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第二单元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第二单元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2019)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12-04 10:2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
【适用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理念】民族因素与流行因素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内容】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分析】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A.播放《超级女声民歌联唱》的视频
B.学生欣赏超级女声演唱的几首民歌后,
提问: 你知道超级女声演唱的都是哪个地域风格的民歌吗? (湖南—龙船调; 四川—康定情歌; 台湾—阿里山的姑娘;安徽—凤阳花鼓)
c、引出课题:高亢的西北腔
二、教学新课
冼星海名言: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
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今天,我们就欣赏西北地域的民歌:花儿、信天游
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A.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简要介绍: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歌词的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
歌词: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其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显得大气磅礴。
B.播放歌曲,学生欣赏。
2.欣赏《刨洋芋》
A.学生浏览课件,了解歌曲介绍:《刨洋芋》表现了农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歌曲用起兴的方法开始,而后又集叙事与抒情为一体,短小精悍,颇具隽永之艺术魅力。
B.回答问题: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心情如何?(轻快活泼,风趣幽默;喜悦,乐观)
3.欣赏《脚夫调》
A.阅读歌曲简介:歌曲表达了脚夫赶脚时的那种寂寞惆
怅、凄恻无助的心情。
B.知识链接:什么是脚夫?
所谓脚夫,即为挑脚之人,亦即用肩挑背磨搞运输的村夫。山洞里没有大米,更没有南杂百货之类的东西,有的只是柴竹树木之类及竹木制品。脚夫们把这类物资一担担挑出去,又把山外的日用品一担担挑进来,闭塞的村庄就靠了这管血脉才得已生存。
C.播放音乐,欣赏《脚夫调》。
4.音乐知识讲解
A.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西北地区高原峥嵘,一望无垠
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必须向大自然做斗争,所以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其中“花儿”、“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
山歌。其基本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欣赏《花儿与少年》
互动链接:跟随录音,轻声唱一唱《花儿与少年》
C.信天游:“信天游”是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欣赏《信天游》 李娜演唱
互动链接:你还知道有哪些具有西北民歌特征的通俗歌
曲吗? 《黄土高坡》
三、拓展探究
1.请你说说西北地区的地理、地貌、生活条件、人文环境等情况。
2.你能说出一首采用了民族素材的通俗歌曲吗?
《花田错》王力宏演唱 (二胡、京剧) 课堂结语以二胡为代表的中国民乐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下节课我们将欣赏的就是中国民乐。
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3.过程和方法: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各组对自己收集到的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做适当的探究。
【教学重点】
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
【教学过程】
学生服装走秀导入
三组学生分别派出三人展示本民族的服装并做些典型舞蹈动作,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三个民族的风格。
学生作业展示
三组各选派一名代表介绍三个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等。
1.介绍蒙古族:每年7月、8月间,草原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现已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节日。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除摔跤之外,“那达慕”上还举行射箭、赛马、马术、赛骆驼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歌舞表演。蒙古族能歌善舞。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长调流行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粗犷的气质。
2.介绍藏族: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转法轮,有许多的庙宇,有大大的佛像,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有闹分裂的达赖喇嘛,有金瓶签定的转世灵童。
3.教师:下面有请阿凡提大叔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
阿凡提: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新疆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羊肉串;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大叔的大八字胡、穿五彩斑斓的衣衫、戴各种做工精细的首饰和绣花帽;节日还举行赛马和叼羊比赛。旅游胜地有:火焰山、天池等地。
(三)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教师提问:
1.这首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2.这是属于“长调”歌曲还是“短调”歌曲?
