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课件】第24课 古人谈读书 课件+ 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五上课件】第24课 古人谈读书 课件+ 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4 23:18:02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古人谈读书
增智慧·提修养·悟人生
人文主题:
读书明智
语文要素: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情境设置——我是小小朗读者
《朗读者》节目进校园活动即将开启,本期朗读的主题是“读书”。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即:要反复阅读,认真思索,自会明白书中真意。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那其他古人又是怎么谈读书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古人谈读书》,穿越历史,与古人对话,了解读书之道,为当好小小朗读者做准备吧!
朗读者
第一场:
走进《论语》,与孔子学读书之道
第二场:
共读朱熹,品悟读书“三到”
走进《论语》,
与孔子学读书之道
第 一 场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初识《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目录




初读文,感读书之韵
解文意,知读书之理
巧运用,悟读书之法
勤积累,明读书之魂
初读文,
感“读书之韵”

我会读

zhì
shí
默而识之
认识
知识
博闻强识
记住
我会读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喜好。
hào
同“智”,智慧的意思。
zhì
我会认




chǐ
huì
wèi
sòng


我会写



左窄右宽

注意是“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朗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古文。
zhì
hào
chǐ
zhì
qǐn
huì
hào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朗读古文,读出韵味和节奏。
解文意,
知“读书之理”

解析文言文,方法回顾。
01
借助注释
02
结合插图
03
熟字组词
04
联系生活
读文说意。
自主学习前三句,借助注释,理解句意。联系生活,在组内交流你对句子的感悟。
学习单(一)
借助注释,读文说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句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是:“这”的意思。
知(zhì):同“智”,智慧。
感悟:对待学习,我们要有求真求实的态度。
借助注释,读文说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句意: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指聪敏。
好(hào):喜欢。
以……为耻。
结合资料,读中悟理。
典故:孔子拜七岁项橐为师
感悟:对待学习,我们要有虚心求学的态度。
孔老夫子居然拜七岁小孩为师,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借助注释,读文说意。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句意: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指默默地。
识(zhì):记住。
满足。
教诲。
感悟:对待学习,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
巧运用,
悟“读书之法”

读文说意。
合作学习后三句,借助注释,理解句意。创设情境,合作表演,迁移运用。
学习单(二)
借助注释,读文说意。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句意:我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取知识的人。
勤勉
古代文化
借助注释,读文说意。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句意: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追赶上
借助注释,读文说意。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句意: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曾经
睡觉,休息
用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创设情境,合作表演,迁移运用。
吾乃聪明绝顶,无需勤学苦练,即可学有所成。
人生漫漫,逍遥自在,快哉快哉!
近日烦忧,虽废寝忘食,苦思冥想,然不得其解。
情境①
情境②
情境③
(1)读:自己读一读 ,想一想,可以用今天学的哪一句话进行劝导。
(2)说:同桌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想法。
(3)演:自选一种或多种情境,合作表演。
学习要求
创设情境,合作表演,迁移运用。
吾乃聪明绝顶,无需勤学苦练,即可学有所成。
情境①
你会用哪一句话来相劝呢?为什么?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人生漫漫,逍遥自在,快哉快哉!
你会用哪一句话来相劝呢?为什么?
情境②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近日烦忧,虽废寝忘食,苦思冥想,然不得其解。
你会用哪一句话来相劝呢?为什么?
情境③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勤积累,
明“读书之魂”

古人读书的方法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写给孩子的论语课》《论语·儒者的诤言》《孔子的故事》这些书,并将书中的学习方法记录下来,摘抄在书签上,赠送给你身边有需要的人。
制作书签,共享智慧。
共读朱熹,
品悟读书“三到”
第 二 场
《论语》中的读书方法我们已经掌握。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走进儒家思想的传承人——朱熹的文字中,再次去感受古人读书的智慧吧。
姓名:朱熹(朱子)
身份: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成就:儒学大师,建立“程朱理学”体系
主要著作:《资治通鉴纲目》《训学斋规》等
(1)自由朗读第二则文言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用借助注释等方法,小组讨论课文的大意,想想朱熹提倡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学习要求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 /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曾经

句意: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称为,叫做
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随意
那么

句意: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看得就不仔细,心思和眼睛就不能专一。就算口里再大声地读书,也绝不能记住,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要紧,重要。今义:着急
难道,怎么
句意:这“三到”里面,“心到”最重要。心思已经到了,那么眼睛和口还有不到的道理吗?


