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典例分析】
年份 考点分布
2024 安徽·社会主义学说中国化 山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浙江·中共二大目标 江苏·第一次国共合作 湖北·国民革命 山东·国民革命 浙江·国民革命进程 浙江·民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辽宁·国民政府时期阳历与旧历节日 湖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浙江·古田会议 浙江·土地革命时期的歌曲 北京·第一次国共合作 甘肃·大生产运动 重庆·抗战时期的新闻宣传 湖北·抗战时期中共的作用 全国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广东·国民党抢夺抗战成果 浙江·百团大战 江苏·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 辽宁·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河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思想路线 浙江·淮海战役 浙江·解放战争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2023 山东·1919青年的时代使命 全国乙·无产阶级登上舞台 全国甲·中共一大中心任务 江苏·革命统一战线 河北·苏维埃政权建设 福建·史料实证“赤色邮票” 广东·一二·九运动 福建·抗战时期宣传 重庆·全民族抗战的形成 海南·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 辽宁·中共的长期抗战 北京·抗日根据地建设 山东·陕甘宁边区的抗日宣传 湖北·根据地农业建设经验 全国甲·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浙江·中共七大 江苏·中共七大
2022 全国乙·五四新文化运动 天津·中共创建初期活动 辽宁·土地革命时期的宣传 辽宁·“五四运动” 海南·大革命时期中共学校教育 浙江·“五四运动” 浙江·土地革命 全国乙·中共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国甲·抗日民主政权特点 江苏·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 北京·抗战胜利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山东·中共在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湖北·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 广东·解放战争初期中共的动员 浙江·开罗宣言 浙江·国共合作抗日 湖南·边区政府抗日政策的贯彻 浙江·史学研究服务于抗日救国 浙江·吉鸿昌
备考建议: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共党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备考建议要关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民族意识空前觉醒等重要知识点。
1.[2024年安徽高考真题]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味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2.[2024年江苏高考真题]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3.[2023年河北高考真题]下图为留存至今的一封实寄信件封面,上面贴有1930年3月“赣西南赤色邮政”的邮票。
由上述材料可知( )
A.革命根据地注重基层组织建设 B.苏维埃政府初具国家政权形态
C.江西和湖南革命政权走向联合 D.革命统一战线影响力不断提升
4.[2024年重庆高考真题]1938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上海租界合办《每日译报》,聘请英国人担任发行人,以英商大学图书公司(香港注册)名义出版发行。受《每日译报》悬挂“洋旗”成功得启发,爱国人士纷纷以英美旗帜为掩护办报。此举旨在( )
A.寻求英美帮助 B.进行抗战新闻宣传
C.促进报业繁荣 D.掩护中共敌后活动
5.[2023年辽宁高考真题]1939年6月,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除积极加紧生产以谋自给外”,各机关部队和所有公营企业的收支“不得于未报解中财经部以前,自行开支”,并“想各种办法节省”。此举旨在( )
A.促进军民团结 B.完善财经制度 C.巩固苏区政权 D.坚持长期抗战
6.[2023年湖南高考真题]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
A.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 B.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
C.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最早尝试 D.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
【重难突破】
1.1919年5月9日杭州之江大学建立“劝用国货会”,抵制日货。12日起,杭州、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师生陆续发表宣言、组织罢课游行。6月初,一些温州知识人创办《救国讲演周刊》,以利当地的“救国”宣传。这说明( )
A.爱国救亡运动有所创新 B.“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
C.抵制日货运动开始出现 D.长三角成为“五四运动”中心
2.1919年7月,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他认为中国的极大危险,不在于兵弱财穷、内乱四起,而在于民主与科学思想不发达。他主张采用民众的大联合,发起女子革命军等方式来彻底打破封建专制制度及思想的桎梏。毛泽东的上述主张( )
A.呼吁加强开展群众宣传工作 B.对民众思想具有启蒙作用
C.阐释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D.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3.1924年4月至5月,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于是,一场新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就此展开。斗争的一方,是欢迎泰戈尔的“文学家、玄学家和复古的东方文化派”;斗争的另一方,主要是反对泰戈尔来华的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这一现象说明( )
A.中印之间矛盾急剧升温 B.“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C.中共以文化斗争中心 D.东方文化救世论已经宣告破产
4.1924年7月至1925年5月,国民党在广东开办了四期农民讲习所,其课程涵盖了农民运动理论、广东农民运动史、农民协会组织法及农民、工人与国民党的关系等方面。这一举措有助于( )
A.巩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B.缓和广东农村的阶级矛盾
