卜尼法斯八世。
2.“君主的身份是人世上最高的东西,因为国王不仅是上帝在人间的副手,而且他还被上帝自己叫作神。”詹姆士一世言论的核心是(  )
A.君权神授,王权至上 B.教权高于一切
C.国王只对教皇负责 D.教皇与国王地位平等
解析:A 依据材料中“人世上最高”“上帝在人间的副手”“被上帝自己叫作神”可知这是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王权至上的观点。B、C、D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3.从中世纪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到近代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学说(  )
A.违背了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潮流
B.重视人民的基本权利
C.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
D.不符合民族国家形成的潮流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两人都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君主统治的合理性,都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符合君主权力上升的潮流,也符合民族国家形成的潮流。但他们都无视民众的基本权利。
4.(2015嘉兴模拟)有思想家主张:“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这一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
A.君主立宪 B.天赋人权 C.社会契约 D.三权分立
解析:C 材料体现的是人民将部分权利授权给国家,国家根据公众利益制定法律,人民与国家之间形成契约关系。
5.洛克认为,自由不等于放任。放任就会使一部分人侵犯其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自由的真正含义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人身、行动和财产,而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制。这表明洛克的观点是(  )
A.只有民主政体才能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
B.只有分权才能防止专制,保障自由
C.只有实行法治,人民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D.只有通过一种新的社会契约,才能实现社会的平等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中“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可判断C项正确。
6.卢梭说:“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的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这段话的解释正确的有(  )
①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 ②人民有选举和推翻政府的权力 ③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背离和否定 ④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B 依据材料关键信息“行政权的受托人……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把他们拉下台”可知①②④正确;卢梭的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的思想,是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而非背离和否定,③错误。
7.(2015太原期末)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一诗:“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反映了(  )
A.西方文化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
B.孙中山民主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守旧势力对近代文化的抵触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大半三民对五权”可知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渗透在了百姓“宜春帖子”之中,说明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8.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哪一理论的评价(  )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解析:B 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借用孔教的名义提出变法要求,又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演出历史的新场面”,B项正确。A、C、D三项与“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不相符,排除。
9.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近代中国真正把民主共和作为政治理念确立下来是在(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大革命时期
解析:B 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度的最早确立是辛亥革命时期。
10.(2015攀枝花期末)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民主思想家,他们的民主思想共同点包括(  )
①变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主张兴民权 ③走日本模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④颁布宪法,实行法治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A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认为只有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制,才能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是维新派所倡导的民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①②④是共同点,排除③,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1题15分,12题15分,13题14分,14题16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就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
(1)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说明每则材料各自的基本思想。(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政治主张。(3分)
(3)结合史实,分析上述两则材料的思想在当时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解析:根据材料的出处结合所学两者的主张解答本题,注意第(1)问需从材料中逐条整理答案。
答案:(1)材料一认为国王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无权限制国王的行为,国王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3分)
材料二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君权不是神授的),法律应体现人民的利益和保护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如果统治者违背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反抗。(3分)
(2)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3分)
(3)材料一的思想是力图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果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3分)材料二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3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无须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虽然人具有处理他的人身或财产的无限自由,但是他并没有毁灭自身或他所占有的任何生物的自由……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
——洛克《政府论》(下)
材料二 19世纪初,伦敦某工厂因老板拖欠工资并擅自扣留工人的私人物品,愤怒的工人开展罢工,并阻断工厂所在街区的交通。有些工人爬上高楼,威胁要跳楼自杀,一些人趁乱砸坏工厂及附近街区的许多房子……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1)概述材料一的基本主张。(7分)
(2)依据材料一的观点,对材料二反映的事件加以分析。(8分)
解析:本题以洛克的主要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运用能力。第(1)问学生依据材料逐层概括即可;第(2)问要求学生既要明确材料一的观点,又会利用这些观点对材料二进行分析判断。
答案:(1)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个人的自由要受到一定制约(受自然法的限制);个人权利不受他人侵害,也不得侵害他人权利。(7分)
(2)老板侵犯了工人的财产权,工人有维护自身财产的权利;工人阻断交通、砸坏其他人的房子,侵犯了他人的自由和财产权;跳楼自杀不是个人的自由权利。(8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且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的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的民权,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则,国内的政治及民族的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的先例……我们抱三民主义的革命党,又与各国的革命党不同……查美国既离英国独立,完全是为民权主义,不是民族主义。法国大革命却又是抱民权主义合民生主义的。他们两国的民权革命业已成功,但法国的民生主义却是失败,所以他们两国目前完全是要讲民生主义了。美、法的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可称成功,而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亦就在此伏着个革命的导火线。回头再看我们中国的现状,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党人革命数十年,只可说达到半个民族主义。他人的民族、民权均达目的,我们则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这个即是与美、法不同之点。又如俄国的劳农政府,或曰苏维埃政府,乃注重民生主义,而无民族主义的意味;至民权一层,乃其附属品而已。此亦与吾人不同。
——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及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关系。(6分)
解析:第(1)问“看法”要突出民权实现方式上的不同和两国民主政治的共同局限;“借鉴”应包括原则上的引入和方法上的创新。第(2)问从民权、民族、民生三者之间的三位一体关系出发,民权主义是核心,民族主义是前提和条件,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答案:(1)看法:认为美国接近直接民权,法国实行的是间接民权,实现民权均不彻底。(4分)
借鉴:采用主权在民、权力制衡等原则;提倡直接民权和五权宪法。
(4分)
(2)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密不可分;不推翻国内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民权问题就无从谈起;不节制资本、解决贫富悬殊问题,民权问题也不能真正解决。(6分)
14.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巡抚孙宝琦曾致电清内阁,阐述对时局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重以土匪蜂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
——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
(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哪些史实。(9分)
(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各省民情”的。(7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解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辛亥革命爆发后”“1911年11月11日”。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要从清政府前后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及清帝退位这一史实回答。
答案:(1)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实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帝国主义伺机扩大对华侵略;实行共和成为大势所趋。(答出三个要点即可)(9分)
(2)起初,清政府拒绝实行共和,派兵镇压革命军;后来,迫于革命形势发展,清帝不得不宣告退位。(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