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课件(共27张PPT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课件(共27张PPT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2-07 22:2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1)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旧知,了解燃烧,感受燃烧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观念。
2.通过分组实验,从定性角度总结燃烧的条件;通过数字化仪器分析,从定量角度发现燃烧条件可控,学习应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思维,形成化学反应可控的科学探究与实践意识。
3.基于不同灭火的方法归纳,总结灭火原理;通过火场自救演练,提高从容应对火灾的能力,发展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化学素养。
学习任务一:生火有道——认识燃烧
燃烧 | 可燃物与 发生的一种 、 的剧烈的 反应。
氧气
发光
放热
氧化
观察思考:什么是燃烧
火之福
火之祸
学习任务二:控火有术——探究燃烧的条件
活动一:探究燃烧的条件--结合燃烧现象和定义提出假设
猜想与假设 ——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1. 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
3. 可能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2. 可能与氧气(或空气)有关
着火点
(使物质燃烧的最低温度,物质固有属性,一般不改变)
活动一:探究燃烧的条件--观看实验探究视频寻找燃烧条件
活动一:探究燃烧的条件--讨论总结燃烧的必要条件
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________;
可燃物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思考交流:1.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 。
2.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合理,上述实验过程采取了什么方法?
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控制变量法

可燃物
温度达到着火点
氧气
实验现象: .
.
.
实验结论:
.
活动二:燃烧条件的探究升级--O2浓度对燃烧的影响
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随时间的推移,氧气的含量逐渐减少,木条的燃烧和蜡烛的燃烧逐渐减弱直至熄灭。
微点拨:
一般氧气浓度低于14%~16%会停止燃烧,不同可燃物氧气的浓度有所不同.
11.7%
15.8%
活动三:探究燃烧的条件--完善燃烧的必要条件
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________;
可燃物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可燃物
温度达到着火点
充足的氧气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评价练习一
1. 关于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发光、放热的变化都可以叫做燃烧
B.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
C.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D.呼吸作用是燃烧现象
C
灯泡通电发光、放热不是燃烧个条件;
3Mg + N2 = Mg3N2 2Mg + CO2 = 2MgO + C
点燃
点燃
呼吸作用是一种缓慢氧化过程,燃烧属于剧烈氧化
(1)煽风点火
风助火威
(2)火上浇油、抱薪救火——增加________
(3)钻木取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填写下列与燃烧有关成语中的知识。
可燃物
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为燃烧提供_________________
充足的氧气(空气)
3.如图所示,铜片上有白磷A、红磷B,热水中有白磷C(提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A和B,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对比A和C,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 。
(4)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2、3、4所示,图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化学方程式是 ,这样改进的优点是 。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隔绝氧气
a中白磷燃烧,发出白烟,气球先变大后变瘪
4P + 5O2 = 2P2O5
点燃
防止污染空气
图1
图2
图3
图4
学习任务三:灭火有法——探究灭火方法
活动一:寻找熄灭蜡烛的方法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隔绝氧气
降低温度到
着火点以下
移走可燃物

活动二:总结归纳灭火的原理

可燃物
温度达到着火点
充足的氧气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移走可燃物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隔绝氧气
三个条件缺一即可
活动三 火场逃生常识视频资料学习
1.下列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B.煤气泄漏迅速打开排气扇
C.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D.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以控制火灾
B
评价练习二
原理是隔绝氧气,也可以倒入蔬菜降低温度
开关会产生电火花,会引起煤气燃烧爆炸
原理是隔绝氧气、降低温度
原理是移走可燃物
2.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
是 ( )
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②尽量贴近地面逃离,寻找安全出口 ③迅速转移到
阳台,用绳索下坠 ④跳楼 ⑤打湿床单,披在身上 ⑥携带贵重物品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D
3.辨析下列问题,加深灭火的认识。
(1)为什么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一扇就灭?
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蜡烛火焰,虽然增加了空气的流通,
但却降低了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
空气的流通
增加了
(2)室内起火,打开门窗,让有毒的烟尘扩散到室外?
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请同学们谈一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感悟!
1. (2017 枣庄·中考真题)庆国庆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然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升高
C.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D
作业检测
2. (2024 湖南·中考真题)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
旺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
B
A.风箱拉动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
B.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
C.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D.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增加氧气量,氧气不是可燃物
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
着火点一般不变
3.某兴趣小组利用图一装置探究浓度、温度等条件对物质燃烧的影响,进行了以下操作。
步骤一:点燃蜡烛后伸入广口瓶,立即塞紧橡皮塞,观察到蜡烛在瓶内燃烧,白磷不燃烧。
步骤二:待蜡烛自动熄灭且装置冷却后,在t1时刻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广口瓶,铝盒中的白磷开始燃烧。
实验过程中利用浓度传感器测得广口瓶内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二所示。
①结合燃烧条件,解释生石灰的作用:________。
②图二中0~t1时间内,曲线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本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填序号)。
A.只要有O2,可燃物一定能燃烧
B.利用蜡烛燃烧可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C.蜡烛燃烧需要O2的最低浓度高于白磷燃烧需要O2的最低浓度
D.白磷燃烧结束后,广口瓶中没有氧气存在
C
蜡烛燃烧消耗氧气
引燃白磷
如同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学习也需要目标、努力和坚持。而灭火的原理启示我们,面对困难要像扑灭火焰一样果断勇敢,不断在学习之路上开拓前行。
结束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