C.推动党内合作的贯彻落实 D.加快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
5.1926年,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开班。在开设的25门课程中,把注重本党主义之解释、国民革命基础知识之灌输摆在第一位;还特地设有14课时的“革命画”课。这一课程的设置意在( )
A.增强党的组织动员能力 B.加速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C.宣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提升广大群众的综合素养
6.1926年底,武汉国民政府全面开展立法工作,颁布的土地法与劳动法有《保护佃农法》《严行禁止蓄婢令》《湖北临时工场条例》等。针对原为汉口、九江的租界区,武汉国民政府制定的涉外法有《九江特别区章程》《汉口取缔外国人办学条例》等。这说明当时( )
A.国民党训政得到充分展开 B.大革命的目标发生了偏离
C.国民党右派背叛民主革命 D.新三民主义得到一定落实
7.“受新式交通和新式军队的影响,基本断绝了农民通过传统的起义推翻现存秩序的途径。于是动员农民参政的手段主要是组织农民协会,北京军绅政权统治较弱地区,农会大量出现。在南方政府和军队的认可下,农会开展了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体现农民阶级最基本经济要求的运动。”这表明( )
A.农民的抗租斗争得到太平军支持 B.国民政府支持开展农民运动
C.辛亥革命时反封建斗争深入农村 D.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8.下表为近代中国三部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据此可以推知( )
颁行时间 制定者 宪法名称 特色
1908年 清政府 《钦定宪法大纲》 仿照日本宪法,预备立宪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借鉴美国宪法,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宪法大纲》 工农民主专政
A.近代宪政探索艰难发展 B.法制建设改变社会性质
C.宪法体现政府根本诉求 D.宪政建设深受欧美影响
9.1931年中央苏区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规定了国家税收的权限、程序,规定了各级财政部的预算、决算的审查批准手续;随后,建立了苏维埃国家银行,通过金库、机关、企业、部队和个人来吸收存款,实行低利政策对农业、工业、粮食调剂、合作社和对外贸易进行信用贷款。这些举措的实施( )
A.冲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B.确保了苏区财政金融稳定
C.源于开展土地革命的需要 D.体现了新政权的制度探索
10.著名文史专家傅斯年通过调查研究,在1932年11月出版的《东北史纲》中指出“人种的,历史的,地理的,皆足说明东北在远古即是中国之一体”,有力驳斥了日本“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妄论。这表明当时( )
A.日本妄图实现满蒙自治 B.文史研究有爱国主义倾向
C.日本篡改历史不得人心 D.文史研究以实物史料为主
11.1934年11月,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求部队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1935年1月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指出,“对于苗瑶等少数民族,主张民族自决、民族平等、与汉族工农同等待遇”。这说明当时的红军( )
A.重视壮大民主革命力量 B.争取少数民族参加北伐
C.落实瓦窑堡会议的精神 D.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12.中共中央在1935年12月6日作出了《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一改以往反对富农的策略,提出对富农采取同情甚至中立的态度,指出排斥富农(甚至一部分小地主)参加革命斗争是错误的,中共中央对富农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
A.中共强调现阶段的革命任务 B.农村阶级矛盾有所缓解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悄然变化 D.中共阶级基础明显扩大
13.抗日战争时期,关于边疆史地的期刊达180种之多,占抗战时期全部600余种期刊的3%。这一时期的边疆研究涉及相当广泛,地域涉及西南、西北、东北以及东南(台湾),领域涉及边疆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经济建设和开发。这一时期,边疆史地的研究旨在( )
A.唤醒中华民族救亡意识 B.构建边疆史地研究体系
C.提升全体国民文化素养 D.服务于民族战争的需要
14.1939年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案》,提出“废除一切歧视妇女的制度”,强调“鼓励妇女参政,各级参议会应有25%的女参议员,各机关应大量吸收妇女工作”,大批妇女干部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之中。这一举措( )
A.贯彻了“三三制”政权建设方针 B.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C.有利于团结各阶级各阶层抗战 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
15.陕甘宁边区在“减租减息”政策实施后,展开彻底的减租查租运动,通过退租、勾账、换约,翻地等方式,使“过去不敢减”或“明减暗不减”的现象得到遏制,在运动中涌现的贫雇农、新富农等开始在农村社区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权威。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
A.构建起新型的平等社会关系 B.广泛吸收农民参与政权管理
C.基本上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D.解决了空前严重的财政危机
16.1939年,昆明市商会出台禁屯货物办法:“凡存货商人务须依据低价及运费数目取加若干之利随时出售,不得囤积居奇操纵价值,若是违反规定,一经查处,第一次按照货物总值处以罚金四分之一,第二次则按照货物总值处以罚金四分之三,第三次则没收全部囤货。”这体现出当时的昆明( )
A.战时统制经济体制执行乏力 B.民间组织发挥了社会治理职能
C.民营企业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D.工商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17.1940年上半年开始,日军在华北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铁路、公路保安措施和惩治群众破路的办法。敌人修筑的公路密如蛛网,据点星罗棋布。当地群众形容:出门走公路,抬头见岗楼。这反映出( )
A.日本加紧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B.华北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严峻
C.日本面对百团大战的疯狂回击 D.民众对于日本侵华的本质认识不清
18.1945年10月24日,陈诚和张群在蒋介石官邸汇报中报告“接收人员花天酒地,以及贪污受贿等种种不法情形”,使蒋“闻而怒甚”。他致电京、沪、平、津四市军政长官称:“各地军政官员,穷奢极侈,狂嫖滥赌,并借党团军政机关名义,占住人民高楼大厦,设立办事处,招摇勒索,无所不为……希于电到之日,立刻分别饬属严禁嫖赌,所有各种办事处之类大小机关名称,一律取消封闭”,由此推知( )
