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唐雎不辱使命
B R SH M NG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九下第10课
“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作品简介
——“史家文字,小说笔法”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别记载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这本书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着重记述了谋臣、策士的策谋和言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文章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善于借助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作品简介
——“史家文字,小说笔法”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别记载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这本书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着重记述了谋臣、策士的策谋和言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文章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善于借助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背景材料
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国用武力先后灭掉韩国和魏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小国,秦国想用欺骗的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不畏强暴,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重点字注音
唐雎(jū) 逆(nì)
怫然(fú) 免冠(guān)
徒跣(xiǎn) 抢地(qiāng)
缟素(gǎo) 谕(yù)
韩傀(guī) 休祲(jìn)
色挠(náo) 要离(yāo)
活动一:
读译课文,把握文意。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500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
派遣,动词
用
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表祈使语气
施予恩惠
即使这样
从
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古:于是。今:因为
动词,派遣
动词,出使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500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50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为什么呢?
凭
把
把……作为
“错”通“措”放置
用
增广、扩充
“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 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500里的土地(交换)呢?
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表顺承,不译
转折连词,即使
“直”通“值”,只,仅仅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
秦王气势汹汹的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愤怒的样子
曾经
对人的敬称
横尸在地
也不过是
裸露
赤脚
用
古:撞。今:抢夺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
平庸无能的人
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发怒,动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仓”通“苍”,青灰色
到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起宝剑站起来。
心里的愤怒
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不详
穿白色丧服。缟、素,都是白色的绢。
表修饰,不翻译
加上
一定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神色沮丧,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代词,指唐雎
……的原因
凭借
“谕”通“喻”,明白
表转折,但是
结构助词,的
只,仅仅,副词
因为
重点词语解释
1.通假字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轻寡人与
(3)仓鹰击于殿上
(同“措”)
(同“欤”,语气词)
(同“苍”)
重点词语解释
2.词类活用
(1)且秦灭韩亡魏
(2)请广于君
(3)轻寡人与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5)天下缟素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
(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重点词语解释
3.一词多义
徒 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怒 秦王怫然怒
怀怒未发
(动词,裸露)
(副词,只,仅仅)
(动词,发怒)
(名词,愤怒,怒气)
重点词语解释
夫 此庸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
亲王怫然怒
(名词,读fū,成年男子的统称)
(语气词,读fú,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
(指示代词,这样)
(……的样子)
活动二:梳理情节,从对话中感受人物形象和外交辞令艺术
整体感知
开端:1段,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国危在旦夕。
发展:2段,唐雎与秦王展开第一回合的斗争,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高潮:3段,唐雎与秦王展开第二回合的斗争,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结局:4段,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凭借自己的胆识与智谋取得了胜利。
1.请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故事情节。
【背景链接】
公元前312年,秦国谎称割让六百里地换取楚怀王与齐国断交,事后却说只是答应给楚国六里地;
公元前283年,秦国谎称以十五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君臣识破其诈,蔺相如使秦而完璧归赵。
由此可见,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只是让安陵君纳地称臣的措辞。在此严峻的形势下,才引出了本文的故事。
2.分析人物形象。有感情朗读下列句子,注意语气助词表达的语气,试着补充话外音,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态度和性格特征。
(1)从秦王的语言看人物形象
秦王的语言 语气分析&形象特点 话外音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④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⑤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的语言 语气分析&形象特点 话外音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④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⑤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其,表示祈使语气,表现了秦王的盛气凌人、狡诈。
安陵君你必须听我的,否则我要攻打你。
也,啊。表现了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
乎,吗。表现了秦王不是普通的发问,分明是在恐吓,可见其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表现了秦王的咄咄逼人。
也,呢;与,吗。两个语气助词,不仅表现了秦王的无理、蛮横,而且有问罪的感觉。
应该听我的安排。
你小小的安陵君竟然敢不听我的安排!
要是把我惹怒了,我会让你们死很多人。
有先生在,安陵国谁也动不了啊。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是什么样的人?
贪得无厌、虚情假意、道貌岸然、假仁假义、狂妄无知、随机应变、阿谀奉承、奸诈狡猾,外强中干、骄横狂暴、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
(1)从唐雎的语言看人物形象
唐雎的语言 语气分析&形象特点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臣未尝闻也。
③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④……与臣而将四矣。
也,表示肯定;“岂直……哉”,“难道……吗”,几个语气助词,表现了唐雎的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也,表肯定判断,舒缓语气。面对秦王的突然发怒,这个助词更能显示唐雎从容镇静,神色自若。
两个“也”都表示判断。连续两个判断语气词连用,更能增强唐雎驳斥秦王的坚定有力,表现了唐雎的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敢于为国捐躯的勇士形象。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唐雎是什么样的人?
从容镇定,应对自如,不畏强暴,有胆有识、爱国忠君、机智勇敢、能言善辩、不屈不挠,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导入新知
3.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
(1)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③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
(2)衬托手法的使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用安陵君的软弱、缺乏才干衬托唐雎的果敢与胆识。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唐雎能够完成出使任务,与其出色的说话技巧分不开的。试总结唐雎说话的技巧。
(1)言之有“节”:以“守地”表明并非故意违背秦王意愿,而是要忠于先王遗业,捍卫国土完整,宁“守"不“易”,不为利诱,坚守国土,坚持原则,维护“道义”,充满气节。
(2)言之有“据”:唐雎以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史实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同时“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暗示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震慑秦王,有根有据。
(3)言之有“力”: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真实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活动三:拓展阅读,对比思考
1.将下面文言文选段和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思考文后问题。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注:晏子,字平仲,原名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
(1)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维护国家的利益在方式上有什么异同
同:巧妙的说话艺术。
异:唐雎靠他的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和凛然正气;而晏子则主要靠他的聪明机智,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超强的应变能力。
(2)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请结合他的言语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机智幽默、善于辞令、勇敢地维护国家权益。
2.春秋战国时期有个特殊的群体,叫做“士”。这个群体里有策士、勇士、谋士等。孔子曾说:“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结合课文和以上材料中对“士”的描写,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在精神方面具有哪些共同点?
明确:热爱国家,勇敢无畏,以天下为己任,敢担当、责任感强。
士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崛起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士,这批优秀之士不仅有知识、有技能,而且关心民瘼,热爱国家,有仁者之心。这样的士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但是其范畴要更宽广。孔孟二圣对于士的论述不断建构和充实着士的精神价值,不仅对知识分子,而且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