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2-04 18:03:56

文档简介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1.(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北京时间2015年9月28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奇特沟壑”。它很可能是高浓度咸水流经所产生的痕迹,而这项最新发现意味着火星表面很可能有液态水活动。完成火星表面的液态水最可能来自(  )
A.高山冰川融水 B.大气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 D.地下水
【答案】D
【知识点】水圈的组成;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火星表面的液态水是高浓度咸水,而大气降水、冰川融水以及季节性积雪融水所产生的水体应为淡水资源,只有地下水才有可能是高浓度咸水, 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水体的类型有海洋水:最主要的,占96.53%;大气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陆地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陆地淡水冰川是主体。
2.(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读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原理图。从海水温差角度考虑,最适合建海水温差能发电站的是(  )
A.辽宁大连市 B.山东青岛 C.浙江舟山市 D.海南三沙市
【答案】D
【知识点】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解析】【分析】A、由材料可知,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吸取的是表层的温海水,据所学可知,海洋表层水温
由低纬向高纬海区递减,深层水温各地都较低,差异不大。辽宁大连市、纬度偏高,海水温差较小,不利于发电,A错误。
B、山东青岛维度也较高,表层和深层海水温差不大。不利于发电,B错误。
C、浙江舟山市纬度比大连、青岛地,但比三沙市高,因此不如三沙市的海水温差大,C错误。
D、三沙市由于纬度最低,表层水温比其他三地均高,表层与底层水温差异最大,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海水的温度的规律。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和热辐射消耗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表层海水温度高;相反,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表层海水温度低。
(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下图为吉林龙湾的火山口湖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夏季晴朗的午后,图示火山口湖边吹东南风的地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夏天的夜里,丙地近地面的等压面和风向为下列四幅图中的(  )
A. B.
C. D.
5.若下图为该湖泊附近正午前后等温面分布图,此刻天气晴朗,湖泊周边形成了热力环流。与湖泊北岸相比,湖泊南岸地区是(  )
A.偏南风,风力更弱 B.偏南风,风力更强
C.偏北风,风力更弱 D.偏北风,风力更强
【答案】3.D
4.C
5.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3.A、读图和结合材料可知,夏季晴朗午后,湖水温度较低,气流下沉,气压较高,风由湖泊吹向沿岸,并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影响,因此;甲地应吹西南风,A错误;
B、乙地吹西北风,B错误;
C、丙地吹东北风,C错误;
D、丁地吹东南风,D正确。
故答案为:D。
4.AB、夏天夜里,湖泊降温慢,温度高,气压低;而沿岸陆地降温快,温度低,气压高,此时风由气压较高的陆地吹向湖泊,AB错误;
C、C选项陆地等压线上凸,说明陆地气压高,C正确;
D、D选项陆地等压线下凹,表示陆地气压低,D错误。
故答案为:C。
5.AB、湖泊南岸地区是弃石场,正午前后,天气晴朗,弃石场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中心,湖泊比热容大,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此时风由气压较高的湖泊吹向弃石场,为偏北风,AB错误;
CD、正午前后,天气晴朗时,湖泊北岸森林和湖泊比热容都较大,升温较慢,温差小,而弃石场和湖泊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湖泊南岸地区风力更大,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下图为局部区域高空某时刻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若此图示意热力因素引起的天气系统,则甲、乙两处近地面的天气状况分别为(  )
A.晴朗 阴雨 B.阴雨 晴朗 C.晴朗 晴朗 D.阴雨 阴雨
7.此时,丙处的风向为(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南风 D.北风
【答案】6.B
7.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南左北右,近地面偏30°-45°,高空偏90°。
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为高空高压,乙为高空低压,所以甲近地面为近地面低压,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乙近地面为近地面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7.根据图示纬度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甲乙丙位于高空,丙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偏转成平行于等压线的北风,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下图所示为2020年1月19日某时刻我国东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单位:hP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④地风力与风向,正确的是(  )
A.风力大于③地,偏西风 B.风力大于③地,偏东风
C.风力小于③地,偏西风 D.风力小于③地,偏东风
9.天气预报显示周六几乎无风,但家住在海边的张同学仍然想趁着有风的时候去海边放风筝,张同学如何安排最可能实现放风筝的想法(  )
A.早上去海边的沙滩 B.中午去海边的沙滩
C.早上去海边的草地 D.中午去海边的草地
【答案】8.A
9.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向:①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②近地面风受上述两个力,再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2、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南左北右,近地面偏30°-45°,高空偏90°。
3、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分布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分布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8.BD、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④地风向为偏西风,BD错误;
AC、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④地等压线比③地密集,风力更大,A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A。
9.CD、该地区大背景下风力微弱,局地热力环流形成的风较明显,受比热容影响,白天沙滩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草地升温慢,气流下沉,形成高压,白天风从草地吹向沙滩,晚上相反,由沙滩吹向草地,所以白天去沙滩放风筝,CD错误;