A.民族战争的形势不容乐观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C.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D.国民党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19.1947年2月,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现在一般高级将领对于统帅的信仰,可以说完全丧失了!我亲口说的话,亲手订的计划,告诉前方将领,不仅没有人遵照实行,而且嫌我麻烦觉得讨厌!以为委员长年纪老了,过了时代,好像家庭里的一个老头了,唠唠叨叨,什么都管,大可不必重视他。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民党内出现政治派系分化 B.蒋介石有意放弃军事权力
C.阶级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统治危机日益深重
20.1947年,河北景县流传着歌谣:“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为什么不去当八路。”南宫县的新兵说:“好日子是毛主席给的,不打老蒋是没心肝的,所以我要坚决打老蒋。”肥乡县的农民说:“我得报恩,我老了,我送我儿子参军。”这反映出( )
A.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 B.减租减息激发了革命热情
C.国民政府陷入统治危机 D.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是指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护送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进步青年赴苏参会学习,为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联军与共产国际之间传递情报、物资、信件的秘密交通线。该线起初目的是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也承担了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战争隐蔽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于司酮《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研究》
材料二 南昌起义后,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反革命“围剿”和严密封锁,中共中央建立了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的秘密交通线。这一交通线以水路为主,沟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同时也护送了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红色地下交通线成了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席杰《红色地下交通线的建立与使用》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条红色交通线的经由路线,试从空间观念的角度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条红色交通线承担的主要任务及其存续的伟大意义。
22.【近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后期,为了农村赈灾和反共的政治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将西方传来的合作社思想付诸实践,开始用行政命令主动发起农村合作运动。在“救治农村”“调节农村金融”的口号下,通过政府的组织和宣传,将城市银行的剩余资金贷往农村,创办信用合作社。1928年,国民党中央执监会通过了《组织合作运动委员会建议案》,将其规定为国策运动之一。“经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提倡,始逐步具体化、普遍化,益以各方面的推动,合作事业之进展逐日形蓬勃矣。”但终因未能改变封建制度,农村合作运动未能起到挽救农业危机和复兴农村经济的功效。
——摘编自傅宏《论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了解决中央苏区粮食极度缺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社,并设立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负责管理。1930年2月闽西根据地发布的《合作社讲授大纲》作为第一个向群众系统讲述合作社的宣传材料,提出了合作社的多项原则,如合作社以增进社员共同的经济幸福为目的,社员必须是自动结合的,等等。1932—1933年,苏区政府相继颁发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等法律规则,推动了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如他们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结合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在反经济封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葛文光、李录堂《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合作社的历史沿革及其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后期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区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抗日救亡歌曲不是因学校音乐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但从当时情况来看,抗日救亡歌曲确实是在校园内广泛传唱的。1934年下半年,聂耳创作的《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通过电影和戏剧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摘编自梁爽《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二:“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这是毛主席亲口讲过的话!那八年里(1937—1945年),汉奸傀儡政府多次发出文件……把《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三百多首抗日歌曲列为禁歌。……很多南京人拒绝唱汉奸歌曲,而在背后偷偷唱抗日歌曲。每当听到《松花江上》,沦陷区的人民就坚定了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的信心!
