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备课】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下册 8.2.1 金属与氧气和酸的反应 课件+教学设计+ 分层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备课】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下册 8.2.1 金属与氧气和酸的反应 课件+教学设计+ 分层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2-05 11:15:52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科学思维,实验探究:
培养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习控制条件及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得结论的方法。
新知导入
一、金属与氧气反应
【实验1】铁丝燃烧
【实验2】镁带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3Fe+2O2点燃 Fe3O4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2Mg+O2==== 2MgO
点燃
新知导入
一、金属与氧气反应
【实验3】铝片加热
【实验4】铜丝加热
铝片熔化但不滴落
4Al+3O2△2Al2O3
铜表面由紫红色变成黑色
2Cu+O2△ 2CuO
新知导入
一、金属与氧气反应
从化学角度分析“真金不怕火炼”: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
新知导入
一、金属与氧气反应
总结:金属与氧气反应
1.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剧烈程度不同。
(1)______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铝与氧气反应后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________薄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被氧化,因此铝具有较好的________性能。

氧化物
抗腐蚀
新知导入
一、金属与氧气反应
(2) ______、_______等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但在加
热的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铜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3)“真金不怕火炼”, ______在高温下也很难与氧气发生反应。
2.日常生活中的铝制品______ (填“能”或“不能”)用钢丝刷来擦洗,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黄金
不能
钢丝容易把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除掉,使铝制品失去保护
新知导入
二、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实验1】
在4只试管里分别放入少量的镁、锌、铁、 铜,再分别加入约5 mL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判断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
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新知导入
镁与盐酸
锌与盐酸
铁与盐酸
铜与盐酸
Mg>Zn>Fe>Cu
产生大量气泡,
反应非常剧烈
产生较多气泡,
反应比较剧烈
产生较少气泡,
反应比较缓慢
无明显现象
金属活动性顺序: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酸的反应
探究新知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酸的反应
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跟与稀盐酸的反应相似。
Mg+2HCl=MgCl2+H2↑
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Mg+H2SO4=MgSO4+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单质
单质
单质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化合物
化合物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这种反应叫作置换反应。
(基本反应类型)
探究新知
三种基本反应类型
A+B=AB (化合反应)
AB= A+B (分解反应)
A+BC=AC+B (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特点:
1.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物质,且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
2.从反应前后化合价角度分析,置换反应前后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
课堂练习
1.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错误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
C.锌粉投入到稀硫酸中产生大量的气泡
D.铜片投入到稀硫酸中产生大量的气泡
D
课堂练习
A
2.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Fe+H2SO4 = FeSO4+H2↑
B.2NO+O2 = 2NO2
C.3CO+Fe2O3 = 2Fe+3CO2
D.2NaCl = 2Na+Cl2↑
课堂练习
B
3、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
A.铁在氧气中燃烧:4Fe+3O2 == 2Fe2O3
B.鉴别黄铜和金:2Cu+O2== 2CuO
C.镁在氧气中燃烧:Mg+O2 == MgO2
D.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膜:4Al+3O2 == 2Al2O3
课堂练习
4.下列物质中,不能用金属和稀硫酸直接反应制得的是( )
A.硫酸镁 B.硫酸锌
C.硫酸亚铁 D.硫酸铜
D
课堂练习
5.清洁铝制品不宜用钢丝球来擦洗
因为钢丝球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使铝制品失去保护.
课堂练习
D
6. 把一根洁净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③铁钉质量减轻;④溶液的质量增加。以上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课堂总结
1.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有关。
2.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
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 + BC == B + AC
分层作业
巩固性作业
1、铁在海水中容易被锈蚀,通常在轮船的吃水线以下焊接比铁更活泼的金属块,用于保护铁质船壳。该金属块的材料可以是(  )
A.金 B.银 C.铜 D.锌
D
分层作业
巩固性作业
2、下表中不同的金属被开发和利用的年代不同,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看,决定这一年代先后顺序的关键因素是(  )
A.金属的活动性 B.金属的导电性
C.金属的延展性 D.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A
分层作业
拓展性作业
3.将相同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加入到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Y、Z三种较活泼金属中(金属完全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分层作业
4、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
A.铁在氧气中燃烧:4Fe+3O2 == 2Fe2O3
B.鉴别黄铜和金:2Cu+O2== 2CuO
C.镁在氧气中燃烧:Mg+O2 == MgO2
D.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膜:4Al+3O2 == 2Al2O3
拓展性作业
分层作业
探究性作业
5.除了用火烧,还可以怎么鉴别真假黄金呢?