AB、中午,沙滩与草地温差更大,热力环流更强,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大,B正确,A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读“我国部分海域5月中旬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  )
A.海水温度大致由东向西升高
B.海水温度大致由南向北降低
C.受海陆分布影响等温线南北延伸
D.受太阳辐射影响等温线发生弯曲
11.受海水温度影响(  )
A.黄海海域大力发展热带鱼类养殖
B.长江口以北海域更易生成台风
C.青岛海滨浴场开放时间比厦门短
D.南海海域结冰期比渤海长
【答案】10.B
11.C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海水温度取决于它的热量收支状况。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决定性因素);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10.AB、读图可知,海水温度大致由南向北降低,A错误,B正确;
C、受太阳辐射影响等温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C错误;
D、受海陆分布影响,等温线发生弯曲,D错误。
故答案为:B。
11.A、读图可知,黄海海域地处温带海域,水温在15℃左右,不适合发展热带鱼类养殖,A错误;
B、长江口以南海域,海水温度较高,更易生成台风,B错误;
C、青岛海滨浴场所在纬度比厦门高,开放时间比厦门短,C正确;
D、南海海域位于热带地区,海水不结冰,渤海位于温带海区,纬度较高,海水结冰期较长,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其可以分为横波和纵波,二者在传播速度和传播介质上具有很大的差异。下图示意某次地震中,纵波和横波到达地表不同震中距所需的时间,W1、W2为地震波的两类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地震波(  )
A.W2为纵波,可在固体、液体介质中传播
B.W1为横波,仅能在液态介质中传播
C.W2为横波,传播速度较快
D.W1为纵波,传播速度较慢
13.根据所学知识,W1波和W2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过程中(  )
A.地下4000km以下仅W2波可以传播
B.至地下80~400km软流层时均消失
C.至地下2900km处W2波传播速度变快
D.至地下33km处传播速度迅速降低
【答案】12.A
13.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12.W1用时长,说明其速度慢,应该为横波,只能在固体传播;W2用时短,说明其传播速度快,应该为纵波,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3.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W1为横波,W2为纵波。地下4000km以下仅W2波可以传播,A正确;
B、横波和纵波至地下80~400km软流层时能通过,B错误;
C、地下2900km处为古登堡界面,W2波传播速度突然减慢,C错误;
D、地下33km处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突然加快,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地球不同于其他行星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包围着地球的厚厚的大气,是生物乃至地球的保护层。人类也不断地探索和利用着大气,暑假小明同学乘坐热气球升高到800米,领略了甘肃张掖的七彩丹霞美景,返回后他激动的跟大家介绍他的感受。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关于各大气成分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氮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B.氧气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C.臭氧吸收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D.二氧化碳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15.下列小明所描述的现象可信的是(  )
A.我的气球飞的太高了,进入到平流层了
B.空中很凉爽,比地面温度低很多
C.气球下降过程中很平稳,该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我已经穿过臭氧层了,紫外线特别强
【答案】14.C
15.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14.A、由所学知识可知,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错误;
B、氧气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B错误;
C、臭氧位于平流层,吸收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C正确;
D、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D错误。
故答案为:C。
15.A、由材料可知,暑假小明同学乘坐热气球升高到800米,此时小明位于对流层,A错误;
B、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降低,故空中很凉爽,比地面温度低很多是可信的,B正确;
C、对流层气流以对流运动为主,气流不稳定,气球下降过程中不平稳,C错误;
D、臭氧层位于平流层,D错误。
故答案为:B。
16.(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导致相同海拔山体内部(T2)比外部(T1 T3)气温高的现象 下图为北美内华达山山体效应模型图 完成下面小题
下列关于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山体内部降水少,天气晴朗,T2获得太阳辐射多
B.山体内部海拔高,T2比T1、T3获得的地面辐射多
C.山体内部植被稀疏,热容量小,导致T2升温快
D.山体内部地形较封闭,导致T2热量不易散失
【答案】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形成相同海拔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高的现象",其原理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地面,同海拔大气距离地面越近,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越多,气温就越高,即T2比T1、T3获得的地面辐射多,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17.(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口袋公园是一种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可提供多种功能。图示意2023年7月上海闵行区新开放的某口袋公园亲水休憩区景观,下图中取水器与高处人工水渠相连接,人工水渠与水域相通,主要用于净化水质。
(1)说明该公园中的水域、取水器、人工水渠、水生植物构成的水循环过程。
(2)简述人行道铺设透水砖对水循环环节的直接影响。
(3)据图说明该类公园建设对减轻城市内涝的积极意义。
【答案】(1)取水器将水域的水引向高处的人工水渠,水从水渠流向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的过滤、净化,水再次流入水域,形成一个水循环过程 。
(2)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 。
(3)植物、透水砖等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地表积水;水域作为储水场所,减轻内涝。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下渗等,据图分析,取水器将水域的水引向高处的人工水渠,类似于蒸发、水汽输送、降水,水从水渠流向水生植物形成地表径流环节,通过水生植物的过滤、净化,即下渗,水再次流入水域,形成地下径流,形成一个水循环过程 。
