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4节 能量的获得同步练习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第4节能量的获得)制作面包和酿酒时,分别利用了酵母菌发酵产生的( )。
A.二氧化碳和水 B.二氧化碳和葡萄糖
C.氧和酒精 D.二氧化碳和酒精
【答案】D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酵母菌在有氧的环境中可产生二氧化碳,在无氧的环境中可产生酒精。
【解答】制面包和馒头时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酵母菌则需要在无氧环境下才能发酵产生酒精,在有氧的环境下则只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ABC不符合题意,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第4节能量的获得)下列食 品的制作过程中,用到发酵技术的是( ) 。
A.可乐 B.酸奶 C.豆浆 D.果汁
【答案】B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许多食品的制作都要利用细菌和真菌, 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解答】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应用十分广泛,制作香醋用到到醋酸杆菌,制作酸奶、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作酱要用到多种霉菌,制作面包、酒用到酵母菌。制面包或馒头时要用到酵母菌。ACD选项与题意不符,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3.(第4节能量的获得)生物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是( )
A.肺 B.细胞 C.胸腔 D.鼻
【答案】B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主要部位是所有活的细胞,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
【解答】 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释放的能量供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利用。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只要是活的细胞都需要能量,就都要进行呼吸作用。ACD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4.(2020九上·椒江月考)如图是酵母菌呼吸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酵母菌在条件Y下进行的呼吸可进行酿酒
B.酵母菌在条件X下进行的呼吸被称为发酵
C.物质a是水,物质b是二氧化碳
D.等量葡萄糖在条件X下比在条件Y下产生的能量多
【答案】B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产生的物质相关知识。
【解答】A、利用酵母菌在条件X(无氧)下进行的呼吸可进行酿酒,A不符合题意;
B、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酵母菌发酵时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即酵母菌在条件X(无氧)下进行的呼吸被称为发酵,B符合题意;
C、在有氧存在时,葡萄糖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因此物质a是二氧化碳,物质b是水,C不符合题意;
D、与有氧呼吸相比较,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呼吸时,其产物所不同的是有酒精的产生,其释放的能量也较少,因此等量葡萄糖在条件X(无氧)下比在条件Y(有氧)下产生的能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2022九上·平湖期末)冬天,青蛙进入冬眠,其体内酶的活性与耗氧量与冬眠前相比,变化是( )
A.酶活性减弱,耗氧量减少 B.酶活性减弱,耗氧量增加
C.酶活性增强,耗氧量增加 D.酶活性增强,耗氧量减少
【答案】A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表达式: 葡萄糖+氧气+(水)=(酶)=二氧化碳+水+能量;无氧呼吸的表达式:葡萄糖=(酶)=乙醇+二氧化碳;
【解答】 生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酶的参与,温度越低,酶的活性也相应的降低,呼吸作用减弱,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所以青蛙进入冬眠状态时,其酶活性减弱,耗氧量减少;
故答案为:A.
6.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流程图中正确的是( )。
A.外界空气进人人体肺部: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食物通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
C.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D.人体肺循环的过程:左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右心房
【答案】A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细胞呼吸;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体循环:是从左心室把血打到主动脉开始,主动脉再把血液输送到各个脏器和组织,这是通过分支动脉来达到效果的。在组织内分支动脉又分成小的血管,最后分成毛细血管网,再往后就是静脉系统,静脉再汇成大一些的静脉,最后静脉系统汇总到上下腔静脉系统,最终回流到右心房;肺循环:右心房的血液通过三尖瓣到右心室,右心室把血打到肺动脉,进入肺动脉就进入了肺循环。在肺循环中肺动脉经过逐级分支到了毛细血管网,在毛细血管网内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交换完成后,肺静脉的网就会逐渐汇合成四个肺静脉,然后进入左心房,这四个肺静脉口进入左心房的过程就是肺循环
【解答】A. 外界空气进人人体肺部: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A正确;
B.食物通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B错误;
C. 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C错误;
D. 人体肺循环的过程: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D错误;
故答案为:A
7.制作泡菜时,必须把泡菜坛子口密封,其主要作用是( )。
A.防止水分蒸发 B.防止细菌进入
C.防止氧气进入 D.防止乳酸挥发
【答案】C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C6H O (酶)→2C H OH(酒精)+2CO +少量能量,大多数植物呼吸。C H O (酶)→2C H O (乳酸)+少量能量(酶在箭头上),动物呼吸。
【解答】 制作泡菜时,必须把泡菜坛子口密封,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氧气进入,让其进行无氧呼吸,进行发酵;
故答案为:C.
8.(2023九上·拱墅期末)下列有关人体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将体内多余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脂肪储存,属于异化作用
B.按异化作用方式不同,可将生物的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
C.细胞的呼吸作用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的根本原因
D.人和酵母菌的代谢类型相同,都是异养需氧型
【答案】C
【知识点】血液循环;细胞呼吸;代谢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 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就是指生物将从外界获取到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相应的能量的变化过程,可以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 异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代谢,就是指生物江自身的部分营养物质通过分解释放出能量,再将分解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可以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
【解答】A. 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就是指生物将从外界获取到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相应的能量的变化过程。人将体内多余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脂肪储存,属于同化作用,A错误;
B. 按同化作用方式不同,可将生物的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 异化作用也分为两种类型:需氧型和厌氧型。B错误;
C.细胞的呼吸作用利用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所以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的根本原因,C正确;
D. 人和酵母菌都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属于异养型,但其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无氧呼吸,属于兼性厌氧性,D错误;
故答案为:C.
9.(2023九上·拱墅期末)“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科学观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肠壁上有丰富的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液,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C.心脏四腔中壁最厚的是右心室,这与它输送血液距离较远的功能相适应
D.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这有利于肾小管的滤过作用
【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生物的呼吸器官;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生物对生存适应的体现;
【解答】A. 小肠壁上有丰富的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液,增加了消化营养物质的表面积,A错误;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
C. 心脏四腔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左心室的收缩将血液压向全身,这与它输送血液距离较远的功能相适应,C错误;
D.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这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10.(2023九上·嘉兴期末)同学们在长跑测试后会感到全身肌肉酸痛,对此现象的解释:剧烈运动时,①氧供应不足,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细胞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②能量消耗增加,心跳加速,血流量增加,体内呼吸作用加强;③乳酸刺激肌肉,大脑产生酸痛的感觉,其合理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答案】C
【知识点】细胞呼吸;生物的呼吸器官
【解析】【分析】 人在消耗能量,比如大量运动时身体提供能量是靠代谢葡萄糖,这时需要有充足的氧气与葡萄糖结合来释放能量。如果到达一定的程度,像运动心肺功能时通过检测,到了一定程度,氧气不够就出现了无氧阈的状态。代谢过程中就不能完全形成水和二氧化碳,而是生成一部分乳酸,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可能就是在无氧阈的分界线。
【解答】正确的顺序是 ②能量消耗增加,心跳加速,血流量增加,体内呼吸作用加强 ; ①氧供应不足,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细胞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③乳酸刺激肌肉,大脑产生酸痛的感觉;
故答案为:C.
11.(2022九上·浙江月考)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一种尖端医疗技术被媒体反复提起,那就是人工心肺机 (ECMO)它主要由“电动泵”、“氧合器”、“热交换器”三部分构成。如图为人工心肺机救治病人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甲为“电动泵”,推动血液循环,相当于人的心脏
B.图中乙为“氧合器”,相当于人的肺,对血液供氧,完成血液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C.图中的血管A和血管B是患者连接人工心肺机的两条血管,则所流血液颜色鲜红、氧含量较高的是“血管A”
D.图中丙为“热交换器”用于提供热量,调节体温。人体维持体温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中发生的呼吸作用
【答案】C
【知识点】血液循环;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含氧量少的血液为静脉血,为暗红色;含氧量多的血液为动脉血,为鲜红色;
【解答】A. 图中甲为“电动泵”,推动血液循环,相当于人的心脏 ,正确;
B. 图中乙为“氧合器”,相当于人的肺,对血液供氧,完成血液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正确;
C.图中的血管A和血管B是患者连接人工心肺机的两条血管,则所流血液颜色鲜红、氧含量较高的是“血管B”,C错误;
D. :图中丙为“热交换器”用于提供热量,调节体温。人体维持体温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中发生的呼吸作用 ,正确;
故答案为:C.
12.(2022九上·平阳月考)如图甲和乙所示,小乐用两种方式进行酵母菌发酵葡萄汁制作葡萄酒。图甲装置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图乙装置中不含氧气;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测得一段时间内图甲和乙装置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
B.图甲装置中的氧气含量减少
C.图乙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图丙中的曲线②表示图乙装置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D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根据细菌或真菌是否可以自己制造有机物,将其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酿酒时先保留少部分的氧气,让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进行大量繁殖,然后在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解答】A. 酵母菌在自身不会制造有机物,是靠从别的物体上获取营养物质,所以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 ,正确;
B. 因为酵母菌会进行有氧呼吸进行大规模繁殖,所以氧气会减少,正确;
C. 植物的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增加,正确;
D.图丙中的曲线①表示图乙装置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乙中一开始就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放出二氧化碳气体。D错误;
故答案为:D.
