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2-04 17:40:54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六上·深圳期中) 在放大镜下观察,平平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是(  )的。
A.相同 B.不相同 C.以上选项都有可能
【答案】C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昆虫的特点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用放大镜观察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故选C。
2.(2024六上·深圳期中) 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眼睛应该(  )
A.左眼睁开,右眼闭 B.左眼闭,右眼睁开 C.两眼都睁开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应该用左眼看显微镜的目镜,观察物体,另一只眼睁开,画图记录,所以两眼都保持睁开,故选C。
3.(2024六上·深圳期中) 下列图中,自制的简易显微镜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故选A。
4.(2024六上·深圳期中)平平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同一个物体,其中图像大小和视野大小的关系是(  )
A.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大
B.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C.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观察工具放大的物体图像越大,则视野范围越小。平平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同一个物体,其中图像大小和视野大小的关系是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故选B。
5.(2024六上·深圳期中)下列表述属于放大镜镜片特点的是(  )
A.中央薄,边缘厚 B.中央薄,边缘薄 C.中央厚,边缘薄
【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镜片透明、中间厚、边缘薄,能够放大物体图像,能够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细节,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有广泛应用。故选C。
6.(2024六上·深圳期中) 下列属于微生物的是(  )。
A.木耳 B.跳蚤 C.芝麻
【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木耳是真菌,属于微生物。故选A。
7.(2024六上·深圳期中)长时间不换水,鱼缸里的水变绿了,原因是(  )
A.粪便没有及时清理
B.微生物繁殖
C.水中水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木耳是真菌,属于微生物。长时间不换水,鱼缸里的水变绿了,原因是微生物繁殖。故选B。
8.(2024六上·深圳期中)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理想环境是(  )
A.阴冷、潮湿 B.温暖、潮湿 C.高温、干燥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食物的变质发霉是微生物引起的,空气潮湿温暖时,正是各种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时机。故选B。
9.(2024六上·深圳期中)平平在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时,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是为了(  )
A.直观比较微生物的大小
B.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
C.把微生物挡到一边
【答案】B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吸走盖玻片边缘多余水分,能控制微生物运动。故选B。
10.(2024六上·深圳期中)安安取池塘里的水,倒入装有干草的烧杯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大量的霉点,这些霉点是由(  )结集而成的。
A.细胞 B.灰尘 C.微生物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安安取池塘里的水,倒入装有干草的烧杯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大量的霉点,这些霉点是由微生物结集而成的。故选C。
11.(2024六上·深圳期中)方形鱼缸和球形鱼缸里看上去差不多大小的金鱼,但实际上大小不一样,方形鱼缸里的鱼更大一些。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是透明的,并且中间是凸起的,所以叫凸透镜。它们都具有透明、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都具有放大功能。球形鱼缸具有放大的功能,方形鱼缸和球形鱼缸里看上去差不多大小的金鱼,但实际上大小不一样,方形鱼缸里的鱼更大一些。题目说法正确。
12.(2024六上·深圳期中)改变简易显微镜中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放大倍数和清晰度会有明显改变。(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用制作好的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很模糊,应该调整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类似于光学显微镜的调焦操作。用制作好的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很模糊,他应该调整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类似于光学显微镜的调焦操作。题目说法正确。
13.(2024六上·深圳期中)放大镜镜片的放大倍数与镜片中心的凸度有关,和镜片大小无关。(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凸度有关,与镜片大小无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越大。题目说法正确。
14.(2024六上·深圳期中)人类探究宇宙奥秘的航天航空事业与昆虫研究是两个各自独立的领域。(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探知世界。那时候,人能发现的最小的动物,就是一些很小的昆虫。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到了细菌、病毒、生物细胞等。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导致了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由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人类探究宇宙奥秘的航天航空事业与昆虫研究都需要观察微小事物,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领域。题目说法错误。
15.(2024六上·深圳期中)微生物一般情况下个体极其微小,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病毒一般情况下个体极其微小,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题目说法错误。
16.(2024六上·深圳期中)平平和安安对显微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光学显微镜主要有以下5个部分:
A.目镜,B.物镜,C.调节旋钮,D.载物台,E.反光镜。
(1)在括号中填上显微镜各结构名称的对应字母。
