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六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高二年级生物试卷
第一卷: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液
B. 人体内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均是组织液
C. 组织液中有些物质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D. 内环境是所有生物的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液,则如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依次对应的是( )
A. ①②③① B. ②①③②
C. ③①②③ D. ②③①①
3.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剧烈运动时,产生过多的乳酸,内环境的pH会明显下降
B. 组织水肿都是由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引起的
C. 侏儒症是孕妇缺碘引起胎儿发育过程中内环境秘态失调的结果
D. 发烧时食欲下降是由消化酶活性降低造成的
4. 下列关于外周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外周神经系统是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
B. 脑神经与脑相连,共12对,分布在头面部,没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C. 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D. 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含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5.如图为缩手反射示意图,①②③④⑤为反射弧的五个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④时,⑤会发生缩手效应
B. ③受损,刺激⑥,不会感觉到疼痛
C. 刺激③时,发生的反应活动属于缩手反射
D. 图示缩手反射至少经过了3个神经元
6.如图为膝跳反射模式图,①~⑥表示细胞或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④⑤是该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兴奋在反射弧中可双向传导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移动需要能量
C. 抑制性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D. 发生膝跳反射时,①处肌肉发生收缩的同时⑥处肌肉发生舒张
7.信息经突触传递时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误称突触延搁。如图1中两点距离 分别在 a、b、c、d四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图2中①~③表示测得的其中部分电流表偏转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刺激a点或b点,电流表的偏转情况均为①
B. ②不同于①是因为化学信号传递速度小于电信号
C. 刺激d点,电流表的偏转情况为③
D. 刺激最左侧的神经元上某一点电流表可能不偏转
8.在反射活动中,突触是反射弧中最容易发生疲劳的部位,突触传递发生疲劳的原因可能与神经递质的耗竭有关,疲劳的出现是防止中枢过度兴奋的一种保护机制,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突触发生疲劳的原因可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突触传递后,
①中的神经递质大大减少
B. 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③扩散到突触后膜,此过程需要
ATP 提供能量
C. ③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④上特异性受体时,④也会出现电位变化
D. 兴奋传到突触小体,其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向突触前膜移动从而释放神经递质
9. 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下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中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的调节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排尿时,膀胱逼尿肌收缩是由相关神经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的
B. 尿意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产生尿意要经过膀胱内牵张感受器→b→c→e→f,这是一个完整的反射
C. 产生尿意后,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为f→d→a→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
D. 排尿过程中,逼尿肌收缩会导致膀胱逼尿肌进一步收缩,直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10.尿液的排出受神经系统支配。如图为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与脊髓共同组成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B.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C. 膀胱充盈时,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均兴奋以促进尿液排出
D. 排尿不仅受脊髓的控制,也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11. 下列关于激素种类、化学本质及其补充方式的叙述,对应错误的是( )
选项 激素种类 化学本质 补充方式
A 性激素 类固醇 既可口服, 也可注射补充
B 肾上腺素 氨基酸衍生物 可以注射补充,不可口服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多肽 可以注射补充, 不可口服
D 胰岛素 蛋白质 可以注射补充,不可口服
12.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B. 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 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下丘脑
D. 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13.如图为胰岛素作用的一种机制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受体M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B. 胰岛素能促进含 GLUT4 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
C. 若某人血糖浓度偏高,可能是体内产生了某种能与受体M结合的物质所致
D. GLUT4合成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14.下列有关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都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氧化利用
B. 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葡萄糖只进入肝脏细胞合成大量肝糖原以维持血糖稳定
C.饥饿状态下,胰岛B细胞代谢活动增强,肌糖原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加快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相互影响,其分泌均存在反馈调节
15.某患者因甲状腺癌变切除甲状腺。下列关于手术后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手术后,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
B. 手术后,患者会出现畏寒、情绪低落等症状
C. 患者需服用甲状腺激素类药物来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平衡
D. 患者服用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后需定期复查调整药物用量
16.生物体内的细胞间可通过图示中的两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方式①中的化学物质可能代表甲状腺激素
B. 方式②中的化学物质可能是神经递质
C. 血糖平衡的调节中只有方式①,没有方式②
D. 垂体通过方式①将信息传递给甲状腺
17.如图是人体内雄激素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动员大量服用雄激素,可能导致器官甲萎缩
B. 器官乙是下丘脑,激素c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C. 摘除器官丙,可导致激素a含量减少,激素b含量增加
D. 激素a和激素b对器官丙的作用表现为相抗衡
18.下列关于人体产热和散热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
B. 运动时,肝脏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
C. 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
D. 持续高烧39℃,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19.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B. t ~T 段,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
E. t 以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D. 体温调节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大于体液调节
20.如图表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其中①②代表相关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结构X、Y分别是垂体和下丘脑
B. 结构Y 分泌的激素定向运输到甲状腺细胞处发挥作用
C. 激素②的作用只是刺激甲状腺形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D. 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可采用饲喂法
21.球比赛中运动员长时间剧烈运动,机体大量出汗, 若不及时补充水分, 可能会导致( )
A. 皮肤中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B. 下丘脑合成并释放抗利尿激素量增加
C.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而产生渴觉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减少