13.(2022九上·定海期末)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科学思想,以下结构与功能表述不相符的是( )
选项 结构 功能
A 鸟的肺结构致密并与特殊的气囊相通 为鸟类的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
B 心脏的心肌发达 为血液运输提供动力
C 大静脉管腔内有静脉瓣 防止血液倒流
D 小肠壁上有丰富的肠腺 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心脏和血管;生物的呼吸器官
【解析】【分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每一种生物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解答】A:鸟类用肺呼吸,气囊储存气体,不能进行气体交换,辅助进行双重呼吸,可以为鸟类的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故A说法正确。
B:心脏的心肌发达为血液运输提供动力,故B说法正确。
C:四肢的大静脉的内表面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而小静脉内没有静脉瓣,故C说法正确。
D: 小肠壁上有丰富的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液,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无关,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4.(2022九上·婺城期末)与有氧呼吸相比, 生物的无氧呼吸特点是( )
A.不需要酶的参与 B.一定产生乳酸
C.没有二氧化碳生成 D.产生能量较少
【答案】D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细胞有氧呼吸在酶的作用下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和大量的能量;动物的无氧呼吸在酶的作用下产生乳酸和少量能量;植物无氧呼吸在酶的作用下产生了二氧化碳和酒精和少量能量;
【解答】A.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需要没得参与,A错误;
B.动物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植物的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没有乳酸,所以B错误;
C.如果是植物的无氧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所以C错误;
D.无氧呼吸中物质没有进行完全的分解,所以释放的能量比有氧呼吸少,正确;
故答案为:D.
15.(2022九上·富阳期末)如图是酵母菌呼吸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条件Y是指无氧环境
B.物质a是二氧化碳,物质b是水
C.利用酵母菌在条件X下进行的呼吸可制作面包
D.等量葡萄糖在条件X下比在条件Y下产生的能量多
【答案】B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 酵母菌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和少量能量;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和大量能量;
【解答】A. 条件Y是指有氧环境,A错误;
B.物质a是二氧化碳,物质b是水;
C.利用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呼吸可制作面包,C错误;
D.等量葡萄糖在条件Y下比在条件X下产生的能量多,D错误;
故答案为:B.
16.(2020九上·杭州期末)如图甲和乙所示,小乐用两种方式进行酵母菌发酵葡萄汁制作葡萄酒。图甲装置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图乙装置中不含氧气;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测得一段时间内图甲和乙装置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如图丙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
B.图甲装置中的氧气含量减少
C.图乙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图丙中的曲线②表示图乙装置中的酒精含量变化趋势
【答案】D
【知识点】细胞呼吸;代谢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本题采用对照实验对比酵母菌发酵葡萄汁在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不同情况,解答时从酵母菌的营养方式和氧气供应状况对酒精发酵结果影响切入。
【解答】A、酵母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大液泡,没有叶绿体.因此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营养方式是异养腐生,A不符合题意;
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真菌,有氧呼吸时繁殖,因此甲装置中的氧气含量减少,B不符合题意;
C、酵母菌无氧呼吸时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图乙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
D、酵母菌有氧呼吸不能产生酒精,因此甲装置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会被有氧呼吸消耗,所以氧气含量是逐渐减少至没有,氧气消耗完后,进行无氧呼吸的酒精的积累,酒精含量开始增加,乙装置中没有氧气,所以酒精增加先于甲装置,图丙中的曲线①表示图乙装置中的酒精含量变化趋势,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17.(2023九上·义乌月考)某研究小组准备探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设计实验方案如下:关闭活栓后根据U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碳酸氢钠饱和溶液不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1)若观察到甲组右管液面上升,可判断微生物有氧呼吸时 (填“氧气的消耗量”或“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2)若观察到甲、乙两组实验中右管液面都不变,该微生物可能是 (填“酵母菌”或“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1)氧气的消耗量
(2)乳酸菌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不消耗氧气,甲组实验右管液面不变, 乙组实验右管液面下降。
【解答】(1)有氧呼吸消耗装置中的氧气,氧气的减少使左右液面产生高度差,所以若观察到甲组右管液面上升,可判断微生物有氧呼吸时氧气的消耗量;
(2)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无气体产生,也没有消耗氧气,所以甲、乙两组实验中右管液面都不变。
18.(2023九上·舟山开学考)巴斯德社团的同学对葡萄酒酿造有浓厚兴趣,他们到青云酒庄进行项目实践学习后,尝试酿造葡萄酒。
(1)榨汁装瓶:同学们将清洗干净的葡萄榨汁装瓶。新鲜葡萄果皮表面附有大量的酵母菌,可以自然发酵。玻璃瓶需提前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
(2)通气培养:用几层纱布封住瓶口放置一段时间,让酵母菌在有氧气的情况下快速繁殖。酵母菌利用葡萄汁中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其营养方式是 ;
(3)密封发酵:将装置封口放在温暖的地方,每12小时拧松瓶盖一次,以此排出葡萄汁发酵过程中产生的 气体。
【答案】(1)防止杂菌混入干扰
(2)异养
(3)二氧化碳
【知识点】细胞呼吸;代谢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 自养:像绿色植物那样,利用自己制造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或特指能利用二氧化碳或碳酸盐作为碳的唯一来源,能用简单的无机氮代谢合成。异养: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利用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1)新鲜葡萄果皮表面附有大量的酵母菌,可以放入玻璃瓶中自然发酵。所以玻璃瓶需提前高温处理的目的是杀死玻璃瓶中的微生物,防止杂菌混入,干扰酵母菌的发酵;
(2) 异养: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酵母菌利用葡萄汁中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其营养方式是异养;
(3)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利用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每12小时拧松瓶盖一次,以此排出葡萄汁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故答案为:(1) 防止杂菌混入干扰 (2) 异养(3)二氧化碳
19.(2023九上·嘉兴期末)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请解释下列现象。
(1)元素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缺少某种元素,人就会生病。例如,老年人骨质疏松是由于缺少 元素。
(2)“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 和食盐外观十分相似,若误把它当作食盐放入食物,会造成严重的中毒事故。亚硝酸钠中有毒的离子是 。
(3)医院放射科检查食道、胃等部位时,常会服用“钡餐”(BaSO4),Ba2+有毒,而服用钡餐却不会中毒,是因为 。
(4)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在适应陆地生活的同时, 肺的结构里出现了肺泡,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 。
【答案】(1)Ca 或钙元素
(2)NO2-或亚硝酸根离子
(3)硫酸钡难溶于水和酸
(4)气体交换的面积
【知识点】血液循环;生物的呼吸器官;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硫酸钡和硝酸银是两种难溶于水和酸的盐;亚硝酸钠是有钠离子和亚硝酸根例子构成的物质,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亚硝酸根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和为0;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氧气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排出体外;
【解答】(1) 老年人骨质疏松是由于缺少钙元素。
(2)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亚硝酸根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亚硝酸钠中有毒的离子是NO2-或亚硝酸根离子;
(3)常会服用“钡餐”(BaSO4),Ba2+有毒,而服用钡餐却不会中毒,是因为硫酸钡难溶于水和酸;
(4)肺泡主要的作用时用以进行气体的交换,肺的结构里出现了肺泡,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
故答案为:(1) Ca 或钙元素 (2) NO2-或亚硝酸根离子 (3) 硫酸钡难溶于水和酸 (4) 气体交换的面积 ;
20.(2022九上·金华月考) 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三位航天员为了对抗失重对身体造成的影响,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常见的器械有弹力带和太空自行车,他们运动过后也会感觉到肌肉酸胀,是因为肌肉细胞内发生了 (填“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该过程属于 (填“同化作用”或 “异化作用”)。
【答案】无氧呼吸;异化作用
【知识点】细胞呼吸;代谢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人体细胞的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所以会肌肉酸痛;同化作用是外界的物质合成自身物质的过程;异化作用是自身物质分解的过程。
【解答】 他们运动过后也会感觉到肌肉酸胀,是因为肌肉细胞内发生了无氧呼吸 。 该过程属于 异化作用;
故答案为:(1) 无氧呼吸 (2) 无氧呼吸
21.(2021九上·嘉兴期末)近年来骑行成为越来越多人锻炼身体的一种时尚,这种积极的户外健身方式,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请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骑行运动需要氧气。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红细胞内的 相结合,被运输到各组织细胞。
(2)骑行运动需要能量。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其内表面有皱襞和小 肠绒毛,大大增加了与食物的接触面积,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体现了 的生物学观点。
(3)如果骑自行车运动过量,大部分人有肌肉酸痛的现象,请解释原因: 。
【答案】(1)血红蛋白
(2)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运动过量,肌肉细胞耗氧量增加,导致人体供氧不足,肌肉细胞被迫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积累在肌肉,造成肌肉酸痛的现象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血液;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血液中的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功能,氧气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从生物学的观点上有结构与功能相适的说法;人体细胞供氧不足的情况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出能量。
【解答】 (1) 骑行运动需要氧气。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相结合,被运输到各组织细胞。
(2) 骑行运动需要能量。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其内表面有皱襞和小 肠绒毛,大大增加了与食物的接触面积,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如果骑自行车运动过量,大部分人有肌肉酸痛的现象,请解释原因:运动过量,肌肉细胞耗氧量增加,导致人体供氧不足,肌肉细胞被迫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积累在肌肉,造成肌肉酸痛的现象。
故答案为:(1) 血红蛋白 (2)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 运动过量,肌肉细胞耗氧量增加,导致人体供氧不足,肌肉细胞被迫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积累在肌肉,造成肌肉酸痛的现象;
22.(2020九上·余杭期末)某同学利用图中的装置进行酵母菌无氧呼吸实验,步骤为:
①取10%葡萄糖溶液30mL注入锥形瓿中,置于35℃水浴中预热;
②取干酵母3g,放入温水中化开后,倒入锥形瓶中,充分振荡摇匀;
③迅速向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用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密封瓶口,使玻璃导管伸入右面试管的溶液底部;