有人说:为了鉴别黄金的真伪,可将黄金饰品放入醋酸或盐酸中浸泡,观察有无气泡产生,便知真假。
你认为有道理吗?这又是为什么呢?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课题2第1课时金属与氧气和酸的反应 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1金属与氧气和酸的反应 授课教师 化学 课型 公开课
教 材 分 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对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初中生的认知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对抽象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知识,教师需要采用结构化的教学设计方法。结构化教学设计是一种系统化、层次化的教学设计方法,它强调将复杂的知识结构化、模块化,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知识结构,形成系统的认识。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但对金属的化学性质仍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本节课将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首先,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学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但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还较为陌生。因此,教师需要以此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最后,初中学生对实验和互动性的学习活动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学设计应尽可能地结合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 心 素 养 目 标 化学观念: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习控制条件及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得结论的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习控制条件及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得结论的方法。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规律。 难点: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其在置换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 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 景 引 入, 导 入 新 知 教师活动 展示金属用途的相关图片。并提出问题。 引入:金属的用途除了与物理性质有关,当然也与化学性质有关,金属又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学生活动 回顾: ⑴金属作为一类物质,物理性质上有哪些共性? ⑵金属这一类物质里又有很多种,不同的金属又有哪些个性? 思考并回答。 激趣 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化学相结合
二、金属与氧气反应 任务一: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探究活动一 1、播放镁、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视频,进一步熟悉这些物质反应的现象。 引导归纳:大多数金属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不同;少数金属(如金、银)很难与氧气反应。 引导学生归纳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镁>铝>铁>铜>金 探究问题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过程】将铜丝、镁条、金片(可用金首饰代替)在酒精灯 火焰上灼烧,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镁条_________,铜丝__________________,金片 ______。 【现象分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问题1:金属是否都能与氧气反应 问题2: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实验结论】①不是所有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 ②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剧烈程度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有关。 完成下列问题: 1.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剧烈程度不同。 (1)______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铝与氧气反应后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________薄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被氧化,因此铝具有较好的________性能。 答案:铝 4Al+3O2=2Al2O3 氧化物 抗腐蚀 (2) ______、_______等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但在加 热的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铜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铁 铜 2Cu+O2==2CuO “真金不怕火炼”, ______在高温下也很难与氧气发生反应。 答案:黄金 2.日常生活中的铝制品______ (填“能”或“不能”)用钢丝刷来擦洗,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能 钢丝容易把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除掉,使铝制品失去保护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不同的金属和氧气反应的条件、现象的不同,得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及“真金不怕火炼”的化学原理。 使学生学会将生活现象与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 金属与酸溶液反应 探究活动二 刚才我们探讨了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金属与酸反应又有什么规律呢? 将学生分成组,布置实验任务,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教师展示表格,学生填写。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导学生归纳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镁>锌>铁>铜 实验探究:通过多媒体实验视频观察,完成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 金属现象反应方程式稀盐酸稀硫酸稀盐酸稀硫酸镁锌铁铜
思考与讨论 上述实验中,为什么金属颗粒大小要基本相同?酸的量和酸的质量分数要相等? 上述四种 金属和酸反应的有几种?反应剧烈程度如何?不和酸反应的金属有几种?由此排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 实验结论 ①能与酸反应的金属是镁、铁和锌,不能与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金属是铜,斤数不同,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②根据金属与盐酸和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镁>锌>铁>铜 ③根据是否能够和酸反应,将金属分为两类:活泼金属和不活泼金属 置换反应 比较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找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共同特点,总结什么是置换反应。 酸雨活泼金属的反应:酸+金属→盐+氢气 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 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 + BC == B + AC 置换反应特点: 1.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物质,且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 2.从反应前后化合价角度分析,置换反应前后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 【点拨】 铁与盐酸、硫酸反应时,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读作亚铁,溶液为浅绿色。 【随堂作业】 1.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错误的是( D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 C.锌粉投入到稀硫酸中产生大量的气泡 D.铜片投入到稀硫酸中产生大量的气泡 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 ) A.Fe+H2SO4 = FeSO4+H2↑ B.2NO+O2 = 2NO2 C.3CO+Fe2O3 = 2Fe+3CO2 D.2NaCl = 2Na+Cl2↑ 3、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B ) A.铁在氧气中燃烧:4Fe+3O2 == 2Fe2O3 B.鉴别黄铜和金:2Cu+O2== 2CuO C.镁在氧气中燃烧:Mg+O2 == MgO2 D.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膜:4Al+3O2 == 2Al2O3 4.下列物质中,不能用金属和稀硫酸直接反应制得的是(D ) A.硫酸镁 B.硫酸锌 C.硫酸亚铁 D.硫酸铜 5.清洁铝制品不宜用钢丝球来擦洗 答:因为钢丝球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使铝制品失去保护. 激趣。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叙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 用知识的能力 找规律,掌握技巧,能活学活用。
