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2024八上·重庆市开学考)阅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是我们大地的脊梁,河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山河交织成我们美丽的祖国。①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处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让人可歌可泣。②山之美,在于巍峨高耸,险峻挺拔。势如苍龙昂首,气势非凡,俯瞰群山峻岭,足以震撼心灵;水之美,在于____;树之美,在于青翠欲滴,荒草萋萋,好鸟相鸣其间。远观落日的金光洒满整片树林,树影与光影交织,仿若人间仙境。③通过观赏这样慷慨淋漓的自然美景,使游客能尽情享受闲xiá时光,内心十分畅快。
山川万象gèn古自然,文明一脉历久弥坚。④这些山河风景,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之美,更主要展现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祖国大好河山,都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依托和骄做,我们应当心怀敬畏,珍爱这片给予我们生命与希望的土地,让它永远焕发着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推动我们的祖国迈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俯瞰( ) 闲xiá( ) gèn古( )
2.下列词语在文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可歌可泣 B.荒草萋萋 C.慷慨淋漓 D.天涯海角
3.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请仿照文中“山之美”和“树之美”的示例,补写水之美的内容,要求运用四字词语形容水的特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诗意美,句式不限。
【答案】1.kàn;暇;亘
2.D
3.B
4.示例:水之美,在于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宛如一面明镜,映照天光云影。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续写式仿写;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1.本题考査字音字形。俯瞰的“瞰”正确读音为:“kàn”,意思为:指从高处往下看;闲“ xiá ”的正确字形为“暇”,意思为:空闲的时间。“gèn”古的正确字形为“亘”。意思为:整个古代;终古。
故答案为: kàn;暇;亘
2.A.可歌可泣: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此处形容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山河是美丽的,用“可歌可泣”程度过重且对象不符,使用不恰当;
B.荒草萋萋:形容杂草长得十分茂盛。这里用来形容树之美中的树林不恰当,树林应是充满生机的,使用不当;
C.慷慨淋漓: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这里用来形容自然美景,对象错误,使用不当;
D.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此处强调无论走到多远的地方,祖国的大好河山都是我们内心的依托和骄傲,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D
3.A.用词不当,改为“让人赞叹不已”
B.正确
C.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
D.语序不当,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之美”和“展现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调换位置;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仿写。“山之美”的特点:首先指出山之美的总体特点在于“巍峨高耸,险峻挺拔”,用两个四字词语精准地概括了山的外形特征。“势如苍龙昂首,气势非凡,俯瞰群山峻岭,足以震撼心灵”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比作苍龙昂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山的气势。同时,通过对山的动作描写“俯瞰”,进一步强化了山的高大雄伟之感。“树之美”的特点:“青翠欲滴,荒草萋萋,好鸟相鸣其间“同样是用四字词语描绘树的色彩和周围的环境氛围。“远观落日的金光洒满整片树林,树影与光影交织,仿若人间仙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林比作人间仙境,突出了树之美带来的美妙感多用四字词语概括事物特点、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通过描写具体场景或动作来进一步展现事物之美,以及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氛围。需要选择能够准确概括水的特点的四字词语,如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奔腾不息等。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对水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把水比喻成“灵动丝带”澄澈明镜”等,或者赋予水人的动作和情感,如“水之灵动,恰似少女起舞”。在表达上要尽量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出诗意的氛围。可以借鉴古诗词中对水的描写,或者使用一些富有意境的词语来增强美感。
故答案为: 示例:水之美,在于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宛如一面明镜,映照天光云影。
5.(2024八上·重庆市开学考)山河无恙,烟火寻常,源于无数革命英雄的无私奉献,接下来让我们重温峥嵘岁月,重拾红色记忆,共同阅读经典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1)细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也是一部写作精良的报告文学。
B.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C.毛泽东曾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分别是《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
D.在斯诺的笔下,他“身材魁梧,像老虎一样强悍,从不知疲倦,不看重钱财——除了马”,这个人物是贺龙。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向全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以下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线图,请结合路线图中的事件具体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答案】(1)C
(2)首先,长征精神体现了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例如,当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许多战士毅然选择留下与敌人周旋,为战友们争取时间和生存机会,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其次,长征精神彰显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原则。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略战术,不盲目依赖外部援助,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出路。这种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帮助红军突破了重围,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者,长征精神展现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重要性。在长征中,红军各部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他们严格遵守纪律,确保行动的协调一致,这种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得红军能够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战胜强大的敌人。最后,长征精神还体现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红军在长征途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他们帮助群众生产劳动,关心群众疾苦,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这种紧密联系群众的精神,不仅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传统。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1)ABD.正确。
C.毛泽东曾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分别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而不是《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对毛泽东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深远影响,《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也让毛泽东等革命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图文转换。重要地点及时间:瑞金:1931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起点;贵阳:1935年1-3月,四渡赤水;遵义会议:1935年1月,遵义会议在红军长征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甘孜:1935年9月;会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点;吴起镇:1935年10月,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从瑞金出发,红军怀揣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坚定信念踏上征程。在巧渡金沙江的过程中,红军充分展现出了机智勇敢和卓越的军事智慧,他们不畏艰难险阻,成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体现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胜利的执着追求。飞夺泸定桥更是长征精神的生动写照。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和湍急的河流,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惊人的速度冲过铁索桥。这彰显了红军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如四渡赤水等战役,充分体现了红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长征途中的会理会议、遵义会议等重要会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关键时刻的自我纠错能力和正确领导。这表明红军在长征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不断探索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长征的胜利,还离不开红军战士们的团结协作,各路红军在长征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共同为实现革命目标而奋斗,例如1936年10月的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定了坚实基础。长征精神是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团结协作、乐观主义等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激励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故答案为:(1)C(2) 首先,长征精神体现了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例如,当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许多战士毅然选择留下与敌人周旋,为战友们争取时间和生存机会,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其次,长征精神彰显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原则。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略战术,不盲目依赖外部援助,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出路。这种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帮助红军突破了重围,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者,长征精神展现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重要性。在长征中,红军各部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他们严格遵守纪律,确保行动的协调一致,这种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得红军能够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战胜强大的敌人。最后,长征精神还体现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红军在长征途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他们帮助群众生产劳动,关心群众疾苦,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这种紧密联系群众的精神,不仅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传统。
【点评】(1)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6.(2024八上·重庆市开学考)随着网络剧《我的阿勒泰》热播,新疆阿勒泰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十一小长假即将到来,为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阿勒泰,现在新疆文旅厅特邀你参与宣传活动,请你运用“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的知识,完成以下宣传任务。
(1)【活动设计】为邀请更多人来到“金山银水”的阿勒泰,了解风土人情,感受温暖美好,请你设计一条广告词,进行宣传推广,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活动实施】看到你的广告词后,小文也准备发微信邀请好朋友小语十一假期去阿勒泰旅行,但在发送信息时不知该如何组织话术,请你结合文旅厅提供的素材,帮助他发送一条正式而亲切的邀请信息。
小语,我想邀请你去阿勒泰旅行……
【答案】(1)示例一:来吧,让阿勒泰的辽阔与温柔,成为你心中永恒的风景,用脚步丈量幸福,用眼眸捕捉美好!示例二:阿勒泰,每一缕风都携带着自然的低语,每一片雪都闪耀着纯净的誓言。
(2)小语,我想邀请你去阿勒泰旅行,想邀请你一同踏上这场难忘的旅程。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国庆假期,走进阿勒泰,拥抱自然,感受文化,品味美食,共同创造一段难忘的回忆吧!期待你的回复哦!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广告词。首先要明确广告词的主题和目标受众,即阿勒泰的旅游推广和潜在的游客。然后,考虑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突出阿勒泰的特色和魅力,如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来描绘阿勒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同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以便更好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和兴趣。
(2)本题考查拟写邀请函。在撰写邀请信息时,需要充分考虑素材中的自然风光、文化丰富性和美食特色,将这些元素融入到邀请的话语中,使邀请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诚意。
故答案为:(1) 示例一:来吧,让阿勒泰的辽阔与温柔,成为你心中永恒的风景,用脚步丈量幸福,用眼眸捕捉美好!示例二:阿勒泰,每一缕风都携带着自然的低语,每一片雪都闪耀着纯净的誓言。(2) 小语,我想邀请你去阿勒泰旅行,想邀请你一同踏上这场难忘的旅程。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国庆假期,走进阿勒泰,拥抱自然,感受文化,品味美食,共同创造一段难忘的回忆吧!期待你的回复哦!
【点评】(1)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广泛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拟写宣传标语首先要扣住主题,要善用修辞,同时最好能做到押韵。
(2)1、 本题考查邀请函的拟写。邀请函的一般结构由标题、称谓、正文、落款组成。邀请函语言要简洁明了,看懂就行,遣词用句要大方得体,讲究文明用语,不要太多文字。2、 本题考查拟写借条。 解答此题,要掌握借条的正确书写格式。注意语言表达的得体。
7.(2024八上·重庆市开学考)自古文人“以诗绘山川,将心寄万物”,请你补全以下诗句,用心感受诗人寄托在景物之中的情思吧!
观景绘景,以笔墨捕捉自然之美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通过“① ,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展现春游钱塘湖所见之景。
崔颢在《黄鹤楼》中通过“晴川历历汉阳树,② ”一句描绘出诗人登黄鹤楼眼前所见的景色。
王维在《使至塞上》中通过“③ ,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出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李清照在只身漂泊中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在《渔家傲》的开篇便写下“④ ,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出词人在梦中见到的一幅辽阔壮美的画面。
借景抒情,用文字抒发心头之绪 杜甫在《春望》中所写的“⑤ ,⑥ ”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意志,可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陶渊明在《饮酒》中的“⑦ ,⑧ ”这一句通常用来表现归隐山林的悠然自得。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借“⑨ ,甲光向日金鳞开”渲染出一种战场紧张的气氛,表现我军临危不惊的气概。
杜牧在《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⑩ ”这一句巧妙地借助古物抒发了自己的怀古之情。
【答案】几处早莺争暖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漠孤烟直;天接云涛连晓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黑云压城城欲摧;自将磨洗认前朝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①②③④⑨⑩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莺、萋、鹦、鹉
⑤⑥ 在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句,诗人因感时伤世,看到鲜花盛开本是美好的自然景象,却因自己内心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亲人离散的悲痛而落泪;听到鸟儿鸣叫,这本该是悦耳的声音,在离乱之人耳中却徒增惊心之感。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花鸟等自然景物上,使它们仿佛也具有了人的情感和意志,充分体现了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的特点。
