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单元练习问卷
(本卷满分120分)
一、(30分)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写出正确的读音。(6分)
年轻的面容是春天①馈(▲)赠的一抹新绿,生机盎然;年轻的梦想是原野灿烂的一片花海,美不②shèng(▲)收;年轻的信念是岩石傲立的一棵松柏,③hè(▲)立鸡群。年轻不是年华,而是慷④慨(▲)的气度,璀⑤璨(▲)的梦想,是生命的广⑥mào(▲)无垠。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5分)
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 。(刘祯《赠从弟》)
③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④《五柳先生传》的“赞”语中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语句 ,
。
⑤ 朋友远行,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送别,略显感伤,不如用王勃的诗句“ , ”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五柳先生传》是西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文章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B.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法国作家茨威格通过对这位世界文豪那双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的描绘,带领读者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C.“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恩师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本文出他的小说集《呐喊》。
D.南朝文学家吴均在在《与朱元思书》中,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为读者描绘了一副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
B.“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提出的伟大战略,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都将围绕这一战略布局展开。
C.历史证明,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而每一个人是否奋斗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
D.人社部宣布,社会保障卡将加快发行力度,拓展应用领域,力争在本届政府任期内达到10亿张,最终实现城乡居民人手一卡的目标。
5.填入横线与前后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3分)
记得康德说过,只有两种事物让我们敬畏,这就是浩瀚无际的星空与我们内心的道德。
八年级语文问卷(第1页,共6页)
________________ 身边的任何物质都可能穷极一个人或一个时代的极限而未获探求结果,甚至不见进展。所以,我们只能仰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因此我们才能感知地球上还有我们,感谢宇宙空间中竟为人类留有一落脚之地。
① 我们所说的“成人”不仅仅是生理标准,还包括心理标准,故我们有所知:知长幼,知荣辱,知优劣,知善恶,最终知生死。
② 我们生下来就开始接受人伦教育,继而加强道德修养,逐渐成人。
③ 人之所以异于动物,就是我们有所知有所不知。
④ 但更多的是我们虽身为万物之灵长,但我们对多数事物有所不知,微观不知生命起点,宏观不知宇宙边缘。
A.③④②①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③①④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⑴⑵两小题。(5分)
每年寒暑假过后,眼科门诊就成为医院最匆忙的科室之一。眼科专家说,现在治疗中小学生近视越来越难。家长经常说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影响视力,可是陪孩子就诊时很多家长却只顾自己埋头玩手机,诱惑着孩子来抢手机玩。这就是有“言传”而无“身教”。因此专家建议家长每天带孩子户外活动两、三个小时。不少家长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个误区,给孩子配的眼镜度数比实际低,比如应该配300度的却配了225度,这实际上反而加重了视觉疲劳,近视程度加深了。
(1)这段文字在用语得体、标点使用、语言结构上各有一处不当,请加以修改。(3分)
(2)概括“治疗近视越来越难”的两条原因。(2分)
7.综合实践题(5分)
A.逛书店,不花一分钱,就能把喜欢的图书带回家。这样的好事,真的发生了,就发生在我们杭州。
今年1月1日起,杭州图书馆和杭州市新华书店共同推出了一项“悦读”服务计划——杭州图书馆拿出部分图书采购经费,把采购权利给到你。想买什么书,由你说了算,小说、百科、儿童读物,畅销书、热门书,统统都能借。对,杭州的图书馆就是这么牛!