思考:读书有三到,为何心到最急?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心不在此
决不能记
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一语道破读书成败的关键。谁能将古文里的句子,用下面的句式说?
因为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
之所以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读名言,说说下面哪句话与朱熹的读书方法相同?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董遇
一心一意万事成,三心二意失良机。——刘一鸣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拓展阅读,谈感受。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汉书·董仲舒传》颜师古注: "虽有园圃,不窥视之,言专学也。"
典故: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苦学,不受外界干扰。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同学们,在这两场与古人的对话交流中,我们学到了两位儒学传承人的读书之道。《朗读者》进校园活动即将开始,你准备好了吗?
主持人提问提纲:
·你用过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吗?
·文中的学习态度,哪些你做到了?哪些还没有做到?
·能说出一个具体的事例吗?
·今后你在学习读书中应该注意什么?
节目模拟访谈
联系实际,谈谈体会。
课文中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请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啊,课文中说的……我深有体会。
我觉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说得很有道理,我在读书时……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类文阅读-24 古人谈读书
读书
[宋] 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兴味:兴趣,趣味。 B.未晓:天还没亮。 C.思量:思考,考虑。
2.“切”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①密合,贴近;②紧急;③切实,实在,着实。“读书切戒在慌忙”中的“切”意思是( );“切身须要急思量”中的“切”意思是( )。
3.我们有时读书不要急躁,而要反复咀嚼、品味,这样才能体会出无穷的兴趣与意味来。表达这个意思的诗句是:“ , 。”
4.诗人认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 ,而与自己 的内容则一定要细读深思。
5.关于读书,我们读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请写出你积累的两句。
参考答案
1.B
2.③ ①
3.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4.暂且放过去 切身相关
5.示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人谈读书(两则)
聪与敏①,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②,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清] 彭端淑
“破”与“有神”三字③,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④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⑤也。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⑥。
—— [清] 袁枚
[注释]①聪与敏:聪明和敏捷。 ②昏与庸:迟钝和平庸。 ③“破”“有神”出自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④盖:句首语气词,含有推论的意味。 ⑤糟粕:酒糟、豆渣之类粗劣的东西。这里比喻书中无用或不好的东西。 ⑥痰瘤:一种疾病,多因痰瘀积聚而成。
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汉字或词语。
(1)依靠、凭借。 ( ) (2)限制、阻碍。( )
(3)自求上进。 ( )
(4)形容整个儿。这里有不仔细咀嚼、消化的意思。 ( )
2.把下列句子改写成现代汉语。
(1)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不学者,自败者也。
(2)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
3.读画线句子,这句话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什么?
4.这两位名人的话各表达了怎样的读书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吧。
彭端淑:
袁枚:
参考答案
1.(1)恃 (2)限 (3)自力 (4)囫囵
2.(1)聪明和敏捷,可以依靠也不可以依靠;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敏捷而不去学习,是自
己败坏自己的人。
(2)读烂了书卷,汲取其中的精华,不是整个儿吞下去,采纳它的糟粕。
3.示例: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学习前人的知识时,不要死学,而要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经验进行加工,进行创造和升华。
4.示例:彭端淑的观点是人的智力有高下之分,但智力不是学习好坏的关键所在,更重要的是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去力求上进。
袁枚的观点是读书时应汲取精华,扬弃糟粕,这正是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精髓所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耻”“矣”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多种方法识记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知”“识”“厌”等字的古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则古文,能借助注释说大意,并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论语》中有关读书的句子对自己的启发。(重点)
3.尝试使用思维导图、快速阅读等方法、策略梳理信息,把握要点,加深对古文的理解。(难点)
一、导语入手,引发思维
1.引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八单元。(出示目录和单元篇章页)你预习后有什么发现?(生答)是的,都在讲同一件事情,那就是——读书。有谈读书、忆读书、荐读书、悟读书。咱们今天就来谈谈读书的那些事儿。(板书:谈读书)
2.分享:昨天老师让大家用诗句或者成语来谈对读书的感受,现在请分享一下。(“悬梁刺股”“凿壁借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揭题:大家发现了没有?今天咱们分享的都是——古人谈读书。(板书:古人)