(2)下列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步骤中,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安放一对光一调焦一上片一观察
B.对光一安放一调焦一上片一观察
C.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
(3)右图是平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生物标本时的视野,若要使视野①转换成视野②,则应向   (选填“左下”或“右上”)方向移动标本才能实现,由此可以证明显微镜中看到的图像与真实物体方向   -(选填“相同”或“相反”)。
【答案】(1)A、C、B、D、E
(2)C
(3)右上;相反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是一手握住镜臂,另一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在平整的桌面上;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调节螺旋,将镜筒抬起,使物镜离载物台约2---3厘米。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调节螺旋,降低镜筒,使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调整螺旋,将镜筒慢慢提升到标本出现;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部分。故选C。
(3)显微镜所成的物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右图是平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生物标本时的视野,若要使视野①转换成视野②,则应向右上方向移动标本才能实现,由此可以证明显微镜中看到的图像与真实物体方向相反。
17.(2024六上·深圳期中)平平和安安通过资料了解到: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他用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片,发现木片上看上去像有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们命名为细胞。现在随着观察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平平和安安不仅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清晰的细胞结构,还可以看到多种不同的微生物的形态特点。
(1)画出光学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细胞。
(2)除洋葱表皮细胞外,安安还了解到神经细胞是人类体内最复杂的细胞,树突短而分枝多,下列图中,人体神经细胞是(  )。
A. B. C.
(3)下图是平平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三种微生物以及对应的名字,匹配错误的一组是(  )
A.草履虫
B.衣藻
C.变形虫
(4)平平、安安在对微生物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后进行了讨论,对微生物具有的特征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
A.都是单细胞生物 B.需要呼吸以及进食 C.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答案】(1)
(2)A
(3)C
(4)A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微生物
【解析】【分析】(1)根据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可知,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细胞里有较大的液泡,洋葱表皮细胞中的小黑点是细胞核。
(2)除洋葱表皮细胞外,安安还了解到神经细胞是人类体内最复杂的细胞,树突短而分枝多,下列图中,人体神经细胞是A选项。故选A。
(3)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A选项为草履虫,B选项为衣藻,C选项为钟形虫。故选C。
(4)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是需要呼吸的,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还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全部满足以上这些的称之为生物微生物也是生物,有细胞,有的是单细胞生物,有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有多细胞生物,需要呼吸以及进食,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故选A。
18.(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球内部由外到内的结构顺序是(  )。
A.地核一地幔一地壳 B.地壳地幔一地核 C.地幔一地壳一地核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球表面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是固体块状矿物,它们组成了地壳。故选B。
19.(2024六上·深圳期中)平平认真、仔细地观察了地球仪,但仍没有了解到的地球知识是(  )。
A.地球的海陆分布情况
B.地球的自转方向
C.地球绕轴转动
【答案】C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平平认真、仔细地观察了地球仪,能了解到地球的海陆分布情况、地球的自转方向,但仍没有了解到的地球知识是地球绕轴转动。故选C。
20.(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同(  )。
A.有昼夜交替现象
B.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C.地球是运动的,绕地轴自转
【答案】A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古代描述宇宙结构和运动的两种学说,地心说由托勒密提出,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不动,所有的天体都绕之运转。日心说由哥白尼提出,则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绕日运动。“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同有昼夜交替现象。故选A。
21.(2024六上·深圳期中)安安坐在转椅上,顺时针转动转椅,她看到周围景物的运动方向是(  )。
A.顺时针
B.逆时针
C.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
【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安安坐在转椅上,顺时针转动转椅,她看到周围景物的运动方向是逆时针。故选B,
22.(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迎来黎明的时间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自转与公转
【答案】A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因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运动,造成太阳东升西落,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 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 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越往东的时区越早迎来黎明。故选A。
23.(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  )。
A.正圆形
B.椭圆形
C.时而正圆,时而椭圆,但有规律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故选B。
24.(2024六上·深圳期中)下列动物中不属于夜行动物的是(  )。
A.萤火虫 B.蝴蝶 C.猫头鹰