——摘编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具体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后,接过南京临时政府和孙中山的振兴实业口号,表示:“民国成立,宜以实业为先务”。社会各界也普遍认为,民国成立专制政体消除,给实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如同工商和科技界人士所组成的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所言:“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唱隅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他们纷纷建立农、工、商等各种经济团体,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建设事业。这一切使民国初年出现了一股波及全国上下的振兴实业潮流。……张謇出任农商总长后,又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施政纲领。
——摘编自许明敏《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二 从1939年起,陕甘宁边区政府对私营工业采取贷款投资、订货收购产品、免收工厂的营业税等办法帮助其发展。以延安市为例,1937年有私营商业150家,到1939年增至246家。1940年12月,中央书记处作出《中央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劳动政策的初步指示》:“根据地的劳动政策,应当既照顾工人利益同时又要照顾统一战线各阶级利益,工人单方面决定之条件,不应强迫雇主执行。”1940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华中各项政策的指示》中,作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均应参加“联合政权”的指示。1944年7月,中共中央西北局作出指示:凡私人资本经营工业,政府应予以协助,并对其企业的发展予以法律上的保障。
——摘编自杨青《抗战时期党的私营工商业政策与抗日根据地的私营工商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实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典例分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味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知识界认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也不可一味盲从,要结合现实因素考量看待,可见当时知识界已经关注到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D项正确;此时是1921年,广泛性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未涉及儒家文化的特点,排除B项;毛泽东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的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部是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等人在1924年将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强调反军阀和反帝国主义的联合,这反映了他们积极响应国内的革命形势,此时国内正处于大革命时期,国共开始合作,北伐即将开始,故他们的行动是为了与国内革命形势相呼应,A项正确;该刊物改名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此时已经确立,排除C项;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邮政是由国家管理或直接经营寄递各类邮件(信件或物品)的事业。据材料“1930年3月‘赣西南赤色邮政’”并结合所学“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知识可知,当时苏维埃政府已经发行了邮票,邮政已经开始运行,体现出苏维埃政府初步具备国家政权形态,B项正确;据信封上的寄收信息,无法得出根据地注重基层组织建设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出信件是从江西寄至湖南的,无法得出两地革命政权走向联合的结论,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而此时,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受《每日译报》悬挂‘洋旗’成功得启发,爱国人士纷纷以英美旗帜为掩护办报。”并结合所学可知,上海租界被日军侵占的沦陷区所包围,史称“孤岛”时期,其间原在上海出版的许多报纸都因环境险恶而被迫搬迁、停刊。在这种险峻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决定利用外国报纸在租界的合法地位,创办一种纯翻译性的报纸,向人民群众继续宣传抗战,向当时被孤立且封闭的上海租界人民传递抗战消息,使租界人民在黑暗中看见一丝曙光,这些文章为上海人民开辟了一个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窗口,吸引了一批批民众到环境艰苦的边区,投身到敌后抗战的洪流中,故此举旨在进行抗战新闻宣传,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中共利用外国报纸宣传抗战新闻,并非寻求英美帮助,排除A项;此时的行为是服务于战争的需要,并非促进报业的发展,排除C项;报纸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新闻的宣传,对掩护中共敌后活动的作用较小,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A.材料没有涉及军民团结,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财经制度,排除;C.据材料时间可以判断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加强经济建设,这是着眼于抗战的需要,并非巩固苏区政权,排除;D.根据材料“除积极加紧生产以谋自给外”“不得于未报解中财经部以前,自行开支”“想各种办法节省”可知,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加强经济建设,坚持长期抗战,正确。故选:D。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可见贫农、中农所负担的税率较低,结合所学可知,统一累进税指的是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曾经开征过的一种税。这种税把商业税、农业税、工业税等合并征收,采用累进税制。主要对剥削阶级征税,对被剥削阶级与劳苦阶层的人民免税,B项正确;抗战时期,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制度,并非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排除C项;“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作出的税率的分配不等于“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此项是干扰项,排除D项。故选B项。
