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温故知新:结合图片,回顾东汉末年处于怎样的局面?
东汉后期形成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腐败。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黄巾起义后,改刺史为州牧,州牧在地方拥兵自重,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25年
220年
东汉
三国时期
280年
光武中兴
(刘秀)
朝廷内部:
社会底层:
地 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州郡割据
袁绍
孙策
曹操
刘璋
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社会经济萧条
结合材料,说说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
《蒿里行》曹操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乱
因何而乱?
汉初
中后期
东汉末年
汉室衰微乱世起
军阀割据混战
董卓之乱后的各割据势力中,最初以盘踞在河北一带的袁绍最为强大,曹操占据河南一带。
曹操,字孟德。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农民起义中势力壮大起来。
袁绍,字本初,出身“四世三公”,是当时最大的军阀。
材料一:当时的汉献帝,虽有名无权,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迎献帝到许,借皇帝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材料二: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材料三:曹操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除了民屯还有军屯,兵士平时屯种,战时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用人:招揽各种人才。
经济: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根据课本P92和材料,自主归纳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
官渡之战
读图:思考当时的曹操目标会是什么?最大的对手是谁?
统一北方
十万人
三四 万人
曹 操
袁 绍
公元200年
官渡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以少胜多
乌巢
讲一讲:官渡之战
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经过
结果
特点
影响
200年
曹操和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
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火烧乌巢
袁绍
十万大军
曹操
两三万人马
曹操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1.骄傲轻敌,松懈轻敌。
2.不善用人,不听意见。
3.战略失误。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2.用人上:重用人才。
3.军事上:收编精锐,军事才能出众。
4.经济上:实行屯田,发展经济。
曹操优势
思考:官渡之战中袁绍失败,曹操胜利的原因?
吸取经验教训:骄兵必败
袁绍劣势
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图
曹操
曹操
《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曹操陆续消灭了北方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
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汉室刘备,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势力有所发展。
割据江东的孙权,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团结旧部,招揽人才,统治比较稳固。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率20余万军队,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三顾茅庐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隆中对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隆中对》
刘备
联盟孙权、共抗曹操
2.孙刘对策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据说是孙武的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
周瑜
鲁肃
孙权
鼎足江东、讨伐刘表
占领长江以南
2.孙刘对策
2.过程
观看视频,获取赤壁之战相关信息。
战役 赤壁之战 时间 作战双方
力量对比
特点 战术
结果 影响 曹军
孙刘联军
不习水战,连接船舰
兵力20余万
兵力约5万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败兵北撤。
以少胜多
公元208年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诈降计策,火攻战术
材料一: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 …
材料二: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②曹操骄傲轻敌
材料三:周瑜采用部将黄盖的火攻之计,命其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
③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
①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军中瘟疫横行
【问题思考】在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战败?从中我们能够吸取哪些教训?
经验教训:①谦虚谨慎,骄兵必败;②重视利用自然条件;③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刘 备
孙 权
刘
备
孙权
曹操
从211年到215年,曹操通过连年征战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趁机扩势,最终占据益州和西南地区
至此,天下三分的格局基本形成
孙权占领荆、扬、交三州
天下三分
孙 权
曹 丕
曹丕建魏
220年
洛阳
刘备建蜀
221年
成都
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刘 备
孙权建吴
229年
建业
“曹操死,三国始”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屯田兴农
到达夷洲
七擒孟获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发展:
蜀
吴
魏
请同学们说一说三国经济的发展的概况?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魏
《柳龙骨车》中的牛转翻车
曹魏马钧改进了汲水工具翻车。翻车既轻巧又便于操作,在我国农业领域长期使用。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吴国的立国方针
“务农重谷”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吴
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诸葛亮治理国家时,赏罚分明、宽严并用。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尊重,教会他们谋生的技术,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蜀
蜀锦
周瑜打黄盖
草船借箭
孔明借东风
【问题思考】关于赤壁之战,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要注意区分文学作品和“正史”。《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文学创作,因此不能完全等同于真实的历史。
思考:根据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材料三: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汉末年曹操 《蒿里行》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粮食)实,器械利,蓄积饶。 ——陈寿《三国志》
政权由“分裂割据”到“统一”
人口由“少”到“多”
经济由“衰”到“兴”
结论: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说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堂总结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发展
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军以少胜多,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吴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课堂练习
1.(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大战
B
2.(2023·新疆·中考真题)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A
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混战,终成三国。如反映“三国鼎立”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D
4.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史实为基础的长篇历史小说。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后,对比所学三国历史,形成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阅读《三国演义》,就能了解三国的真实历史
B.《三国演义》取材于史实,属于一手文献史料
C.《三国演义》是文学创作,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相关史实
D.《三国演义》有助于理解历史,但需要和真实历史相结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