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疆域》2课时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第一节《疆域》2课时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2-05 05:5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疆域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疆域”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范围。“优越的地理位置”阐释我国得天独厚的空间位置,“海陆兼备的大国”阐述我国辽阔的国土,“行政区划”阐述现行行政区划。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了关于中国的知识,会对地理位置经行分析,但由于不会用地理语言表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道学生分析地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以便于加深学习印象,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加工与深化。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对照地图,描述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总结我国的位置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对照地图,指出与我国陆上相邻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及我国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重难点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对照地图,描述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总结我国的位置特点。
评价任务 通过小组讨论及回答,完成目标1。 通过让学生撰写短文,书面阐述,完成目标2。
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导入播放《大中国》歌曲,引入优越的地理位置。。学生打开世界地图,找到中国,描述她的具体位置。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导入,有说服力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正式授课铺垫。环节二:优越的地理位置1.带领学生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知识,接着阅读课文中图1.1,在图上辨认我国的半球位置。 2.根据活动第1题第(1)小题,联系五带划分知识。教师可启发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与我国国土面积相当的国家,如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并将其纬度位置与我国对比。。这样,通过对比,就能切实感受到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3.问题: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哪个大洲 面临哪个大洋 4.问题:我们国家的海陆位置有哪些优势 1.学生读课文中图1.1,在图上辨认我国的半球位置,并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 2.学生读图,在图上辨认我国的五带位置。 3.学生在图1.1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设计意图: 1.通过对比,感受到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2.让学生撰写短文,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
环节三:海陆兼备的大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找四至点。 2..引导学生找出与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告诉学生在这些世界大国中,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的陆疆绵长,与众多国家陆上相邻。 3.引导学生读图1.3,找出我国从北到南濒临的海洋,以及近海分布的岛屿。 4.解释领海基线、内水、领海和管辖海域概念。 5.指导学生找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6.引导学生论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 1.学生读图1.3,找出我国的最南、最北、最西、最东自然地理界限,完成活动第1题第(1)、(2)小题,估算我国的南北、东西最大距离,认识我国国土面积广大。 2.学生读图1.3,找出与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并将它们按要求填入表1.1。 3.学生读图1.2,找出陆地国土面积与我国相当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4.学生读图1.3,找出我国从北到南濒临的海洋,以及近海分布的岛屿。 5.学生用细线在图1.3上量算我国海岸线的图上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为实际距离。。 6,分组讨论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并将主要观点集中填入活动第2题空白处。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完成基础训练,预计完成8分钟。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通过教师对中国疆域四至点范围及自然景观的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对中国跨经纬度的计算,还有对中国与美国、蒙古、英国地理位置的比较,使得学生形成了:我国疆域开阔;海陆位置优越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心和民族骄傲感。课堂上师生活动空间大,互动环节多,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确定的发挥。教学效果还不错。 评价位置优越时,还可以将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等举行综合分析或议论:假设我国不具备东临大洋的海陆位置,而是深居内陆,就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和现在特别不同的影响。表示我国地形图,启发学生,在一致的海陆位置条件下,我国地势假设东高西低,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查看、分析、评价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
课题 疆域(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o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以“行政区划”为黑字标题,阐述现行行政区划。其中叙述式课文讲述了三级与四级并存的行政区划和34个省级行政区域、首都,活动式课文引导学生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先前所学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尚未熟悉,需要在后续学习中反复应用,逐步熟悉。本节结合民族分布,进一步熟悉省级民族自治行政区域。 学生生活中必须知道自己居住、学习地方的地址,还要知道通信对方的地址写法。而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学生,必须知道当地从自治区到自治乡的书写方式。
学习目标 课标: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找位置、记顺口溜、填图等方式,熟悉并尝试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重难点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评价任务 通过填图,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达成目标)
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三级行政区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介绍自己的籍贯或家庭住址,并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分析籍贯或住址中包含的行政区级别,导入教学内容。 2.告诉学生我国地域辽阔,如果管理不善,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了有效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我国基本实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行政区划。 3.告诉学生我国某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为了打破条块分割,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行省、市、县、乡四级行政区划。 4.民族自治。 学生介绍自己的籍贯或家庭住址,并写在黑板上。 2.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理解实行行政区划的原因。
环节二:省级行政区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目前我国省级行政区的数量。 引导各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的由来。 1.学生自主完成活动第3题,熟悉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学生阅读“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名称的由来”,了解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名称的历史继承性。
设计意图:了解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名称的历史继承性。
环节三:记忆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轮廓和名称; 按方位记忆; 顺口溜记忆。 学生通过找邻居、沿线路、记顺口溜等形式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和名称; 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 学生填图记住简称和行政中心。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方位意识。
环节四:课堂小结: 三级行政区划;2.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位置、简称、行政中心。
环节五:课堂练习:完成基础训练,预计完成8分钟。
设计意图: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板书设计: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情景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反思与改进: (1)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问题引领教学,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2)重心下移,放手课堂给学生。 (3)善于追问,善于收集课堂形成的新资源,找到学生困难的本质,时刻关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