(2)透水砖渗水能力强,人行道铺设透水砖有利于增加下渗,转化为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3)该口袋公园植物丰富、又铺设了透水砖,可以有效增加城市地表水的下渗,增强城市水源涵养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地表积水;水域作为储水场所,蓄水量较大,通过吸水、蓄水、渗水等功能,有效减轻城市内涝。
【点评】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水循环的类型可以分为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其中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大。
18.(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水的性质主要包括温度、盐度、密度等方面。下图为“8月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
(1)说出图中曲线①代表的海水性质在全球的分布规律。
(2)分析图中曲线②代表的海水性质甲处高于乙处的主要原因。
(3)列举图中曲线③代表的海水性质的影响因素,说明其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答案】(1)同一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夏季较高,冬季较低;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垂直方向上海水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
(2)甲地气候干旱,降水少,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故盐度较高;乙地降水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故盐度较低。
(3)温度;盐度;压力。负相关(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小)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分析】(1)图中曲线①代表的海水性质为海水温度。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水平方向上,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根据所学知识还知,同一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垂直方向上海水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
(2)图中曲线②代表的海水性质为海水盐度。甲处位于副热带海区,乙处位于赤道附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故盐度较高;乙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故盐度较低。
(3)曲线③代表的海水性质为海水密度。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有温度、盐度、压力。其中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小,海水密度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
【点评】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水温、盐度、压力。水温:海水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低;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降水量和蒸发量、陆地河川径流注入、洋流、海域的封闭程度;海水温度取决于它的热量收支状况。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决定性因素)、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等。
19.(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2)图中甲点比乙点的气温   ,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
(3)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按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
(4)若此图表示某山区的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表示   (山坡或山谷)
(5)结合山谷风的原理,分析“巴山夜雨”的成因。
【答案】(1)
(2)低;地表的冷热不均
(3)甲>乙>丙>丁
(4)山谷
(5)夜晚山坡降温快,冷空气沿坡下沉到山谷;山谷暖空气上升,上升过程中水汽遇冷凝结形成云雨。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甲处等压面上凸,说明是其上空的丁处气流下沉到甲,使甲处形成高压,而丁处形成低压;乙处等压面下凹,说明乙处气流上升到丙处,使乙处形成低压,丙处形成高压;由于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所以近地面气流由甲流向乙,高空气流由丙流向丁,形成了逆时针的热力环流。绘图如下:
(2)由于近地面的甲处形成了高压,说明是甲处气温低,空气遇冷下沉所导致的;而乙处形成低压,是由于乙处气温高,气流上升所导致的,所以甲的气温比乙低。由于太阳辐射量在各地并不相同,造成了地表的冷热不均,使受热地空气上升,遇冷地空气下沉,从而形成了气压差异,气流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就形成了热力环流。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的气温和气压总是高于高空处。甲乙位于地面,但甲为高压,乙为低压,故甲气压大于乙;高空中,丁气流下沉到甲,使丁气压降低,而丙接受了乙上升的气流,使乙气压高于丁。由此可知,气压值由大到小的排序是:甲>乙>丙>丁。
(4)白天山谷被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山坡被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所以近地面的甲应为山谷,乙为山坡。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夜间山坡与外界空气热量交换多,散热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山谷与外界空气交换少,散热慢,气温高,气流上升;所以夜间吹山风,冷空气岩山坡下沉到山谷;由于夜间山谷气温高,暖空气上升,上升气流将水汽带到高空,水汽遇冷凝结,从而形成云雨天气。
【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1 / 1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1.(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北京时间2015年9月28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奇特沟壑”。它很可能是高浓度咸水流经所产生的痕迹,而这项最新发现意味着火星表面很可能有液态水活动。完成火星表面的液态水最可能来自(  )
A.高山冰川融水 B.大气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 D.地下水
2.(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读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原理图。从海水温差角度考虑,最适合建海水温差能发电站的是(  )
A.辽宁大连市 B.山东青岛 C.浙江舟山市 D.海南三沙市
(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下图为吉林龙湾的火山口湖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夏季晴朗的午后,图示火山口湖边吹东南风的地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夏天的夜里,丙地近地面的等压面和风向为下列四幅图中的(  )