④几分种后,观察实验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液体石蜡密封液面的目的是 ;锥形瓶中加入葡萄糖溶液的目的是 ;
(2)试管中有气泡出现,石灰水 ;打开瓶塞,可以闻到 (填某种物质)的气味。
【答案】(1)为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为酵母菌提供呼吸作用的原料(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变浑浊;酒精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装置是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实验装置,其中酵母菌培养液中液体后蜡的作用为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澄清石灰水,目的是检测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1)用液体石蜡密封液面的目的是为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让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三角瓶中加入葡萄糖溶液的目的是为酵母菌提供呼吸作用的原料。
(2)试管中有气泡出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酵母菌无氧呼吸能产生二氧化碳;打开瓶塞,可以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酵母菌无氧呼吸能产生酒精;
故答案为:(1)为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为酵母菌提供呼吸作用的原料(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变浑浊;酒精
23. 如图表示环境中氧的浓度对植物细胞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
(1) A 点表示植物组织释放CO2较多,这些CO2是 的产物。
(2) 由A 到B,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其原因是 。
(3) 由B到C,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4)为了有利于贮藏蔬菜或水果,贮藏室内的氧气应调节到图中的哪一点所对应的浓度 。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是 。
【答案】(1)无氧呼吸
(2)氧气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
(3)氧气充足时有氧呼吸加强,CO2 释放量增多
(4)B点;此时有氧呼吸已明显减弱,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水果和蔬菜组织内糖类等有机物分解得最慢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在一定范围内,呼吸作用的速率随氧气浓度升高而减弱,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再增大氧气浓度,呼吸作用速率又加快。结合题干中的曲线图进行解答。
【解答】 (1)图中A点氧气的浓度为0,植物能进行无氧呼吸,释放出二氧化碳。
(2)由A到B,氧气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所以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
(3)由B到C,随着氧气的增加,植物的有氧呼吸加强,CO2释放量增多,所以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
(4)贮藏室内的氧气浓度在B点的时候,这时有氧呼吸已明显降低,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水果和蔬菜组织内糖类等有机物分解得最慢,有利于贮藏蔬菜或水果。
阅卷人 三、实验探究题
得分
24.(2024九上·余杭期末)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可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小科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试剂验证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操作如下:
①将装置A置于35℃恒温水浴锅中。
②打开止水夹K均匀地通入氮气,待装置中的空气排净后,关闭止水夹K,再将带有1g酵母菌颗粒的铂丝伸入装置A的10%葡萄糖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1)将装置A置于35℃恒温水浴锅中目的是 。
(2)实验前为什么要先通入氮气 答: 。
(3)酵母菌的无氧呼吸的文字表达式: 。
【答案】(1)使酵母菌的活性强
(2)赶走氧气,防止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3)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需要酶,酶具有高效性,但发挥高效性需要适当的温度或者PH等条件。
【解答】(1) 将装置A置于35℃恒温水浴锅,这样酵母菌的活性强,酵母菌体内各种酶活性高,酵母菌更容易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2) 氮气 可以排出转置中的空气,空气中含有氧气,防止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3) 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可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文字表达式为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
25.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经验,用酵母发过的面粉制作的食品特别松软香甜。学习了发酵技术以后,不妨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下发糕。发糕松软多孔,美味可口,人人都爱吃,做起来其实并不难。
Ⅰ材料用具:面粉、市售鲜酵母、糖少许、温开水、面盆、大碗、蒸锅。
Ⅱ制作方法:①洗净双手和所需要的器具;②在碗内用少量温水将酵母化开;③在面盆内将面粉和适量糖拌匀,加入酵母液,并用手揉。边揉边加水,直至揉成干湿适当的面团;④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4~5小时;⑤将发好的面团放在蒸锅内隔水蒸30分钟;⑥将蒸熟的发糕取出,待冷却后切成小块即可食用。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酵母化开时用温开水而不用热开水的原因是 。
(2)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是因为 。
(3)蒸熟的发糕松软多孔,是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 气体遇热膨胀造成的。
(4)某同学将和好的面团放到一个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进行发酵,结果蒸出的发糕有些酒味,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1)保持酵母菌的活性,如果水温过高会使其活性降低或失活
(2)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
(3)二氧化碳
(4)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 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单细胞微生物,能将糖发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分布于整个自然界,是一种典型的异养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够存活,是一种天然发酵剂。
【解答】(1)将酵母化开时用温开水而不用热开水的原因是保持酵母菌的活性,如果水温过高会使其活性降低或失活;
(2)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是因为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
(3)蒸熟的发糕松软多孔,是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遇热膨胀造成的。
(4)某同学将和好的面团放到一个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进行发酵,结果蒸出的发糕有些酒味,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
故答案为:(1) 保持酵母菌的活性,如果水温过高会使其活性降低或失活 (2) 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 (3) 二氧化碳 (4) 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
26.(2023九上·上城期末)酿酒用的酵母菌在有氧情况下能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的同时在同温同压下能产生等体积二氧化碳。而在无氧情况下能进行无氧呼吸。科学兴趣小组运用如图实验装置验证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类型。实验开始时,关闭活塞,观察甲、乙两个装置中着色液位置的变化,实验环境温度恒定5℃,实验数据记录如表,请分析回答:
实验时间t/h 0 1 2 3 4 5 6 7 8
甲中着色液移动距离x/mm 0 10 20 25 30 33 35 35 35
乙中着色液移动距离y/mm 0 0 0 2 6 12 15 20 30
(1)图乙中液体A应是 ;
(2)实验中,图甲中的着色液会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对比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甲、乙两种装置均可验证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类型。
【答案】(1)蒸馏水5mL
(2)左
(3)甲图中的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后无氧呼吸,乙中先进行无氧呼吸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解答】(1)乙组做对照作用,所以图乙中液体A应该是蒸馏水5mLL;
(2)图甲中,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后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被氢氧化钠吸收了,所以容器中气压变小,着色液向左移动;
(3)装置甲的有色液滴的移动速度是先快后慢,说明是先有氧呼吸后无氧呼吸,且有氧呼吸越来越弱;乙也是先进行有氧呼吸后进行无氧呼吸;装置2有色液滴在前2个小时没有移动过,说明酵母菌在进行无氧呼吸,因为无氧呼吸是非常缓慢的,且装置内没有吸收二氧化碳的NaOH溶液, 因此液滴会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1) 蒸馏水5mL (2)左(3)甲图中的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后无氧呼吸,乙中先进行无氧呼吸
27.(2023九上·丽水期末)小涛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酵母菌无氧呼吸实验,其步骤如下:
①连接实验装置,______;
②取10%葡萄糖溶液30毫升注入锥形瓶中,置于35℃水浴中;
③取干酵母3克,放入温水中化开后,倒入锥形瓶中,充分振荡摇匀;
④迅速向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态石蜡,用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密封瓶口,使玻璃导管伸入试管的液面以下;
⑤几分钟后观察实验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步骤①补充完整 ;
(2)在“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态石蜡”的目的是 ;
(3)小涛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试管中有气泡和白色沉淀出现;打开瓶塞,可以闻到酒精的气味。根据该实验现象写出酵母菌无氧呼吸的表达式 。
【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为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
(3)葡萄糖酶 酒精+二氧化碳+能量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通常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动物体中的无氧呼吸是一种发酵过程,酵母菌通过这种方式将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并释放出能量。
【解答】(1)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实验,所以步骤①中连接实验装置,检查气体的气密性;
(2)在“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态石蜡”的目的是放出外界的空气进去,为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 ;
(3) 酵母菌无氧呼吸的表达式:葡萄糖酶 酒精+二氧化碳+能量 ;
故答案为:(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为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3 )葡萄糖酶 酒精+二氧化碳+能量
28.(2022九上·吴兴期末)小科在学习了发酵的知识后,对自制酸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打算自行探索一下制作酸奶的方法,他用煮沸过的三个相同玻璃瓶,按甲、乙、丙三组进行了实验设计。请据图分析:
(1)本实验中存在的变量是 。
(2)三组实验中玻璃瓶,在相应温度条件下放置6—8小时,哪一组最有可能制成酸奶,并说明理由 。
(3)图中煮沸的目的是 。
【答案】(1)温度、氧气
(2)丙,因为乳酸菌发酵需要无氧环境且适宜的温度
(3)防止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的干扰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乳酸菌是厌氧菌,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存,有氧时,其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因此制作酸奶时,所用坛子必须密封,目的是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防止其氧气进入抑制乳酸菌发酵。
【解答】(1)此实验设计中一共两组对照实验,分析表格中的内容可知,丙和乙除了温度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是一组对照试验,变量是温度;甲和丙的变量是氧气。故本实验中存在的变量是温度、氧气。
(2)乳酸菌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无氧环境,甲瓶为有氧环境,不是乳酸菌生活最佳条件,乙瓶温度不适宜,所以甲和乙都不成功。丙组最有可能制成酸奶。
(3)图中煮沸的目的是防止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的干扰。
阅卷人 四、解答题
得分
29.(2024九上·平湖期末)慢跑运动已逐渐成为一种健康生活的方式。为了监测人体在慢跑过程中某些生理变化,佩戴运动手表可以获得丰富的运动数据。如图所示为某人完成一次慢跑5公里,通过运动手表所获得的某些运动数据。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本次慢跑过程中,佩戴在手腕上运动手表能测出人的心率,是因为人的心率与 相等。