⑦⑧ 陶渊明《饮酒》中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头就看到了南山。描绘出一种闲适、宁静、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人在田园生活中,心境平和,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这种悠然自得的状态下,所见之景皆带有一种悠然的韵味,所以此句通常用来表现归隐山林的悠然自得之情,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境界的追求。
故答案为:几处早莺争暖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漠孤烟直;天接云涛连晓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黑云压城城欲摧;自将磨洗认前朝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024八上·重庆市开学考)阅读下面的山水古文,完成各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①,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②,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③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注释】①瑰怪:珍异奇特。②讥:讥笑。③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用法跟“晓雾将歇”的“歇”一致的是( )
A.山川之美 B.五色交辉 C.夫夷以近 D.非常之观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写给好友谢中书的一篇书信,该文体多记事陈情,但也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
B.本文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全文围绕“美”字展开描写。
C.本文的写景之妙在于以动写静,借动态的游鱼跃水来衬托出日落山瞑的寂静。
D.本文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运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1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徜徉于山水之间,并借以修养身心,抒发感慨。请根据两文内容,分析陶弘景和王安石借助景物都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案】8.B
9.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10.B
11.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通过描绘山川之美,表达了自己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则通过游褒禅山的经历,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事业的感慨,认为只有具备志、力与物相助,才能到达人生的奇伟、瑰怪、非常之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尽志无悔的人生态度。两位君子在徜徉山水之间时,都借以修养身心,抒发自己的感慨。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词类活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附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乙】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那些险峻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8.晓雾将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歇:动词,意为消散:
A.句意:山川景色的美丽。之:助词,的;
B.句意:五彩斑斓,交相辉映。辉:作动词,辉映;
C.句意: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夷:形容词,平坦;
D.句意:非同寻常的景观。非常:古今异义词,古义为不平常,今义为程度副词,很、十分;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査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① 重点词有:歇:消散;乱鸣:此起彼伏地鸣叫;颓:坠落;沉鳞:水中潜游的鱼;竟跃:争相跳跃 ; 至于:到达;幽暗昏惑: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相:辅助;至:到达。
故答案为: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10.ACD.正确;
B.本文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但全文并非围绕“美”字展开描写这么单一。文中不仅描写了山水的自然之美,还通过对景物的动态和静态描写,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展现出一种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陶醉之情。所以说围绕“美”字展开描写不够全面准确;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文中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直接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赞叹。接着详细描绘了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美景,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被自然美景深深吸引,沉醉其中的愉悦心情。例如“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更是将山水之美形容为仙境一般,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陶醉和喜爱“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表明作者认为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很少有人能够欣赏到这样的奇景。而自己能够领略到山水之美,仿佛与古代的知音谢灵运心意相通,有一种得意之感。作者以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在欣赏山水之美方面的独特感受,同时也流露出对古代知音的敬仰和对自己能够欣赏到如此美景的自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经历,得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感悟。这不仅仅是对游山的体会,更是对人生和事业的思考。在人生和事业的道路上,容易走的路往往人多竞争激烈,而真正的成就和奇伟之观常常在艰难险阻的远方。这启示人们要有勇气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不畏艰难险阻。“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作者强调了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志向、力量和外物的辅助缺一不可。只有具备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并且在遇到困难时有外物的帮助,才能到达人生的奇伟、瑰怪、非常之境界。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和思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尽志无悔的人生态度。即使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未能成功,但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不会有遗憾。这种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全力以赴,不留遗憾,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故答案为: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通过描绘山川之美,表达了自己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则通过游褒禅山的经历,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事业的感慨,认为只有具备志、力与物相助,才能到达人生的奇伟、瑰怪、非常之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尽志无悔的人生态度。两位君子在徜徉山水之间时,都借以修养身心,抒发自己的感慨。
(2024八上·重庆市开学考)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各题。
我们的家
●李娟
①我们第一次随转场的牧民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的那一年,刚刚一下车,就对这里不抱信心了。那时,这里一片沼泽,潮湿泥泞,草极深。一家人也没有,只有河对面远远的山坡上驻着两三顶毡房。在卸货之前,我们想找出一块塑料布垫到沼泽上再卸,但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估计给压在那车货的最下面了。而司机又在一个劲儿地催,只好直接把一箱又一箱的食品、百货卸在泥泞的草地上。当卸到被褥铺盖时,阴沉沉的天下起了雨,被子很快就湿了一层。我八十八岁的外婆披着大衣,拄着拐棍,在一边急得想哭,但是一点儿忙也帮不上。后来天快黑了,司机想早早卸了货好早早地回去,就更加潦草地帮我们往那片积着水的草地上堆货。卸完之后,那人水也不喝一口,直接开着车回去了。
②我们一家三口三个女人就这样被扔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泽中。
③好不容易翻出一面棚布把淋在雨中的商品和被褥遮盖了起来。准备做饭时,却又找
不着火柴了。于是又掀开棚布在那堆货物里翻天翻地地找。找着火柴后,却又找不到一块干燥的地方生火做饭。天又冷,下了一阵雨又开始下冰雹,最后又下起雪来……天黑透了,柴禾也拾不到几根——那样的时刻,没法不教人绝望。
④我们三个人在棚布下和一堆商品挤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我妈站在路边拦车,等了很久,好容易拦到了一辆去附近的伐木点拉木头的卡车。在司机的帮助下,我们从林子里拖了几根碗口粗的倒木回来。那个好心的司机又都着我们将其栽在沼泽里较为平坦的一处,并搭成了架子。然后我们把一大面棚布和一些碎塑料布搭在架子上,撑起了一个帐篷。终于,我们在沙依横布拉克牧场有了栖身之地。
⑤那一年,雨水出奇的多。连续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会下一场雨。其中最大的一场雨没日没夜地,绵绵下了一个多星期,中间几乎没停过一分钟。河水暴涨,道路冲断。好在我们都是聪明人,很快就想出好办法来:用绳子把一只又一只零零碎碎的塑料袋子挂在顶篷下面,哪里漏就对准哪里挂上一只袋子,等那只袋子里的水都接满了,溢出来了,于是又在溢出来的地方再挂一只塑料袋。如此反复,直到把那些水一级一级,一串一串地引到帐篷外面为止。虽然这种到处悬满明晃晃、鼓胀胀的塑料袋子,到处都在有条不紊地流着无数支小瀑布的情景(像水电站似的)乍一眼看去很吓人,会让每一个进来的顾客先吃一惊再买东西。但真的太管用,太方便了。
⑥下雨的时候,我们哪儿也去不了。好在下雨的时候,哪儿也不用去。最主要的是,不用出去挑水了,天上的雨水就是最好的水。雨在最大的时候,几分钟就可以接满明晃晃的一大桶……
⑦那样的时候,从天到地全是水,铺天盖地地倾倒,几步之外就不能见人了。真是无论在哪儿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雨啊!整个世界似乎只剩下以我们家的这个小棚为中心、半径三四米那么大的一团……白天好像黑夜,当然不至于黑到点灯的程度,但那样的阴沉狭窄,那样的寒冷,是只有黑夜才能带给人的感觉呀……
⑧最美好的时光是清晨。天色微明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在光线中稍稍醒来一下,然后再次安心地睡过去——因为总算确认了世界仍是如此的,它到底还是没有把我们怎么样呀。
⑨直到太阳完全出来了,清晰冷清的空气里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远远听到帐篷区那边有人走动和说话的声音,才舒舒服服地裹着被子坐起来,再舒舒服服坐一会儿,想一会儿。然后才迅速掀开被子穿衣套裤子。清晨很冷的。
⑩有时候会想:今后我们还会住进其他各种各样的房子里的。但是,无论醒在哪一处地方,醒在什么样的夜晚之后,那里那个笼罩我们和我们的被窝的东西,都永远不会比一面帐篷、一张塑料纸更为牢固了。
(节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12.【概括情节】
本文讲述了作者三代人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的一些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完善下面的表格。
具体情节 情感变化
初到牧场 不抱信心
被扔在荒野沼泽中,拾不到柴禾
稍微安心
雨水不断,河水暴涨
清晨到来,太阳升起
13.【环境描写】
文章开篇写了一家人初到牧场的场景,很有画面感,简要分析这段描写的作用?
14.【赏析句子】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直到太阳完全出来了,清晰冷清的空气里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这句话。
15.【句子含义】
小文在阅读文章最后一句话时,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产生了疑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但是,无论醒在哪一处地方,醒在什么样的夜晚之后,那里那个笼罩我们和我们的被窝的东西,都永远不会比一面帐篷、一张塑料纸更为牢固了。”
16.【比较阅读】
李娟在《我的阿勒泰》中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在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点滴滴,既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畏,也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请结合本文与链接材料进行印证。
【答案】12.作者感到绝望;在搭起帐篷后;作者感到艰难但想出办法;作者感到温暖和幸福。
13.文章开篇描写了一家人初到牧场的场景,这段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它生动地展现了牧场环境的恶劣,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一家初到牧场时的艰难和不易。其次,这段描写为后文写一家人在牧场上的生活做了铺垫,让读者更加期待他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最后,通过描写外婆的焦急和无奈,突出了外婆的形象,让读者更加关注她的命运和故事。
14.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太阳和空气赋予了人的特性,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清晨的热爱和向往;金色和温暖的空气,也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15.①“一顶帐篷、一张塑料纸”象征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生活在我们的努力下会越来越好,但我们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一个能栖身、能遮风避雨的地方而已。②“帐篷”是在恶劣的环境下搭起来的,是生活的勇气;“一张塑料纸”是在帐篷漏雨的情况下利用起来的,是生活的智慧。勇气和智慧,是好好活着的最“牢固”的保障。③遮蔽包裹保护自己的东西越少,和世界越没距离,对生活和生命本身的认识就会越深刻,理解了生活和生命本身,才能活得更通透
16.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在本文中,尽管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环境恶劣,雨水连绵不绝,给李娟一家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困难,但作者并未因此怨恨这片土地。相反,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在困境中一家人如何积极应对,搭建帐篷,利用雨水等资源,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抗争,体现了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敬畏之心。在链接材料中,面对蝗虫灾害,人们并未因此而放弃这片土地。尽管蝗虫给农作物带来了严重损害,但人们仍然选择在这里继续生活,这种对土地的坚守和热爱,正是李娟笔下阿勒泰人民精神的真实写照。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在本文中,李娟通过描述一家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无论是外婆的焦急与无奈,还是母女三人共同搭建帐篷的团结与坚持,都体现了人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顽强生命力。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伟大。链接材料中的蝗虫与羊、人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蝗虫虽然可恨,但它们的存在也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一部分。李娟通过这样的描写,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责任。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点明时间,季节,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揭示人物怎样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怎样的命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空:第②段“我们一家三口三个女人就这样被扔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泽中”;第③段“当卸到被褥铺盖时,阴沉沉的天下起了雨,被子很快就湿了一层。我八十八岁的外婆披着大衣,拄着拐棍,在一边急得想哭,但是一点儿忙也帮不上…….找着火柴后,却又找不到一块干燥的地方生火做饭,天又冷,下了一阵雨又开始下冰雹,最后又下起雪来…天黑透了,柴禾也拾不到几根那样的时刻,没法不教人绝望”,详细描述了被扔在荒野沼泽中的困境,恶劣的天气、找不到火柴和干燥的地方生火做饭、拾不到柴禾等,这些都让作者感到绝望,据此可概括为:作者感到绝望。第二空:第④段“我们从林子里拖了几根碗口粗的倒木回来.…,然后我们把一大面棚布和一些碎塑料布搭在架子上,撑起了一个帐篷。终于,我们在沙依横布拉克牧场有了栖身之地”,说明作者一家努力搭建帐篷,为自己创造了栖身之所。据此可概括为:在搭起帐篷后,稍微安心。第三空:第⑤段“那一年,雨水出奇的多.…我们都是聪明人,很快就想出好办法来:用绳子把一只又一只零零碎碎的塑料袋子挂在顶篷下面…如此反复,直到把那些水一级一级,一串一串地引到帐篷外面为止”,面对雨水不断、河水暴涨的艰难处境,作者一家想出了用塑料袋接水引流的办法,体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努力和智慧。据此可概括为:作者感到艰难但想出办法。第四空:第⑧段“最美好的时光是清晨,天色微明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在光线中稍稍醒来一下,然后再次安心地睡过去--因为总算确认了世界仍是如此的,它到底还是没有把我们怎么样呀”;第⑨段“直到太阳完全出来了,清晰冷清的空气里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远远听到帐篷区那边有人走动和说话的声音,才舒舒服服地裹着被子坐起来,再舒舒服服坐一会儿,想一会儿。然后才迅速掀开被子穿衣套裤子。清晨很冷的”,清晨的到来和太阳的升起给作者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让作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据此可概括为:作者感到温暖和幸福,
故答案为:作者感到绝望;在搭起帐篷后;作者感到艰难但想出办法;作者感到温暖和幸福。
1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第①段“我们第一次随转场的牧民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的那一年,刚刚一下车,就对这里不抱信心了。那时,这里一片沼泽,潮湿泥泞,草极深,一家人也没有,只有河对面远远的山坡上驻着两三顶毡房。”这句话直接描绘了牧场的环境,沼泽、潮湿泥泞的地面以及人迹罕至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环境的恶劣,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作者一家初到牧场时面临的艰难处境。第①段一家人初到牧场,卸货时遇到困难,“在卸货之前,我们想找出一块塑料布垫到沼泽上再卸,但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司机又在一个劲儿地催,只好直接把一箱又一箱的食品、百货卸在泥泞的草地上。当卸到被褥铺盖时,阴沉沉的天下起了雨被子很快就湿了一层。”这段描写为后文一家人在牧场上艰难生活做了铺垫,让读者在了解到这样糟糕的开头后,会更加好奇他们后续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第②段“我们一家三口三个女人就这样被扔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泽中。”进一步强化了初到牧场的困境,为后文他们努力搭建帐篷、应对雨水等生活情节埋下伏笔,使故事发展更加自然。第①段“我八十八岁的外婆披着大衣,挂着拐棍,在一边急得想哭,但是一点儿忙也帮不上。”通过对外婆在这艰难场景中的表现描写,突出了外婆的无助。外婆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使她在这样的困境中更加无奈,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她的焦急和无奈,从而更加关注外婆在这个环境中的命运和故事,