A. B.
C. D.
5.若下图为该湖泊附近正午前后等温面分布图,此刻天气晴朗,湖泊周边形成了热力环流。与湖泊北岸相比,湖泊南岸地区是(  )
A.偏南风,风力更弱 B.偏南风,风力更强
C.偏北风,风力更弱 D.偏北风,风力更强
(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下图为局部区域高空某时刻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若此图示意热力因素引起的天气系统,则甲、乙两处近地面的天气状况分别为(  )
A.晴朗 阴雨 B.阴雨 晴朗 C.晴朗 晴朗 D.阴雨 阴雨
7.此时,丙处的风向为(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南风 D.北风
(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下图所示为2020年1月19日某时刻我国东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单位:hP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④地风力与风向,正确的是(  )
A.风力大于③地,偏西风 B.风力大于③地,偏东风
C.风力小于③地,偏西风 D.风力小于③地,偏东风
9.天气预报显示周六几乎无风,但家住在海边的张同学仍然想趁着有风的时候去海边放风筝,张同学如何安排最可能实现放风筝的想法(  )
A.早上去海边的沙滩 B.中午去海边的沙滩
C.早上去海边的草地 D.中午去海边的草地
(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读“我国部分海域5月中旬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  )
A.海水温度大致由东向西升高
B.海水温度大致由南向北降低
C.受海陆分布影响等温线南北延伸
D.受太阳辐射影响等温线发生弯曲
11.受海水温度影响(  )
A.黄海海域大力发展热带鱼类养殖
B.长江口以北海域更易生成台风
C.青岛海滨浴场开放时间比厦门短
D.南海海域结冰期比渤海长
(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其可以分为横波和纵波,二者在传播速度和传播介质上具有很大的差异。下图示意某次地震中,纵波和横波到达地表不同震中距所需的时间,W1、W2为地震波的两类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地震波(  )
A.W2为纵波,可在固体、液体介质中传播
B.W1为横波,仅能在液态介质中传播
C.W2为横波,传播速度较快
D.W1为纵波,传播速度较慢
13.根据所学知识,W1波和W2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过程中(  )
A.地下4000km以下仅W2波可以传播
B.至地下80~400km软流层时均消失
C.至地下2900km处W2波传播速度变快
D.至地下33km处传播速度迅速降低
(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地球不同于其他行星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包围着地球的厚厚的大气,是生物乃至地球的保护层。人类也不断地探索和利用着大气,暑假小明同学乘坐热气球升高到800米,领略了甘肃张掖的七彩丹霞美景,返回后他激动的跟大家介绍他的感受。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关于各大气成分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氮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B.氧气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C.臭氧吸收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D.二氧化碳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15.下列小明所描述的现象可信的是(  )
A.我的气球飞的太高了,进入到平流层了
B.空中很凉爽,比地面温度低很多
C.气球下降过程中很平稳,该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我已经穿过臭氧层了,紫外线特别强
16.(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导致相同海拔山体内部(T2)比外部(T1 T3)气温高的现象 下图为北美内华达山山体效应模型图 完成下面小题
下列关于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山体内部降水少,天气晴朗,T2获得太阳辐射多
B.山体内部海拔高,T2比T1、T3获得的地面辐射多
C.山体内部植被稀疏,热容量小,导致T2升温快
D.山体内部地形较封闭,导致T2热量不易散失
17.(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口袋公园是一种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可提供多种功能。图示意2023年7月上海闵行区新开放的某口袋公园亲水休憩区景观,下图中取水器与高处人工水渠相连接,人工水渠与水域相通,主要用于净化水质。
(1)说明该公园中的水域、取水器、人工水渠、水生植物构成的水循环过程。
(2)简述人行道铺设透水砖对水循环环节的直接影响。
(3)据图说明该类公园建设对减轻城市内涝的积极意义。
18.(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水的性质主要包括温度、盐度、密度等方面。下图为“8月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
(1)说出图中曲线①代表的海水性质在全球的分布规律。
(2)分析图中曲线②代表的海水性质甲处高于乙处的主要原因。
(3)列举图中曲线③代表的海水性质的影响因素,说明其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19.(2023高一上·惠东期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2)图中甲点比乙点的气温   ,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
(3)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按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
(4)若此图表示某山区的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表示   (山坡或山谷)
(5)结合山谷风的原理,分析“巴山夜雨”的成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水圈的组成;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火星表面的液态水是高浓度咸水,而大气降水、冰川融水以及季节性积雪融水所产生的水体应为淡水资源,只有地下水才有可能是高浓度咸水, 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水体的类型有海洋水:最主要的,占96.53%;大气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陆地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陆地淡水冰川是主体。
2.【答案】D
【知识点】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解析】【分析】A、由材料可知,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吸取的是表层的温海水,据所学可知,海洋表层水温