截至2月16日,活动共接待读者5000多人次,借出新书2.6万余册。
B.这两天朋友圈有人传一个消息,杭州新华书店可以借书了。“你看书我埋单”这项活动已推出好几天,妙不可言。这不仅是属于读书人的盛宴,对新华书店、杭图也是合作共赢之举,非常值得广而告之、推而广之。
具体办法是,借阅者只要到新华书店庆春路和解放路购书中心,凭个人市民卡、身份证或杭州图书馆借书证,就可以从书店借书,然后到杭图等地点还书即可。也就是说,你可以一口气从书店里免费抱回一堆新书,看完后再还给图书馆。
C.2016年春节,“到新华书店借书去”,成了杭州的文化新景;静候借阅的长队蔚为壮观,蜿蜒横亘了整间书店,杭人对书之爱,刷爆了朋友圈;杭州政府对于推广阅读的大力支持,又一次领全国风气之先。
在书店借书图书馆买单”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值得借鉴推广。作为城市的客厅和百姓的书房,图书馆将是建设公共文化和公民人文关怀的抓手,是一个集学习空间、
八年级语文问卷(第2页,共6页)
交流空间、创意空间、展示空间和娱乐空间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人们在这里神游,静思,整顿内心,也为城市未来的前行,储备了力量。小小图书馆的年味儿不仅仅是书香味道。
(1)请根据这几则新闻内容,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2)B段中说,“这不仅是属于读书人的盛宴,对新华书店、杭图也是合作共赢之举”,请从句中提及的三个角度出发,分点解说其“共赢”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二(30分)
(一)阅读《风筝的心》,完成下8~11题。(共16分)
①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可是我的城市上空却空空如也。莫非是与这城市积下了太多的仇怨,连风筝都躲藏起来,不肯给城市的天空一点梦想的色彩吗?
②而我依然仰望,寻找那些飞翔的痕迹,寻找那只要一点点风就可以抖擞起精神来的风筝。再次见到风筝,是在三月最破败的小巷。一些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欲要飞翔的念头,被一群孩子们嫩小的手提着,轻轻地,飘在一人多高的风里。
③孩子们必须奔跑,因为只有奔跑才可以带来风。老人们说,放风筝可以放掉人心中所有的烦恼和晦气,只剩下美好的愿望。人们相信,这些用心灵里最珍贵的情愫扎出来的梦想之鸢,可以把种种美好的愿望传达给上帝。
④小时候没有卡通没有电脑,却有广阔的草地放风筝。如今,孩子们有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却再也腾不出时间和空间纵情奔跑,纵情释放他们的梦想。所有的时间都被各种补习培训填充,所有的空间都被钢铁水泥占领。在这个简陋的巷子里,我看见风筝精疲力竭仍无法飘过城市的额头,气喘吁吁仍无法惊动半点尘俗。
⑤孩子们在巷子里终于跑累的时候,其中一个把风筝举过头顶叹口气说,有风多好,有风它就能飞上天空了。另外几个孩子也如泄了气的皮球,蹲到地上,不停地抱怨着——风都哪儿去了?
⑥风都哪儿去了?孩子的话让我不禁一怔。风,被高高密密的楼群阻隔在外面;风,被机器的轰鸣赶往别处;风,藏在遥远的记忆里;风,躲进有歌谣的童年。小时候,我的风筝可以放得比云朵还高。在那么高的天空上,我的风筝和白云窃窃私语。那是我儿时最美丽的花篮,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晃来晃去。风筝飞不起来,然而它们却是这座城堡里唯一长着翅膀的鸟了。它们醒着,心怀世界上最单纯的愿望:只要一点点风,只要一点点可以飞翔的天空。
⑦天空不冷清,风筝不冷清,冷清的只有风筝的心。风筝,这春天里的邮票,何时能为孩子们邮寄来春天?不知为什么,看着这些无法飞上天空的风筝,我的心里异常难受。尽管这是一些廉价的风筝,用最普通的材料制成,大概两三块钱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商店里买到,但我还是希望它们能飞起来。这种希望点燃我心中隐匿了许久的渴望飞翔的念头。我对孩子们说,“明天早晨在这里等我,我领你们去一个可以让风筝自由自在飞翔的地方。”
⑧那个晚上,我挑选了最结实的竹签和最漂亮的桃花纸,精心制作了一个美丽的风筝。这是对童年的牵挂。我尽可能地将生命中所有美丽的色彩都绣到风筝的翅膀上,再扯一根长长的思念的线牢牢拴住它。我知道,我的童年不会走得太远。风筝上的那些花朵,鲜艳得就像那群孩子的脸。我仿佛听见了风筝在说:给我一点点风,给我一点点与梦有关的颜色。
八年级语文问卷(第3页,共6页)
⑨第二天一大早,我带上亲手制作的风筝领着孩子们去了广场。广场上人头攒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风筝,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然后奔跑、奔跑,风来了!风筝飞上了高高的天空!我手中的线轴飞快地旋转,我的风筝追上了云朵,正在向它打听童年的消息。
⑩很多人站在那里不再走动。很多人仰起了头。很多人高声喊到:“快看,多美的风筝!”那一刻,我感觉到,适合风筝飞翔的风来了。那些安静的、优雅的心灵回来了。
⑾其实,它们从来就不曾丢失,只是有待呼唤。
8.文章是通过那三件事来表现中心的?(6分)
9.请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在那么高的天空上,我的风筝和白云窃窃私语。
(2)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风筝,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然后奔跑、奔跑,风来了!
