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摇篮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一首德国传统民歌风格的抒情歌曲,作于1868年。歌曲通过强弱拍子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摇摆、晃动的形象。歌曲旋律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情绪亲切、温柔、恬静细腻,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爱。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
勃拉姆斯《摇篮曲》为D大调,单二部结构。全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旋律平稳舒缓,给人温柔亲切和爱抚感。第二乐段开始有一个八度大跳,给人激动、期待,给人无比慈爱的亲切感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歌唱和赏析作品中,已经具备一定的歌曲学习技能,对歌唱中的识谱唱谱节奏节拍等,设计到的简单的音乐符号等都能轻松运用。尤其是在歌唱教学中能够随音乐旋律的变化,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音乐意境。但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已经度过了青春期嗓音的变化,还有部分同学在变声期阶段,上课时大部分学生偏重于喜欢聆听和欣赏,对演唱及肢体律动表达的态度参与度不是很主动,往往需要老师的积极鼓动和鼓励。
在这一阶段,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及手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与音乐共情与艺术共赏。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体验歌曲的艺术魅力和情感价值,并在演唱二部歌曲技能有所进步与提高,增强对歌曲的兴趣与自信心。
艺术表现:能够用适当的歌唱方法,自然圆润、亲切优美的声音,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及充满感情的演唱二声部歌曲《摇篮曲》。
创意实践:能够对《摇篮曲》及摇篮曲体裁感兴趣,并积极的参与音乐律动实践与创新活动,体验音乐中歌曲的艺术内涵。
文化理解:能够了解《摇篮曲》用艺术形式表现了伟大的母爱,并了解曲作者勃拉姆斯及创作背景,增强音乐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用二声部歌声表达歌曲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歌曲二声部合唱及装饰音、附点音符的掌握。
教学方法:
示范法、律动体验法、讨论法、听唱法、对比法、欣赏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教师轻声哼唱东北民歌《摇篮曲》直接导入新课。—勃拉姆斯德国歌曲《摇篮曲》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啊。。。。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直观哼唱歌曲,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摇篮曲》这种歌曲风格情绪特点,更好的进入摇篮曲歌曲学习状态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学习歌曲《摇篮曲》环节。
1.初听《摇篮曲》,初步感受歌曲的艺术特点,并找出这首歌曲的音乐要素特点。
歌曲情绪、速度、节奏、力度。——
歌曲情绪 温柔抒情
歌曲速度 缓慢
歌曲节奏 平稳
歌曲力度 轻柔
(设计意图:在初听,感受作品艺术感染力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音乐要素,歌曲的艺术特征,培养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复听歌曲《摇篮曲》,通过听歌曲,手跟随音乐画旋律线,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走向特点及艺术感染力。
(设计意图:a、通过画旋律线,直观找出歌曲旋律走向特点,前两句走向起伏相似。构成一个乐段后两句旋律起伏大跳,旋律起伏相似之处,构成一个乐段。
(对歌曲的调性、拍子、特殊符号等进一步了解,对三拍子弱起有进一步了解。)
3.歌曲学习—《摇篮曲》
(1)学生跟着老师电子琴用陶笛试奏歌曲一声部旋律。并对音乐符号做处理.
(2)填加第一段歌词,完整演唱歌曲。
(3)师生演唱第二段歌词,学生演唱一声部,教师演唱第二声部旋律。
(4)陶笛试奏二声部旋律并添加歌词。
(5)跟着音乐伴奏,轻柔地合唱歌曲。
(注意歌曲情感与弱起拍的歌唱呼吸,把声音唱得连贯、柔和。八度大跳处运用气息支持唱出纯净、柔和的声音效果。)
(设计意图:演唱经典的摇篮曲二部歌曲,提高演唱演奏水平,培养演唱轻柔歌曲的兴趣和习惯,并在参与中,学会懂得感恩母爱,懂得报答母爱,在学习民歌过程中,积累和不断提高学习歌曲兴趣。)
③总结摇篮曲特点
亲切、轻柔、缓慢、模仿摇篮晃动等
摇篮曲定义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抚慰婴儿入睡的民间歌曲,旋律平顺,气氛安详的特点。常用摇曳的节奏,简单的音型或和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
(妈妈对我们的爱,是一股清凉的风,是一把遮雨的伞,是一串关怀的泪,是一个甜甜的吻。妈妈的爱,就在这一个个最平凡的细节之中。)
勃拉姆斯(1833一1897)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巴赫、贝多芬被誉为“德国三B”,在欧洲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主要作品有交响乐、管弦乐、协奏曲多部。此外还有钢琴曲、管风琴曲、歌曲等。
创作背景:
作者勃拉姆斯为他的好友(女高音歌唱家)创作的一首歌曲。这位女高音歌唱家喜欢演唱维也纳风格的圆舞曲,勃拉姆斯在得知她有了两个宝宝后,将圆舞曲的体裁稍加变化,于是这首颇负盛名的摇篮曲就诞生了。
三、课堂拓展
1、聆听各种《摇篮曲》作品,感受不同国家摇篮曲的地域多样性及共同性。
曲 名 类型 拍子 风 格 特 点
1.莫扎特《摇篮曲》 合唱 6/8 亲切舒缓 温柔安静
舒伯特《摇篮曲》 合唱 4/4
俄罗斯《摇篮曲》 独唱 4/4
这些《摇篮曲》,它分属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但都形象地表达了人类最纯粹、最本能情感——母爱.愿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时刻牢记母亲的恩情。
相同是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摇摆的节奏
母爱是温暖的,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拥有这一切,有一个群体,她们不仅没有母爱,也失去了健康,他们就是福利院的一群孤儿。她们管每一个陪护她们的阿姨都叫妈妈,下面一起看一个小视频(今年寒假我跟着电台去福利院看到的画面。)
(设计意图:由伟大无私的母爱升华到人间大爱,对学生进行情感思想教育,懂得感恩与报答,懂得付出给与别人爱,做一个给社会温暖的人)
四、课堂总结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无私的,我们时刻牢记母亲的恩情。但是世上不只是母爱,除了母爱,还有许许多多的爱,亲情(父母间)、友情(同学间)、爱情(夫妻间)等,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无论做什么角色,都要做一个温暖的人,把爱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有需要帮助的人。就像一首老歌《爱的奉献》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板书设计:
歌曲《摇篮曲》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里,我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尽快入境。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乐曲情感的把握,通过自主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轻易地掌握了歌曲的难点,理解了歌曲的意境。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到了乐曲的母爱之情。而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我力求对学生表现出了应有的热情和宽容,营造一个温暖有爱的母爱,并通过课堂对母爱的拓展,由母爱升华到人间爱,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