三、小结作业 1.总结: 1.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有关。 2.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 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课后作业: 1.探究清洁铝制品不宜用钢丝球来擦洗,因为钢丝球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 (使铝制品失去保护)。 2.课后查阅:金属与浓硫酸、硝酸反应不能产生氢气。 总结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四、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金属与氧气和酸的反应 一:金属化学性质 1. 金属 + 氧气 ---- 金属氧化物 2.金属 + 酸 ----- 氢气 + 金属化合物的溶液(盐溶液) 现 象方 程 式稀盐酸稀硫酸稀盐酸稀硫酸镁锌铁铜
二;置换反应 定义: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通式: A + BC ---- B + AC 直观形象,突出本节课重点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反思 1.提醒学生在做镁和氧气反应实验时,注意去除表面覆层,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学生能正确又安全地做实验。同时要引导他们多观察实验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素养。 2.在讲解金属和氧气反应规律时,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用更多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知识,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他们能理解并掌握重点和难点。 3.小组讨论环节中,激励学生参与度高潮,给他们足够的准备时间和明确的讨论任务。提前布置讨论主题,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讨论过程中,多引导和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层次作业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和酸的反应)
【基础达标】
【目标检测,检查效果】
1.下列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为黑色固体的一组是( )
①Mg ②Al ③Fe ④Au ⑤Cu
①和③ B.只有③ C.③④⑤ D.③和⑤
【答案】D
【详解】镁、铝和氧气反应生成白色固体;金不与氧气反应。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铜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
2.小兰家中收藏一件清末的铝制佛像,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该佛像未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C.铝不易被氧化 D.铝易被氧化,但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答案】D
【详解】常温下铝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3.下列化学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Fe+CuSO4=Cu+FeSO4 B.2Al+3H2SO4=Al2(SO4)3+3H2↑
C.Mg+2HCl=MgCl2+H2↑ D.4Al+3O2=2Al2O3
【答案】D
【解析】A、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C、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选D。
4.下列说法中符合事实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B.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固体
C.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容易锈蚀
D.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会由黑变红
【答案】B
【解析】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氧化铁;
B.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氧化镁为白色的固体;
C.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所以耐腐蚀;
D.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会生成氧化铜,会由红变黑。
5.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表面变黑,有同学认为黑色物质是氧化铜,也有同学认为黑色物质是火焰中的烟灰附着在铜片上。为证明该黑色物质的成分,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干净的湿布轻轻擦拭已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观察黑色部分是否容易抹去
B.把一段光亮的铜片放在敞口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铜片表面是否变黑
C.将铜片变黑的部分放入水中,加热,观察黑色部分是否溶解
D.将铜片变黑的部分放入稀盐酸中,加热,观察黑色部分是否溶解
【答案】C
【详解】A、用干净的湿布轻轻擦拭已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如果黑色部分容易抹去,则证明是烟灰,如果黑色部分不容易抹去,则证明是氧化铜,故A正确;B、把一段光亮的铜片放在敞口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如果铜片表面仍变黑,则证明黑色物质是氧化铜而不是烟灰,故B正确;C、将铜片变黑的部分放入水中,加热,由于氧化铜和烟灰在水中都不溶解,所以无法确定黑色固体的成分,故C不正确;D、将铜片变黑的部分放入稀盐酸中,加热,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如果黑色物质溶解,则证明是氧化铜,如果黑色物质不溶解,则证明是烟灰,故D正确。故选C。
6.在点燃条件下,甲和乙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的化学式为NH3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D.反应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14∶9
【答案】D
【详解】A、据图可知甲是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为NH3,正确;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正确;C、该反应是化合物氨气与单质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水和单质氮气,属于置换反应,正确;D、该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3O2点燃2N2+6H2O,反应生成的丙和丁质量比为14:27,错误。故选D。
7.很多成语、俗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用化学观点解释错误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黄金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分子在不断运动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物质的状态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D.“人要实,火要虚” ——增加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燃物燃烧得更旺
【答案】C
【详解】A、“真金不怕火炼”是指金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高温下,也与氧气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花香的分子四处扩散,不符合题意;
C、冰是固态的水,冰和水均是由水分子构成,化学性质相同,但是物质状态不同,物理性质存在差异,符合题意;
D、“人要实,火要虚”,是指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使可燃物燃烧的更旺,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清洁铝制品不宜用钢丝球来擦洗
答:因为钢丝球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使铝制品失去保护.
