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北朝政治和北方
民族大交融
目标展示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淝水之战示意图》,讲述淝水之战的基本过程;了解淝水之战后北方的政治局面。(时空观念)
2.分类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的影响;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知道北朝政权更替的过程和重要史事,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理解“北朝”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唯物史观)
◎淝水之战◎
目标导学一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淝水之战”这一子目内容、相关史事及历史地图,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淝水之战的背景(十六国的建立、前秦统一北方)。
2.淝水之战的概况(前秦发动淝水之战的目的、时间、交战双方、经过、 结果、特点、影响)。
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
(一)背景
了解十六国建立;思考:前秦为什么会统一北方?
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北方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总称“十六国”。
沙漠
大海
汉水
对峙
龟兹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前秦在苻坚统治期间,重用汉人王猛,锐意改革,国力大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
(二)概况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淝水之战
目的
旨在统一全国
交战双方
前秦VS东晋
时 间
383
经过
(成语)
结 果
东晋胜利
特 点
以少胜多
影 响
前秦瓦解 北方再度分裂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标导学二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子目内容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
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北方
嘎仙洞遗址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北魏的建立与统一
建立时间
4世纪
民族
鲜卑族(拓跋部)
都城
平城
统一时间
439年
影响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背景
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 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北魏孝文帝改革受到冯太后汉化改革的影响,他的改革顺应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
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内容
平城
洛阳
“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改革第一步:迁都洛阳(494年)
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内容
改革第二步:推行汉化措施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
(选自《魏书》)
① 说汉语
② 穿汉服
北魏孝文帝出御图
③ 改汉姓
材料: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入宫,同时令自己的六个兄弟都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
④ 与汉族联姻
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影响
1.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进一步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加速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阅读课本,结合史料,多角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影响?(对当时、对后世、对北魏、对整个中华民族)
◎北朝政权更替◎
目标导学三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北朝政权更替”这一子目内容、图片,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六镇兵变的起因、经过、后果。
2.北周改革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3.绘制北朝政权更替的示意简图。
起因: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
经过: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战火蔓延到今河北、山东、陕西、甘肃地区。
后果: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目标导学三:北朝政权更替
(一)六镇兵变
阅读教材,概括六镇兵变的起因、经过、后果。
目标导学三:北朝政权更替
(二)北周改革
背景:北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不及北齐。为了强国需要,
特点:①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 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②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因此国力渐渐强大。
影响: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阅读史料和教材,归纳北周改革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目标导学四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这一子目内容、图片,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文化意识、民族心理)。
2.民族交往的意义。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目标导学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一)表现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领域
表现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文化艺术
民族心理
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呈现民族关系的整体发展趋势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 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各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 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尤其是在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 融汇,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 渐淡薄。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逐渐交流融汇的过程,包括经济、文化、风俗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目标导学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二)影响
意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长期: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短期: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三)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高潮,是因为各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上,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学习中原地区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生产生活、社会习俗上,各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在这种深入交往与交流下,出现民族交融高潮。
想一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升华领悟
课堂总结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北朝政治
经过: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决战,东晋以少胜多
增强民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背景: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重用汉人改革
各族人民长期杂居,生产、生活方式相互影响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收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影响:前秦土崩瓦解,北方陷入分裂混战,南方安定
北魏统一北方
各族人民相互认同感日益增强“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活力,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学习汉语,改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人贵族通婚
促进了民族交融
直
击
中
考
1.这场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出现了我们熟知的一些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这场战役是指(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D
2.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
A.迁都洛阳 B.学说汉语 C.该穿汉服 D.改用汉姓
B
直
击
中
考
3.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为此,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A.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B.在朝廷中强制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D.迁都洛阳
4.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
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 B.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D.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5.下图为1972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此,可推断(??? ?)
A.画像砖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之间冲突B.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C.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
B
直
击
中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