故答案为: 文章开篇描写了一家人初到牧场的场景,这段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它生动地展现了牧场环境的恶劣,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一家初到牧场时的艰难和不易。其次,这段描写为后文写一家人在牧场上的生活做了铺垫,让读者更加期待他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最后,通过描写外婆的焦急和无奈,突出了外婆的形象,让读者更加关注她的命运和故事。
1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第⑨段“直到太阳完全出来了,清晰冷清的空气里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清晰冷清的空气里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这句话中,把空气当作人来写,空气原本是没有情感和行为的自然存在,但这里说空气“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仿佛空气主动拥有了这些美好的特质,赋予了空气一种主动性和灵性,这种拟人手法使得原本静态的清晨景象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空气在太阳出来后的变化,仿佛看到空气如同一个人在迎接太阳的光芒,欣然接纳着金色和温暖,画面感十足。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将自己对清晨的感受融入其中。太阳完全出来后,空气变得金色和温暖,这一变化给作者带来了愉悦的感受。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一景象,传达出自己对清晨的热爱之情,在经历了之前的种种艰难和困境后,清晨的到来如同一种慰藉,让作者心生向往,这种热爱和向往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喜爱,更是对新的开始、新的希望的渴望。“金色和温暖”在这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还具有象征意义。金色通常代表着光明、辉煌和希望,温暖则象征着关爱.舒适和安全,在经历了夜晚的黑暗、寒冷和困境后,清晨的金色阳光和温暖空气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仿佛在告诉人们,无论经历了多少困难,新的一天总会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这种象征意义也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乐观和坚强,相信未来会更好。
故答案为: 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太阳和空气赋予了人的特性,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清晨的热爱和向往;金色和温暖的空气,也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15.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一顶帐篷、一张塑料纸”在文中确实象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作者一家在艰苦的牧场环境中,经历了种种困难,然而最终发现,无论未来身处何处,经历怎样的夜晚,真正让人感到安心和牢固的物质需求其实很简单,仅仅是一个能身、能遮风避雨的地方。这反映了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深刻认知,即当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追逐各种物质享受时,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需求。在困境中,作者一家体会到了这种简单的需求所带来的安全感,让我们反思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并非无尽的物质财富,而是那些能满足我们最基本生存需求的事物。“帐篷”是在恶劣的环境下搭起来的,它代表着生活的勇气。作者一家初到牧场,面对沼泽、风雨等恶劣环境,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找办法,用倒木和棚布搭建起帐篷,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栖身之所。这体现了他们在困境中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精神。“一张塑料纸“是在帐篷漏雨的情况下利用起来的,象征着生活的智慧,面对雨水不断的困境,他们想出用塑料袋接水引流的办法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勇气和智慧是在艰难生活中生存下去的重要保障,它们让人们在困境中不放弃,积极寻找出路,这种“牢固”的保障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支撑。当遮蔽包裹保护自己的东西越少时,人与世界的距离就越近,在牧场的艰苦环境中,作者一家没有过多的物质享受,只有简陋的帐篷和塑料纸。然而,正是在这种简单的生活中,他们对生活和生命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没有了物质的干扰,人们更加关注生存的本质、自然的力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理解了生活和生命本身,才能活得更通透,不被外在的物质所束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和对生命的敬畏,提醒读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思考生活的本质,珍惜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故答案为: ①“一顶帐篷、一张塑料纸”象征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生活在我们的努力下会越来越好,但我们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一个能栖身、能遮风避雨的地方而已。②“帐篷”是在恶劣的环境下搭起来的,是生活的勇气;“一张塑料纸”是在帐篷漏雨的情况下利用起来的,是生活的智慧。勇气和智慧,是好好活着的最“牢固”的保障。③遮蔽包裹保护自己的东西越少,和世界越没距离,对生活和生命本身的认识就会越深刻,理解了生活和生命本身,才能活得更通透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对本文的分析: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在本文中,作者一家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尽管初到之时环境恶劣,一片沼泽,潮湿泥泞,还被扔在荒野沼泽中面临各种困难,但他们依然努力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来。如搭建帐篷、想办法应对雨水等,这体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适应和坚守,从侧面反映出对这片士地的热爱与敬畏,他们没有因为困难而轻易离开,而是积极地与这片土地相处,努力在其中寻找生活的希望。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通过在牧场的经历,作者感悟到“无论醒在哪一处地方,醒在什么样的夜晚之后,那里那个笼罩我们和我们的被窝的东西,都永远不会比一面帐篷、一张塑料纸更为牢固了"。这句话表明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认识到生活的本质并非天尽的物质享受,而是那些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东西,如一个能栖身、能遮风避雨的地方。这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即当我们回归到最基本的生存状态时,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对链接材料的分析: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链接材料中描述了阿勒泰地区的蝗灾,尽管蝗虫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但人们依然愿意在这里继续生活,不认为受点天灾有什么太委屈。这表明人们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使面临自然灾害,也依然坚守在这里,体现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畏。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材料中提到蝗虫“有罪的吗 作为自然界理所应当的一部分,它们的种种行为应该在必然之中…蝗虫真可恨,但也可怜。因为它们的初衷跟羊一样,只是找口吃的而已”。作者对蝗虫的思考,体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她没有单纯地将蝗虫视为害虫,而是从生命的角度去理解它们的行为,认为它们和羊一样只是为了生存。这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平等看待,思考了生命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意义,通过本文和链接材料,可以印证李娟在《我的阿勒泰》中既表达了对阿勒泰地区的热爱与敬畏,也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故答案为: 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在本文中,尽管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环境恶劣,雨水连绵不绝,给李娟一家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困难,但作者并未因此怨恨这片土地。相反,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在困境中一家人如何积极应对,搭建帐篷,利用雨水等资源,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抗争,体现了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敬畏之心。在链接材料中,面对蝗虫灾害,人们并未因此而放弃这片土地。尽管蝗虫给农作物带来了严重损害,但人们仍然选择在这里继续生活,这种对土地的坚守和热爱,正是李娟笔下阿勒泰人民精神的真实写照。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在本文中,李娟通过描述一家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无论是外婆的焦急与无奈,还是母女三人共同搭建帐篷的团结与坚持,都体现了人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顽强生命力。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伟大。链接材料中的蝗虫与羊、人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蝗虫虽然可恨,但它们的存在也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一部分。李娟通过这样的描写,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责任。
(2024八上·重庆市开学考)阅读下面这篇科幻小说,完成各题。
刹车时代
●刘慈欣
①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②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
③地球自转刹车用了四十二年,比联合政府的计划长了三年。妈妈给我讲过我们全家
看最后一次日落的情景——太阳落得很慢,仿佛在地平线上停住了,用了三天三夜才落下去。当然,以后没有“天”也没有“夜”了。
④就在那次漫长的日落中,我出生了。
⑤黄昏并不意味着昏暗,地球发动机把整个北半球照得通明。地球发动机安装在亚洲和美洲大陆上,因为只有这两个大陆完整坚实的板块结构才能承受发动机对地球巨大的推力。地球发动机共有一万二千台,分布在亚洲和美洲大陆的各个平原上。从我住的地方,可以看到几百台发动机喷出的等离子体光柱。你想象一座巨大的宫殿,有雅典卫城上的神殿那么大,股中有无数根顶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都像巨大的日光灯管那样发出蓝白色的强光,而你则是那巨大宫殿地板上的一个细菌,这样,你就可以想象到我所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
⑥更可怕的是发动机带来的酷热,户外气温高达七八十摄氏度,必须穿冷却服才能外出。在这样的气温下,常常会有暴雨,而发动机光柱穿过乌云时的景象简直是一场噩梦!光柱蓝白色的强光在云中散射,变成无数种色彩组成的疯狂涌动的光晕,整个天空仿佛被白热的火山岩浆所覆盖。爷爷老糊涂了,有一次被酷热折磨得实在受不了,看到下大雨喜出望外,赤膊冲出门去,我们没来得及拦住他,外面雨点已被地球发动机超高温的等离子光柱烤沸,把他身上烫脱了一层皮。
⑦但对于在北半球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一切都很自然,就如同刹车时代以前的人们,看见太阳、星星和月亮很自然一样。我们把那以前人类的历史都叫作“前太阳时代”,那真是个让人神往的黄金时代啊!
⑧在我小学入学时,作为一门课程,老师带我们班的三十个孩子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这时地球已经完全停转,地球发动机除了维持这颗行星的静止状态外,只进行一些姿态调整,所以从我三岁到六岁的三年中,光柱的光度大为减弱,这使得我们可以在这次旅行中更好地认识我们的世界。
⑨我们很快到达了海边……刹车时代刚刚结束,其对地球的影响已触目惊心:地球发动机加速造成的潮汐吞没了北半球三分之二的大城市;发动机带来的全球高温融化了极地冰川,更给这大洪水推波助澜,波及南半球。爷爷在三十年前亲眼目睹了百米高的巨浪吞没上海的情景,他现在讲这事的时候眼还直勾勾的。事实上,我们的星球还没起程就已面目全非了,谁知道在以后漫长的外太空流浪中,还有多少苦难在等着我们呢?
⑩我们乘上一种叫“船”的古老交通工具,在海面上航行。随着青蓝色霞光的渐渐减弱和粉红色霞光的渐渐增强,一种不安的气氛在船上弥漫开来。我们最害怕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们集合在那间用来做教室的大舱中,小星老师庄严地宣布:“孩子们,我们要去看日出了。”
没有人动。我们目光呆滞,像突然冻住一样僵在那儿。小星老师又催了几次,还是没人动。她接着对几位班干部说,“你们先走,孩子们,不要怕,我小时候第一次看日出也很紧张的,但看过一次就好了。”
孩子们终于一个个站了起来,紧紧拉着手,朝着舱门挪动脚步,一起战战兢兢地朝甲板走去,去面对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日出。
“其实,人类把太阳同恐惧连在一起也只是这三四个世纪的事。这之前,人类是不怕太阳的;相反,太阳在他们眼中是庄严和壮美的。那时地球还在转动,人们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他们对着初升的太阳欢呼,赞颂落日的美丽。”小星老师站在船头对我们说。
三个多世纪前,天体物理学家就发现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于是,他们发射了上万枚探测器穿过太阳,最终建立了这颗恒星完整精确的数学模型。巨型计算机对这个模型计算的结采表明,太阳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但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氮闪爆发中,我们的星球已被气化了。所以,人类在以后的太阳系中已无法生存下去,唯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恒星际移民。而照人类目前的技术力量,全人类移民唯一可行的目标是半人马座比邻星,这是距我们最近的恒星,有四点三光年的路程。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我们的船继续航行,到了地球黑夜的部分。在这里,阳光和地球发动机的光柱都照不到,在大西洋清凉的海风中,我们这些孩子第一次看到了星空。天啊,那是怎样的景象啊,美得让我们心醉。小星老师一手搂着我们,一手指着星空。看,孩子们,那就是半人马座,那就是比邻星,那就是我们的新家!说完她哭了起来,我们也都跟着哭了,周围的水手和船长,这些铁打的汉子也流下了眼泪。所有的人都用泪眼望着老师指的方向,星空在泪水中扭曲抖动,唯有那颗星星是不动的。它是黑夜大海狂浪中远方陆地的灯塔,是冰雪荒原中快要冻死的孤独旅人前方隐现的火光,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是人类在未来一百代的苦海中唯一的希望和支撑。
……
起航的日子终于到了!
地球上路了,人类上路了。
就在起航时,爷爷去世了,他身上的烫伤已经感染。弥留之际,他反复念叨着一句话:
____。
(节选自刘慈欣《流浪地球》,有删改)
17.【把握内容】根据你对小说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探讨人类在宇宙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刹车时代”是作者的大胆想象。
B.地球刹车过程中,大气层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态系统也因此遭受了重创。
C.刹车时代导致全球气候急剧恶化,人们纷纷逃离城市,以求在灾难中保全性命。
D.刹车时代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在灾难面前人们意识到只有相互扶持共同面对才能够生存下去。
18.【分析悬念】
悬念在科幻小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篇科幻小说也设置了多处悬念,请找出其中一处,分析其作用。
19.【揣摩心理】
文章末尾地球即将起航时,爷爷却要离世了,他在弥留之际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你认为会是什么?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20.【研思主题】
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以精准笔触展示浩瀚宇宙和严酷真理;用心灵激情讴歌民族复兴和宇宙和谐”,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7.C
18.悬念在科幻小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也设置了多处悬念。其中一处悬念是“我们最害怕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们集合在那间用来做教室的大舱中,小星老师庄严地宣布:‘孩子们,我们要去看日出了。’”这句话让读者产生了好奇心,想知道孩子们为什么会害怕看日出,以及他们最终会如何面对这个挑战。这种悬念的设置,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类在面对未知和变化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
19.爷爷在弥留之际反复念叨的一句话可能是“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地球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类即将踏上漫长流浪之旅的忧虑和担忧。在文章中,地球刹车时代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变化,但人们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了团结一致,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爷爷作为老一辈的代表,他的离世象征着人类历史的变迁和传承,而他的遗言则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20.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以精准笔触展示浩瀚宇宙和严酷真理,同时用心灵激情讴歌民族复兴和宇宙和谐。在本文中,他通过描绘地球刹车时代的景象,展现了人类面对宇宙灾难时的勇气和智慧,同时也揭示了人类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艰难抉择。这种对宇宙和人类的深刻洞察,体现了刘慈欣对严酷真理的精准把握。同时,他也通过描绘人类团结一致、共同面对灾难的场景,表达了对民族复兴和宇宙和谐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对民族复兴和宇宙和谐的讴歌,体现了刘慈欣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和深刻思考。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定位文本概念在文中的位置,查看上下文,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抓住一点或几点完成做答即可。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7.ACD.正确;