(2)在“无氧耐力”的9分钟内,人体肌肉细胞进行 ,产生较多的乳酸。
(3)燃脂是指消耗人体内的脂肪,燃脂属于代谢中的 作用。
(4)请根据图中心率变化曲线图,尝试解释前⒉分钟的慢跑过程中,人的心率迅速变化的原因: 。
【答案】(1)脉搏
(2)无氧呼吸
(3)异化
(4)人体从安静到运动时,人体所需能量迅速增加,需要通过加快呼吸作用产生更多能量,增加心率可以使血液在相同时间内运输更多的氧气供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点】血液循环;细胞呼吸;代谢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尚未彻底氧化的产物。
【解答】(1)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一般为60~100次/分,可因年龄、性别或其他生理因素产生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心率越快,老年人心跳比年轻人慢, 脉搏是心脏收缩时,泵出血液所引起的动脉跳动。脉搏数同心脏的跳动次数一样。
(2)因为是“无氧耐力”,所以进行无氧呼吸,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3)分解自身物质,释放能量过程属于异化作用;
(4) 人体所需能量迅速增加, 无氧呼吸无法提供大量能量,只有通过有氧呼吸才能产生大量能量,所以增加心率可以使血液在相同时间内运输更多的氧气供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30.(2023九上·上城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使用的高科技场馆设施环保又节能,如:部分场馆采地暖供热;如:氢能大巴首次上岗服务。开幕式上中国式浪漫惊艳世界,如:冰立方雪花台是通过LED灯组合而形成的造型。中国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激励世人。
(1)地暖工作时水从热源吸热后,顺着管路流动,将热传至室内各个房间。地暖利用了水的性质,与下列 (填序号)选项相同;
A.用水洗去衣服上的脏东西
B.将水用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
C.用水扑灭大火
D.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
(2)氢能大巴在某次服务中消耗了2 kg的氢气,氢气的热值是1.4×108J/kg,则氢气释放的热量为 J (已知Q热量=mq热量) ;
(3)冰立方雪花台中的LED灯的电功率仅为同等亮度白炽灯的1/10,请从能量转化效率的角度分析,使用LED灯照明比使用白炽灯更节能是因为 ;
(4)运动员剧烈运动之后往往大汗淋漓,为保持体内的物质平衡,他们需饮用特制的运动饮料来补充 和维生素;
(5)运动员比赛过后会感觉到肌肉酸胀,可能是因为肌肉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了无氧呼吸,表达式;葡萄糖乳酸+能量(少量),其中产生的 堆积所致。
【答案】(1)B/BC
(2)2.8×108
(3)发热少、电能转化成光能的效率更高(合理即可)
(4)无机盐(或水)
(5)乳酸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细胞呼吸;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热量的计算
【解析】【分析】Q=mq;运动过后大量出汗,机体为了维持水盐平衡,需要补充无机盐和水分和维生素等物质;能量的转化中,当能量的转换率越高,那么效率也就越高;
【解答】(1)地暖主要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所以B将水用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符合要求;
(2)氢气释放的热量:Q=mq=2kg ×1.4×108J/kg =2.8×108J
(3)因为LED灯发热少、电能转化成光能的效率更高 ;
(4)运动员剧烈运动之后往往大汗淋漓,为保持体内的物质平衡,他们需饮用特制的运动饮料来补充无机盐和水和维生素;
(5) 运动员比赛过后会感觉到肌肉酸胀,是因为其中产生的乳酸堆积所致。
故答案为:(1) B/BC (2) 2.8×108 (3) 发热少、电能转化成光能的效率更高 (4)无机盐或水(5)乳酸
31.(2022九上·椒江期末)新冠疫情期间, ECMO(体外肺膜氧合)技术的使用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
技术的原理是将人体上、下腔静脉中的血液引出体外,将其充氧后注入病人的肺静脉(如图甲)或主动脉(如图乙),起到替代部分心肺功能。
(1)下列设备中能替代人体肺功能的是
A.动力泵 B.氧合器 C.氧气泵 D.热交换器
(2)ECMO技术常被用于挽救肺功能衰竭或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其中图乙模式是为了挽救 功能衰竭的病人。
(3)ECMO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输入营养补充液,若营养补充液中的氨基酸最终在细胞内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含氮废物,则氨基酸一定含有 元素。
(4)经图甲交换器出来回到人体心脏的血液,再经过 (选填“体循环”或“肺循环”)到达脑,血液中的氧进入脑细胞,参与 氧化分解,为脑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1)B
(2)心脏和肺(或心肺)
(3)C、H、N
(4)体循环;葡萄糖
【知识点】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血液循环。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小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通过血液循环,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物质给了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给了血液,葡萄糖在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解答】(1)血液流经人体的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将氧气给了血液,所以流过肺部的血液中含氧量上升,因此氧合器就代替了人体肺的功能。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氧气泵相当于心脏的功能,氧合器相当于肺的功能,所以图乙模式是为了挽救心脏和肺功能衰竭的病人。
(3)营养补充液中的氨基酸最终在细胞内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含氮废物, 氧元素可能来自于氧合器,所以碳(C)元素,氮(N)元素,氢(H)元素一定来自氨基酸;
(4)经图甲交换器出来血液先流到肺静脉,在流到左心房,左心室,通过体循环流到脑部,血液中的氧进入脑细胞,参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为脑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故答案为:(1)B(2) 心脏和肺(或心肺) (3) C、H、N (4) 体循环 , 葡萄糖
32.(2022九上·椒江期末)近阶段,沉水式鼓风机(如图)在台州市区的一些河道中逐渐安装, 通过自身的强大压力将空气充入水中,提高水中溶解氧,为污水中的微生物提供有氧环境,使其充分发挥其分解污染物的能力,加速污水处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水体受到污染后,溶解氧会下降
B.图中河道O区域污染最严重
C.水中氧气部分来自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
(2)该河段有机污染源最有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3)沉水式鼓风机运行时,向水体中注入大量的空气,有利于微生物的 作用
(4)下表是某沉水式鼓风机在某河道、某温度下使用前后的一些指标变化,
由此可知, 使用沉水式鼓风机处理后,污水处理效果显著,理由是:
参数 使用前 使用后
溶解氧(毫克/升) 1 5
污泥浓度(毫克/升) 1 0.2
(5)鼓风机某天工作情况(阴影部分)如图所示,则一天内消耗电能是多少?
【答案】(1)A;B
(2)B
(3)呼吸(或分解)
(4)污泥浓度下降(或溶解氧增加)
(5)解:由图中可以:鼓风机在一天内以2kW功率工作了6小时,以1kW功率工作了4h。
W1=P1t1=2kW×6h=12kW·h
W2=P2t2=1kW×4h=4kW·h
W总=W1+W2=12kW·h+4kW·h=16kW·h
答:一天内消耗电能为16kW·h。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细胞呼吸;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和阅读题干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可知沉水式鼓风机通过自身的强大压力将空气充入水中,提高水中溶解氧,为污水中的微生物提供有氧环境,所以通过河水中溶氧量和污泥浓度的测定来判断污染的情况;考查了学生电能的计算公式:W=Pt。
【解答】(1)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沉水式鼓风机通过自身的强大压力将空气充入水中,提高水中溶解氧,为污水中的微生物提供有氧环境,说明水体受到污染后,溶氧量会下降,从图中看出O的溶氧量最低,说明其污染程度最严重的。呼吸作用是消耗氧气而不是产生氧气,所以选AB。
(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②后面溶氧量就开始降低了,说明了该河段有机污染源最有可能在②。
(3)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可以加快其对于污染物的分解作用,所以沉水式鼓风机运行时,向水体中注入大量的空气,有利于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或者分解作用;
(4)分析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其溶氧量大幅度上升,而且其污泥浓度大量下降,说明使用沉水式鼓风机处理后,污水处理效果显著;
33. 如图为科学兴趣小组运用实验装置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类型的实验。
实验开始时,关闭活塞,观察两个装置中着色液位置的变化,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结合该实验及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h 0 0.5 1 1.5 2 2.5 3 3.5 4
装置1中着色液向左移动的距离x/ mm 0 10 20 25 30 33 35 35 35
装置2 中着色液向右移动的距离y/ mm 0 0 0 2 6 12 15 20 30
(1)装置1中着色液会向左移动的原因是 。
(2)结合实验及数据,装置2中着色液移动的距离 y 表示 。
(3)酵母菌在1~3h间所进行的呼吸类型及强度变化分别为 ; 。
【答案】(1)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 NaOH溶液吸收,致使容器内气压下降
(2)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量
(3)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有氧呼吸逐渐减弱,无氧呼吸逐渐增强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类型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反应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生成少量的[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的反应为: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大量的[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的反应为: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的能量。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 (1)装置1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的干扰。因装置1中的CO2会被NaOH溶液吸收,而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O2,所以装置1中着色液移动的距离x表示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O2的体积。
(2)由表可知,3~4h这段时间内,装置1中着色液不移动,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的量大于消耗的O2的量,因此这段时间内着色液移动的距离y表示酵母菌产生的CO2与消耗的O2的体积之差。
(3)由表可知,1~3h这段时间内1~3这段时间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着色液移动的距离y表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逐渐增多,表明呼吸强度逐渐增强。
34.(2024九上·上城期末)中国酿酒历史悠久,起始于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酿酒所用原料主要是大米等,利用酵母菌酿酒时,需要先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然后隔绝空气。请你结合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不同阶段酵母菌及酒精变化原因。
【答案】因此0-t1,通入空气,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先大量的生长和繁殖。t1-t2隔绝空气,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发酵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上升。t2-t3,葡萄糖消耗,酵母菌数量减少,酒精产生少。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制馒头、面包和酿酒都要用到酵母菌,在此过程中要保证酵母菌生活的适宜条件,使酵母菌能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的生长和繁殖,才能进行充分的发酵,其发酵原理是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即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酒精等。
【解答】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发酵能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制作甜酒时,先加入的酵母菌数量太少,因此需要酵母菌先大量的生长和繁殖,所以开始先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然后隔绝空气,目的是让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快速增加酵母菌的数量,氧气耗完后,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因此0-t1,通入空气,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先大量的生长和繁殖。t1-t2隔绝空气,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发酵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上升。t2-t3,葡萄糖消耗,酵母菌数量减少,酒精产生少。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4节 能量的获得同步练习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第4节能量的获得)制作面包和酿酒时,分别利用了酵母菌发酵产生的( )。