由低纬向高纬海区递减,深层水温各地都较低,差异不大。辽宁大连市、纬度偏高,海水温差较小,不利于发电,A错误。
B、山东青岛维度也较高,表层和深层海水温差不大。不利于发电,B错误。
C、浙江舟山市纬度比大连、青岛地,但比三沙市高,因此不如三沙市的海水温差大,C错误。
D、三沙市由于纬度最低,表层水温比其他三地均高,表层与底层水温差异最大,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海水的温度的规律。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和热辐射消耗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表层海水温度高;相反,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表层海水温度低。
【答案】3.D
4.C
5.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3.A、读图和结合材料可知,夏季晴朗午后,湖水温度较低,气流下沉,气压较高,风由湖泊吹向沿岸,并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影响,因此;甲地应吹西南风,A错误;
B、乙地吹西北风,B错误;
C、丙地吹东北风,C错误;
D、丁地吹东南风,D正确。
故答案为:D。
4.AB、夏天夜里,湖泊降温慢,温度高,气压低;而沿岸陆地降温快,温度低,气压高,此时风由气压较高的陆地吹向湖泊,AB错误;
C、C选项陆地等压线上凸,说明陆地气压高,C正确;
D、D选项陆地等压线下凹,表示陆地气压低,D错误。
故答案为:C。
5.AB、湖泊南岸地区是弃石场,正午前后,天气晴朗,弃石场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中心,湖泊比热容大,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此时风由气压较高的湖泊吹向弃石场,为偏北风,AB错误;
CD、正午前后,天气晴朗时,湖泊北岸森林和湖泊比热容都较大,升温较慢,温差小,而弃石场和湖泊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湖泊南岸地区风力更大,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6.B
7.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南左北右,近地面偏30°-45°,高空偏90°。
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为高空高压,乙为高空低压,所以甲近地面为近地面低压,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乙近地面为近地面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7.根据图示纬度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甲乙丙位于高空,丙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偏转成平行于等压线的北风,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8.A
9.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向:①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②近地面风受上述两个力,再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2、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南左北右,近地面偏30°-45°,高空偏90°。
3、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分布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分布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8.BD、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④地风向为偏西风,BD错误;
AC、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④地等压线比③地密集,风力更大,A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A。
9.CD、该地区大背景下风力微弱,局地热力环流形成的风较明显,受比热容影响,白天沙滩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草地升温慢,气流下沉,形成高压,白天风从草地吹向沙滩,晚上相反,由沙滩吹向草地,所以白天去沙滩放风筝,CD错误;
AB、中午,沙滩与草地温差更大,热力环流更强,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大,B正确,A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0.B
11.C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海水温度取决于它的热量收支状况。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决定性因素);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10.AB、读图可知,海水温度大致由南向北降低,A错误,B正确;
C、受太阳辐射影响等温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C错误;
D、受海陆分布影响,等温线发生弯曲,D错误。
故答案为:B。
11.A、读图可知,黄海海域地处温带海域,水温在15℃左右,不适合发展热带鱼类养殖,A错误;
B、长江口以南海域,海水温度较高,更易生成台风,B错误;
C、青岛海滨浴场所在纬度比厦门高,开放时间比厦门短,C正确;
D、南海海域位于热带地区,海水不结冰,渤海位于温带海区,纬度较高,海水结冰期较长,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2.A
13.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12.W1用时长,说明其速度慢,应该为横波,只能在固体传播;W2用时短,说明其传播速度快,应该为纵波,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3.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W1为横波,W2为纵波。地下4000km以下仅W2波可以传播,A正确;
B、横波和纵波至地下80~400km软流层时能通过,B错误;
C、地下2900km处为古登堡界面,W2波传播速度突然减慢,C错误;
D、地下33km处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突然加快,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4.C
15.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14.A、由所学知识可知,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错误;
B、氧气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B错误;
C、臭氧位于平流层,吸收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C正确;
D、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D错误。