C.通读全文可知,并没有提到“人们纷纷逃离城市,以求在灾难中保全性命”,错误。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设置悬念。文章开篇“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就是一个悬念,这句话让读者产生好奇心,为什么没有见过黑夜、星星、春天、秋天、冬天,这不是最常见的景物吗 难道是盲人 开篇就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第②段立即揭示谜底:地球停止转动。令人恍然的同时深感震撼,达到出乎意料的作用,进而引出后文对地球刹车的交代,让文章情节曲折生动,环环相扣。文章第②段“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也是一个悬念,这句话固然解开了首段的谜底,但是也引发了读者又一次的好奇,地球为什么停止转动,而这个答案在第四段得到了解答。这个悬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牵引读者接着读下去,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让情节生动曲折。
故答案为: 悬念在科幻小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也设置了多处悬念。其中一处悬念是“我们最害怕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们集合在那间用来做教室的大舱中,小星老师庄严地宣布:‘孩子们,我们要去看日出了。’”这句话让读者产生了好奇心,想知道孩子们为什么会害怕看日出,以及他们最终会如何面对这个挑战。这种悬念的设置,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类在面对未知和变化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
19.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全文可知,全文从一个出生在刹车时代的孩子的视角,介绍了地球停止转动、人们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由于太阳的变化,人类无法在太阳系中继续生存,唯一生路是向外太空星际移民,而移民目的地遥远,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突出当时地球环境的恶劣,移民过程的漫长。爷爷是见过太阳、见过黑夜和星星、见过四季、见过地球各种美景的人,他经历了地球的变化,结合第⑥段“爷爷老糊涂了,有一次被酷热折磨得实在受不了,看到下大雨喜出望外,赤膊冲出门去,我们没来得及拦住他,外面雨点已被地球发动机超高温的等离子光柱烤沸,把他身上烫脱了一层皮”可知,爷爷对现在的一切都是在忍受,渴望曾经的美好的地球,结合第回段“地球上路了,人类上路了”可知,人类带着地球出发了,地球虽然现在已经满目疮痍,但是人类没有扔掉它,而是带着它一起去新的家园,这表明了人类对地球的依恋和不舍,爷爷作为老一辈人,感受过地球的美好,他对地球更应该是充满依恋和不舍的,在人类带着地球移民的日子,在爷爷弥留之际,他仍然不能舍弃的应该就是地球,所以,其说的话应该和地球相关。人类开始在宇宙流浪,地球也开始在宇宙流浪,这个过程必然是漫长、艰苦、充满险阻的,爷爷可能对此流露出一些情感。可能会说:地球啊,地球啊,你要开始流浪了。
故答案为: 爷爷在弥留之际反复念叨的一句话可能是“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地球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类即将踏上漫长流浪之旅的忧虑和担忧。在文章中,地球刹车时代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变化,但人们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了团结一致,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爷爷作为老一辈的代表,他的离世象征着人类历史的变迁和传承,而他的遗言则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20.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结合第②段“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第⑥段“更可怕的是发动机带来的酷热,户外气温高达七八十摄氏度,必须穿冷却服才能外出。在这样的气温下,常常会有暴雨,而发动机光柱穿过乌云时的景象简直是一场梦!光柱蓝白色的强光在云中散射,变成无数种色彩组成的疯狂涌动的光晕,整个天空仿佛被白热的火山岩浆所覆盖”、第④段“所以,人类在以后的太阳系中已无法生存下去,唯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恒星际移民”、第固段“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等句子可知,刘慈欣在其小说里写了地球停止转动、人类不能在太阳系生存、人类需要进行宇宙移民、人类需要移民的时间是一百代人,这些都展现了宇宙的浩瀚、严酷,并且这些都是在科学基础上的幻想,让读者对未来不得不有这样的猜想,印证了“以精准笔触展示浩瀚宇宙和严酷真理”的评价;·用心灵激情讴歌民族复兴和宇宙和谐”。结合第 段“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第⑤段“地球发动机安装在亚洲和美洲大陆上,因为只有这两个大陆完整坚实的板块结构才能承受发动机对地球巨大的推力”等句子可知,在严酷的宇宙中,人类面对着地球停止转动、太阳系不能生存、人类需要长达一百代人的移民等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合作、互相扶持,建设发动机,组织整体移民,共同面对灾难,表现出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团结、和谐,这里面的这种精神扶持是刘慈欣的一种期待,期待人类、民族能够在互助,能够团结,这是他的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和深刻思考,
故答案为: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以精准笔触展示浩瀚宇宙和严酷真理,同时用心灵激情讴歌民族复兴和宇宙和谐。在本文中,他通过描绘地球刹车时代的景象,展现了人类面对宇宙灾难时的勇气和智慧,同时也揭示了人类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艰难抉择。这种对宇宙和人类的深刻洞察,体现了刘慈欣对严酷真理的精准把握。同时,他也通过描绘人类团结一致、共同面对灾难的场景,表达了对民族复兴和宇宙和谐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对民族复兴和宇宙和谐的讴歌,体现了刘慈欣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和深刻思考。
21.(2024八上·重庆市开学考)写作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路都很重要。旅行是心灵的阅读,在旅途中,用眼睛捕捉风景,用脚步丈量世界,跨越山河湖海,体验天地无垠,拓宽人生边界。接下来请围绕“旅途的意义”这一话题,任选一题,完成写作任务。
要求:①半命题作文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字数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章不得出现影响评卷的人名、地名、校名等,如不可避免,请用XX代替;④不得抄袭或套作。
“旅途的意义”
栏目一【美景|赏心悦目】 平川落山海,山海入我怀。旅行途中,我们总会与一些风景邂逅,也许是壮丽的山河湖海,也许是古老的城镇街巷,也许是异国的别样风情,这些风景,或壮美、或古朴、或独特,但都令人难以忘怀。请你以《旅行中的 ▲ :一次难忘的风景邂逅》为题目写一篇状物作文,细致描绘旅行途中令你印象深刻的景物或事物。
栏目二【行路|获得启迪】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心灵的修行之旅,在旅途中我们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些人与事又会促使我们在行路中不断思考与成长。请以《行路致远,心悟大千》为题,写一篇叙事作文,结合你在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谈谈你的启发与感悟。
【答案】略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1)本题材料围绕 “旅途的意义” 展开,强调读书与行路皆重要,突出旅行对心灵、对拓宽人生边界的价值。本题目属于半命题作文,要求写一篇状物作文,聚焦旅行途中印象深刻的景物或事物,旨在考查学生细致观察、生动描绘景物的能力以及对旅途独特体验的感悟表达。
【题干分析】题目关键词解读:“旅行中” 限定了故事发生的情境与背景,必须是在游历四方的行程里;“难忘的风景邂逅” 点明此次经历不同寻常、记忆深刻,是与美好景致的不期而遇。空白处填写的内容,比如 “古城”,就是要着重刻画描绘的核心对象,它承载着地域文化、历史底蕴与独特风貌,是整篇文章的 “主角”。写作思路:开篇可以用抒情式或回忆式引入,点明旅行的目的地与初印象,快速切入主题,营造氛围吸引读者。中间部分要全方位、细致地描写景物,按照一定空间顺序,如由外至内、从上到下,描绘古城的城墙、城门、街巷布局、街边建筑风貌、特色店铺装饰等,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描述眼中所见色彩、形状,耳中听闻的市井之声,鼻尖嗅到的烟火气息,真切展现古城魅力。可穿插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增添文化底蕴。结尾总结这次邂逅给自己心灵带来的触动,升华对旅途意义的理解,比如感叹古城像时光宝盒,收纳岁月痕迹,让自己领悟传承与坚守的价值,收获心灵滋养,与开头呼应,做到结构完整。【立意提取】
1.旅行中的古桥:一次难忘的风景邂逅,从一座历经风雨、横跨溪流的古桥入手,描绘其古朴外形、雕刻纹理,讲述它承载的往来故事,感悟岁月悠悠、坚守如初的精神。
2.旅行中的花海:一次难忘的风景邂逅,细致写漫山遍野花海色彩斑斓之景,蜜蜂飞舞、微风拂动花枝细节,体会自然蓬勃生机,领悟生命绚烂绽放的力量。
(2)本题紧扣 “旅途的意义” 话题,要求写叙事作文,借助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挖掘背后启发与感悟,考查学生叙事、思考及感悟升华能力,体现 “生活即课堂”,于行走间收获成长智慧的理念。
【题干分析】 题目关键词解读:“行路” 寓意旅行历程、亲身实践;“致远” 表明旅途能助力走向远方、实现精神升华;“心悟大千” 强调内心对复杂世间万象、人情冷暖、文化差异等深刻领会与感悟。写作思路:开头可用富有哲理语句或自身感慨引入旅行话题,交代出行缘由与大致背景。中间讲述旅行故事,人物可以是热心分享民俗的当地老人、同行中克服困难的伙伴、坚守传统技艺的手艺人等,故事内容比如参与乡村民俗活动感受传承魅力、登山途中队友互助体会协作力量等,叙事要有细节,生动还原场景。结尾跳出故事,站在更高视角剖析事件蕴含哲理,像从民俗传承感悟文化根脉延续意义,从互助经历明白携手共进价值,联系生活实际,阐述对未来生活、成长启示,展现思想深度与广度,升华主题。
【立意提取】
1.记录海边渔村旅行,遇世代捕鱼为生渔夫坚守传统作业,感悟坚守初心、敬畏传统职业精神,懂得在时代浪潮下传承本职本业可贵。
2.讲述西北大漠之旅,结识治沙志愿者群体,描绘艰苦环境与劳作,领悟奉献改变环境、渺小铸就伟大力量,反思社会责任担当。
例文:(1)
旅行中的古村:一次难忘的风景邂逅
在时光的褶皱里,隐匿着许多如诗如画的古村,它们宛如沉睡的历史画卷,在岁月流转中沉淀着古朴与宁静。我与那座古村的邂逅,恰似一场不期而遇的美梦,至今仍在我心间缱绻,晕染出一抹难以磨灭的眷恋。
初至古村,是在一个薄雾氤氲的清晨。远远望去,它像是一位遗世独立的老者,被青山绿水温柔环抱,氤氲的雾气仿若轻纱,为它蒙上一层神秘而悠远的面纱。村口,一棵需数人合抱的古樟树,宛如忠诚的卫士,静静伫立了数百年,粗糙的树皮镌刻着风雨的痕迹,繁茂的枝叶肆意舒展,似在诉说往昔的故事,每一片叶子都闪烁着生命的倔强与不息。
踏入村子,脚下的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引领我深入这片古朴之地。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圆润而光滑,泛着清冷的光,缝隙间倔强地长出几缕青苔,绒绒的、嫩嫩的,为这硬朗的道路添了几分灵动与俏皮。路旁,屋舍错落有致,皆是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恰似水墨洇染。白色的墙壁因时光侵蚀有了斑驳之态,却别有一种质朴的韵味,仿若能看见昔日匠人手中的画笔,精心勾勒每一道纹路;黑色的瓦片层层叠叠,如鱼鳞般排列紧密,在细雨微蒙时,恰似一幅天然的 “雨打芭蕉图”,水珠沿着瓦檐滑落,滴答作响,奏响一曲古村独有的乐章。
村子中央,有一方池塘,宛如一面澄澈的明镜,倒映着天光云影、屋舍古树,将整个古村的景致都收纳其中。池塘里,荷叶田田,有的舒展着嫩绿的圆盘,有的打着卷儿,似羞涩的少女;荷花亭亭玉立,粉的、白的,娇艳欲滴,微风拂过,花枝摇曳,清香四溢,引得蜻蜓轻点水面、蜜蜂穿梭花间。池塘边,几位老妇人坐在石凳上,手中麻利地择着菜,口中唠着家常,脸上的皱纹里藏满笑意,那是古村独有的烟火气息,质朴、醇厚,暖人心扉。
古村的深处,还有一座陈旧的古戏台,木质结构虽已有些腐朽,却难掩昔日的风华。据说,这里曾是村民们最爱的消遣之地,每逢佳节,台上便好戏连台,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唱念做打间演绎人间悲欢离合,台下观者云集,喝彩声、掌声交织一片。如今,戏台静默于此,可站在台下,我仿若仍能听见那悠悠唱腔,穿越时空,余音绕梁。
这次与古村的邂逅,于我而言,是一场灵魂的洗礼。它让我逃离都市的喧嚣纷扰,沉浸于古朴静谧之中,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岁月的流淌,领悟到在时光长河里,总有一些美好值得坚守、值得铭记,那些斑驳的墙壁、古老的戏台、质朴的村民,皆是生活最本真模样的馈赠,在我心间勾勒出一幅永不褪色的绝美风景。
(2)
行路致远,心悟大千
那是一趟驶向西南边陲的列车,窗外的风景如幻灯片般不断切换,从繁华都市的高楼林立渐变成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田野,我的心也随着铁轨的延展,愈发期待这场未知的旅行,却未曾料到,这一路遇见的人与事,会成为我成长路上熠熠生辉的珍宝,镌刻心间,启迪灵魂。
抵达那座边陲小城,我住进了一家民宿,民宿老板是一位皮肤黝黑、笑容爽朗的大叔。闲聊间,得知他本是大城市的白领,一次偶然旅行至此,便被这里的山水人情深深吸引,毅然辞去工作,扎根于此,开起民宿。“大城市是快节奏的奔涌浪潮,可这里是能让心灵栖息的温柔港湾,每天看着日升日落,守着这方山水,帮往来旅人寻得归属感,才觉着日子有滋有味。” 大叔一边擦拭着木质桌椅,一边感慨说道,眼神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眷恋。他的选择像一颗石子,投入我心湖,泛起层层涟漪,原来生活不止功成名就的追逐,还有随心而栖、坚守热爱的洒脱。
漫步小城街巷,我被一阵悠扬婉转的歌声吸引,寻声而去,是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老阿妈,坐在自家门口,哼唱着古老的歌谣,身旁一群孩童围坐,眼神专注,满是崇敬。老阿妈见我好奇,便热情招呼,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讲述起歌谣背后的故事,那是先辈们抵御外敌、守护家园的英勇过往,代代相传,用歌声铭记历史,传承民族精神。听着那质朴却饱含力量的旋律,看着老阿妈沟壑纵横脸上绽放的自豪笑容,我仿若触摸到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根脉,领悟到传承的重量,它无关华丽舞台,只是平凡人在岁月里默默坚守,让民族之魂生生不息。
后来,我参加了当地的一次志愿帮扶活动,跟随队伍走进深山村落。那里的孩子,眼眸明亮如星,却因山路崎岖、学校偏远求学艰难。我们带去书籍文具,陪着他们上课游戏,有个小男孩拉着我的手,羞涩又坚定地说:“我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看世界,再回来把家乡变得更好。” 那一刻,简陋教室里昏黄灯光都似被点亮,我看到梦想与希望在贫瘠土壤破土,深感奋斗与回馈的意义,个体力量虽小,却能汇聚微光、照亮前路。
踏上归程列车,望着渐行渐远的边陲风光,内心满是感慨。这一路,从民宿老板忠于内心抉择,到老阿妈传唱民族之歌,再到深山孩子怀揣梦想,我领悟到生活多元色彩、文化传承使命、梦想奋斗力量。行路,是脚步丈量大地,更是心灵探寻真谛;致远,是奔赴远方山海,亦是抵达精神彼岸,于大千世界中,收获成长馈赠,明晰人生航向。
【点评】 (1)文章紧扣 “旅行中的古村:一次难忘的风景邂逅” 这一主题,开篇以抒情之笔勾勒古村神秘悠远的整体印象,引人入胜。在描写过程中,按照由外至内、由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依次刻画村口古樟树、青石板路、屋舍、池塘及古戏台等景物,层次分明。细节描写细腻入微,如对古樟树树皮、青石板路青苔、荷叶荷花姿态等描写,巧用修辞,生动展现古村古朴灵动兼具的特色。且能融入人文元素,从老妇人日常与古戏台过往,凸显古村烟火气与深厚文化底蕴,情景交融,结尾感悟自然深刻,由景及理,升华旅途邂逅古村的意义,行文流畅,是一篇佳作。
(2) 文章以一趟边陲小城之旅为线索,叙事清晰连贯,情节丰富真实。通过民宿老板、老阿妈、深山孩子三组人物故事,巧妙展现 “行路致远,心悟大千” 主题,选材典型且具地域特色,紧扣旅途见闻感悟。人物刻画生动鲜活,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细腻,如民宿老板擦拭桌椅动作与感慨话语,尽显洒脱;老阿妈热情招呼讲述故事,凸显质朴与坚守。结尾处感悟升华自然流畅,从具体事例提炼生活、文化、梦想层面哲理,呼应题目,彰显旅途促进思考成长价值,引发读者共鸣,是叙事与感悟完美融合的上乘之作。
1 / 1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2024八上·重庆市开学考)阅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是我们大地的脊梁,河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山河交织成我们美丽的祖国。①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处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让人可歌可泣。②山之美,在于巍峨高耸,险峻挺拔。势如苍龙昂首,气势非凡,俯瞰群山峻岭,足以震撼心灵;水之美,在于____;树之美,在于青翠欲滴,荒草萋萋,好鸟相鸣其间。远观落日的金光洒满整片树林,树影与光影交织,仿若人间仙境。③通过观赏这样慷慨淋漓的自然美景,使游客能尽情享受闲xiá时光,内心十分畅快。
山川万象gèn古自然,文明一脉历久弥坚。④这些山河风景,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之美,更主要展现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祖国大好河山,都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依托和骄做,我们应当心怀敬畏,珍爱这片给予我们生命与希望的土地,让它永远焕发着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推动我们的祖国迈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俯瞰( ) 闲xiá( ) gèn古( )
2.下列词语在文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可歌可泣 B.荒草萋萋 C.慷慨淋漓 D.天涯海角
3.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请仿照文中“山之美”和“树之美”的示例,补写水之美的内容,要求运用四字词语形容水的特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诗意美,句式不限。
5.(2024八上·重庆市开学考)山河无恙,烟火寻常,源于无数革命英雄的无私奉献,接下来让我们重温峥嵘岁月,重拾红色记忆,共同阅读经典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1)细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也是一部写作精良的报告文学。
B.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C.毛泽东曾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分别是《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
D.在斯诺的笔下,他“身材魁梧,像老虎一样强悍,从不知疲倦,不看重钱财——除了马”,这个人物是贺龙。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向全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以下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线图,请结合路线图中的事件具体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6.(2024八上·重庆市开学考)随着网络剧《我的阿勒泰》热播,新疆阿勒泰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十一小长假即将到来,为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阿勒泰,现在新疆文旅厅特邀你参与宣传活动,请你运用“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的知识,完成以下宣传任务。
(1)【活动设计】为邀请更多人来到“金山银水”的阿勒泰,了解风土人情,感受温暖美好,请你设计一条广告词,进行宣传推广,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活动实施】看到你的广告词后,小文也准备发微信邀请好朋友小语十一假期去阿勒泰旅行,但在发送信息时不知该如何组织话术,请你结合文旅厅提供的素材,帮助他发送一条正式而亲切的邀请信息。
小语,我想邀请你去阿勒泰旅行……
7.(2024八上·重庆市开学考)自古文人“以诗绘山川,将心寄万物”,请你补全以下诗句,用心感受诗人寄托在景物之中的情思吧!
