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甘肃省武威市九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十三章《内能》单元练习卷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沙尘暴来袭,尘土漫天
B.秋后的早晨,公路上大雾弥漫
C.走进花园闻到花香
D.冬季雪花漫天飞舞
2.如图所示是物质在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表示固体分子的排列情况,该状态下的物质有固定的体积
B.乙表示液体分子的排列情况,该状态下的物质有固定的体积
C.丙表示气体分子的排列情况,该状态下的物质无固定的体积
D.乙图中分子间作用力可以忽略,丙图中分子间作用力最大
3.大理蝴蝶泉面积50多平方米,为方形泉潭。泉水清澈如镜,有泉底冒出,一高大古树,横卧泉上,特别是4月15日,蝴蝶树芬芳引蝴蝶。大批蝴蝶聚于泉边,交尾相随,倒挂蝴蝶树上,垂及水面,蔚为壮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蝴蝶满天飞舞,表明蝴蝶分子运动很快
B.蝴蝶泉边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蝴蝶树吸引蝴蝶,是扩散现象的一种表现
4.生活中有许多跟分子动理论有关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开过乡间公路,路面扬起灰尘,这些灰尘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
B.分别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墨水,它们扩散的速度相同
C.水、水蒸气、冰三种状态的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都是相同的
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和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这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
5.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极寒冷的冰川没有内能
B.物体内能增大,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当物体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D.热传递一定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到内能小的物体上
6.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的冰没有内能
B.温度越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越多
C.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
D.温度越高的物体内能一定越大
7.下列关于功、内能、热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B.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C.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内能也一定为零
D.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一定升高
8.下列实例中属于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图甲:古代,人们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
B.图乙:向瓶内打气,几次之后,瓶塞跳起
C.图丙:用热水袋来取暖,人们会感到温暖
D.图丁:迅速下压活塞,脱脂棉会燃烧起来
9.冰在熔化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比热容变大,内能不变,温度不变
B.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不变
C.比热容、内能、温度都不变
D.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10.陆游曾说“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油灯的两个油碟叠在一起,边沿密封,侧面开一个小孔,从孔中向夹层注入清水,再往油碟里倒入灯油,这样做能够节省灯油。图甲是一盏省油灯,图乙是其示意图。省油灯点燃后( )
A.水含有的热量增加
B.做功改变了水的内能
C.水吸热可以减缓灯油的蒸发
D.灯油燃烧放热后比热容变小
11.关于比热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的比热容与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均无关
B.夏天,海边的昼夜温差小,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C.在发烧病人的额头上擦凉水降温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这一性质
D.为了减少热岛效应带来的危害我们可以修建人工湖和多种植树木
12.甲、乙两物体质量都为1kg,丙物体质量为2kg,三个物体温度都升高1℃,吸收热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温度升高1℃,需吸收2000J的热量
B.甲、乙的温度都降低1℃ ,乙比甲放出的热量多
C.甲的比热容小于丙的比热容
D.乙的比热容大于丙的比热容
二、填空题
13.煮茶叶蛋时,我们离很远也能闻到浓浓的香味,这是因为 ;煮茶叶蛋要比常温时直接腌蛋咸得快,这是因为 。
14.夏天,雨后天晴,池塘里荷叶上两滴滚动水珠相遇时,会汇合变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在岸上可以闻到荷花的香味,这是 现象。
15.国庆节,小明跟着妈妈去爬山,山脚下弥漫着浓郁的桂花香,这是 现象;中午在农家乐吃饭时,小明妈妈从冰箱拿出来的冰镇饮料外壁挂着水珠,水珠向外凸起没有散开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
16.一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其动能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汽车刹车时刹车片与刹车盘的温度急剧上升,这是通过 (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在行驶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重力对汽车 (填“做”或“不做”) 功。
17.墨水在温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 有关。如图所示,将一个薄壁金属筒固定在桌面上,筒里放一些乙醚,用塞子将筒口塞紧。拿一根绳子在筒外绕几圈并迅速来回拉动,将会看到塞子跳离筒口。这个现象说明通过 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城市里工厂和交通工具的废热排放与大气污染使城市温度普遍高于郊区,形成了热岛效应。而这些损失的热不能自动收集起来再利用,说明能量的转化或转移具有 性。
18.如图所示,是冷水与热水混合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中所给的信息可知,甲图线对应的物质是通过 方式使另一物质的内能 (选填“增加”、“不变”或“减少”)的。假设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热量损失,那么冷水与热水的质量之比是 。
19.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铜块分别放出相同的热量后,将铜块投入水中(c水>c铜),不计热量损失,则热量将 (选填“由水传递给铜块”或“由铜块传递给水”),在热传递过程中,水和铜块的内能改变量 (选填“相同”或“不同”)。
20.如图是煤油和水的时间温度变化图。由图可知,当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吸收相同热量之后, 的温度变化更大;当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升高相同温度时, 吸收的热量更多。由此可知,水的比热容比煤油的比热容 (选填“大”或“小”)。
三、实验题
21.如图甲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装置,小华用两个相同的容器(图中用虚线形表示)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A、B两种液体,用相同的装置加热。
(1)实验前,按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
(2)从实验效果考虑,本实验选择 (“烧杯”或“易拉罐”)作为盛放液体的容器较好,实验中使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液体,其目的是: ;
(3)实验中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通过 (填“液体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进行比较;
(4)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在升高相同温度时, 液体吸收的热量较多;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在吸收相同热量时, 液体升温较高;
(5)若B液体的比热容为,则A液体的比热容为 。
22.在学习了“分子动理论”后,小华进行了以下几个小实验:
(1)如图甲所示,在一个圆柱形量筒中依次倒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和无色的水,放置一段时间后,液体变为均匀的淡蓝色,这说明 。先倒入密度较大的硫酸铜溶液是为了排除 对实验的影响;
(2)如图乙所示,先后将50mL水和50mL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反复翻转几次后,可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100mL,这说明分子间有 。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 (选填“细”或“粗”)的玻璃管;
(3)如图丙所示,用细线拴住玻璃板的四个角,用弹簧测力计勾住细线,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变大了,这说明:分子之间有 ;
(4)如图丁所示,在封闭的注射器里装入一些水,用手推动活塞,但水不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
四、计算题
23.如图所示是质量为100g的某物质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图象,前10min它吸收的热量是。求:
(1)前10min该物质的温度变化是多少;
(2)该物质的比热容;
(3)若这些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可让0.5kg的水温度升高多少℃。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D C C A C B C
题号 11 12
答案 C D
13.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14. 引力 扩散
15. 扩散 引力
16. 不变 做功 不做
17. 温度 做功 方向
18. 热传递 增加 2∶1
19. 由水传递给铜块 相同
20. 煤油 水 大
21.(1)自下而上
(2) 易拉罐 使液体均匀受热
(3)加热时间
(4) A B
(5)
22.(1)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重力
(2) 间隙 细
(3)引力
(4)斥力
23.(1)由图可知,前10min该物质的温度变化
(2)该物质质量
该物质的比热容
(3)由题意可知,水吸收的热量
水升高的温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