故答案为:C。
15.A、由材料可知,暑假小明同学乘坐热气球升高到800米,此时小明位于对流层,A错误;
B、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降低,故空中很凉爽,比地面温度低很多是可信的,B正确;
C、对流层气流以对流运动为主,气流不稳定,气球下降过程中不平稳,C错误;
D、臭氧层位于平流层,D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形成相同海拔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高的现象",其原理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地面,同海拔大气距离地面越近,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越多,气温就越高,即T2比T1、T3获得的地面辐射多,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17.【答案】(1)取水器将水域的水引向高处的人工水渠,水从水渠流向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的过滤、净化,水再次流入水域,形成一个水循环过程 。
(2)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 。
(3)植物、透水砖等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地表积水;水域作为储水场所,减轻内涝。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下渗等,据图分析,取水器将水域的水引向高处的人工水渠,类似于蒸发、水汽输送、降水,水从水渠流向水生植物形成地表径流环节,通过水生植物的过滤、净化,即下渗,水再次流入水域,形成地下径流,形成一个水循环过程 。
(2)透水砖渗水能力强,人行道铺设透水砖有利于增加下渗,转化为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3)该口袋公园植物丰富、又铺设了透水砖,可以有效增加城市地表水的下渗,增强城市水源涵养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地表积水;水域作为储水场所,蓄水量较大,通过吸水、蓄水、渗水等功能,有效减轻城市内涝。
【点评】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水循环的类型可以分为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其中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大。
18.【答案】(1)同一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夏季较高,冬季较低;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垂直方向上海水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
(2)甲地气候干旱,降水少,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故盐度较高;乙地降水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故盐度较低。
(3)温度;盐度;压力。负相关(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小)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分析】(1)图中曲线①代表的海水性质为海水温度。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水平方向上,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根据所学知识还知,同一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垂直方向上海水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
(2)图中曲线②代表的海水性质为海水盐度。甲处位于副热带海区,乙处位于赤道附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故盐度较高;乙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故盐度较低。
(3)曲线③代表的海水性质为海水密度。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有温度、盐度、压力。其中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小,海水密度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
【点评】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水温、盐度、压力。水温:海水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低;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降水量和蒸发量、陆地河川径流注入、洋流、海域的封闭程度;海水温度取决于它的热量收支状况。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决定性因素)、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等。
19.【答案】(1)
(2)低;地表的冷热不均
(3)甲>乙>丙>丁
(4)山谷
(5)夜晚山坡降温快,冷空气沿坡下沉到山谷;山谷暖空气上升,上升过程中水汽遇冷凝结形成云雨。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甲处等压面上凸,说明是其上空的丁处气流下沉到甲,使甲处形成高压,而丁处形成低压;乙处等压面下凹,说明乙处气流上升到丙处,使乙处形成低压,丙处形成高压;由于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所以近地面气流由甲流向乙,高空气流由丙流向丁,形成了逆时针的热力环流。绘图如下:
(2)由于近地面的甲处形成了高压,说明是甲处气温低,空气遇冷下沉所导致的;而乙处形成低压,是由于乙处气温高,气流上升所导致的,所以甲的气温比乙低。由于太阳辐射量在各地并不相同,造成了地表的冷热不均,使受热地空气上升,遇冷地空气下沉,从而形成了气压差异,气流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就形成了热力环流。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的气温和气压总是高于高空处。甲乙位于地面,但甲为高压,乙为低压,故甲气压大于乙;高空中,丁气流下沉到甲,使丁气压降低,而丙接受了乙上升的气流,使乙气压高于丁。由此可知,气压值由大到小的排序是:甲>乙>丙>丁。
(4)白天山谷被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山坡被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所以近地面的甲应为山谷,乙为山坡。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夜间山坡与外界空气热量交换多,散热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山谷与外界空气交换少,散热慢,气温高,气流上升;所以夜间吹山风,冷空气岩山坡下沉到山谷;由于夜间山谷气温高,暖空气上升,上升气流将水汽带到高空,水汽遇冷凝结,从而形成云雨天气。
【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