【答案】B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如:蝴蝶、狗。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如:萤火虫、猫头鹰。故选B。
25.(2024六上·深圳期中)下列生物的自然现象不属于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是(  )。
A.郁金香的花瓣开合 B.候鸟的迁徙 C.北极狐的换毛
【答案】A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有一些植物会随着昼夜交替而变化。例如,郁金香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昙花和夜来香也会随昼夜交替而变化。生物活动也受季节变化影响,鸟类和兽类多在春季繁殖,兽类在春秋两季换毛,热带动物出现夏眠,寒带动物出现冬眠以及鸟类的迁徙等。故选A。
26.(2024六上·深圳期中)太阳、星辰等天体东升西落的自然现象与(  )有关。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自转和公转
【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故选A。
27.(2024六上·深圳期中)四季更替是地球上常见的天文现象,我国处于夏季时,太阳光直射在(  )。
A.赤道 B.南半球 C.北半球
【答案】C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并且地轴是倾斜的,方向和角度也不变,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四季更替是地球上常见的天文现象,我国处于夏季时,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故选C。
28.(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就是每天的白天和夜晚各以12小时的时间,循环不止。
【答案】错误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白昼时间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春分日,日期为3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等长;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白昼时间最长,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题目说法错误。
29.(2024六上·深圳期中)哥白尼以可靠的观测数据创立的“日心说”是完全正确的。
【答案】错误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太阳只是银河系的一个恒星系统,是在变化着的。题目说法错误。
30.(2024六上·深圳期中)北京任何时候都比乌鲁木齐先看到日出。
【答案】正确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因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运动,造成太阳东升西落,东边的地点最先见到日出。所以在北京、乌鲁木齐两座城市中,在同一天中,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位于我国东部的北京。题目说法正确。
31.(2024六上·深圳期中)我们对着地图或地球仪判断方位的标准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图;地球仪
【解析】【分析】我们对着地图或地球仪判断方位的标准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题目说法错误。
32.(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会有近日点和远日点,这是四季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错误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由于地球是球体,相同的阳光照射到不同地区时,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可能不同,太阳高度角大时,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气温就高;太阳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少,气温就低,所以也就造成了各个地区的温度和气候的不同。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题目说法错误。
34.(2024六上·深圳期中)圭表是我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定节气用的天文仪器。请同学们与平平、安安一起结合“圭表测量示意图”和北京天文馆列出的四季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表,回答以下问题。
北京地区日出日落时间和正午太阳仰角的变化表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正午太阳仰角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注:资料来源于北京天文馆)
(1)圭表由圭和表组成,有刻度的平面是   ,垂直立起来的柱子是   。
A.圭B.表
(2)每年正午时分,夏至日的表影   ,冬至日的表影   ,春分或秋分时的表影   。
A.最长B.最短C.适中
(3)以下对四季太阳高度与影长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太阳最高,影子最长
B.冬季太阳最低,影子最短
C.春、秋季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也适中
(4)平平和安安通过本题对四季的日影长短和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探究,得出了以下几个关于四季成因的猜测,你认为最有可能的是(  )。
A.太阳光到达地面的距离不同
B.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不同
C.太阳光照射地面的时间不同
【答案】(1)A;B
(2)B;A;C
(3)C
(4)B
【知识点】日影与方向
【解析】【分析】(1)圭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是用来判定季节的。圭表分为“圭"和“表”两部分,圭是有刻度的平面,置于南北方向;表是立在圭上面的一根柱子,垂直立于圭的南端,用来度量正午的日影长度。
(2)比较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夏至日太阳高度最高,因为太阳直射。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因为太阳斜射。此时同一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应当为夏至日是最短的,秋分日适中,冬至日最长。
(3)在我国冬至日太阳位置最低,影长最长,夏至日太阳位置最高,影长最短,春分、秋分影长适中。故选C。
(4)由于地球是球体,相同的阳光照射到不同地区时,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可能不同,太阳高度角大时,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气温就高;太阳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少,气温就低,所以也就造成了各个地区的温度和气候的不同。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故选B。
1 / 1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六上·深圳期中) 在放大镜下观察,平平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是(  )的。
A.相同 B.不相同 C.以上选项都有可能
2.(2024六上·深圳期中) 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眼睛应该(  )
A.左眼睁开,右眼闭 B.左眼闭,右眼睁开 C.两眼都睁开
3.(2024六上·深圳期中) 下列图中,自制的简易显微镜是(  )
A.