(四)欣赏藏族民歌《宗巴朗松》
1.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欣赏西藏民歌,请看大屏幕,音乐响起才旦卓玛演唱的《宗巴朗松》。
2.听后提问:你们对西藏歌曲了解多少?给你们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教师: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教师介绍囊玛音调特点。
4.请同学列举知道的藏族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比较流行的有《高原红》《神奇的九寨》《青藏高原》。
(五)欣赏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
学生边欣赏边思考问题:
1.该曲是一首描写 爱情 的歌曲;主要的演奏乐器是 冬不拉 和 手鼓 ; 歌曲的旋律 明朗、奔放、感情充沛 ,歌词 寓意深刻 。
2.教师演唱一首具有新疆典型节奏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见课件完成选择题
(1)新疆民歌的节奏特点是(do)
do 明快 re 缓慢 mi 自由
(2)新疆民歌的旋律特点是(mi)
do 悠长高亢 re 婉转抒情 mi 生动活泼
(3)新疆音乐常用的乐器有(re、mi、fa)
do马头琴 re冬不拉 mi 手鼓 fa 热瓦甫
(五)对比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特点:
蒙古民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蒙古乐器主要有马头琴。
西藏民歌:歌声嘹亮、高亢,乐器主要有藏京胡(形制与二胡相近,男子边奏边舞)、铁琴、神鼓等。
新疆民歌: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主要乐器有冬不拉、手鼓等。
(六)三个小组表演比赛
1.蒙古族进行本民歌接力赛至少要唱四首民歌。
2.藏族请同学出来做献哈达的舞蹈动作。
3.维吾尔族请同学学老师打切分节奏。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一、教材来源
本课选取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音乐鉴赏模块P28—33页数)。
二、教学要求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三、教材分析
1.《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小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乐句的节奏青春期会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束音依次收整在do、re、ia、sol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2.《王大娘钉缸》在河南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应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王大娘钉缸》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句与下句均为6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之间,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但是,这一短一长却是一呼一应,尤其是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徵音上,其衬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商音上,给予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的宫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向下发展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到主音——徵音上,给予人完满结束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3.《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姜女》这首曲子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在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免句式过渡的痕迹。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
4.相关音乐知识
①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不借助手写出记谱方法,是劳动人民自发创作并口耳相传,是不体现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加工而有所变化发展。
②民歌的音乐特点是较为短小,反复较多、自由、顺口,即兴性较强,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亲和力较强。
其二是不同的民族的民歌因为基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其音乐有着深厚的当地文化积淀,从而具有着本民族的风格特色,进而也成为本民族的音乐特征的标志。
其三是各民族或地区的民歌的旋律与本民族的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尽情发挥情感的运作和易于本地区的流传。
四、编者用意
1.概括认识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
2.比较聆听《好汉歌》和《王大娘钉缸》后使学生初步认识到:
①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②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聆听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北《孟姜女哭长城》谷初步认识民歌的变异性。
④学习《沂蒙山小调》从而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演唱者的再度创作所起的情感力量并通过学习,初步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即“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
五、教学重点
1.通过聆听,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2.在鉴赏音乐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和民歌的流传变异性。
3.学习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即“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
六、教学难点
1.从聆听音乐作品中分析出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2.学习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即“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
七、教学过程
1.导课:根据本课前所学的有关民歌内容《高亢的西北调》和《独特的民族风》,首先进行有关内容的复习。出现几首大家前两个课时的接触过的民歌,让学生在音乐中寻找音乐记忆并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用音乐拉近师生的距离。民歌(蒙古、西藏、西北、湖北)
2.出本课要讲的《醇厚的中原韵》所在地理位置,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茉莉花》,比较不同地方对同一民歌内容的不同音乐表达,从音乐中理解不同区域音乐文化深层次人文文化的内涵。说出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茉莉花》的音乐风格的区别。
3.听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重点在听觉上感受音乐的区别,在音乐的主题旋律上充分的进行对比,从中初步认识民歌的变异性。进而理解民歌是不借助手写出记谱方法,是劳动人民自发创作并口耳相传,是不体现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4.听民歌《王大娘钉缸》和创作歌曲《好汉歌》,仔细对比这两首歌的关系,进行学习过程的拓展与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①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②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5.聆听民歌《沂蒙山小调》从而感受音乐要素(音色、节奏、速度、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演唱者的再度创作所起的情感力量并通过学习,初步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即“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以江苏民歌《孟姜女》和初中学过的《长城谣》两首歌曲作为知识的巩固点。尤其是选择了《长城谣》这首创作歌曲为代表来讲解,使学生的知识进行了延伸和开阔。
6.聆听了四首中国民歌(蒙古、新疆、海南、江苏等中国东、西、南、北四大块地区为代表)后,让学生一起来探讨一个主题:民歌与语言的关系。
7.通过学习本课后,在学生中进行对民歌的探讨、总结。可以进行拓展性的思维。
8.在时间允许情况下,趁着学生热情和为了加深学生对民歌认识的巩固,让学生继续欣赏几首中原韵味的民歌。
9.以著名音乐教育家柯伊达的名言来结本课