A.二氧化碳和水 B.二氧化碳和葡萄糖
C.氧和酒精 D.二氧化碳和酒精
2.(第4节能量的获得)下列食 品的制作过程中,用到发酵技术的是( ) 。
A.可乐 B.酸奶 C.豆浆 D.果汁
3.(第4节能量的获得)生物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是( )
A.肺 B.细胞 C.胸腔 D.鼻
4.(2020九上·椒江月考)如图是酵母菌呼吸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酵母菌在条件Y下进行的呼吸可进行酿酒
B.酵母菌在条件X下进行的呼吸被称为发酵
C.物质a是水,物质b是二氧化碳
D.等量葡萄糖在条件X下比在条件Y下产生的能量多
5.(2022九上·平湖期末)冬天,青蛙进入冬眠,其体内酶的活性与耗氧量与冬眠前相比,变化是( )
A.酶活性减弱,耗氧量减少 B.酶活性减弱,耗氧量增加
C.酶活性增强,耗氧量增加 D.酶活性增强,耗氧量减少
6.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流程图中正确的是( )。
A.外界空气进人人体肺部: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食物通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
C.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D.人体肺循环的过程:左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右心房
7.制作泡菜时,必须把泡菜坛子口密封,其主要作用是( )。
A.防止水分蒸发 B.防止细菌进入
C.防止氧气进入 D.防止乳酸挥发
8.(2023九上·拱墅期末)下列有关人体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将体内多余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脂肪储存,属于异化作用
B.按异化作用方式不同,可将生物的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
C.细胞的呼吸作用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的根本原因
D.人和酵母菌的代谢类型相同,都是异养需氧型
9.(2023九上·拱墅期末)“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科学观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肠壁上有丰富的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液,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C.心脏四腔中壁最厚的是右心室,这与它输送血液距离较远的功能相适应
D.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这有利于肾小管的滤过作用
10.(2023九上·嘉兴期末)同学们在长跑测试后会感到全身肌肉酸痛,对此现象的解释:剧烈运动时,①氧供应不足,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细胞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②能量消耗增加,心跳加速,血流量增加,体内呼吸作用加强;③乳酸刺激肌肉,大脑产生酸痛的感觉,其合理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11.(2022九上·浙江月考)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一种尖端医疗技术被媒体反复提起,那就是人工心肺机 (ECMO)它主要由“电动泵”、“氧合器”、“热交换器”三部分构成。如图为人工心肺机救治病人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甲为“电动泵”,推动血液循环,相当于人的心脏
B.图中乙为“氧合器”,相当于人的肺,对血液供氧,完成血液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C.图中的血管A和血管B是患者连接人工心肺机的两条血管,则所流血液颜色鲜红、氧含量较高的是“血管A”
D.图中丙为“热交换器”用于提供热量,调节体温。人体维持体温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中发生的呼吸作用
12.(2022九上·平阳月考)如图甲和乙所示,小乐用两种方式进行酵母菌发酵葡萄汁制作葡萄酒。图甲装置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图乙装置中不含氧气;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测得一段时间内图甲和乙装置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
B.图甲装置中的氧气含量减少
C.图乙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图丙中的曲线②表示图乙装置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
13.(2022九上·定海期末)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科学思想,以下结构与功能表述不相符的是( )
选项 结构 功能
A 鸟的肺结构致密并与特殊的气囊相通 为鸟类的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
B 心脏的心肌发达 为血液运输提供动力
C 大静脉管腔内有静脉瓣 防止血液倒流
D 小肠壁上有丰富的肠腺 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A.A B.B C.C D.D
14.(2022九上·婺城期末)与有氧呼吸相比, 生物的无氧呼吸特点是( )
A.不需要酶的参与 B.一定产生乳酸
C.没有二氧化碳生成 D.产生能量较少
15.(2022九上·富阳期末)如图是酵母菌呼吸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条件Y是指无氧环境
B.物质a是二氧化碳,物质b是水
C.利用酵母菌在条件X下进行的呼吸可制作面包
D.等量葡萄糖在条件X下比在条件Y下产生的能量多
16.(2020九上·杭州期末)如图甲和乙所示,小乐用两种方式进行酵母菌发酵葡萄汁制作葡萄酒。图甲装置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图乙装置中不含氧气;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测得一段时间内图甲和乙装置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如图丙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
B.图甲装置中的氧气含量减少
C.图乙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图丙中的曲线②表示图乙装置中的酒精含量变化趋势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17.(2023九上·义乌月考)某研究小组准备探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设计实验方案如下:关闭活栓后根据U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碳酸氢钠饱和溶液不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1)若观察到甲组右管液面上升,可判断微生物有氧呼吸时 (填“氧气的消耗量”或“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2)若观察到甲、乙两组实验中右管液面都不变,该微生物可能是 (填“酵母菌”或“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
18.(2023九上·舟山开学考)巴斯德社团的同学对葡萄酒酿造有浓厚兴趣,他们到青云酒庄进行项目实践学习后,尝试酿造葡萄酒。
(1)榨汁装瓶:同学们将清洗干净的葡萄榨汁装瓶。新鲜葡萄果皮表面附有大量的酵母菌,可以自然发酵。玻璃瓶需提前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
(2)通气培养:用几层纱布封住瓶口放置一段时间,让酵母菌在有氧气的情况下快速繁殖。酵母菌利用葡萄汁中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其营养方式是 ;
(3)密封发酵:将装置封口放在温暖的地方,每12小时拧松瓶盖一次,以此排出葡萄汁发酵过程中产生的 气体。
19.(2023九上·嘉兴期末)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请解释下列现象。
(1)元素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缺少某种元素,人就会生病。例如,老年人骨质疏松是由于缺少 元素。
(2)“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 和食盐外观十分相似,若误把它当作食盐放入食物,会造成严重的中毒事故。亚硝酸钠中有毒的离子是 。
(3)医院放射科检查食道、胃等部位时,常会服用“钡餐”(BaSO4),Ba2+有毒,而服用钡餐却不会中毒,是因为 。
(4)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在适应陆地生活的同时, 肺的结构里出现了肺泡,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 。
20.(2022九上·金华月考) 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三位航天员为了对抗失重对身体造成的影响,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常见的器械有弹力带和太空自行车,他们运动过后也会感觉到肌肉酸胀,是因为肌肉细胞内发生了 (填“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该过程属于 (填“同化作用”或 “异化作用”)。
21.(2021九上·嘉兴期末)近年来骑行成为越来越多人锻炼身体的一种时尚,这种积极的户外健身方式,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请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骑行运动需要氧气。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红细胞内的 相结合,被运输到各组织细胞。
(2)骑行运动需要能量。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其内表面有皱襞和小 肠绒毛,大大增加了与食物的接触面积,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体现了 的生物学观点。
(3)如果骑自行车运动过量,大部分人有肌肉酸痛的现象,请解释原因: 。
22.(2020九上·余杭期末)某同学利用图中的装置进行酵母菌无氧呼吸实验,步骤为:
①取10%葡萄糖溶液30mL注入锥形瓿中,置于35℃水浴中预热;
②取干酵母3g,放入温水中化开后,倒入锥形瓶中,充分振荡摇匀;
③迅速向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用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密封瓶口,使玻璃导管伸入右面试管的溶液底部;
④几分种后,观察实验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液体石蜡密封液面的目的是 ;锥形瓶中加入葡萄糖溶液的目的是 ;
(2)试管中有气泡出现,石灰水 ;打开瓶塞,可以闻到 (填某种物质)的气味。
23. 如图表示环境中氧的浓度对植物细胞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
(1) A 点表示植物组织释放CO2较多,这些CO2是 的产物。
(2) 由A 到B,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其原因是 。
(3) 由B到C,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4)为了有利于贮藏蔬菜或水果,贮藏室内的氧气应调节到图中的哪一点所对应的浓度 。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是 。
阅卷人 三、实验探究题
得分
24.(2024九上·余杭期末)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可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小科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试剂验证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操作如下:
①将装置A置于35℃恒温水浴锅中。
②打开止水夹K均匀地通入氮气,待装置中的空气排净后,关闭止水夹K,再将带有1g酵母菌颗粒的铂丝伸入装置A的10%葡萄糖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1)将装置A置于35℃恒温水浴锅中目的是 。
(2)实验前为什么要先通入氮气 答: 。
(3)酵母菌的无氧呼吸的文字表达式: 。
25.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经验,用酵母发过的面粉制作的食品特别松软香甜。学习了发酵技术以后,不妨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下发糕。发糕松软多孔,美味可口,人人都爱吃,做起来其实并不难。
Ⅰ材料用具:面粉、市售鲜酵母、糖少许、温开水、面盆、大碗、蒸锅。
Ⅱ制作方法:①洗净双手和所需要的器具;②在碗内用少量温水将酵母化开;③在面盆内将面粉和适量糖拌匀,加入酵母液,并用手揉。边揉边加水,直至揉成干湿适当的面团;④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4~5小时;⑤将发好的面团放在蒸锅内隔水蒸30分钟;⑥将蒸熟的发糕取出,待冷却后切成小块即可食用。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酵母化开时用温开水而不用热开水的原因是 。
(2)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是因为 。
(3)蒸熟的发糕松软多孔,是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 气体遇热膨胀造成的。
(4)某同学将和好的面团放到一个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进行发酵,结果蒸出的发糕有些酒味,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26.(2023九上·上城期末)酿酒用的酵母菌在有氧情况下能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的同时在同温同压下能产生等体积二氧化碳。而在无氧情况下能进行无氧呼吸。科学兴趣小组运用如图实验装置验证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类型。实验开始时,关闭活塞,观察甲、乙两个装置中着色液位置的变化,实验环境温度恒定5℃,实验数据记录如表,请分析回答:
实验时间t/h 0 1 2 3 4 5 6 7 8
甲中着色液移动距离x/mm 0 10 20 25 30 33 35 35 35
乙中着色液移动距离y/mm 0 0 0 2 6 12 15 20 30
(1)图乙中液体A应是 ;
(2)实验中,图甲中的着色液会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对比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甲、乙两种装置均可验证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类型。
27.(2023九上·丽水期末)小涛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酵母菌无氧呼吸实验,其步骤如下:
①连接实验装置,______;
②取10%葡萄糖溶液30毫升注入锥形瓶中,置于35℃水浴中;