【能力提升】
9.在我国历史文明发展中,最早较广泛应用的金属是( )
A.铁 B.铜
C.铝 D.铅
【答案】B
【解析】由于铜的活动性比较弱,以单质形式存在的比较多,在我国,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已经开始使用红铜,即天然铜。铁比铜活泼,到春秋时期才发现使用,铝的活动性比铁还强,难以炼制铝的单质,所以到近代才被大量应用,金虽不活泼,但含量较少,难于提炼。故选B。
10.下列化学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Fe+CuSO4=Cu+FeSO4 B.2Al+3H2SO4=Al2(SO4)3+3H2↑
C.Mg+2HCl=MgCl2+H2↑ D.4Al+3O2=2Al2O3
【答案】D
【解析】A、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C、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选D。
11.在天平两盘上的烧杯中,各放入质量相同的稀硫酸,调节天平至平衡。分别向两边烧杯中各加入5g镁和5g锌,镁和锌全部反应而消失后,天平的指针( )
A.偏向加锌的一边 B.偏向加镁的一边
C.仍停留在原来的位置 D.左右摆动,不能停止
【答案】A
【解析】因为金属全部消失,所以金属全部参与反应
则加镁的天平一侧质量:(5g-) <加锌的天平一侧质量:(5g-),天平指针偏向于锌这一侧,故选:A。
12.收藏家收藏清末的铝器,至今保存完好,该艺术品不易锈损的主要原因是( )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的氧化物易发生还原反应
C.铝不易氧化 D.铝易氧化,但铝表面的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的作用
【答案】D
【解析】A、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铝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故A不正确;B、该艺术品不易腐蚀的主要原因,不是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故B不正确;C、常温下,铝能与氧气反应,故C不正确;D、该艺术品不易腐蚀的主要原因是铝易氧化,铝表面形成的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故D正确。故选D。
13.“相信科学,反对迷信”,作为中学生应当积极倡导。金光闪闪的“假金元宝”实际上是含铜和锌的合金,对于真假金元宝的鉴别,你认为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用火烧 B.看颜色
C.测密度 D.加入稀硫酸
【答案】B
【解析】A、金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铜灼烧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氧化铜,可以鉴别;B、黄金、铜和锌的合金都是黄色,看颜色不能鉴别;C、黄金、铜和锌的合金的密度不同,测密度可以鉴别;D、金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加入稀硫酸不反应;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可以鉴别。故选B。
14.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置在空气中:________。
(2)铁钉在稀硫酸溶液中:_____________。
【答案】(1)4Al+3O2=2Al2O3;;(2)Fe+H2SO4=FeSO4+H2↑
【解析】(1)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故填:4Al+3O2=2Al2O3。(2)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故填:Fe+H2SO4=FeSO4+H2↑。
15.用下图所示装置研究铝和铜的化学性质。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I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II 打开K1,关闭K2,用注射器向A中注入过量稀硫酸,直至液面浸没A中右侧导管口; III 打开K2,关闭K1
(1)用砂纸打磨铝片的目的是_____。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向B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导管口,关闭K1,打开K2,_____。
(3)步骤II,A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
(4)步骤III,A中液体进入B后,未观察到明显现象,原因是_____。
【答案】除去铝片表面的氧化物 向B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导管口,关闭K1,打开K2,双手紧握A装置外壁,若B装置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有气泡生成,且A中的的溶液会流入烧杯B中 硫酸与铜不反应,且硫酸与铝反应生成的硫酸铝与铜也不反应
【解析】(1)铝片在常温下会与空气反应生成氧化铝薄膜,用砂纸打磨铝片的目的是出去铝表面的氧化物;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向B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导管口,关闭K1,打开K2,双手紧握A装置外壁,若B装置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3)铝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铝能置换出硫酸中的氢,有气泡生成,反应在封闭的容器中,生成的气体无法逸出,装置A的压强变大,会把装置A中的溶液压入装置B中,故A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有气泡生成,且A中的的溶液会流入烧杯B中;(4)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若,铜不能置换出硫酸中的氢,则硫酸与铜不反应;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铝和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铝与铜也不反应,A中液体进入B后,未观察到明显现象,原因是:硫酸与铜不反应,且硫酸与铝反应生成的硫酸铝与铜也不反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层次作业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和酸的反应)
