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伤仲永 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其散文以议论最为出色,说理透辟,逻辑性强,笔力雄健,极富感染力。主要作品《临川先生文集》。《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柳宗元
宋: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经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者阐明某种观点。
特点:样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值得玩味。
表达方式:叙事部分较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夹叙夹议。
本文是先叙事,后议论。朗读课文,注意语句停顿。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仲 隶 尝
啼 焉 邑
扳 谒 称
泯 矣 耶zhònglìchángyìyāntímǐnyèpānyéyǐchèn读准字音伤仲永 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 生:长到。 年:岁。
自为其名 为:题写。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 奇: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地。
或以钱币乞之 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 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指上文“或以钱币乞之”)
余闻之也久 也:句中助词,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 先人:已经去世的父亲。
复至舅家问焉 复:再一次。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令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之”的用法忽啼求之 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 他,指方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 这件事。指方仲永父“不使
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世之闻 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 语气助词,不用翻译。
不受之人 兼词,之于。
“于”的用法环谒于邑人 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 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 比,介词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介词词类活用1、即书诗四句
写,名词用作动词
2、邑人奇之
以……为奇。形容词用作动词。
3、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名字用作动词。
4、利其然
认为……有利可图。名字用作动词。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天,名词用作状语。
6、伤仲永
为……哀伤。形容词用作动词。
7、忽啼求之
哭着。动词用作状语。
特殊句式还自扬州=自扬州还
倒装句,状语后置。
不使学=不使(之)学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不让(仲永)学习。
受之天也=受之(于)天也。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
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人;
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5)泯然众人矣
众人: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6)从先人还家
先人:古义: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今义:自己的前辈。译文一、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5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译文二、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亡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7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译文三、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全文共分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请概括。第一部分:1、2两段,叙述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为主。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议论,阐明自己的观点。议论为主。
第一段前2句话中作者交代了方仲永哪四个方面情况,请各用2个字概括。
籍贯、姓名、身份、家世。
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有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概括。
a童年:才思敏捷,天资非凡——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少年: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c青年: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第三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受于天”指的是什么?“受于人”指的是什么 ?
受于天指的是天资。受于人指的是后天学习跟受到的教育。
第三段有几层意思?作者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1)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了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2)从“彼其”到文末,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教育结局会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表示天资聪慧跟后天学习一样重要,但是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中心思想)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伤"是"哀伤""感伤"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是很幸运的,但是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才能够真正成才。如果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终也会成为平常人。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本文详写的是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后面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的突出了“伤”这一主题,为后来父亲不让他学习做铺垫,又与后来变成普通人作对比,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流露出作者对仲永变成普通人的惋惜。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文中讲述的道理是(用原文)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用原文)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