1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第⑩段中的“那些安静的、优雅的心灵”是指什么。(3分)
11.阅读全文思考,文章为什么以“风筝的心”为题?(3分)
(二)阅读《不要活在新闻里》,回答12~15题(共14分)
①在开始这个题目之前,不妨想想人类历史。你一定会轻而易举地想到许许多多黑暗的场景:冲突、流血、暴动、自杀,甚至大屠杀……公平总是理所当然,而不公正的事却长久萦绕于心,时而让你寝食难安。难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当年会这样感慨:所谓人类历史,不过是一个写满人性坏话的记事本。然而事实上,这世界不只有血流成河,不只有征战杀戮。无论世事怎样变迁,阳光依旧在温暖我们的身骨,草木应季生长,人们生儿育女。
②那么新闻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新闻一样在不断地说着人性的坏话:某些官员腐败了,侵占了大量民脂民膏;某地又发生了屠杀婴幼的惨案,而此前其他地方的相同罪恶早已经令人发指;某地有人自杀了,而且是几连跳……
③天天面对的都是这样的新闻,你难免会心生绝望:这世界、我所处的时代就是这样的么?当然,这样的绝望时间通常不会很长,常常转瞬即逝,人得学会积极生活,至少我是这样。因为我知道,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
④这实际上关系到一个媒介素养的问题。所谓媒介素养,说到底就是受众接受、解读媒介信息的一种能力。
⑤就个人而言,如果你能积极独立地思考,通常都不会天真地以为新闻里的“坏人坏事”就是我们的生活全部,并由此得出一个“形势一片大坏”的结论。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好也罢,坏也罢,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
⑥就政府而言,同样应该具有的媒介素养是,负面新闻并不构成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一个人在生活上有洁癖,人们多会投以同情之理解,毕竟,那也算是个人自治的一部分,其他人无权干涉;但如果带着洁癖去看新闻,去搞管理,去执政,难免脱离实际,而且显得公私不分。又必须承认的是,媒体大张旗鼓报道“说人性坏话的新闻”,除了商业上的考虑外,还因为媒体肩负了一种责任,即社会需要通过它了解国家与社会运行是否正常。
⑦伴随着自杀案与恶性杀人事件频繁出现,人们在讨论一个问题,即媒体的相关报道是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方面有些媒体着实需要省思。在过去的文章中,我曾经批评中
八年级语文问卷(第4页,共6页)
国的一些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描述杀人过程与杀人现场,唯恐读者不能身临其境。
⑧作为一种平衡,其实重要的是改变受众的观念:一方面需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媒体报道远处的一场火灾,你却因此烧毁自家的房屋,不理智的显然不是媒体,而是纵火者;另一方面,全社会更要直面已然发生的不幸事件,以求彻底改造,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幼儿园不安全,要加强保安,更要消除“深层次原因”,而不是嘴上说说;有人自杀了,更要查找究竟是什么导致其走上绝路。如果一个工厂接二连三发生跳楼事件,这已经不是个体的绝望,而是集体性的绝望。
⑨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给那些潜在的自杀者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前仆后继的勇气。
⑩因为这些事情的发生,许多人都在讨论“维特效应”。据说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造成了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说“风潮”,显然是言过其实了。事实上,《少年维特之烦恼》也让很多人活了下来,帮他们消解了内心的绝望与忧愁,其中包括歌德本人。
(摘自《自由在高处》,有改动)
12.仔细阅读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3分)
13.文章第①段从“人类历史”谈起有何作用?(4分)
14.第⑨段说“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给那些潜在的自杀者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前仆后继的勇气”,依据文章内容,说说一个“社会”应怎样做才是“理性”的呢?(4分)
15.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3分)
A.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后,先论述了新闻只是生活的取景,而不是全部,后论述了应该怎样做才是理性的,正确的。
B.负面新闻的产生,一方面是出于商业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媒体肩负着让公众了解国家与社会运行是否正常的责任。
C.文章在论证“重要的是改变受众的观念”时,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一系列的事例让论证更生动有力了。
D.结尾看似与文章的论述内容关系不大,实际上却借“维特效应”再次凸显了个人主观心态、认识的重要性。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一)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八年级语文问卷(第5页,共6页)
(二)靳秋田索画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③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集》
【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啜:饮,喝。③仄径:狭窄的小路。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或置酒而招之(有人) B.箪瓢屡空,晏如也(安适)
C.用以慰天下之劳人(宽慰) D.忽得十日五日之暇(空闲)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以乐其志此自终