观景绘景,以笔墨捕捉自然之美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通过“① ,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展现春游钱塘湖所见之景。
崔颢在《黄鹤楼》中通过“晴川历历汉阳树,② ”一句描绘出诗人登黄鹤楼眼前所见的景色。
王维在《使至塞上》中通过“③ ,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出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李清照在只身漂泊中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在《渔家傲》的开篇便写下“④ ,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出词人在梦中见到的一幅辽阔壮美的画面。
借景抒情,用文字抒发心头之绪 杜甫在《春望》中所写的“⑤ ,⑥ ”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意志,可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陶渊明在《饮酒》中的“⑦ ,⑧ ”这一句通常用来表现归隐山林的悠然自得。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借“⑨ ,甲光向日金鳞开”渲染出一种战场紧张的气氛,表现我军临危不惊的气概。
杜牧在《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⑩ ”这一句巧妙地借助古物抒发了自己的怀古之情。
(2024八上·重庆市开学考)阅读下面的山水古文,完成各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①,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②,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③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注释】①瑰怪:珍异奇特。②讥:讥笑。③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用法跟“晓雾将歇”的“歇”一致的是( )
A.山川之美 B.五色交辉 C.夫夷以近 D.非常之观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写给好友谢中书的一篇书信,该文体多记事陈情,但也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
B.本文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全文围绕“美”字展开描写。
C.本文的写景之妙在于以动写静,借动态的游鱼跃水来衬托出日落山瞑的寂静。
D.本文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运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1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徜徉于山水之间,并借以修养身心,抒发感慨。请根据两文内容,分析陶弘景和王安石借助景物都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2024八上·重庆市开学考)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各题。
我们的家
●李娟
①我们第一次随转场的牧民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的那一年,刚刚一下车,就对这里不抱信心了。那时,这里一片沼泽,潮湿泥泞,草极深。一家人也没有,只有河对面远远的山坡上驻着两三顶毡房。在卸货之前,我们想找出一块塑料布垫到沼泽上再卸,但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估计给压在那车货的最下面了。而司机又在一个劲儿地催,只好直接把一箱又一箱的食品、百货卸在泥泞的草地上。当卸到被褥铺盖时,阴沉沉的天下起了雨,被子很快就湿了一层。我八十八岁的外婆披着大衣,拄着拐棍,在一边急得想哭,但是一点儿忙也帮不上。后来天快黑了,司机想早早卸了货好早早地回去,就更加潦草地帮我们往那片积着水的草地上堆货。卸完之后,那人水也不喝一口,直接开着车回去了。
②我们一家三口三个女人就这样被扔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泽中。
③好不容易翻出一面棚布把淋在雨中的商品和被褥遮盖了起来。准备做饭时,却又找
不着火柴了。于是又掀开棚布在那堆货物里翻天翻地地找。找着火柴后,却又找不到一块干燥的地方生火做饭。天又冷,下了一阵雨又开始下冰雹,最后又下起雪来……天黑透了,柴禾也拾不到几根——那样的时刻,没法不教人绝望。
④我们三个人在棚布下和一堆商品挤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我妈站在路边拦车,等了很久,好容易拦到了一辆去附近的伐木点拉木头的卡车。在司机的帮助下,我们从林子里拖了几根碗口粗的倒木回来。那个好心的司机又都着我们将其栽在沼泽里较为平坦的一处,并搭成了架子。然后我们把一大面棚布和一些碎塑料布搭在架子上,撑起了一个帐篷。终于,我们在沙依横布拉克牧场有了栖身之地。
⑤那一年,雨水出奇的多。连续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会下一场雨。其中最大的一场雨没日没夜地,绵绵下了一个多星期,中间几乎没停过一分钟。河水暴涨,道路冲断。好在我们都是聪明人,很快就想出好办法来:用绳子把一只又一只零零碎碎的塑料袋子挂在顶篷下面,哪里漏就对准哪里挂上一只袋子,等那只袋子里的水都接满了,溢出来了,于是又在溢出来的地方再挂一只塑料袋。如此反复,直到把那些水一级一级,一串一串地引到帐篷外面为止。虽然这种到处悬满明晃晃、鼓胀胀的塑料袋子,到处都在有条不紊地流着无数支小瀑布的情景(像水电站似的)乍一眼看去很吓人,会让每一个进来的顾客先吃一惊再买东西。但真的太管用,太方便了。
⑥下雨的时候,我们哪儿也去不了。好在下雨的时候,哪儿也不用去。最主要的是,不用出去挑水了,天上的雨水就是最好的水。雨在最大的时候,几分钟就可以接满明晃晃的一大桶……
⑦那样的时候,从天到地全是水,铺天盖地地倾倒,几步之外就不能见人了。真是无论在哪儿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雨啊!整个世界似乎只剩下以我们家的这个小棚为中心、半径三四米那么大的一团……白天好像黑夜,当然不至于黑到点灯的程度,但那样的阴沉狭窄,那样的寒冷,是只有黑夜才能带给人的感觉呀……
⑧最美好的时光是清晨。天色微明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在光线中稍稍醒来一下,然后再次安心地睡过去——因为总算确认了世界仍是如此的,它到底还是没有把我们怎么样呀。
⑨直到太阳完全出来了,清晰冷清的空气里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远远听到帐篷区那边有人走动和说话的声音,才舒舒服服地裹着被子坐起来,再舒舒服服坐一会儿,想一会儿。然后才迅速掀开被子穿衣套裤子。清晨很冷的。
⑩有时候会想:今后我们还会住进其他各种各样的房子里的。但是,无论醒在哪一处地方,醒在什么样的夜晚之后,那里那个笼罩我们和我们的被窝的东西,都永远不会比一面帐篷、一张塑料纸更为牢固了。
(节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12.【概括情节】
本文讲述了作者三代人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的一些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完善下面的表格。
具体情节 情感变化
初到牧场 不抱信心
被扔在荒野沼泽中,拾不到柴禾
稍微安心
雨水不断,河水暴涨
清晨到来,太阳升起
13.【环境描写】
文章开篇写了一家人初到牧场的场景,很有画面感,简要分析这段描写的作用?
14.【赏析句子】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直到太阳完全出来了,清晰冷清的空气里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这句话。
15.【句子含义】
小文在阅读文章最后一句话时,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产生了疑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但是,无论醒在哪一处地方,醒在什么样的夜晚之后,那里那个笼罩我们和我们的被窝的东西,都永远不会比一面帐篷、一张塑料纸更为牢固了。”
16.【比较阅读】
李娟在《我的阿勒泰》中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在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点滴滴,既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畏,也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请结合本文与链接材料进行印证。
(2024八上·重庆市开学考)阅读下面这篇科幻小说,完成各题。
刹车时代
●刘慈欣
①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②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
③地球自转刹车用了四十二年,比联合政府的计划长了三年。妈妈给我讲过我们全家
看最后一次日落的情景——太阳落得很慢,仿佛在地平线上停住了,用了三天三夜才落下去。当然,以后没有“天”也没有“夜”了。
④就在那次漫长的日落中,我出生了。
⑤黄昏并不意味着昏暗,地球发动机把整个北半球照得通明。地球发动机安装在亚洲和美洲大陆上,因为只有这两个大陆完整坚实的板块结构才能承受发动机对地球巨大的推力。地球发动机共有一万二千台,分布在亚洲和美洲大陆的各个平原上。从我住的地方,可以看到几百台发动机喷出的等离子体光柱。你想象一座巨大的宫殿,有雅典卫城上的神殿那么大,股中有无数根顶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都像巨大的日光灯管那样发出蓝白色的强光,而你则是那巨大宫殿地板上的一个细菌,这样,你就可以想象到我所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
⑥更可怕的是发动机带来的酷热,户外气温高达七八十摄氏度,必须穿冷却服才能外出。在这样的气温下,常常会有暴雨,而发动机光柱穿过乌云时的景象简直是一场噩梦!光柱蓝白色的强光在云中散射,变成无数种色彩组成的疯狂涌动的光晕,整个天空仿佛被白热的火山岩浆所覆盖。爷爷老糊涂了,有一次被酷热折磨得实在受不了,看到下大雨喜出望外,赤膊冲出门去,我们没来得及拦住他,外面雨点已被地球发动机超高温的等离子光柱烤沸,把他身上烫脱了一层皮。
⑦但对于在北半球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一切都很自然,就如同刹车时代以前的人们,看见太阳、星星和月亮很自然一样。我们把那以前人类的历史都叫作“前太阳时代”,那真是个让人神往的黄金时代啊!
⑧在我小学入学时,作为一门课程,老师带我们班的三十个孩子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这时地球已经完全停转,地球发动机除了维持这颗行星的静止状态外,只进行一些姿态调整,所以从我三岁到六岁的三年中,光柱的光度大为减弱,这使得我们可以在这次旅行中更好地认识我们的世界。
⑨我们很快到达了海边……刹车时代刚刚结束,其对地球的影响已触目惊心:地球发动机加速造成的潮汐吞没了北半球三分之二的大城市;发动机带来的全球高温融化了极地冰川,更给这大洪水推波助澜,波及南半球。爷爷在三十年前亲眼目睹了百米高的巨浪吞没上海的情景,他现在讲这事的时候眼还直勾勾的。事实上,我们的星球还没起程就已面目全非了,谁知道在以后漫长的外太空流浪中,还有多少苦难在等着我们呢?
⑩我们乘上一种叫“船”的古老交通工具,在海面上航行。随着青蓝色霞光的渐渐减弱和粉红色霞光的渐渐增强,一种不安的气氛在船上弥漫开来。我们最害怕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们集合在那间用来做教室的大舱中,小星老师庄严地宣布:“孩子们,我们要去看日出了。”
没有人动。我们目光呆滞,像突然冻住一样僵在那儿。小星老师又催了几次,还是没人动。她接着对几位班干部说,“你们先走,孩子们,不要怕,我小时候第一次看日出也很紧张的,但看过一次就好了。”
孩子们终于一个个站了起来,紧紧拉着手,朝着舱门挪动脚步,一起战战兢兢地朝甲板走去,去面对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日出。
“其实,人类把太阳同恐惧连在一起也只是这三四个世纪的事。这之前,人类是不怕太阳的;相反,太阳在他们眼中是庄严和壮美的。那时地球还在转动,人们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他们对着初升的太阳欢呼,赞颂落日的美丽。”小星老师站在船头对我们说。
三个多世纪前,天体物理学家就发现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于是,他们发射了上万枚探测器穿过太阳,最终建立了这颗恒星完整精确的数学模型。巨型计算机对这个模型计算的结采表明,太阳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但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氮闪爆发中,我们的星球已被气化了。所以,人类在以后的太阳系中已无法生存下去,唯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恒星际移民。而照人类目前的技术力量,全人类移民唯一可行的目标是半人马座比邻星,这是距我们最近的恒星,有四点三光年的路程。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我们的船继续航行,到了地球黑夜的部分。在这里,阳光和地球发动机的光柱都照不到,在大西洋清凉的海风中,我们这些孩子第一次看到了星空。天啊,那是怎样的景象啊,美得让我们心醉。小星老师一手搂着我们,一手指着星空。看,孩子们,那就是半人马座,那就是比邻星,那就是我们的新家!说完她哭了起来,我们也都跟着哭了,周围的水手和船长,这些铁打的汉子也流下了眼泪。所有的人都用泪眼望着老师指的方向,星空在泪水中扭曲抖动,唯有那颗星星是不动的。它是黑夜大海狂浪中远方陆地的灯塔,是冰雪荒原中快要冻死的孤独旅人前方隐现的火光,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是人类在未来一百代的苦海中唯一的希望和支撑。
……
起航的日子终于到了!