B.
C.
4.(2024六上·深圳期中)平平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同一个物体,其中图像大小和视野大小的关系是(  )
A.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大
B.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C.没有直接关系
5.(2024六上·深圳期中)下列表述属于放大镜镜片特点的是(  )
A.中央薄,边缘厚 B.中央薄,边缘薄 C.中央厚,边缘薄
6.(2024六上·深圳期中) 下列属于微生物的是(  )。
A.木耳 B.跳蚤 C.芝麻
7.(2024六上·深圳期中)长时间不换水,鱼缸里的水变绿了,原因是(  )
A.粪便没有及时清理
B.微生物繁殖
C.水中水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8.(2024六上·深圳期中)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理想环境是(  )
A.阴冷、潮湿 B.温暖、潮湿 C.高温、干燥
9.(2024六上·深圳期中)平平在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时,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是为了(  )
A.直观比较微生物的大小
B.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
C.把微生物挡到一边
10.(2024六上·深圳期中)安安取池塘里的水,倒入装有干草的烧杯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大量的霉点,这些霉点是由(  )结集而成的。
A.细胞 B.灰尘 C.微生物
11.(2024六上·深圳期中)方形鱼缸和球形鱼缸里看上去差不多大小的金鱼,但实际上大小不一样,方形鱼缸里的鱼更大一些。 (  )
12.(2024六上·深圳期中)改变简易显微镜中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放大倍数和清晰度会有明显改变。(  )
13.(2024六上·深圳期中)放大镜镜片的放大倍数与镜片中心的凸度有关,和镜片大小无关。(  )
14.(2024六上·深圳期中)人类探究宇宙奥秘的航天航空事业与昆虫研究是两个各自独立的领域。(  )
15.(2024六上·深圳期中)微生物一般情况下个体极其微小,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  )
16.(2024六上·深圳期中)平平和安安对显微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光学显微镜主要有以下5个部分:
A.目镜,B.物镜,C.调节旋钮,D.载物台,E.反光镜。
(1)在括号中填上显微镜各结构名称的对应字母。
(2)下列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步骤中,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安放一对光一调焦一上片一观察
B.对光一安放一调焦一上片一观察
C.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
(3)右图是平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生物标本时的视野,若要使视野①转换成视野②,则应向   (选填“左下”或“右上”)方向移动标本才能实现,由此可以证明显微镜中看到的图像与真实物体方向   -(选填“相同”或“相反”)。
17.(2024六上·深圳期中)平平和安安通过资料了解到: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他用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片,发现木片上看上去像有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们命名为细胞。现在随着观察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平平和安安不仅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清晰的细胞结构,还可以看到多种不同的微生物的形态特点。