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惟有从我们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一、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0 g/ t. h$ \+ m& I% n* H) B二、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4 Z3 ], B7 \. R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3 n5 |% Y* i; f2 y《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 T5 u( o$ I' I9 t7 c' @: |; [5 i! C' r/ C# e这首歌曲,在音响资源中提供了两个演唱版本。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 D3 n* |4 U/ c* l1 m! q
1 {1 h; Q' `9 _* s- j王大娘钉缸 % C+ ~6 D% M0 `/ I/ r! a
  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U' [) e, N4 Y2 W6 x/ l$ E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 W% B2 f3 z! T( I  《王大娘钉缸》彩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下句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和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徵(sol)音上,其衬词部分,结音落在商(re)音上,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宫(do)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发展下行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回到调式主音——徵(sol)音上,给人以完满结束的感觉。
" _) b l* Q' h' ~  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L. n; a( P" y+ W% ^9 z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 $ [7 T6 y; z+ j. m* e. {《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 O8 p! R+ } x. m
8 A; u& y5 Q; h. k7 ^! }# T3 k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句式过渡的痕迹。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是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态。
& p5 r9 X- Z. [* `2 h* I. C& [三、教学重点:" X4 o2 v' K3 J! x5 g+ N# ]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 S2 @. Z/ t7 Z: w4
+ i: f% o+ b% H四、教学过程
# p$ s, i) ^. G- E0 j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 x7 U) W3 [. u- @- C0 Z. b+ J

2 Z( F/ Z" s) I T9 G$ E8 f授新课:
9 K& i. o z# ~6 \$ C/ E! Y) N3 y# H L; 《沂蒙山小调》2 V+ P- e" A- E+ m$ g
# K7 G' W- u0 M+ R. b; J(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
0 O0 \$ | c% " { 8 W; l# q+ }- I$ r; `& ^提问: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
% C' ]4 F6 R7 z& ; @3 p 3 R0 ~8 |' _" f+ L(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 O$ E) z, J& H8 L! s4 q 提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 u) k+ o. H8 n3 @1 q0 } 2 L& S# ]8 A1 M! N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7 f/ j" ]1 k/ ~. C) `, k8 u & j, g$ H; R% P(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 C1 w" P7 p3 Y& m1 B
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
" n t2 V- r0 ~ \3 P C' W|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 F6 h5 i, m; }. w( V# D6 }1 a' R1
. s( _/ i- n# z9 M(1)、哼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
8 k3 r+ E" s0 H; E5 A% E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歌曲是什么调式?
c) t3 [6 k# a) w(2)、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说说用什么乐器伴奏?谈谈听后感受。 6 u4 A W% n, a1 e1 o; J. u9 ^3 D
(3)、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 ^* B5 ~! K3 ^" F) u8 M ; G( Q: X' M& L7 V9 m) s①、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z! h! o1 p; a# I$ ~/ T4 ^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 F# x9 n, q; p! @②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0 _5 c. l( Z9 [% ~$ T( a! D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5 }7 f+ t9 `) i
3、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 d5 N! v! Q- E( x* Y9 o
(1)、请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 a / R& v5 ]% h" F$ J0 k
(2)随录音哼唱江苏民歌《孟姜女》片段,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0 k2 c/ r: r- S* Y. ~提问:《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这种旋律发展手法叫什么?
9 J7 J! ~3 F' u9 h3 u5 s6 }; n" Y% ^" ~. z v* P(3)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 R- Y6 p1 J; r ' s# S& M, h$ I. E/ {2 v/ v; }提问: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
2 g* ' z8 h! g0 Q: o- M8 t * C# s! G, P* o* e提问: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 Y: E# Y8 h, A5 s- L 8 z( B( }- U0 a9 Y1 E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 D: D1 T/ A+ Q" o1 c - S2 V5 E+ B2 ^: q5 [2 t提醒学生注意每句的落音,进一步认识、探究“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 8 o v1 R! H `( r+ V& V% U. N
4、师生共同归纳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4 O' R7 ^& c0 ~" f2 c
! A/ }/ M% m# K8 S% ( H+ M- c7 U+ Q: d, g- {7 b% i(1)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 " A' I! Y6 T2 l- {& ~
(2)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 |9 _' X' H. d' C' v体裁:小调最丰富;
2 C% W& S0 U; k2 w9 u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
+ a8 {: @- _5 H7 w$ z' x1 I& X音阶:六声、七声为多5、拓展与探究
9 E3 L( Q( R! j& a; ~9 d/ C 1 u" `1 _* k' y5 a, X+ ( a* k- }0 o! x7 M& l* S0 t+ D$ X! ~(1)、第2题、第3题已在前面学习、欣赏中结合完成。(2)在第1题、第4题、第5题中根据自己选择完成其中两道题。(3)一起完成第5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只完成“鱼咬尾”的创作方法,或采用老师给节奏,学生创作旋律的方式,适当降低难度)。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教学目标:
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体验音乐的旋律特点,能分析出人生活环境、地方方言、社会变革与民歌的联系。
2: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3:初步了解南方民歌的悠久历史传统。
教学重点
从三首民歌的欣赏中感受并能探讨总结出南方民歌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几幅图片)
设问:1:这几幅图反映的是哪个地区的音乐文化?