地球上路了,人类上路了。
就在起航时,爷爷去世了,他身上的烫伤已经感染。弥留之际,他反复念叨着一句话:
____。
(节选自刘慈欣《流浪地球》,有删改)
17.【把握内容】根据你对小说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探讨人类在宇宙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刹车时代”是作者的大胆想象。
B.地球刹车过程中,大气层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态系统也因此遭受了重创。
C.刹车时代导致全球气候急剧恶化,人们纷纷逃离城市,以求在灾难中保全性命。
D.刹车时代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在灾难面前人们意识到只有相互扶持共同面对才能够生存下去。
18.【分析悬念】
悬念在科幻小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篇科幻小说也设置了多处悬念,请找出其中一处,分析其作用。
19.【揣摩心理】
文章末尾地球即将起航时,爷爷却要离世了,他在弥留之际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你认为会是什么?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20.【研思主题】
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以精准笔触展示浩瀚宇宙和严酷真理;用心灵激情讴歌民族复兴和宇宙和谐”,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1.(2024八上·重庆市开学考)写作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路都很重要。旅行是心灵的阅读,在旅途中,用眼睛捕捉风景,用脚步丈量世界,跨越山河湖海,体验天地无垠,拓宽人生边界。接下来请围绕“旅途的意义”这一话题,任选一题,完成写作任务。
要求:①半命题作文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字数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章不得出现影响评卷的人名、地名、校名等,如不可避免,请用XX代替;④不得抄袭或套作。
“旅途的意义”
栏目一【美景|赏心悦目】 平川落山海,山海入我怀。旅行途中,我们总会与一些风景邂逅,也许是壮丽的山河湖海,也许是古老的城镇街巷,也许是异国的别样风情,这些风景,或壮美、或古朴、或独特,但都令人难以忘怀。请你以《旅行中的 ▲ :一次难忘的风景邂逅》为题目写一篇状物作文,细致描绘旅行途中令你印象深刻的景物或事物。
栏目二【行路|获得启迪】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心灵的修行之旅,在旅途中我们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些人与事又会促使我们在行路中不断思考与成长。请以《行路致远,心悟大千》为题,写一篇叙事作文,结合你在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谈谈你的启发与感悟。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kàn;暇;亘
2.D
3.B
4.示例:水之美,在于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宛如一面明镜,映照天光云影。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续写式仿写;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1.本题考査字音字形。俯瞰的“瞰”正确读音为:“kàn”,意思为:指从高处往下看;闲“ xiá ”的正确字形为“暇”,意思为:空闲的时间。“gèn”古的正确字形为“亘”。意思为:整个古代;终古。
故答案为: kàn;暇;亘
2.A.可歌可泣: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此处形容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山河是美丽的,用“可歌可泣”程度过重且对象不符,使用不恰当;
B.荒草萋萋:形容杂草长得十分茂盛。这里用来形容树之美中的树林不恰当,树林应是充满生机的,使用不当;
C.慷慨淋漓: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这里用来形容自然美景,对象错误,使用不当;
D.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此处强调无论走到多远的地方,祖国的大好河山都是我们内心的依托和骄傲,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D
3.A.用词不当,改为“让人赞叹不已”
B.正确
C.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
D.语序不当,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之美”和“展现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调换位置;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仿写。“山之美”的特点:首先指出山之美的总体特点在于“巍峨高耸,险峻挺拔”,用两个四字词语精准地概括了山的外形特征。“势如苍龙昂首,气势非凡,俯瞰群山峻岭,足以震撼心灵”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比作苍龙昂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山的气势。同时,通过对山的动作描写“俯瞰”,进一步强化了山的高大雄伟之感。“树之美”的特点:“青翠欲滴,荒草萋萋,好鸟相鸣其间“同样是用四字词语描绘树的色彩和周围的环境氛围。“远观落日的金光洒满整片树林,树影与光影交织,仿若人间仙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林比作人间仙境,突出了树之美带来的美妙感多用四字词语概括事物特点、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通过描写具体场景或动作来进一步展现事物之美,以及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氛围。需要选择能够准确概括水的特点的四字词语,如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奔腾不息等。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对水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把水比喻成“灵动丝带”澄澈明镜”等,或者赋予水人的动作和情感,如“水之灵动,恰似少女起舞”。在表达上要尽量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出诗意的氛围。可以借鉴古诗词中对水的描写,或者使用一些富有意境的词语来增强美感。
故答案为: 示例:水之美,在于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宛如一面明镜,映照天光云影。
5.【答案】(1)C
(2)首先,长征精神体现了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例如,当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许多战士毅然选择留下与敌人周旋,为战友们争取时间和生存机会,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其次,长征精神彰显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原则。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略战术,不盲目依赖外部援助,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出路。这种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帮助红军突破了重围,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者,长征精神展现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重要性。在长征中,红军各部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他们严格遵守纪律,确保行动的协调一致,这种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得红军能够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战胜强大的敌人。最后,长征精神还体现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红军在长征途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他们帮助群众生产劳动,关心群众疾苦,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这种紧密联系群众的精神,不仅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传统。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1)ABD.正确。
C.毛泽东曾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分别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而不是《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对毛泽东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深远影响,《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也让毛泽东等革命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图文转换。重要地点及时间:瑞金:1931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起点;贵阳:1935年1-3月,四渡赤水;遵义会议:1935年1月,遵义会议在红军长征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甘孜:1935年9月;会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点;吴起镇:1935年10月,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从瑞金出发,红军怀揣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坚定信念踏上征程。在巧渡金沙江的过程中,红军充分展现出了机智勇敢和卓越的军事智慧,他们不畏艰难险阻,成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体现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胜利的执着追求。飞夺泸定桥更是长征精神的生动写照。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和湍急的河流,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惊人的速度冲过铁索桥。这彰显了红军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如四渡赤水等战役,充分体现了红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长征途中的会理会议、遵义会议等重要会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关键时刻的自我纠错能力和正确领导。这表明红军在长征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不断探索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长征的胜利,还离不开红军战士们的团结协作,各路红军在长征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共同为实现革命目标而奋斗,例如1936年10月的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定了坚实基础。长征精神是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团结协作、乐观主义等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激励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故答案为:(1)C(2) 首先,长征精神体现了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例如,当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许多战士毅然选择留下与敌人周旋,为战友们争取时间和生存机会,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其次,长征精神彰显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原则。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略战术,不盲目依赖外部援助,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出路。这种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帮助红军突破了重围,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者,长征精神展现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重要性。在长征中,红军各部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他们严格遵守纪律,确保行动的协调一致,这种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得红军能够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战胜强大的敌人。最后,长征精神还体现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红军在长征途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他们帮助群众生产劳动,关心群众疾苦,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这种紧密联系群众的精神,不仅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传统。
【点评】(1)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6.【答案】(1)示例一:来吧,让阿勒泰的辽阔与温柔,成为你心中永恒的风景,用脚步丈量幸福,用眼眸捕捉美好!示例二:阿勒泰,每一缕风都携带着自然的低语,每一片雪都闪耀着纯净的誓言。
(2)小语,我想邀请你去阿勒泰旅行,想邀请你一同踏上这场难忘的旅程。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国庆假期,走进阿勒泰,拥抱自然,感受文化,品味美食,共同创造一段难忘的回忆吧!期待你的回复哦!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广告词。首先要明确广告词的主题和目标受众,即阿勒泰的旅游推广和潜在的游客。然后,考虑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突出阿勒泰的特色和魅力,如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来描绘阿勒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同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以便更好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和兴趣。
(2)本题考查拟写邀请函。在撰写邀请信息时,需要充分考虑素材中的自然风光、文化丰富性和美食特色,将这些元素融入到邀请的话语中,使邀请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诚意。
故答案为:(1) 示例一:来吧,让阿勒泰的辽阔与温柔,成为你心中永恒的风景,用脚步丈量幸福,用眼眸捕捉美好!示例二:阿勒泰,每一缕风都携带着自然的低语,每一片雪都闪耀着纯净的誓言。(2) 小语,我想邀请你去阿勒泰旅行,想邀请你一同踏上这场难忘的旅程。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国庆假期,走进阿勒泰,拥抱自然,感受文化,品味美食,共同创造一段难忘的回忆吧!期待你的回复哦!
【点评】(1)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广泛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拟写宣传标语首先要扣住主题,要善用修辞,同时最好能做到押韵。
(2)1、 本题考查邀请函的拟写。邀请函的一般结构由标题、称谓、正文、落款组成。邀请函语言要简洁明了,看懂就行,遣词用句要大方得体,讲究文明用语,不要太多文字。2、 本题考查拟写借条。 解答此题,要掌握借条的正确书写格式。注意语言表达的得体。
7.【答案】几处早莺争暖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漠孤烟直;天接云涛连晓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黑云压城城欲摧;自将磨洗认前朝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①②③④⑨⑩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莺、萋、鹦、鹉
⑤⑥ 在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句,诗人因感时伤世,看到鲜花盛开本是美好的自然景象,却因自己内心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亲人离散的悲痛而落泪;听到鸟儿鸣叫,这本该是悦耳的声音,在离乱之人耳中却徒增惊心之感。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花鸟等自然景物上,使它们仿佛也具有了人的情感和意志,充分体现了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的特点。
⑦⑧ 陶渊明《饮酒》中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头就看到了南山。描绘出一种闲适、宁静、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人在田园生活中,心境平和,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这种悠然自得的状态下,所见之景皆带有一种悠然的韵味,所以此句通常用来表现归隐山林的悠然自得之情,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境界的追求。
故答案为:几处早莺争暖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漠孤烟直;天接云涛连晓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黑云压城城欲摧;自将磨洗认前朝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8.B
9.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10.B
11.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通过描绘山川之美,表达了自己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则通过游褒禅山的经历,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事业的感慨,认为只有具备志、力与物相助,才能到达人生的奇伟、瑰怪、非常之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尽志无悔的人生态度。两位君子在徜徉山水之间时,都借以修养身心,抒发自己的感慨。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词类活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附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乙】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那些险峻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8.晓雾将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歇:动词,意为消散:
A.句意:山川景色的美丽。之:助词,的;
B.句意:五彩斑斓,交相辉映。辉:作动词,辉映;
C.句意: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夷:形容词,平坦;