③取干酵母3克,放入温水中化开后,倒入锥形瓶中,充分振荡摇匀;
④迅速向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态石蜡,用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密封瓶口,使玻璃导管伸入试管的液面以下;
⑤几分钟后观察实验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步骤①补充完整 ;
(2)在“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态石蜡”的目的是 ;
(3)小涛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试管中有气泡和白色沉淀出现;打开瓶塞,可以闻到酒精的气味。根据该实验现象写出酵母菌无氧呼吸的表达式 。
28.(2022九上·吴兴期末)小科在学习了发酵的知识后,对自制酸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打算自行探索一下制作酸奶的方法,他用煮沸过的三个相同玻璃瓶,按甲、乙、丙三组进行了实验设计。请据图分析:
(1)本实验中存在的变量是 。
(2)三组实验中玻璃瓶,在相应温度条件下放置6—8小时,哪一组最有可能制成酸奶,并说明理由 。
(3)图中煮沸的目的是 。
阅卷人 四、解答题
得分
29.(2024九上·平湖期末)慢跑运动已逐渐成为一种健康生活的方式。为了监测人体在慢跑过程中某些生理变化,佩戴运动手表可以获得丰富的运动数据。如图所示为某人完成一次慢跑5公里,通过运动手表所获得的某些运动数据。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本次慢跑过程中,佩戴在手腕上运动手表能测出人的心率,是因为人的心率与 相等。
(2)在“无氧耐力”的9分钟内,人体肌肉细胞进行 ,产生较多的乳酸。
(3)燃脂是指消耗人体内的脂肪,燃脂属于代谢中的 作用。
(4)请根据图中心率变化曲线图,尝试解释前⒉分钟的慢跑过程中,人的心率迅速变化的原因: 。
30.(2023九上·上城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使用的高科技场馆设施环保又节能,如:部分场馆采地暖供热;如:氢能大巴首次上岗服务。开幕式上中国式浪漫惊艳世界,如:冰立方雪花台是通过LED灯组合而形成的造型。中国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激励世人。
(1)地暖工作时水从热源吸热后,顺着管路流动,将热传至室内各个房间。地暖利用了水的性质,与下列 (填序号)选项相同;
A.用水洗去衣服上的脏东西
B.将水用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
C.用水扑灭大火
D.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
(2)氢能大巴在某次服务中消耗了2 kg的氢气,氢气的热值是1.4×108J/kg,则氢气释放的热量为 J (已知Q热量=mq热量) ;
(3)冰立方雪花台中的LED灯的电功率仅为同等亮度白炽灯的1/10,请从能量转化效率的角度分析,使用LED灯照明比使用白炽灯更节能是因为 ;
(4)运动员剧烈运动之后往往大汗淋漓,为保持体内的物质平衡,他们需饮用特制的运动饮料来补充 和维生素;
(5)运动员比赛过后会感觉到肌肉酸胀,可能是因为肌肉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了无氧呼吸,表达式;葡萄糖乳酸+能量(少量),其中产生的 堆积所致。
31.(2022九上·椒江期末)新冠疫情期间, ECMO(体外肺膜氧合)技术的使用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
技术的原理是将人体上、下腔静脉中的血液引出体外,将其充氧后注入病人的肺静脉(如图甲)或主动脉(如图乙),起到替代部分心肺功能。
(1)下列设备中能替代人体肺功能的是
A.动力泵 B.氧合器 C.氧气泵 D.热交换器
(2)ECMO技术常被用于挽救肺功能衰竭或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其中图乙模式是为了挽救 功能衰竭的病人。
(3)ECMO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输入营养补充液,若营养补充液中的氨基酸最终在细胞内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含氮废物,则氨基酸一定含有 元素。
(4)经图甲交换器出来回到人体心脏的血液,再经过 (选填“体循环”或“肺循环”)到达脑,血液中的氧进入脑细胞,参与 氧化分解,为脑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2.(2022九上·椒江期末)近阶段,沉水式鼓风机(如图)在台州市区的一些河道中逐渐安装, 通过自身的强大压力将空气充入水中,提高水中溶解氧,为污水中的微生物提供有氧环境,使其充分发挥其分解污染物的能力,加速污水处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水体受到污染后,溶解氧会下降
B.图中河道O区域污染最严重
C.水中氧气部分来自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
(2)该河段有机污染源最有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3)沉水式鼓风机运行时,向水体中注入大量的空气,有利于微生物的 作用
(4)下表是某沉水式鼓风机在某河道、某温度下使用前后的一些指标变化,
由此可知, 使用沉水式鼓风机处理后,污水处理效果显著,理由是:
参数 使用前 使用后
溶解氧(毫克/升) 1 5
污泥浓度(毫克/升) 1 0.2
(5)鼓风机某天工作情况(阴影部分)如图所示,则一天内消耗电能是多少?
33. 如图为科学兴趣小组运用实验装置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类型的实验。
实验开始时,关闭活塞,观察两个装置中着色液位置的变化,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结合该实验及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h 0 0.5 1 1.5 2 2.5 3 3.5 4
装置1中着色液向左移动的距离x/ mm 0 10 20 25 30 33 35 35 35
装置2 中着色液向右移动的距离y/ mm 0 0 0 2 6 12 15 20 30
(1)装置1中着色液会向左移动的原因是 。
(2)结合实验及数据,装置2中着色液移动的距离 y 表示 。
(3)酵母菌在1~3h间所进行的呼吸类型及强度变化分别为 ; 。
34.(2024九上·上城期末)中国酿酒历史悠久,起始于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酿酒所用原料主要是大米等,利用酵母菌酿酒时,需要先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然后隔绝空气。请你结合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不同阶段酵母菌及酒精变化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酵母菌在有氧的环境中可产生二氧化碳,在无氧的环境中可产生酒精。
【解答】制面包和馒头时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酵母菌则需要在无氧环境下才能发酵产生酒精,在有氧的环境下则只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ABC不符合题意,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答案】B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许多食品的制作都要利用细菌和真菌, 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解答】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应用十分广泛,制作香醋用到到醋酸杆菌,制作酸奶、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作酱要用到多种霉菌,制作面包、酒用到酵母菌。制面包或馒头时要用到酵母菌。ACD选项与题意不符,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3.【答案】B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主要部位是所有活的细胞,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
【解答】 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释放的能量供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利用。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只要是活的细胞都需要能量,就都要进行呼吸作用。ACD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4.【答案】B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产生的物质相关知识。
【解答】A、利用酵母菌在条件X(无氧)下进行的呼吸可进行酿酒,A不符合题意;
B、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酵母菌发酵时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即酵母菌在条件X(无氧)下进行的呼吸被称为发酵,B符合题意;
C、在有氧存在时,葡萄糖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因此物质a是二氧化碳,物质b是水,C不符合题意;
D、与有氧呼吸相比较,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呼吸时,其产物所不同的是有酒精的产生,其释放的能量也较少,因此等量葡萄糖在条件X(无氧)下比在条件Y(有氧)下产生的能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A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表达式: 葡萄糖+氧气+(水)=(酶)=二氧化碳+水+能量;无氧呼吸的表达式:葡萄糖=(酶)=乙醇+二氧化碳;
【解答】 生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酶的参与,温度越低,酶的活性也相应的降低,呼吸作用减弱,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所以青蛙进入冬眠状态时,其酶活性减弱,耗氧量减少;
故答案为:A.
6.【答案】A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细胞呼吸;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体循环:是从左心室把血打到主动脉开始,主动脉再把血液输送到各个脏器和组织,这是通过分支动脉来达到效果的。在组织内分支动脉又分成小的血管,最后分成毛细血管网,再往后就是静脉系统,静脉再汇成大一些的静脉,最后静脉系统汇总到上下腔静脉系统,最终回流到右心房;肺循环:右心房的血液通过三尖瓣到右心室,右心室把血打到肺动脉,进入肺动脉就进入了肺循环。在肺循环中肺动脉经过逐级分支到了毛细血管网,在毛细血管网内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交换完成后,肺静脉的网就会逐渐汇合成四个肺静脉,然后进入左心房,这四个肺静脉口进入左心房的过程就是肺循环
【解答】A. 外界空气进人人体肺部: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A正确;
B.食物通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B错误;
C. 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C错误;
D. 人体肺循环的过程: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D错误;
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C6H O (酶)→2C H OH(酒精)+2CO +少量能量,大多数植物呼吸。C H O (酶)→2C H O (乳酸)+少量能量(酶在箭头上),动物呼吸。
【解答】 制作泡菜时,必须把泡菜坛子口密封,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氧气进入,让其进行无氧呼吸,进行发酵;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血液循环;细胞呼吸;代谢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 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就是指生物将从外界获取到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相应的能量的变化过程,可以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 异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代谢,就是指生物江自身的部分营养物质通过分解释放出能量,再将分解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可以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
【解答】A. 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就是指生物将从外界获取到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相应的能量的变化过程。人将体内多余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脂肪储存,属于同化作用,A错误;
B. 按同化作用方式不同,可将生物的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 异化作用也分为两种类型:需氧型和厌氧型。B错误;
C.细胞的呼吸作用利用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所以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的根本原因,C正确;
D. 人和酵母菌都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属于异养型,但其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无氧呼吸,属于兼性厌氧性,D错误;
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生物的呼吸器官;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生物对生存适应的体现;
【解答】A. 小肠壁上有丰富的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液,增加了消化营养物质的表面积,A错误;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
C. 心脏四腔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左心室的收缩将血液压向全身,这与它输送血液距离较远的功能相适应,C错误;
D.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这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10.【答案】C
【知识点】细胞呼吸;生物的呼吸器官
【解析】【分析】 人在消耗能量,比如大量运动时身体提供能量是靠代谢葡萄糖,这时需要有充足的氧气与葡萄糖结合来释放能量。如果到达一定的程度,像运动心肺功能时通过检测,到了一定程度,氧气不够就出现了无氧阈的状态。代谢过程中就不能完全形成水和二氧化碳,而是生成一部分乳酸,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可能就是在无氧阈的分界线。
【解答】正确的顺序是 ②能量消耗增加,心跳加速,血流量增加,体内呼吸作用加强 ; ①氧供应不足,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细胞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③乳酸刺激肌肉,大脑产生酸痛的感觉;
故答案为:C.