【重难突破】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中,斗争形式先后出现学生倡导的抵制日货到师生组织罢课游行,再到知识人创办报刊宣传救国思想,斗争空间范围由杭州到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再发展到温州,这些都说明“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B项正确。抵制日货、罢课游行和创办报刊等斗争方式不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才创新的,排除A项;材料无法“开始出现”的说法,同时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比,不能说明“五四运动”的中心,同时说法的空间范围扩大化,是上海成为“五四运动”中心,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主张民众联合起来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这对民众思想具有启蒙作用,B项正确;材料强调民众联合,并未涉及群众宣传工作,排除A项;毛泽东提到了民众联合,并不完全是工农联合,排除C项;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夸大了其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由于泰戈尔来华访问引发的不同观点的斗争,体现了“五四运动”后新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反映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反对泰戈尔来华,反映出他们受到“五四运动”思想启蒙的影响,具有新的思想观念和对文化的新思考,能够对泰戈尔所代表的文化观点进行批判和审视,B项正确;泰戈尔来华访问引发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并不能直接说明中印之间的矛盾急剧升温,“中印之间矛盾急剧升温”的表述过于夸张且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A项;当时中共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革命斗争,而非以文化斗争为中心,排除C项;仅从泰戈尔来华访问引发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不能得出东方文化救世论已经破产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动员”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组织动员主体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多地获得组织动员客体即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所产生出的能力与力量。据材料“把注重本党主义之解释”“革命画课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有利于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培养革命干部,学员们毕业后,奔赴各省、区开展革命工作,大多数人担任农民运动特派员,在各地宣传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革命武装,参加东征、南讨和北伐,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农习所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动员农民,配合了国民革命的发展,但主要意图并不是“加速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排除B项;1927年至1937年是工农武装割据时期,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可以提高群众“革命能力”“组织能力”等,但不一定提升了其“综合素养”,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颁布的土地法与劳动法有《保护佃农法》《严行禁止蓄婢令》《湖北临时工场条例》等。针对原为汉口、九江的租界区,武汉国民政府制定的涉外法有《九江特别区章程》《汉口取缔外国人办学条例》”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是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含有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内容,材料中的“《保护佃农法》《严行禁止蓄令》”体现了对农民和劳工权利的保护,“《九江特别区章程》《汉口取缔外国人办学条例》”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由此可见,当时新三民主义得到一定落实,D项正确;国民党训政开始于1928年,晚于材料中的时间,排除A项;当时大革命仍坚定地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没有发生偏离,排除B项;1926年底,国民党右派还没有背叛革命,排除C项。故选:D。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南方政府指的是国民政府,从材料中农会的作用及南方政府的态度来看:当时国民政府支持开展农民运动,B项正确;材料是对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描述,非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及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排除AC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08年至1931年,清政府制定《钦定宪法大纲》,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宪法;《宪法大纲》体现了工农民主专政,综上可以看出,近代宪政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故选A项;这三部宪法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西方宪政文化本土化的一个具体例证,体现了清末社会各方政治势力的斗争和妥协,不完全是政府的根本诉求,排除C项;1931年《宪法大纲》不是学习欧美,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为:1931年中央苏区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规定了税收、预算决算审查批准手续,并建立了苏维埃国家银行,进行信用贷款等措施。中央苏区作为新兴的政权,制定了一系列财政金融条例和措施,这明显是对新政权运行方式和制度的一种探索和尝试。D选项与题意高度吻合。虽然中央苏区的这些财政金融措施有助于增强经济实力,但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这些措施是为了冲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A选项排除。“确保”一词过于绝对,B选项排除。土地革命主要涉及土地分配和农民权益问题,与材料中描述的财政金融措施关系不大。C选项排除。