B.良朋辄至,亦适适然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葛天氏之民欤
D.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19.比较阅读选文(一)和选文(二),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4分)
20.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1)(2)两小题。(5分)
忆钱塘江
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②涵:包含。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这首诗描绘了_________ 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_________”一词。(2分)
(2)请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对诗歌第三、四句进行鉴赏。(3分)
四(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出发是一声铿锵的号令,出发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出发要有方向,有了方向才不会盲动,有了方向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在前行中领略人生的风景。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地名,否则扣分。
题目:向_________出发
八年级语文问卷(第6页,共6页)
八年级语文单元练习参考答案
一、(30分)
1.①kuì ②胜 ③鹤 ④k?i ⑤càn ⑥袤 (6分,每个1分)
2.①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②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③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 ④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⑤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5分)
3.D(3分) 4.B(3分) 5.C(3分)
6.(1)①将“匆忙”改为“忙碌”;②将“两、三”间的顿号删除;③将“近视程度加深了”改为“加深近视程度”(3分)
(2)家长不能“身教”,户外活动时间少;家长的认识有误区,配镜度数比实际低。(2分)
7.(1)(2分)示例:杭图和书店共推“悦读”服务读者受益
“到新华书店借书去” 成杭州文化新景
(2)①读书人可以免费阅读到更多心仪新书,节省成本,有利于推动全民阅读活动。②有利于提升新华书店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可吸引更多读者走进书店,卖出更多好书。③有利于提高图书馆书籍的借阅率和利用率,减少图书馆书籍采购的盲目性。(3分)
二、(30分)
8.(6分)现在的孩子们无法把风筝放上天;“我”童年时把风筝放得很高(答到“现在的孩子放风筝”和“‘我’童年时放风筝”的意思即可);我带着孩子们把我亲手制作的风筝放上天空。
9.(4分)(1)运用拟人的修辞(1分),生动的写出了“我”童年时把风筝放飞的很高的情景,表现了“我”的自由和快乐(1分)。
(2)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1分),写出孩子们自由自在放风筝的状态,表现了孩子们在广场上放风筝时激动、快乐的心情(1分)。
10.(3分)①能够像风筝一样自由飞翔(1分);②心怀世界上最单纯的愿望(1分);③内心里美好的愿望(1分)。(答到“自由”、“单纯”、“美好”的意思即可)
11.(3分)①“风筝的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②风筝既是写实,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单纯而美好生活的追求(1分);③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使抽象的情感表现得更加具体(1分)。
12.人得学会积极生活,要冷静、辩证地看待(社会、生活)所听到的、所看到的。(2分,如就回答“不要活在新闻里”得1分。)
13.谈历史现象,为了引出论题——不要活在新闻里(答引出论点也给分)(2分)。同时也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下文作者提出的观点。(2分)
14.媒体频繁报道恶性杀人事件,可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方面有些媒体着实需要省思。(1分)重要的是改变受众的观念:一方面,需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1分);另一方面,全社会更要直面已然发生的不幸事件,以求彻底改造(1分)。(如果只说“重要的是改变受众的观念”,没有“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内容,只得1分)
15.C(3分)
三、(20分)
16.A (3分)
17.A B(4分)
18.(1)(他)喜欢读书,不求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2)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4分,各2分)
19.①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②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0.(1)黄昏(傍晚) 醉(2分)
(2)比喻(虚实相间,由现实展开联想),形象描绘江面上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仙女们一齐穿上了淡红衣衫的奇景,表达诗人对钱塘胜景的喜爱之情。(3分)
参考译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因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