D.句意:非同寻常的景观。非常:古今异义词,古义为不平常,今义为程度副词,很、十分;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査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① 重点词有:歇:消散;乱鸣:此起彼伏地鸣叫;颓:坠落;沉鳞:水中潜游的鱼;竟跃:争相跳跃 ; 至于:到达;幽暗昏惑: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相:辅助;至:到达。
故答案为: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10.ACD.正确;
B.本文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但全文并非围绕“美”字展开描写这么单一。文中不仅描写了山水的自然之美,还通过对景物的动态和静态描写,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展现出一种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陶醉之情。所以说围绕“美”字展开描写不够全面准确;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文中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直接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赞叹。接着详细描绘了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美景,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被自然美景深深吸引,沉醉其中的愉悦心情。例如“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更是将山水之美形容为仙境一般,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陶醉和喜爱“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表明作者认为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很少有人能够欣赏到这样的奇景。而自己能够领略到山水之美,仿佛与古代的知音谢灵运心意相通,有一种得意之感。作者以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在欣赏山水之美方面的独特感受,同时也流露出对古代知音的敬仰和对自己能够欣赏到如此美景的自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经历,得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感悟。这不仅仅是对游山的体会,更是对人生和事业的思考。在人生和事业的道路上,容易走的路往往人多竞争激烈,而真正的成就和奇伟之观常常在艰难险阻的远方。这启示人们要有勇气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不畏艰难险阻。“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作者强调了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志向、力量和外物的辅助缺一不可。只有具备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并且在遇到困难时有外物的帮助,才能到达人生的奇伟、瑰怪、非常之境界。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和思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尽志无悔的人生态度。即使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未能成功,但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不会有遗憾。这种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全力以赴,不留遗憾,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故答案为: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通过描绘山川之美,表达了自己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则通过游褒禅山的经历,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事业的感慨,认为只有具备志、力与物相助,才能到达人生的奇伟、瑰怪、非常之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尽志无悔的人生态度。两位君子在徜徉山水之间时,都借以修养身心,抒发自己的感慨。
【答案】12.作者感到绝望;在搭起帐篷后;作者感到艰难但想出办法;作者感到温暖和幸福。
13.文章开篇描写了一家人初到牧场的场景,这段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它生动地展现了牧场环境的恶劣,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一家初到牧场时的艰难和不易。其次,这段描写为后文写一家人在牧场上的生活做了铺垫,让读者更加期待他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最后,通过描写外婆的焦急和无奈,突出了外婆的形象,让读者更加关注她的命运和故事。
14.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太阳和空气赋予了人的特性,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清晨的热爱和向往;金色和温暖的空气,也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15.①“一顶帐篷、一张塑料纸”象征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生活在我们的努力下会越来越好,但我们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一个能栖身、能遮风避雨的地方而已。②“帐篷”是在恶劣的环境下搭起来的,是生活的勇气;“一张塑料纸”是在帐篷漏雨的情况下利用起来的,是生活的智慧。勇气和智慧,是好好活着的最“牢固”的保障。③遮蔽包裹保护自己的东西越少,和世界越没距离,对生活和生命本身的认识就会越深刻,理解了生活和生命本身,才能活得更通透
16.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在本文中,尽管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环境恶劣,雨水连绵不绝,给李娟一家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困难,但作者并未因此怨恨这片土地。相反,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在困境中一家人如何积极应对,搭建帐篷,利用雨水等资源,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抗争,体现了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敬畏之心。在链接材料中,面对蝗虫灾害,人们并未因此而放弃这片土地。尽管蝗虫给农作物带来了严重损害,但人们仍然选择在这里继续生活,这种对土地的坚守和热爱,正是李娟笔下阿勒泰人民精神的真实写照。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在本文中,李娟通过描述一家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无论是外婆的焦急与无奈,还是母女三人共同搭建帐篷的团结与坚持,都体现了人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顽强生命力。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伟大。链接材料中的蝗虫与羊、人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蝗虫虽然可恨,但它们的存在也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一部分。李娟通过这样的描写,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责任。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点明时间,季节,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揭示人物怎样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怎样的命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空:第②段“我们一家三口三个女人就这样被扔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泽中”;第③段“当卸到被褥铺盖时,阴沉沉的天下起了雨,被子很快就湿了一层。我八十八岁的外婆披着大衣,拄着拐棍,在一边急得想哭,但是一点儿忙也帮不上…….找着火柴后,却又找不到一块干燥的地方生火做饭,天又冷,下了一阵雨又开始下冰雹,最后又下起雪来…天黑透了,柴禾也拾不到几根那样的时刻,没法不教人绝望”,详细描述了被扔在荒野沼泽中的困境,恶劣的天气、找不到火柴和干燥的地方生火做饭、拾不到柴禾等,这些都让作者感到绝望,据此可概括为:作者感到绝望。第二空:第④段“我们从林子里拖了几根碗口粗的倒木回来.…,然后我们把一大面棚布和一些碎塑料布搭在架子上,撑起了一个帐篷。终于,我们在沙依横布拉克牧场有了栖身之地”,说明作者一家努力搭建帐篷,为自己创造了栖身之所。据此可概括为:在搭起帐篷后,稍微安心。第三空:第⑤段“那一年,雨水出奇的多.…我们都是聪明人,很快就想出好办法来:用绳子把一只又一只零零碎碎的塑料袋子挂在顶篷下面…如此反复,直到把那些水一级一级,一串一串地引到帐篷外面为止”,面对雨水不断、河水暴涨的艰难处境,作者一家想出了用塑料袋接水引流的办法,体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努力和智慧。据此可概括为:作者感到艰难但想出办法。第四空:第⑧段“最美好的时光是清晨,天色微明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在光线中稍稍醒来一下,然后再次安心地睡过去--因为总算确认了世界仍是如此的,它到底还是没有把我们怎么样呀”;第⑨段“直到太阳完全出来了,清晰冷清的空气里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远远听到帐篷区那边有人走动和说话的声音,才舒舒服服地裹着被子坐起来,再舒舒服服坐一会儿,想一会儿。然后才迅速掀开被子穿衣套裤子。清晨很冷的”,清晨的到来和太阳的升起给作者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让作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据此可概括为:作者感到温暖和幸福,
故答案为:作者感到绝望;在搭起帐篷后;作者感到艰难但想出办法;作者感到温暖和幸福。
1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第①段“我们第一次随转场的牧民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的那一年,刚刚一下车,就对这里不抱信心了。那时,这里一片沼泽,潮湿泥泞,草极深,一家人也没有,只有河对面远远的山坡上驻着两三顶毡房。”这句话直接描绘了牧场的环境,沼泽、潮湿泥泞的地面以及人迹罕至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环境的恶劣,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作者一家初到牧场时面临的艰难处境。第①段一家人初到牧场,卸货时遇到困难,“在卸货之前,我们想找出一块塑料布垫到沼泽上再卸,但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司机又在一个劲儿地催,只好直接把一箱又一箱的食品、百货卸在泥泞的草地上。当卸到被褥铺盖时,阴沉沉的天下起了雨被子很快就湿了一层。”这段描写为后文一家人在牧场上艰难生活做了铺垫,让读者在了解到这样糟糕的开头后,会更加好奇他们后续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第②段“我们一家三口三个女人就这样被扔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泽中。”进一步强化了初到牧场的困境,为后文他们努力搭建帐篷、应对雨水等生活情节埋下伏笔,使故事发展更加自然。第①段“我八十八岁的外婆披着大衣,挂着拐棍,在一边急得想哭,但是一点儿忙也帮不上。”通过对外婆在这艰难场景中的表现描写,突出了外婆的无助。外婆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使她在这样的困境中更加无奈,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她的焦急和无奈,从而更加关注外婆在这个环境中的命运和故事,
故答案为: 文章开篇描写了一家人初到牧场的场景,这段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它生动地展现了牧场环境的恶劣,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一家初到牧场时的艰难和不易。其次,这段描写为后文写一家人在牧场上的生活做了铺垫,让读者更加期待他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最后,通过描写外婆的焦急和无奈,突出了外婆的形象,让读者更加关注她的命运和故事。
1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第⑨段“直到太阳完全出来了,清晰冷清的空气里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清晰冷清的空气里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这句话中,把空气当作人来写,空气原本是没有情感和行为的自然存在,但这里说空气“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仿佛空气主动拥有了这些美好的特质,赋予了空气一种主动性和灵性,这种拟人手法使得原本静态的清晨景象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空气在太阳出来后的变化,仿佛看到空气如同一个人在迎接太阳的光芒,欣然接纳着金色和温暖,画面感十足。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将自己对清晨的感受融入其中。太阳完全出来后,空气变得金色和温暖,这一变化给作者带来了愉悦的感受。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一景象,传达出自己对清晨的热爱之情,在经历了之前的种种艰难和困境后,清晨的到来如同一种慰藉,让作者心生向往,这种热爱和向往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喜爱,更是对新的开始、新的希望的渴望。“金色和温暖”在这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还具有象征意义。金色通常代表着光明、辉煌和希望,温暖则象征着关爱.舒适和安全,在经历了夜晚的黑暗、寒冷和困境后,清晨的金色阳光和温暖空气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仿佛在告诉人们,无论经历了多少困难,新的一天总会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这种象征意义也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乐观和坚强,相信未来会更好。
故答案为: 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太阳和空气赋予了人的特性,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清晨的热爱和向往;金色和温暖的空气,也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15.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一顶帐篷、一张塑料纸”在文中确实象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作者一家在艰苦的牧场环境中,经历了种种困难,然而最终发现,无论未来身处何处,经历怎样的夜晚,真正让人感到安心和牢固的物质需求其实很简单,仅仅是一个能身、能遮风避雨的地方。这反映了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深刻认知,即当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追逐各种物质享受时,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需求。在困境中,作者一家体会到了这种简单的需求所带来的安全感,让我们反思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并非无尽的物质财富,而是那些能满足我们最基本生存需求的事物。“帐篷”是在恶劣的环境下搭起来的,它代表着生活的勇气。作者一家初到牧场,面对沼泽、风雨等恶劣环境,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找办法,用倒木和棚布搭建起帐篷,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栖身之所。这体现了他们在困境中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精神。“一张塑料纸“是在帐篷漏雨的情况下利用起来的,象征着生活的智慧,面对雨水不断的困境,他们想出用塑料袋接水引流的办法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勇气和智慧是在艰难生活中生存下去的重要保障,它们让人们在困境中不放弃,积极寻找出路,这种“牢固”的保障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支撑。当遮蔽包裹保护自己的东西越少时,人与世界的距离就越近,在牧场的艰苦环境中,作者一家没有过多的物质享受,只有简陋的帐篷和塑料纸。然而,正是在这种简单的生活中,他们对生活和生命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没有了物质的干扰,人们更加关注生存的本质、自然的力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理解了生活和生命本身,才能活得更通透,不被外在的物质所束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和对生命的敬畏,提醒读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思考生活的本质,珍惜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故答案为: ①“一顶帐篷、一张塑料纸”象征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生活在我们的努力下会越来越好,但我们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一个能栖身、能遮风避雨的地方而已。②“帐篷”是在恶劣的环境下搭起来的,是生活的勇气;“一张塑料纸”是在帐篷漏雨的情况下利用起来的,是生活的智慧。勇气和智慧,是好好活着的最“牢固”的保障。③遮蔽包裹保护自己的东西越少,和世界越没距离,对生活和生命本身的认识就会越深刻,理解了生活和生命本身,才能活得更通透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对本文的分析: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在本文中,作者一家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尽管初到之时环境恶劣,一片沼泽,潮湿泥泞,还被扔在荒野沼泽中面临各种困难,但他们依然努力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来。如搭建帐篷、想办法应对雨水等,这体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适应和坚守,从侧面反映出对这片士地的热爱与敬畏,他们没有因为困难而轻易离开,而是积极地与这片土地相处,努力在其中寻找生活的希望。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通过在牧场的经历,作者感悟到“无论醒在哪一处地方,醒在什么样的夜晚之后,那里那个笼罩我们和我们的被窝的东西,都永远不会比一面帐篷、一张塑料纸更为牢固了"。这句话表明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认识到生活的本质并非天尽的物质享受,而是那些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东西,如一个能栖身、能遮风避雨的地方。这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即当我们回归到最基本的生存状态时,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对链接材料的分析: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链接材料中描述了阿勒泰地区的蝗灾,尽管蝗虫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但人们依然愿意在这里继续生活,不认为受点天灾有什么太委屈。这表明人们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使面临自然灾害,也依然坚守在这里,体现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畏。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材料中提到蝗虫“有罪的吗 作为自然界理所应当的一部分,它们的种种行为应该在必然之中…蝗虫真可恨,但也可怜。因为它们的初衷跟羊一样,只是找口吃的而已”。作者对蝗虫的思考,体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她没有单纯地将蝗虫视为害虫,而是从生命的角度去理解它们的行为,认为它们和羊一样只是为了生存。这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平等看待,思考了生命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意义,通过本文和链接材料,可以印证李娟在《我的阿勒泰》中既表达了对阿勒泰地区的热爱与敬畏,也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故答案为: 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在本文中,尽管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环境恶劣,雨水连绵不绝,给李娟一家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困难,但作者并未因此怨恨这片土地。相反,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在困境中一家人如何积极应对,搭建帐篷,利用雨水等资源,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抗争,体现了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敬畏之心。在链接材料中,面对蝗虫灾害,人们并未因此而放弃这片土地。尽管蝗虫给农作物带来了严重损害,但人们仍然选择在这里继续生活,这种对土地的坚守和热爱,正是李娟笔下阿勒泰人民精神的真实写照。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在本文中,李娟通过描述一家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无论是外婆的焦急与无奈,还是母女三人共同搭建帐篷的团结与坚持,都体现了人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顽强生命力。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伟大。链接材料中的蝗虫与羊、人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蝗虫虽然可恨,但它们的存在也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一部分。李娟通过这样的描写,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责任。