11.【答案】C
【知识点】血液循环;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含氧量少的血液为静脉血,为暗红色;含氧量多的血液为动脉血,为鲜红色;
【解答】A. 图中甲为“电动泵”,推动血液循环,相当于人的心脏 ,正确;
B. 图中乙为“氧合器”,相当于人的肺,对血液供氧,完成血液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正确;
C.图中的血管A和血管B是患者连接人工心肺机的两条血管,则所流血液颜色鲜红、氧含量较高的是“血管B”,C错误;
D. :图中丙为“热交换器”用于提供热量,调节体温。人体维持体温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中发生的呼吸作用 ,正确;
故答案为:C.
12.【答案】D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根据细菌或真菌是否可以自己制造有机物,将其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酿酒时先保留少部分的氧气,让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进行大量繁殖,然后在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解答】A. 酵母菌在自身不会制造有机物,是靠从别的物体上获取营养物质,所以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 ,正确;
B. 因为酵母菌会进行有氧呼吸进行大规模繁殖,所以氧气会减少,正确;
C. 植物的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增加,正确;
D.图丙中的曲线①表示图乙装置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乙中一开始就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放出二氧化碳气体。D错误;
故答案为:D.
13.【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心脏和血管;生物的呼吸器官
【解析】【分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每一种生物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解答】A:鸟类用肺呼吸,气囊储存气体,不能进行气体交换,辅助进行双重呼吸,可以为鸟类的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故A说法正确。
B:心脏的心肌发达为血液运输提供动力,故B说法正确。
C:四肢的大静脉的内表面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而小静脉内没有静脉瓣,故C说法正确。
D: 小肠壁上有丰富的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液,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无关,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4.【答案】D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细胞有氧呼吸在酶的作用下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和大量的能量;动物的无氧呼吸在酶的作用下产生乳酸和少量能量;植物无氧呼吸在酶的作用下产生了二氧化碳和酒精和少量能量;
【解答】A.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需要没得参与,A错误;
B.动物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植物的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没有乳酸,所以B错误;
C.如果是植物的无氧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所以C错误;
D.无氧呼吸中物质没有进行完全的分解,所以释放的能量比有氧呼吸少,正确;
故答案为:D.
15.【答案】B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 酵母菌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和少量能量;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和大量能量;
【解答】A. 条件Y是指有氧环境,A错误;
B.物质a是二氧化碳,物质b是水;
C.利用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呼吸可制作面包,C错误;
D.等量葡萄糖在条件Y下比在条件X下产生的能量多,D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D
【知识点】细胞呼吸;代谢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本题采用对照实验对比酵母菌发酵葡萄汁在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不同情况,解答时从酵母菌的营养方式和氧气供应状况对酒精发酵结果影响切入。
【解答】A、酵母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大液泡,没有叶绿体.因此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营养方式是异养腐生,A不符合题意;
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真菌,有氧呼吸时繁殖,因此甲装置中的氧气含量减少,B不符合题意;
C、酵母菌无氧呼吸时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图乙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
D、酵母菌有氧呼吸不能产生酒精,因此甲装置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会被有氧呼吸消耗,所以氧气含量是逐渐减少至没有,氧气消耗完后,进行无氧呼吸的酒精的积累,酒精含量开始增加,乙装置中没有氧气,所以酒精增加先于甲装置,图丙中的曲线①表示图乙装置中的酒精含量变化趋势,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7.【答案】(1)氧气的消耗量
(2)乳酸菌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不消耗氧气,甲组实验右管液面不变, 乙组实验右管液面下降。
【解答】(1)有氧呼吸消耗装置中的氧气,氧气的减少使左右液面产生高度差,所以若观察到甲组右管液面上升,可判断微生物有氧呼吸时氧气的消耗量;
(2)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无气体产生,也没有消耗氧气,所以甲、乙两组实验中右管液面都不变。
18.【答案】(1)防止杂菌混入干扰
(2)异养
(3)二氧化碳
【知识点】细胞呼吸;代谢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 自养:像绿色植物那样,利用自己制造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或特指能利用二氧化碳或碳酸盐作为碳的唯一来源,能用简单的无机氮代谢合成。异养: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利用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1)新鲜葡萄果皮表面附有大量的酵母菌,可以放入玻璃瓶中自然发酵。所以玻璃瓶需提前高温处理的目的是杀死玻璃瓶中的微生物,防止杂菌混入,干扰酵母菌的发酵;
(2) 异养: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酵母菌利用葡萄汁中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其营养方式是异养;
(3)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利用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每12小时拧松瓶盖一次,以此排出葡萄汁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故答案为:(1) 防止杂菌混入干扰 (2) 异养(3)二氧化碳
19.【答案】(1)Ca 或钙元素
(2)NO2-或亚硝酸根离子
(3)硫酸钡难溶于水和酸
(4)气体交换的面积
【知识点】血液循环;生物的呼吸器官;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硫酸钡和硝酸银是两种难溶于水和酸的盐;亚硝酸钠是有钠离子和亚硝酸根例子构成的物质,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亚硝酸根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和为0;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氧气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排出体外;
【解答】(1) 老年人骨质疏松是由于缺少钙元素。
(2)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亚硝酸根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亚硝酸钠中有毒的离子是NO2-或亚硝酸根离子;
(3)常会服用“钡餐”(BaSO4),Ba2+有毒,而服用钡餐却不会中毒,是因为硫酸钡难溶于水和酸;
(4)肺泡主要的作用时用以进行气体的交换,肺的结构里出现了肺泡,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
故答案为:(1) Ca 或钙元素 (2) NO2-或亚硝酸根离子 (3) 硫酸钡难溶于水和酸 (4) 气体交换的面积 ;
20.【答案】无氧呼吸;异化作用
【知识点】细胞呼吸;代谢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人体细胞的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所以会肌肉酸痛;同化作用是外界的物质合成自身物质的过程;异化作用是自身物质分解的过程。
【解答】 他们运动过后也会感觉到肌肉酸胀,是因为肌肉细胞内发生了无氧呼吸 。 该过程属于 异化作用;
故答案为:(1) 无氧呼吸 (2) 无氧呼吸
21.【答案】(1)血红蛋白
(2)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运动过量,肌肉细胞耗氧量增加,导致人体供氧不足,肌肉细胞被迫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积累在肌肉,造成肌肉酸痛的现象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血液;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血液中的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功能,氧气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从生物学的观点上有结构与功能相适的说法;人体细胞供氧不足的情况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出能量。
【解答】 (1) 骑行运动需要氧气。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相结合,被运输到各组织细胞。
(2) 骑行运动需要能量。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其内表面有皱襞和小 肠绒毛,大大增加了与食物的接触面积,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如果骑自行车运动过量,大部分人有肌肉酸痛的现象,请解释原因:运动过量,肌肉细胞耗氧量增加,导致人体供氧不足,肌肉细胞被迫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积累在肌肉,造成肌肉酸痛的现象。
故答案为:(1) 血红蛋白 (2)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 运动过量,肌肉细胞耗氧量增加,导致人体供氧不足,肌肉细胞被迫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积累在肌肉,造成肌肉酸痛的现象;
22.【答案】(1)为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为酵母菌提供呼吸作用的原料(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变浑浊;酒精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装置是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实验装置,其中酵母菌培养液中液体后蜡的作用为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澄清石灰水,目的是检测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1)用液体石蜡密封液面的目的是为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让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三角瓶中加入葡萄糖溶液的目的是为酵母菌提供呼吸作用的原料。
(2)试管中有气泡出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酵母菌无氧呼吸能产生二氧化碳;打开瓶塞,可以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酵母菌无氧呼吸能产生酒精;
故答案为:(1)为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为酵母菌提供呼吸作用的原料(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变浑浊;酒精
23.【答案】(1)无氧呼吸
(2)氧气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
(3)氧气充足时有氧呼吸加强,CO2 释放量增多
(4)B点;此时有氧呼吸已明显减弱,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水果和蔬菜组织内糖类等有机物分解得最慢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在一定范围内,呼吸作用的速率随氧气浓度升高而减弱,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再增大氧气浓度,呼吸作用速率又加快。结合题干中的曲线图进行解答。
【解答】 (1)图中A点氧气的浓度为0,植物能进行无氧呼吸,释放出二氧化碳。
(2)由A到B,氧气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所以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
(3)由B到C,随着氧气的增加,植物的有氧呼吸加强,CO2释放量增多,所以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
(4)贮藏室内的氧气浓度在B点的时候,这时有氧呼吸已明显降低,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水果和蔬菜组织内糖类等有机物分解得最慢,有利于贮藏蔬菜或水果。
24.【答案】(1)使酵母菌的活性强
(2)赶走氧气,防止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3)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需要酶,酶具有高效性,但发挥高效性需要适当的温度或者PH等条件。
【解答】(1) 将装置A置于35℃恒温水浴锅,这样酵母菌的活性强,酵母菌体内各种酶活性高,酵母菌更容易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2) 氮气 可以排出转置中的空气,空气中含有氧气,防止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3) 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可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文字表达式为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
25.【答案】(1)保持酵母菌的活性,如果水温过高会使其活性降低或失活