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史专家傅斯年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东北在远古即是中国之一体的结论,有力驳斥了“日本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妄论,这表明当时文史研究有爱国主义倾向,B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争取少数民族”等信息并结合当时,这些措施重视同样受压迫受剥削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革命力量,争取了少数民族对红军的信任和支持,为红军长征的胜利进行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北伐时间是1926年至1927年,排除B项;瓦窑堡会议的时间是1935年12月,排除C项;1935年1月遵义会议纠正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与材料措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逐步加大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最广大国人一致抗日,中共适时调整政策,改变了对待富农的策略,有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项正确;根据所学,1935年中共的革命任务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改变对待富农策略是抗日的需要,并非中国农村阶级矛盾缓解,排除B项;中共的阶级基础是工农阶级,题干没有涉及阶级基础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抗日战争期间,在知识界出现重视研究边疆史地的现象,重视疆域研究,契合了当时国家民族矛盾激化,国家危难之时,士人的家国情怀,服务于民族战争的需要,D项正确;边疆史地的研究旨在服务于民族战争的需要,A项“唤醒”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当时的边疆史地研究是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有利于构建边疆史地研究体系,有利于提升国民文化素养,B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边疆史地的研究旨在服务于民族战争的需要,C项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D
解析:材料中“废除一切歧视妇女的制度”“女参议员”“妇女干部”体现了在根据地贯彻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女性在封建社会地位低下,是受压迫的一方,在边区政府的规定中,女性拥有政治权利,并受到足够重视,故选D项;“三三制”政权建设方针是指在政权机构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材料中“妇女参政”“妇女干部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之中”的规定与“三三制”政权建设方针无关,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没有性别之分,材料强调提高妇女政治地位,排除B项;“女参议员”“妇女干部”等措施反映了根据地贯彻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女性从封建社会中受压迫的一方变为拥有政治权利的妇女,排除C项。
15.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中“陕甘宁边区……话语权和权威”可知,陕甘宁边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构建起新型的平等社会关系,故正确。B.材料并未体现广泛吸收农民参与政权管理,故排除。C.材料并未体现基本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故排除。D.材料并未体现解决了空前严重的财政危机,故排除。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A。
16.答案:B
解析: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939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据题干内容可知,出台禁屯货物办法的组织者是昆明市商会,据此可知,民间组织出台办法的目的在于稳定市场环境,以免出现囤积居奇现象,这体现出民间组织发挥了社会治理的相关职能,故选B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昆明市商会,而不是政府所实行的战时统治经济体制,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了昆明市商会出台禁屯货物办法的内容,并没有述及该办法的执行情况,排除C项;题干内容所述及的办法是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并没有涉及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17.答案:B
解析:本材料反映的是日本侵略者以据点为点,以公路、铁路为线,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的“囚笼”政策,故答案为B选项。A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这应该是百团大战的背景,故排除C项;材料中百姓破路,而且“抬头见岗楼”,都体现民众对于日本侵略的不满与反抗,排除D项。
18.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的接收人员腐败透顶,由此可知,国民党的统治存在严重的危机,D项正确;1945年10月,民族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的统治危机,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排除B项;1945年10月,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没有走向胜利,排除C项。故选:D。
19.答案:D
解析:从材料看到,蒋介石自述下级对他命令的漠视和信仰的缺失,这反映出国民党统治危机日益深重,D项正确。A项出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有意放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热情,增强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从而激发了人民参军的热情,故选D项。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减租减息政策实行于抗战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国民政府无关,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21.答案:(1)路线: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到达苏联;红色地下交通线: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原因: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东北地区紧挨苏联,中东铁路与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红色地下交通线:这条交通线连接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该地区水路较多,便于进行信息和物资运输。