2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据图可知,内外刺激a可引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作出反应
B. 在血糖调节中,胰岛可以作为效应器
C. 血糖浓度升高会促进图中c的胰岛 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D. 若图中的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则该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b的发育和功能
23.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图为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三种调节方式,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方式甲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
处于寒冷环境中,其分泌的激素量将会增加,肾小管管壁细胞存在该激素的受体
B. 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符合图中方式乙,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能增加其分泌量,使尿量减少
C. 兴奋在a处是单向传递,当抑制性神经递质传到突触后膜时,膜外Cl 将大量内流
D. 方式丙中激素的释放为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
24.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合成、分泌
B. 溶菌酶对多种病原体有非特异性防御作用
C.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溶酶体酶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 一种抗体可以与多种抗原结合
25.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感染。当我们体内上呼吸道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还会出现淋巴结肿大,这些现象都与免疫系统有关。下列关于免疫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皮肤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既能进行非特异性免疫,又能进行特异性免疫
B. 扁桃体、淋巴结为免疫器官,内含免疫细胞阻止和消灭病原体,具有免疫防御功能
C. 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是淋巴细胞,该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开始分裂分化的
D.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溶菌酶和细胞因子等三类,它们都是由淋巴细胞合成分泌的
26. 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发育为乙的场所是骨髓
B. 乙增殖分化为丙需要抗原的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以及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
C. 丙细胞膜表面有大量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
D. 丙细胞具有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27.如图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①在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B. 再次受到α-银环蛇毒刺激,细胞④可迅速增殖分化产生⑤
C. 物质A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D. 图中既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又能增殖分化的细胞是③④⑤
28.为研究辅助性T细胞对B细胞产生抗体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来自同一个体的B细胞等分为三组,每组培养液中加入的细胞种类如表所示(“+”表示添加,“一”表示不添加)。将三组细胞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定期取样离心,检测各组上清液中的抗体含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项目 ①组 ②组 ③组
B 细胞 + + +
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 — —
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 + —
A. 本实验中②组为对照组,①组、②组为实验组
B. 该实验所选用的 B 细胞需预先经过抗原的刺激
C. 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激活B细胞
D. 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能激活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
29.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免疫活动既可以由神经系统直接调节,也可以接受有关激素的调节
B. 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兴奋传导至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膜外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
C. 若图中的免疫细胞表示浆细胞,则免疫活性物质最可能是细胞因子
D. 若该免疫细胞进行体液免疫时,裂解靶细胞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实现的
30.如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下列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a细胞裂解死亡属于体液免疫
B. 细胞因子可以加速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C. 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c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D. d细胞可以直接消灭病原体
第二卷:填空题
31.人体血液中的O 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 在血浆中以 HCO 的方式运输,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中的CO 主要来自 (填生理过程)。
(2)CO 进入红细胞后,HCO 数量 (填“增加”或“减少”)。血浆的pH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与它含
有 等物质有关。
(3)当饭后血液流经肝脏后,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会 ,葡萄糖浓度会 。
32.图1为人体反射弧局部组成示意图,图2为图1中X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在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有效刺激,肌肉收缩; 在B 处给予相同刺激,肌肉不收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2结构名称为 ,结构①的名称是
(2)图1中若在B处给予刺激,当兴奋抵达X时,④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 ((3)③中释放的内容物为 ,该过程要消耗能量,可由 (细胞器) 提供。
(4) 若结构X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为甘氨酸,甘氨酸与分布在 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 (填“兴奋”或“抑制”或“兴奋或抑制”)。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甘氨酸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需要④上的 协助。
(5) 突触结构使得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 ,这是因为 .
33.人体受某些病毒感染后会引起发热,如图是在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
注: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会进行相应调节。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调定点为37℃左右。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中含有激素乙受体的细胞是 ,激素乙通过 运输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除了图中的作用以外,还对神经系统有影响,该影响具体是 、 。
(2)体温上升期,皮肤血管收缩,人体骨骼肌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使产热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是 。
(3)结合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分析,人体出现发热症状后,通过增盖棉被进行捂汗来退烧的做法是否科学 (填“是”或“否”)。原因是 。
(4)健康炼钢工人在高温环境中主要通过排汗途径增加散热; 但由于劳动强度大,机体会通过增加甲状腺激素和 ,促进新陈代谢,供给机体更多的能量; 即使如此人也不能在极温条件下停留过久,因为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 。
34.如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调节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物质,④~⑨代表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
(1)虚线框内过程表示 免疫,主要处理 (填“游离”或“胞内”)的抗原。被病原体入侵的细胞称
为 。
(2)细胞⑥为 ,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备分裂能力,可以由 或 分化而来;
物质②为 ,可以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黏附; 细胞⑤表示B细胞,激活B细胞的信号有:细胞④分泌的 、病原体与B细胞直接接触; [ ]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3)细胞毒性T细胞释放的穿孔素在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表面形成管道,细胞外的颗粒进入细胞内,细胞崩解死亡,该过程属于细胞 (填“凋亡”或“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