2:你知道这个大型歌舞的名字吗 领衔主演是谁?
讨论:这几幅图是大型歌舞《云南印象》中的几个精彩画面,它反映的是云南地区的音乐文化,是由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领衔主演的。
师语:《云南印象》一直向大家诠释云南这个神奇的地方原生态的美丽,同样的,一首民歌也可以展开一副特定的画卷。
二:教学内容
(一)《弥渡山歌》云南民歌
1: 先聆听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想象一下这首歌描述的意境。分析这首歌的旋律组成。
2: 分析总结,《小》描述的自然环境——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歌词内容含蓄 ——明写景,实是以景抒情,表达爱情,
引腔: 长音。
旋律组成 中部:四个简洁而匀称的短句。
尾部:引腔再次出现,主题的思想再次强化。
这个旋律由引腔、中部和尾部三部分组成,称为“起 —— 平 —— 落”。这在南方音乐中常见。
3:欣赏《弥渡山歌》,和《小河淌水》对比分析。
描述的自然环境——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歌词内容含蓄 ——明写景,比兴的手法,巧妙而充满美感。实是以景抒情,表达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
引腔: 两个小节的长音。
旋律组成 中部: 四个简洁而匀称的短句。
尾部: 引腔再次出现,主题的思想再次强化。
4:风格特征:《弥渡山歌》和《小河淌水》都是云南的民歌,结构短小规整,歌词善用比兴,旋律婉转飘逸,有山歌的风格。
5:此曲注重人们的生活环境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二)《对鸟》浙江民歌
1:(展示几幅图片)设问 这副图中表现的是哪一种演唱形式?
南方有个“歌仙”你知道她是谁吗
2:演唱形式 对唱。(刘三姐)请同学们先总结一下对歌的特征。节奏自由、速度稍快、即兴编词、一问一答,要求歌者双方都有丰富的自然知识和更高的对答技巧。
3:欣赏《对鸟》
a 这是一首浙江民歌,采用对唱形式和方言演唱,问者和答者各唱一段,彼此轮流交替。
b共四段歌词,一、三段为问段,二、四段为答段。
c四句按“起-承-转-合”方法进行运转。
d歌曲音乐清新爽朗,真切自然,颇具儿童对山歌的纯真色彩。
4:此曲注重地方方言对民歌风格的影响。
(三):《幸福歌》湖北民歌
先欣赏《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好日子》片段,由歌曲的时代性导入
1: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传播开来的新民歌,由湖北民歌手蒋桂英创编并首。
2:歌曲的内容:是歌颂解放后农民幸福生活的。
3:这首歌采用一领众合的形式,情绪热烈欢快,充满乐观向上的激情。
4:歌曲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的领唱为歌曲的主腔,齐唱的合腔重复主腔。后半部分的主腔直接陈述,而合腔部分以扩充的手法将情绪推向高潮。
5:此曲注重民歌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三:回顾教学内容,填写音乐风格比较表。
曲目 流行地区 音乐情绪 演唱形式 方言属地 地域环境
《弥渡山歌》 云南 抒情细腻 独唱 吴声 山水秀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资源丰富。
《对鸟》 浙江 活泼亲切 对唱 吴声
《幸福歌》 湖北 热烈明朗 领合式 楚声
四:总结南方民歌的特征
1:歌词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
2:结构多短小精悍。
3:旋律上多表现为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4:已形成以“吴声”、“楚声”为代表的南方风格。
五:作业布置
你还知道哪些南方民歌?选一两首介绍给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