(2)主要任务: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支援东北抗日战争。红色地下交通线:沟通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护送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伟大意义: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红色地下交通线:成为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解析:(1)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根据材料“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是指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可知,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到达苏联;红色地下交通线: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建立了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的秘密交通线”可知,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
原因: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根据材料“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是指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紧挨苏联,中东铁路与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红色地下交通线:根据材料“这一交通线以水路为主,沟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可知,这条交通线连接农村革命根据地时该地区水路较多,便于进行信息和物资运输。
(2)主要任务: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根据材料“该线起初目的是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可知,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根据材料“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也承担了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可知,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战争隐蔽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可知,支援东北抗日战争。红色地下交通线:根据材料“这一交通线以水路为主,沟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可知,沟通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根据材料“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可知,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根据材料“同时也护送了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可知,护送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
伟大意义: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根据材料“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战争隐蔽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可知,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战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红色地下交通线:根据材料“红色地下交通线成了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成为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22.答案:(1)原因: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民生活困苦;维护国民政府统治地位的需要;受西方传来的合作社思想影响;应对中共力量壮大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考量;列强向中国转嫁危机;城市金融业出现大量剩余资金;农村调查和乡村自治实验的开展。(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编写专门的宣传材料;颁布相关法律规则;强调农民自愿(自动)结合(参与)重视经济效益和社员共同福祉;合作社种类较多;中共发挥领导作用(以中共为核心)。(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调动了苏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苏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粉碎国民党政权的封锁;巩固了工农联盟,维护了苏维埃政权;对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建设有启迪作用。(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农村赈灾和反共的政治需要”可得原因有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民生活困苦;维护国民政府统治地位的需要;应对中共力量壮大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考量;根据材料“将西方传来的合作社思想付诸实践”可得原因有受西方传来的合作社思想影响;根据材料“将城市银行的剩余资金贷往农村”可得城市金融业出现大量剩余资金;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原因还有列强向中国转嫁危机以及农村调查和乡村自治实验的开展等。