(1)画出光学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细胞。
(2)除洋葱表皮细胞外,安安还了解到神经细胞是人类体内最复杂的细胞,树突短而分枝多,下列图中,人体神经细胞是(  )。
A. B. C.
(3)下图是平平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三种微生物以及对应的名字,匹配错误的一组是(  )
A.草履虫
B.衣藻
C.变形虫
(4)平平、安安在对微生物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后进行了讨论,对微生物具有的特征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
A.都是单细胞生物 B.需要呼吸以及进食 C.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18.(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球内部由外到内的结构顺序是(  )。
A.地核一地幔一地壳 B.地壳地幔一地核 C.地幔一地壳一地核
19.(2024六上·深圳期中)平平认真、仔细地观察了地球仪,但仍没有了解到的地球知识是(  )。
A.地球的海陆分布情况
B.地球的自转方向
C.地球绕轴转动
20.(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同(  )。
A.有昼夜交替现象
B.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C.地球是运动的,绕地轴自转
21.(2024六上·深圳期中)安安坐在转椅上,顺时针转动转椅,她看到周围景物的运动方向是(  )。
A.顺时针
B.逆时针
C.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
22.(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迎来黎明的时间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自转与公转
23.(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  )。
A.正圆形
B.椭圆形
C.时而正圆,时而椭圆,但有规律
24.(2024六上·深圳期中)下列动物中不属于夜行动物的是(  )。
A.萤火虫 B.蝴蝶 C.猫头鹰
25.(2024六上·深圳期中)下列生物的自然现象不属于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是(  )。
A.郁金香的花瓣开合 B.候鸟的迁徙 C.北极狐的换毛
26.(2024六上·深圳期中)太阳、星辰等天体东升西落的自然现象与(  )有关。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自转和公转
27.(2024六上·深圳期中)四季更替是地球上常见的天文现象,我国处于夏季时,太阳光直射在(  )。
A.赤道 B.南半球 C.北半球
28.(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就是每天的白天和夜晚各以12小时的时间,循环不止。
29.(2024六上·深圳期中)哥白尼以可靠的观测数据创立的“日心说”是完全正确的。
30.(2024六上·深圳期中)北京任何时候都比乌鲁木齐先看到日出。
31.(2024六上·深圳期中)我们对着地图或地球仪判断方位的标准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32.(2024六上·深圳期中)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会有近日点和远日点,这是四季变化的主要原因。
34.(2024六上·深圳期中)圭表是我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定节气用的天文仪器。请同学们与平平、安安一起结合“圭表测量示意图”和北京天文馆列出的四季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表,回答以下问题。
北京地区日出日落时间和正午太阳仰角的变化表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正午太阳仰角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注:资料来源于北京天文馆)
(1)圭表由圭和表组成,有刻度的平面是   ,垂直立起来的柱子是   。
A.圭B.表
(2)每年正午时分,夏至日的表影   ,冬至日的表影   ,春分或秋分时的表影   。
A.最长B.最短C.适中
(3)以下对四季太阳高度与影长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太阳最高,影子最长
B.冬季太阳最低,影子最短
C.春、秋季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也适中
(4)平平和安安通过本题对四季的日影长短和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探究,得出了以下几个关于四季成因的猜测,你认为最有可能的是(  )。
A.太阳光到达地面的距离不同
B.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不同
C.太阳光照射地面的时间不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昆虫的特点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用放大镜观察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应该用左眼看显微镜的目镜,观察物体,另一只眼睁开,画图记录,所以两眼都保持睁开,故选C。
3.【答案】A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故选A。
4.【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观察工具放大的物体图像越大,则视野范围越小。平平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同一个物体,其中图像大小和视野大小的关系是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故选B。
5.【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镜片透明、中间厚、边缘薄,能够放大物体图像,能够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细节,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有广泛应用。故选C。
6.【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木耳是真菌,属于微生物。故选A。
7.【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木耳是真菌,属于微生物。长时间不换水,鱼缸里的水变绿了,原因是微生物繁殖。故选B。
8.【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食物的变质发霉是微生物引起的,空气潮湿温暖时,正是各种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时机。故选B。
9.【答案】B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吸走盖玻片边缘多余水分,能控制微生物运动。故选B。
10.【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安安取池塘里的水,倒入装有干草的烧杯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大量的霉点,这些霉点是由微生物结集而成的。故选C。
11.【答案】正确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是透明的,并且中间是凸起的,所以叫凸透镜。它们都具有透明、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都具有放大功能。球形鱼缸具有放大的功能,方形鱼缸和球形鱼缸里看上去差不多大小的金鱼,但实际上大小不一样,方形鱼缸里的鱼更大一些。题目说法正确。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用制作好的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很模糊,应该调整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类似于光学显微镜的调焦操作。用制作好的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很模糊,他应该调整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类似于光学显微镜的调焦操作。题目说法正确。
13.【答案】正确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凸度有关,与镜片大小无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越大。题目说法正确。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解析】【分析】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探知世界。那时候,人能发现的最小的动物,就是一些很小的昆虫。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到了细菌、病毒、生物细胞等。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导致了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由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人类探究宇宙奥秘的航天航空事业与昆虫研究都需要观察微小事物,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领域。题目说法错误。