(2)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
(3)二氧化碳
(4)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 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单细胞微生物,能将糖发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分布于整个自然界,是一种典型的异养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够存活,是一种天然发酵剂。
【解答】(1)将酵母化开时用温开水而不用热开水的原因是保持酵母菌的活性,如果水温过高会使其活性降低或失活;
(2)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是因为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
(3)蒸熟的发糕松软多孔,是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遇热膨胀造成的。
(4)某同学将和好的面团放到一个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进行发酵,结果蒸出的发糕有些酒味,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
故答案为:(1) 保持酵母菌的活性,如果水温过高会使其活性降低或失活 (2) 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 (3) 二氧化碳 (4) 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
26.【答案】(1)蒸馏水5mL
(2)左
(3)甲图中的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后无氧呼吸,乙中先进行无氧呼吸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解答】(1)乙组做对照作用,所以图乙中液体A应该是蒸馏水5mLL;
(2)图甲中,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后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被氢氧化钠吸收了,所以容器中气压变小,着色液向左移动;
(3)装置甲的有色液滴的移动速度是先快后慢,说明是先有氧呼吸后无氧呼吸,且有氧呼吸越来越弱;乙也是先进行有氧呼吸后进行无氧呼吸;装置2有色液滴在前2个小时没有移动过,说明酵母菌在进行无氧呼吸,因为无氧呼吸是非常缓慢的,且装置内没有吸收二氧化碳的NaOH溶液, 因此液滴会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1) 蒸馏水5mL (2)左(3)甲图中的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后无氧呼吸,乙中先进行无氧呼吸
27.【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为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
(3)葡萄糖酶 酒精+二氧化碳+能量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通常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动物体中的无氧呼吸是一种发酵过程,酵母菌通过这种方式将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并释放出能量。
【解答】(1)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实验,所以步骤①中连接实验装置,检查气体的气密性;
(2)在“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态石蜡”的目的是放出外界的空气进去,为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 ;
(3) 酵母菌无氧呼吸的表达式:葡萄糖酶 酒精+二氧化碳+能量 ;
故答案为:(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为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3 )葡萄糖酶 酒精+二氧化碳+能量
28.【答案】(1)温度、氧气
(2)丙,因为乳酸菌发酵需要无氧环境且适宜的温度
(3)防止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的干扰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乳酸菌是厌氧菌,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存,有氧时,其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因此制作酸奶时,所用坛子必须密封,目的是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防止其氧气进入抑制乳酸菌发酵。
【解答】(1)此实验设计中一共两组对照实验,分析表格中的内容可知,丙和乙除了温度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是一组对照试验,变量是温度;甲和丙的变量是氧气。故本实验中存在的变量是温度、氧气。
(2)乳酸菌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无氧环境,甲瓶为有氧环境,不是乳酸菌生活最佳条件,乙瓶温度不适宜,所以甲和乙都不成功。丙组最有可能制成酸奶。
(3)图中煮沸的目的是防止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的干扰。
29.【答案】(1)脉搏
(2)无氧呼吸
(3)异化
(4)人体从安静到运动时,人体所需能量迅速增加,需要通过加快呼吸作用产生更多能量,增加心率可以使血液在相同时间内运输更多的氧气供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点】血液循环;细胞呼吸;代谢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尚未彻底氧化的产物。
【解答】(1)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一般为60~100次/分,可因年龄、性别或其他生理因素产生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心率越快,老年人心跳比年轻人慢, 脉搏是心脏收缩时,泵出血液所引起的动脉跳动。脉搏数同心脏的跳动次数一样。
(2)因为是“无氧耐力”,所以进行无氧呼吸,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3)分解自身物质,释放能量过程属于异化作用;
(4) 人体所需能量迅速增加, 无氧呼吸无法提供大量能量,只有通过有氧呼吸才能产生大量能量,所以增加心率可以使血液在相同时间内运输更多的氧气供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30.【答案】(1)B/BC
(2)2.8×108
(3)发热少、电能转化成光能的效率更高(合理即可)
(4)无机盐(或水)
(5)乳酸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细胞呼吸;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热量的计算
【解析】【分析】Q=mq;运动过后大量出汗,机体为了维持水盐平衡,需要补充无机盐和水分和维生素等物质;能量的转化中,当能量的转换率越高,那么效率也就越高;
【解答】(1)地暖主要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所以B将水用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符合要求;
(2)氢气释放的热量:Q=mq=2kg ×1.4×108J/kg =2.8×108J
(3)因为LED灯发热少、电能转化成光能的效率更高 ;
(4)运动员剧烈运动之后往往大汗淋漓,为保持体内的物质平衡,他们需饮用特制的运动饮料来补充无机盐和水和维生素;
(5) 运动员比赛过后会感觉到肌肉酸胀,是因为其中产生的乳酸堆积所致。
故答案为:(1) B/BC (2) 2.8×108 (3) 发热少、电能转化成光能的效率更高 (4)无机盐或水(5)乳酸
31.【答案】(1)B
(2)心脏和肺(或心肺)
(3)C、H、N
(4)体循环;葡萄糖
【知识点】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血液循环。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小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通过血液循环,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物质给了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给了血液,葡萄糖在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解答】(1)血液流经人体的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将氧气给了血液,所以流过肺部的血液中含氧量上升,因此氧合器就代替了人体肺的功能。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氧气泵相当于心脏的功能,氧合器相当于肺的功能,所以图乙模式是为了挽救心脏和肺功能衰竭的病人。
(3)营养补充液中的氨基酸最终在细胞内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含氮废物, 氧元素可能来自于氧合器,所以碳(C)元素,氮(N)元素,氢(H)元素一定来自氨基酸;
(4)经图甲交换器出来血液先流到肺静脉,在流到左心房,左心室,通过体循环流到脑部,血液中的氧进入脑细胞,参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为脑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故答案为:(1)B(2) 心脏和肺(或心肺) (3) C、H、N (4) 体循环 , 葡萄糖
32.【答案】(1)A;B
(2)B
(3)呼吸(或分解)
(4)污泥浓度下降(或溶解氧增加)
(5)解:由图中可以:鼓风机在一天内以2kW功率工作了6小时,以1kW功率工作了4h。
W1=P1t1=2kW×6h=12kW·h
W2=P2t2=1kW×4h=4kW·h
W总=W1+W2=12kW·h+4kW·h=16kW·h
答:一天内消耗电能为16kW·h。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细胞呼吸;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和阅读题干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可知沉水式鼓风机通过自身的强大压力将空气充入水中,提高水中溶解氧,为污水中的微生物提供有氧环境,所以通过河水中溶氧量和污泥浓度的测定来判断污染的情况;考查了学生电能的计算公式:W=Pt。
【解答】(1)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沉水式鼓风机通过自身的强大压力将空气充入水中,提高水中溶解氧,为污水中的微生物提供有氧环境,说明水体受到污染后,溶氧量会下降,从图中看出O的溶氧量最低,说明其污染程度最严重的。呼吸作用是消耗氧气而不是产生氧气,所以选AB。
(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②后面溶氧量就开始降低了,说明了该河段有机污染源最有可能在②。
(3)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可以加快其对于污染物的分解作用,所以沉水式鼓风机运行时,向水体中注入大量的空气,有利于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或者分解作用;
(4)分析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其溶氧量大幅度上升,而且其污泥浓度大量下降,说明使用沉水式鼓风机处理后,污水处理效果显著;
33.【答案】(1)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 NaOH溶液吸收,致使容器内气压下降
(2)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量
(3)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有氧呼吸逐渐减弱,无氧呼吸逐渐增强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类型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反应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生成少量的[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的反应为: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大量的[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的反应为: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的能量。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 (1)装置1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的干扰。因装置1中的CO2会被NaOH溶液吸收,而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O2,所以装置1中着色液移动的距离x表示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O2的体积。
(2)由表可知,3~4h这段时间内,装置1中着色液不移动,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的量大于消耗的O2的量,因此这段时间内着色液移动的距离y表示酵母菌产生的CO2与消耗的O2的体积之差。
(3)由表可知,1~3h这段时间内1~3这段时间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着色液移动的距离y表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逐渐增多,表明呼吸强度逐渐增强。
34.【答案】因此0-t1,通入空气,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先大量的生长和繁殖。t1-t2隔绝空气,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发酵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上升。t2-t3,葡萄糖消耗,酵母菌数量减少,酒精产生少。
【知识点】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制馒头、面包和酿酒都要用到酵母菌,在此过程中要保证酵母菌生活的适宜条件,使酵母菌能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的生长和繁殖,才能进行充分的发酵,其发酵原理是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即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酒精等。
【解答】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发酵能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制作甜酒时,先加入的酵母菌数量太少,因此需要酵母菌先大量的生长和繁殖,所以开始先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然后隔绝空气,目的是让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快速增加酵母菌的数量,氧气耗完后,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因此0-t1,通入空气,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先大量的生长和繁殖。t1-t2隔绝空气,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发酵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上升。t2-t3,葡萄糖消耗,酵母菌数量减少,酒精产生少。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