【基础达标】
1.下列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为黑色固体的一组是( )
①Mg ②Al ③Fe ④Au ⑤Cu
①和③ B.只有③ C.③④⑤ D.③和⑤
2.小兰家中收藏一件清末的铝制佛像,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该佛像未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C.铝不易被氧化 D.铝易被氧化,但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3.下列化学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Fe+CuSO4=Cu+FeSO4 B.2Al+3H2SO4=Al2(SO4)3+3H2↑
C.Mg+2HCl=MgCl2+H2↑ D.4Al+3O2=2Al2O3
4.下列说法中符合事实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B.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固体
C.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容易锈蚀
D.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会由黑变红
5.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表面变黑,有同学认为黑色物质是氧化铜,也有同学认为黑色物质是火焰中的烟灰附着在铜片上。为证明该黑色物质的成分,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干净的湿布轻轻擦拭已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观察黑色部分是否容易抹去
B.把一段光亮的铜片放在敞口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铜片表面是否变黑
C.将铜片变黑的部分放入水中,加热,观察黑色部分是否溶解
D.将铜片变黑的部分放入稀盐酸中,加热,观察黑色部分是否溶解
6.在点燃条件下,甲和乙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的化学式为NH3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D.反应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14∶9
7.很多成语、俗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用化学观点解释错误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黄金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分子在不断运动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物质的状态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D.“人要实,火要虚” ——增加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燃物燃烧得更旺
8..清洁铝制品不宜用钢丝球来擦洗
【能力提升】
9.在我国历史文明发展中,最早较广泛应用的金属是( )
A.铁 B.铜
C.铝 D.铅
10.下列化学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Fe+CuSO4=Cu+FeSO4 B.2Al+3H2SO4=Al2(SO4)3+3H2↑
C.Mg+2HCl=MgCl2+H2↑ D.4Al+3O2=2Al2O3
11.在天平两盘上的烧杯中,各放入质量相同的稀硫酸,调节天平至平衡。分别向两边烧杯中各加入5g镁和5g锌,镁和锌全部反应而消失后,天平的指针( )
A.偏向加锌的一边 B.偏向加镁的一边
C.仍停留在原来的位置 D.左右摆动,不能停止
12.收藏家收藏清末的铝器,至今保存完好,该艺术品不易锈损的主要原因是( )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的氧化物易发生还原反应
C.铝不易氧化 D.铝易氧化,但铝表面的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的作用
13.“相信科学,反对迷信”,作为中学生应当积极倡导。金光闪闪的“假金元宝”实际上是含铜和锌的合金,对于真假金元宝的鉴别,你认为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用火烧 B.看颜色
C.测密度 D.加入稀硫酸
14.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置在空气中:________。
(2)铁钉在稀硫酸溶液中:_____________。
15.用下图所示装置研究铝和铜的化学性质。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I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II 打开K1,关闭K2,用注射器向A中注入过量稀硫酸,直至液面浸没A中右侧导管口; III 打开K2,关闭K1
(1)用砂纸打磨铝片的目的是_____。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向B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导管口,关闭K1,打开K2,_____。
(3)步骤II,A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
(4)步骤III,A中液体进入B后,未观察到明显现象,原因是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