15.【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病毒一般情况下个体极其微小,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题目说法错误。
16.【答案】(1)A、C、B、D、E
(2)C
(3)右上;相反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是一手握住镜臂,另一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在平整的桌面上;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调节螺旋,将镜筒抬起,使物镜离载物台约2---3厘米。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调节螺旋,降低镜筒,使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调整螺旋,将镜筒慢慢提升到标本出现;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部分。故选C。
(3)显微镜所成的物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右图是平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生物标本时的视野,若要使视野①转换成视野②,则应向右上方向移动标本才能实现,由此可以证明显微镜中看到的图像与真实物体方向相反。
17.【答案】(1)
(2)A
(3)C
(4)A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微生物
【解析】【分析】(1)根据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可知,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细胞里有较大的液泡,洋葱表皮细胞中的小黑点是细胞核。
(2)除洋葱表皮细胞外,安安还了解到神经细胞是人类体内最复杂的细胞,树突短而分枝多,下列图中,人体神经细胞是A选项。故选A。
(3)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A选项为草履虫,B选项为衣藻,C选项为钟形虫。故选C。
(4)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是需要呼吸的,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还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全部满足以上这些的称之为生物微生物也是生物,有细胞,有的是单细胞生物,有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有多细胞生物,需要呼吸以及进食,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故选A。
18.【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球表面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是固体块状矿物,它们组成了地壳。故选B。
19.【答案】C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平平认真、仔细地观察了地球仪,能了解到地球的海陆分布情况、地球的自转方向,但仍没有了解到的地球知识是地球绕轴转动。故选C。
20.【答案】A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古代描述宇宙结构和运动的两种学说,地心说由托勒密提出,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不动,所有的天体都绕之运转。日心说由哥白尼提出,则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绕日运动。“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同有昼夜交替现象。故选A。
21.【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安安坐在转椅上,顺时针转动转椅,她看到周围景物的运动方向是逆时针。故选B,
22.【答案】A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因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运动,造成太阳东升西落,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 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 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越往东的时区越早迎来黎明。故选A。
23.【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故选B。
24.【答案】B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如:蝴蝶、狗。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如:萤火虫、猫头鹰。故选B。
25.【答案】A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有一些植物会随着昼夜交替而变化。例如,郁金香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昙花和夜来香也会随昼夜交替而变化。生物活动也受季节变化影响,鸟类和兽类多在春季繁殖,兽类在春秋两季换毛,热带动物出现夏眠,寒带动物出现冬眠以及鸟类的迁徙等。故选A。
26.【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故选A。
27.【答案】C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并且地轴是倾斜的,方向和角度也不变,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四季更替是地球上常见的天文现象,我国处于夏季时,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故选C。
28.【答案】错误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白昼时间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春分日,日期为3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等长;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白昼时间最长,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题目说法错误。
29.【答案】错误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太阳只是银河系的一个恒星系统,是在变化着的。题目说法错误。
30.【答案】正确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因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运动,造成太阳东升西落,东边的地点最先见到日出。所以在北京、乌鲁木齐两座城市中,在同一天中,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位于我国东部的北京。题目说法正确。
31.【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图;地球仪
【解析】【分析】我们对着地图或地球仪判断方位的标准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题目说法错误。
32.【答案】错误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由于地球是球体,相同的阳光照射到不同地区时,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可能不同,太阳高度角大时,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气温就高;太阳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少,气温就低,所以也就造成了各个地区的温度和气候的不同。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题目说法错误。
34.【答案】(1)A;B
(2)B;A;C
(3)C
(4)B
【知识点】日影与方向
【解析】【分析】(1)圭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是用来判定季节的。圭表分为“圭"和“表”两部分,圭是有刻度的平面,置于南北方向;表是立在圭上面的一根柱子,垂直立于圭的南端,用来度量正午的日影长度。
(2)比较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夏至日太阳高度最高,因为太阳直射。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因为太阳斜射。此时同一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应当为夏至日是最短的,秋分日适中,冬至日最长。
(3)在我国冬至日太阳位置最低,影长最长,夏至日太阳位置最高,影长最短,春分、秋分影长适中。故选C。
(4)由于地球是球体,相同的阳光照射到不同地区时,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可能不同,太阳高度角大时,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气温就高;太阳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少,气温就低,所以也就造成了各个地区的温度和气候的不同。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故选B。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