【答案】17.C
18.悬念在科幻小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也设置了多处悬念。其中一处悬念是“我们最害怕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们集合在那间用来做教室的大舱中,小星老师庄严地宣布:‘孩子们,我们要去看日出了。’”这句话让读者产生了好奇心,想知道孩子们为什么会害怕看日出,以及他们最终会如何面对这个挑战。这种悬念的设置,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类在面对未知和变化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
19.爷爷在弥留之际反复念叨的一句话可能是“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地球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类即将踏上漫长流浪之旅的忧虑和担忧。在文章中,地球刹车时代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变化,但人们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了团结一致,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爷爷作为老一辈的代表,他的离世象征着人类历史的变迁和传承,而他的遗言则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20.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以精准笔触展示浩瀚宇宙和严酷真理,同时用心灵激情讴歌民族复兴和宇宙和谐。在本文中,他通过描绘地球刹车时代的景象,展现了人类面对宇宙灾难时的勇气和智慧,同时也揭示了人类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艰难抉择。这种对宇宙和人类的深刻洞察,体现了刘慈欣对严酷真理的精准把握。同时,他也通过描绘人类团结一致、共同面对灾难的场景,表达了对民族复兴和宇宙和谐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对民族复兴和宇宙和谐的讴歌,体现了刘慈欣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和深刻思考。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定位文本概念在文中的位置,查看上下文,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抓住一点或几点完成做答即可。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7.ACD.正确;
C.通读全文可知,并没有提到“人们纷纷逃离城市,以求在灾难中保全性命”,错误。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设置悬念。文章开篇“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就是一个悬念,这句话让读者产生好奇心,为什么没有见过黑夜、星星、春天、秋天、冬天,这不是最常见的景物吗 难道是盲人 开篇就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第②段立即揭示谜底:地球停止转动。令人恍然的同时深感震撼,达到出乎意料的作用,进而引出后文对地球刹车的交代,让文章情节曲折生动,环环相扣。文章第②段“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也是一个悬念,这句话固然解开了首段的谜底,但是也引发了读者又一次的好奇,地球为什么停止转动,而这个答案在第四段得到了解答。这个悬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牵引读者接着读下去,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让情节生动曲折。
故答案为: 悬念在科幻小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也设置了多处悬念。其中一处悬念是“我们最害怕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们集合在那间用来做教室的大舱中,小星老师庄严地宣布:‘孩子们,我们要去看日出了。’”这句话让读者产生了好奇心,想知道孩子们为什么会害怕看日出,以及他们最终会如何面对这个挑战。这种悬念的设置,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类在面对未知和变化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
19.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全文可知,全文从一个出生在刹车时代的孩子的视角,介绍了地球停止转动、人们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由于太阳的变化,人类无法在太阳系中继续生存,唯一生路是向外太空星际移民,而移民目的地遥远,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突出当时地球环境的恶劣,移民过程的漫长。爷爷是见过太阳、见过黑夜和星星、见过四季、见过地球各种美景的人,他经历了地球的变化,结合第⑥段“爷爷老糊涂了,有一次被酷热折磨得实在受不了,看到下大雨喜出望外,赤膊冲出门去,我们没来得及拦住他,外面雨点已被地球发动机超高温的等离子光柱烤沸,把他身上烫脱了一层皮”可知,爷爷对现在的一切都是在忍受,渴望曾经的美好的地球,结合第回段“地球上路了,人类上路了”可知,人类带着地球出发了,地球虽然现在已经满目疮痍,但是人类没有扔掉它,而是带着它一起去新的家园,这表明了人类对地球的依恋和不舍,爷爷作为老一辈人,感受过地球的美好,他对地球更应该是充满依恋和不舍的,在人类带着地球移民的日子,在爷爷弥留之际,他仍然不能舍弃的应该就是地球,所以,其说的话应该和地球相关。人类开始在宇宙流浪,地球也开始在宇宙流浪,这个过程必然是漫长、艰苦、充满险阻的,爷爷可能对此流露出一些情感。可能会说:地球啊,地球啊,你要开始流浪了。
故答案为: 爷爷在弥留之际反复念叨的一句话可能是“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地球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类即将踏上漫长流浪之旅的忧虑和担忧。在文章中,地球刹车时代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变化,但人们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了团结一致,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爷爷作为老一辈的代表,他的离世象征着人类历史的变迁和传承,而他的遗言则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20.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结合第②段“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第⑥段“更可怕的是发动机带来的酷热,户外气温高达七八十摄氏度,必须穿冷却服才能外出。在这样的气温下,常常会有暴雨,而发动机光柱穿过乌云时的景象简直是一场梦!光柱蓝白色的强光在云中散射,变成无数种色彩组成的疯狂涌动的光晕,整个天空仿佛被白热的火山岩浆所覆盖”、第④段“所以,人类在以后的太阳系中已无法生存下去,唯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恒星际移民”、第固段“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等句子可知,刘慈欣在其小说里写了地球停止转动、人类不能在太阳系生存、人类需要进行宇宙移民、人类需要移民的时间是一百代人,这些都展现了宇宙的浩瀚、严酷,并且这些都是在科学基础上的幻想,让读者对未来不得不有这样的猜想,印证了“以精准笔触展示浩瀚宇宙和严酷真理”的评价;·用心灵激情讴歌民族复兴和宇宙和谐”。结合第 段“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第⑤段“地球发动机安装在亚洲和美洲大陆上,因为只有这两个大陆完整坚实的板块结构才能承受发动机对地球巨大的推力”等句子可知,在严酷的宇宙中,人类面对着地球停止转动、太阳系不能生存、人类需要长达一百代人的移民等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合作、互相扶持,建设发动机,组织整体移民,共同面对灾难,表现出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团结、和谐,这里面的这种精神扶持是刘慈欣的一种期待,期待人类、民族能够在互助,能够团结,这是他的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和深刻思考,
故答案为: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以精准笔触展示浩瀚宇宙和严酷真理,同时用心灵激情讴歌民族复兴和宇宙和谐。在本文中,他通过描绘地球刹车时代的景象,展现了人类面对宇宙灾难时的勇气和智慧,同时也揭示了人类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艰难抉择。这种对宇宙和人类的深刻洞察,体现了刘慈欣对严酷真理的精准把握。同时,他也通过描绘人类团结一致、共同面对灾难的场景,表达了对民族复兴和宇宙和谐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对民族复兴和宇宙和谐的讴歌,体现了刘慈欣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和深刻思考。
21.【答案】略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1)本题材料围绕 “旅途的意义” 展开,强调读书与行路皆重要,突出旅行对心灵、对拓宽人生边界的价值。本题目属于半命题作文,要求写一篇状物作文,聚焦旅行途中印象深刻的景物或事物,旨在考查学生细致观察、生动描绘景物的能力以及对旅途独特体验的感悟表达。
【题干分析】题目关键词解读:“旅行中” 限定了故事发生的情境与背景,必须是在游历四方的行程里;“难忘的风景邂逅” 点明此次经历不同寻常、记忆深刻,是与美好景致的不期而遇。空白处填写的内容,比如 “古城”,就是要着重刻画描绘的核心对象,它承载着地域文化、历史底蕴与独特风貌,是整篇文章的 “主角”。写作思路:开篇可以用抒情式或回忆式引入,点明旅行的目的地与初印象,快速切入主题,营造氛围吸引读者。中间部分要全方位、细致地描写景物,按照一定空间顺序,如由外至内、从上到下,描绘古城的城墙、城门、街巷布局、街边建筑风貌、特色店铺装饰等,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描述眼中所见色彩、形状,耳中听闻的市井之声,鼻尖嗅到的烟火气息,真切展现古城魅力。可穿插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增添文化底蕴。结尾总结这次邂逅给自己心灵带来的触动,升华对旅途意义的理解,比如感叹古城像时光宝盒,收纳岁月痕迹,让自己领悟传承与坚守的价值,收获心灵滋养,与开头呼应,做到结构完整。【立意提取】
1.旅行中的古桥:一次难忘的风景邂逅,从一座历经风雨、横跨溪流的古桥入手,描绘其古朴外形、雕刻纹理,讲述它承载的往来故事,感悟岁月悠悠、坚守如初的精神。
2.旅行中的花海:一次难忘的风景邂逅,细致写漫山遍野花海色彩斑斓之景,蜜蜂飞舞、微风拂动花枝细节,体会自然蓬勃生机,领悟生命绚烂绽放的力量。
(2)本题紧扣 “旅途的意义” 话题,要求写叙事作文,借助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挖掘背后启发与感悟,考查学生叙事、思考及感悟升华能力,体现 “生活即课堂”,于行走间收获成长智慧的理念。
【题干分析】 题目关键词解读:“行路” 寓意旅行历程、亲身实践;“致远” 表明旅途能助力走向远方、实现精神升华;“心悟大千” 强调内心对复杂世间万象、人情冷暖、文化差异等深刻领会与感悟。写作思路:开头可用富有哲理语句或自身感慨引入旅行话题,交代出行缘由与大致背景。中间讲述旅行故事,人物可以是热心分享民俗的当地老人、同行中克服困难的伙伴、坚守传统技艺的手艺人等,故事内容比如参与乡村民俗活动感受传承魅力、登山途中队友互助体会协作力量等,叙事要有细节,生动还原场景。结尾跳出故事,站在更高视角剖析事件蕴含哲理,像从民俗传承感悟文化根脉延续意义,从互助经历明白携手共进价值,联系生活实际,阐述对未来生活、成长启示,展现思想深度与广度,升华主题。
【立意提取】
1.记录海边渔村旅行,遇世代捕鱼为生渔夫坚守传统作业,感悟坚守初心、敬畏传统职业精神,懂得在时代浪潮下传承本职本业可贵。
2.讲述西北大漠之旅,结识治沙志愿者群体,描绘艰苦环境与劳作,领悟奉献改变环境、渺小铸就伟大力量,反思社会责任担当。
例文:(1)
旅行中的古村:一次难忘的风景邂逅
在时光的褶皱里,隐匿着许多如诗如画的古村,它们宛如沉睡的历史画卷,在岁月流转中沉淀着古朴与宁静。我与那座古村的邂逅,恰似一场不期而遇的美梦,至今仍在我心间缱绻,晕染出一抹难以磨灭的眷恋。
初至古村,是在一个薄雾氤氲的清晨。远远望去,它像是一位遗世独立的老者,被青山绿水温柔环抱,氤氲的雾气仿若轻纱,为它蒙上一层神秘而悠远的面纱。村口,一棵需数人合抱的古樟树,宛如忠诚的卫士,静静伫立了数百年,粗糙的树皮镌刻着风雨的痕迹,繁茂的枝叶肆意舒展,似在诉说往昔的故事,每一片叶子都闪烁着生命的倔强与不息。
踏入村子,脚下的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引领我深入这片古朴之地。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圆润而光滑,泛着清冷的光,缝隙间倔强地长出几缕青苔,绒绒的、嫩嫩的,为这硬朗的道路添了几分灵动与俏皮。路旁,屋舍错落有致,皆是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恰似水墨洇染。白色的墙壁因时光侵蚀有了斑驳之态,却别有一种质朴的韵味,仿若能看见昔日匠人手中的画笔,精心勾勒每一道纹路;黑色的瓦片层层叠叠,如鱼鳞般排列紧密,在细雨微蒙时,恰似一幅天然的 “雨打芭蕉图”,水珠沿着瓦檐滑落,滴答作响,奏响一曲古村独有的乐章。
村子中央,有一方池塘,宛如一面澄澈的明镜,倒映着天光云影、屋舍古树,将整个古村的景致都收纳其中。池塘里,荷叶田田,有的舒展着嫩绿的圆盘,有的打着卷儿,似羞涩的少女;荷花亭亭玉立,粉的、白的,娇艳欲滴,微风拂过,花枝摇曳,清香四溢,引得蜻蜓轻点水面、蜜蜂穿梭花间。池塘边,几位老妇人坐在石凳上,手中麻利地择着菜,口中唠着家常,脸上的皱纹里藏满笑意,那是古村独有的烟火气息,质朴、醇厚,暖人心扉。
古村的深处,还有一座陈旧的古戏台,木质结构虽已有些腐朽,却难掩昔日的风华。据说,这里曾是村民们最爱的消遣之地,每逢佳节,台上便好戏连台,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唱念做打间演绎人间悲欢离合,台下观者云集,喝彩声、掌声交织一片。如今,戏台静默于此,可站在台下,我仿若仍能听见那悠悠唱腔,穿越时空,余音绕梁。
这次与古村的邂逅,于我而言,是一场灵魂的洗礼。它让我逃离都市的喧嚣纷扰,沉浸于古朴静谧之中,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岁月的流淌,领悟到在时光长河里,总有一些美好值得坚守、值得铭记,那些斑驳的墙壁、古老的戏台、质朴的村民,皆是生活最本真模样的馈赠,在我心间勾勒出一幅永不褪色的绝美风景。
(2)
行路致远,心悟大千
那是一趟驶向西南边陲的列车,窗外的风景如幻灯片般不断切换,从繁华都市的高楼林立渐变成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田野,我的心也随着铁轨的延展,愈发期待这场未知的旅行,却未曾料到,这一路遇见的人与事,会成为我成长路上熠熠生辉的珍宝,镌刻心间,启迪灵魂。
抵达那座边陲小城,我住进了一家民宿,民宿老板是一位皮肤黝黑、笑容爽朗的大叔。闲聊间,得知他本是大城市的白领,一次偶然旅行至此,便被这里的山水人情深深吸引,毅然辞去工作,扎根于此,开起民宿。“大城市是快节奏的奔涌浪潮,可这里是能让心灵栖息的温柔港湾,每天看着日升日落,守着这方山水,帮往来旅人寻得归属感,才觉着日子有滋有味。” 大叔一边擦拭着木质桌椅,一边感慨说道,眼神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眷恋。他的选择像一颗石子,投入我心湖,泛起层层涟漪,原来生活不止功成名就的追逐,还有随心而栖、坚守热爱的洒脱。
漫步小城街巷,我被一阵悠扬婉转的歌声吸引,寻声而去,是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老阿妈,坐在自家门口,哼唱着古老的歌谣,身旁一群孩童围坐,眼神专注,满是崇敬。老阿妈见我好奇,便热情招呼,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讲述起歌谣背后的故事,那是先辈们抵御外敌、守护家园的英勇过往,代代相传,用歌声铭记历史,传承民族精神。听着那质朴却饱含力量的旋律,看着老阿妈沟壑纵横脸上绽放的自豪笑容,我仿若触摸到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根脉,领悟到传承的重量,它无关华丽舞台,只是平凡人在岁月里默默坚守,让民族之魂生生不息。
后来,我参加了当地的一次志愿帮扶活动,跟随队伍走进深山村落。那里的孩子,眼眸明亮如星,却因山路崎岖、学校偏远求学艰难。我们带去书籍文具,陪着他们上课游戏,有个小男孩拉着我的手,羞涩又坚定地说:“我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看世界,再回来把家乡变得更好。” 那一刻,简陋教室里昏黄灯光都似被点亮,我看到梦想与希望在贫瘠土壤破土,深感奋斗与回馈的意义,个体力量虽小,却能汇聚微光、照亮前路。
踏上归程列车,望着渐行渐远的边陲风光,内心满是感慨。这一路,从民宿老板忠于内心抉择,到老阿妈传唱民族之歌,再到深山孩子怀揣梦想,我领悟到生活多元色彩、文化传承使命、梦想奋斗力量。行路,是脚步丈量大地,更是心灵探寻真谛;致远,是奔赴远方山海,亦是抵达精神彼岸,于大千世界中,收获成长馈赠,明晰人生航向。
【点评】 (1)文章紧扣 “旅行中的古村:一次难忘的风景邂逅” 这一主题,开篇以抒情之笔勾勒古村神秘悠远的整体印象,引人入胜。在描写过程中,按照由外至内、由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依次刻画村口古樟树、青石板路、屋舍、池塘及古戏台等景物,层次分明。细节描写细腻入微,如对古樟树树皮、青石板路青苔、荷叶荷花姿态等描写,巧用修辞,生动展现古村古朴灵动兼具的特色。且能融入人文元素,从老妇人日常与古戏台过往,凸显古村烟火气与深厚文化底蕴,情景交融,结尾感悟自然深刻,由景及理,升华旅途邂逅古村的意义,行文流畅,是一篇佳作。
(2) 文章以一趟边陲小城之旅为线索,叙事清晰连贯,情节丰富真实。通过民宿老板、老阿妈、深山孩子三组人物故事,巧妙展现 “行路致远,心悟大千” 主题,选材典型且具地域特色,紧扣旅途见闻感悟。人物刻画生动鲜活,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细腻,如民宿老板擦拭桌椅动作与感慨话语,尽显洒脱;老阿妈热情招呼讲述故事,凸显质朴与坚守。结尾处感悟升华自然流畅,从具体事例提炼生活、文化、梦想层面哲理,呼应题目,彰显旅途促进思考成长价值,引发读者共鸣,是叙事与感悟完美融合的上乘之作。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