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共25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共25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4 06:2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新课导入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目标展示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设计大事年表、政权交替示意图等方式,梳理三国到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结合教材表述,了解西晋王朝统治下的危机;依据《材料研读》说明西晋时期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分析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学会依据史料分析西晋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通过识读《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了解东汉以来北方各族不断内迁的史实,认识到这一时期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历史。(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目标导学一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西晋的建立与统一”这一子目内容、相关史事,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三国鼎立后的形势。
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3.西晋统一的历史意义。
目标导学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一)三国鼎立后的形势
在蜀汉,蜀汉人才非常缺乏,不断对曹魏用兵,大大消耗了国力。陈祗当政后,对上逢迎取悦于后主,对下与宦官黄皓勾结,黄皓开始干预政事,蜀汉的政治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
在孙吴,孙权晚年政局动荡,孙权去世后,后继者昏庸无能,孙吴无力配合蜀汉抗曹。
在曹魏,以司马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势力崛起,在镇压了一系列政治上的反对势力后,政治上日趋稳定,军事上日益强大,对名存实亡的吴蜀联合各个击破。
三国发展不均衡
观察图表,结合课文内容,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蜀吴三国的发展状况。
目标导学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二)西晋的统一与建立
结合地图,梳理西晋建立的过程。
三国鼎立
263年魏灭蜀
266年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统一了全国,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图一
图四
图二
图三
目标导学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三)西晋的统一的历史意义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199年)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西晋疆域(281年)
分裂割据
局部统一
统一全国
历史意义: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州牧割据的分裂混战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作出巨大贡献。
观察以下三幅地图,概括西晋统一的历史意义。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目标导学二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这一子目内容、相关史事,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西晋社会存在的问题。
2.西晋的巩固措施。
3.八王之乱的原因及危害。
5.西晋的灭亡。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一)西晋的社会风气
材料一 西晋时的贵族、富豪还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古代显贵出行时,于道旁设下遮蔽风寒尘土或禁人窥视的帐幕),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材料二 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钱能够推开富贵官宦之家的朱门和宫廷)。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了“钱”的同义词。 ——西晋鲁褒《钱神论》
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说说西晋的社会存在那些问题?
世家大族生活上豪华奢侈,追求享乐,败坏社会风气。
崇拜金钱之风盛行,唯利是图。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二)西晋的巩固措施
阅读教材第99页的内容,指出为了巩固统治,西晋初年,晋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大封同姓诸王(分封制)。
分封诸王有什么权力?
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西晋实行分封制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到朝廷的统治,导致争权夺利,战争不断。君主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陷于苦难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分封会威胁中央政权统治。西汉分封发生过吴楚七国之乱,西晋分封导致八王之乱。
分封诸王最终导致了什么后果?
八王之乱。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三)八王之乱
材料一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
——《晋书.惠帝纪》
材料二 (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
——《资治通鉴》
材料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①晋惠帝昏庸无能;
②宗亲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强大;
③西晋统治腐朽。
1.原因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三)八王之乱
2.概况
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其在位间,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三)八王之乱
3.影响
影响:这场战乱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当时,洛阳米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场战乱历时十几年,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内迁各族武力进攻的双重打击下灭亡。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三)八王之乱
政治上,西晋所封皇室诸王在地方具有强大的政治、军事权力,威胁朝廷中央集权。
经济上,由于政治动荡,八王之乱破坏生产所需安定局面,人口锐减,经济凋敝。
民族关系上,西晋的民族政策激发了内迁各族的反抗。
观看课本,简述西晋灭亡的史实,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治会如此短暂?
◎北方各族的内迁◎
目标导学三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北方各族的内迁”这一子目内容、相关史事及图片,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游牧民族内迁前的生产生活状况。
2.游牧民族内迁的时间、主要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大体过程。
3.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目标导学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
敕勒川狩猎图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壁画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观察墓壁画、结合诗歌,说说北方民族的生活方式。
目标导学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游牧民族内迁的概况
阅读教材,结合地图,说说鲜卑、匈奴、羯、氐、羌的内迁路线?
东汉、魏、晋时期
内迁时期
路线
鲜卑族
匈奴、羯
氐、羌
西北地区——由西向东迁到关中地区
漠北、西北地区——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
迁到辽河流域南部;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西晋时,关中人口有100多万, 其中内迁各族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多达数万户, 超过迁居当地的西北各族人口之和。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目标导学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三)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解题关键:了解西晋时期内迁各族的族源寻根体现了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自觉与认同。
思路引领:结合内迁各族对祖先源头的认同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进入中原地区生产、生活的史实进行回答。
原因:内迁各族通过塑造共同的祖先,证明其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体现其对“中华”“中国”的认同。
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内迁各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内迁各族认为自己与汉人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课堂总结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八王之乱与
西晋灭亡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各民族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历史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
内迁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北方各族
的内迁
晋惠帝在位期间,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衰落
316年,西晋在八王之乱和各族的进攻双重打击下灭亡
作用:促进民族交融




1.下面的图示呈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情况,请分别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  )
A.①魏②西汉
B.①汉②西晋
C.①魏②西晋
D.①魏②前秦
2.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现象说明了(  )
A.游牧生产方式的消亡 B.农耕经济模式的扩展
C.中华民族认同感加强 D.北方各族政权的建立
C
C




3.历史示意图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如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的局面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西晋统一了全国
4.西晋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
A.唯利是图,生活腐化 B.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C.注重门弟,鄙视富贵 D.能力至上,不计名利
C
A




5.“大一统”观念是中国自西周以来立国的基本观念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势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将四土四国之地“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的是指哪一地方管理制度?秦朝采用什么制度取代了该制度?
分封制;郡县制。




材料二: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黄朴民《“大一统”之梦﹣﹣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谁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措施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董仲舒;尊崇儒术。




材料三
(3)请指出材料三中A处实现短暂统一的朝代及建立者。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西晋;司马炎。
国家统一。(意思相近亦可)




6.西晋政权是短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摘编自(西晋)鲁褒《钱神论》
(1)材料一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这一社会风气与西晋的短暂统治有什么关系?
金钱至上,奢侈腐化之风。奢侈腐化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材料二 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
——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历史无数次证明:裂土封侯,贻害无穷。结合西汉历史举例说明。
八王之乱。举例: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吴楚七国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