(2)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社,并设立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负责管理”可得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根据材料“1930年2月闽西根据地发布的《合作社讲授大纲》作为第一个向群众系统讲述合作社的宣传材料,提出了合作社的多项原则,如合作社以增进社员共同的经济幸福为目的,社员必须是自动结合的,等等。1932—1933年,苏区政府相继颁发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等法律规则,推动了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可得编写专门的宣传材料;颁布相关法律规则;强调农民自愿(自动)结合(参与)重视经济效益和社员共同福祉;根据材料“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结合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可得合作社种类较多,根据材料可知中共发挥领导作用。意义:根据材料“他们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结合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在反经济封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得意义有效调动了苏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苏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粉碎国民党政权的封锁;巩固了工农联盟,维护了苏维埃政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区农村合作运动对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建设有启迪作用。
23.答案:示例:主题:14年抗战时期的文艺发展和文艺抗战。抗日救亡运动时期的文艺创作,振奋了人们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在家国情怀的感召和东北、华北爱国官兵局部抗战中英雄事迹的感染下,文艺界人士掀起了抗战文艺创作的高潮。抗战文艺作品通过文学作品、歌曲、电影、戏剧等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同胞的心声,为东北军在西安发动“兵谏”起到间接促进的作用。《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不但激励了前线官兵的斗志,也为沦陷区民众的坚强不屈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总之,抗战文艺创作彰显了人民爱国救亡的热情,抗战文艺作品以群众熟悉的形式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对中国人民取得持久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言,“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解析:主题:根据材料列举的“1934年下半年,聂耳创作的《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通过电影和戏剧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很多南京人拒奚汉奸歌曲,而在背后偷偷唱抗日歌曲”可以得出主题:14年抗战时期文艺发展和文艺抗战。采取总分总的方式展开,首先肯定:抗日救亡运动时期的文艺创作,振奋了人们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然后分析这一时期文艺事业发展的背景。1931年,日本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在家国情怀的感召和东北、华北爱国官兵局部抗战英雄事迹的感染下,文艺界人士掀起了抗战文艺创作的高潮。然后分析当时的文艺作品传播及其产生的作用:抗战文艺作品通过文学作品、歌曲、电影戏等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同胞的心声,为东北军在西安发动兵谏起到间接促进的作用。《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不但激励了前线官兵的斗志,也为沦陷区民众的坚强不屈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总之,抗战文艺创作彰显了人民爱国救亡的热情,抗战文艺作品以群众熟悉的形式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对中国人民取得持久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言,“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24.答案:(1)有利因素:中华民国成立,推翻了专制政体;各种经济团体的推动;政府实行经济改革;国内外环境的改善;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热情;民间资本与技术的积累等。
(2)措施:扶植私营工商业发展;合理调整劳动政策(或正确处理劳资关系);保障私营工商业者的政治权利。积极影响:增强了战时后方的经济力量,为长期抗战提供了保障;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解析:(1)由材料一“民国成立专制政体消除,给实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可知,中华民国成立,推翻了专制政体;由材料一“如同工商和科技界人士所组成的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所言:“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唱隅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可知,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热情;由材料一“他们纷纷建立农、工、商等各种经济团体,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建设事业。”可知,各种经济团体的推动;由材料一“……张骞出任农商总长后,又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施政纲领。”可知,政府实行经济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值欧战爆发,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国内外环境的改善也有助于民族工业发展;还有民间资本与技术的积累等。
(2)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二“陕甘宁边区政府对私营工业采取贷款投资、订货收购产品、免收工厂的营业税等办法帮助其发展。”可知扶植私营工商业发展:由材料二“根据地的劳动政策,应当既照顾工人利益同时又要照顾统一战线阶级利益,工人单方面决定之条件,不应强迫雇主执行。”可知,合理调整劳动政策(或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由材料二“作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均应参加联合政权”的指示。”“凡私人资本经营工业,政府应予以协助,并对其企业的发展予以法律上的保障。”可知,保障私营工商业者的政治权利。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中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结合抗战的时代背景,可从经济、政治、全局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从经济上讲,增强了战时后方的经济力量,为长期抗战提供了保障;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政治上讲,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从全局上讲,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