二、准确初读,整体感知
1.借助注释,自由大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古文,读懂大意。
2.指导朗读,随机正音。读好“好”“知”“识”的变化读音,“诲”读第四声,“窥”与“规”不同音。
3.出示前测中书写有问题的生字进行重点指导书写。
4.梳理文本主要内容。
(1)两则古文中你读懂了哪一则?说说主要内容,然后尝试填写下面结构图。
(2)(展示结构图)很明显的,第二则很好找,因为作者采用了先总写后分述的方法。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板书)
(3)那第一则《论语》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这节课就来走近孔子,看看这位大圣人要告诉我们什么读书感受。
三、品读古文,感悟古意
1.根据学习单同桌互相学习,完成题(2)(课件出示学习单,如下图)。
(1)流利地读。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的大意,和同桌互说互评。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这六句话是古人分别谈读书的哪个方面。
2.汇报交流。
预设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要点:感受务实的学风。
(1)用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重点学习“知”。
(2)注释里说,“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课件出示:《不懂就要问》和《两小儿辩日》片段)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两篇阅读,找一找,从中读到了“智”吗?
(3)交流反馈并小结:承认自己还不懂,是智慧也是勇气。
预设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要点:感受谦虚的态度。
(1)敏而好学,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多么谦虚的态度。
(2)举例子。举出老师或者长辈请教自己,或者自己向学弟学妹咨询的案例。
(3)查一查。大家知道《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是在和谁的对话中讲到了这一句呢?
(4)资料补充:《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用两种方式对话,一种是原文,一种是现代白话文。
预设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点:感受学与教的不同。
(1)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意: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知识不觉得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
(2)我们身边是否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一起来找一找:
①( )同学上课总是坐得很端正,时刻认真听讲,积极做课堂笔记,对所学的知识总是( ),掌握得很牢固。
②( )同学每天除了学习老师教的内容,还总利用课余时间看许多课外书,学习其他知识,真是( )。
③咱们的( )老师常常利用午睡时间,给同学们批改作业,放学后还留下来给同学们辅导作业,是个( )的好老师。
3.根据前面三句谈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后三句。
4.梳理信息,把握要点。
(1)再读古文,发现规律。
(2)引导:孔子的六句名言,既有读书方法的指导,又有读书态度的告诫(板书:方法、态度),还有教的学问,能否根据这三个方面完成预学单中的题(1)
(3)展示反馈。
5.流利地读,并试着背诵。
6.拓展提升。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论语》里还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请大家来交流分享,谈谈对自己的启发。
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别人的长处很重要。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孔子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我们可以把他讲到的读书智慧分门别类进行总结归纳,做成思维导图,在对自己特别有启发的句子下面做记号。课后,请同学们再尝试着读读第二则古文,看看自己读后有什么启发。
2.教师可以提供思维导图模板参考,如花朵型、章鱼型、宝塔型等。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感,熟读成诵。
2.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读懂古文的内容,初步体会古今词义的异同,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感悟朱熹主张读书方法中“心到”的重要性,用以指导自己的读书学习。(难点)
一、诵读《论语》,导入方法
1.指名背诵上一堂课学习的《论语》中的六句名言。
2.上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六句名言的?(相机板书:诵、说、论)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朱熹的名言。
二、品味“三到”,感悟用“心”
(一)了解朱熹
关于朱熹,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相机点拨,归纳总结。)
(二)诵读名言
1.(出示朱熹名言)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段话,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出古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
(1)理解古文的意思,根据意思来作停顿,注意不同的标点停顿不同的时长,读出节奏。
(2)关注“也”“矣”“乎”等古文中特有的语气词,适当拉长声音,读出古文的韵味。
2.点红语气词,标出停顿符号。学生诵读。
3.教师范读,同桌配合读,看着提示读,男女生轮读。
4.尝试背诵,学生展示。
(三)读懂名言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反复默读这段文字,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也可以用组词法,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标上“?”。
2.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句子的意思,互相补充、纠正。
3.学生展示说句子的意思,小组成员补充。
教师小结:古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同,造成了我们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我们要善于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资料,区别古今汉语的异义,准确理解古文的意思。
4.带着自己的理解,流利地诵读名言。
(四)深入品读
1.朱熹是一个大教育家,他发表了很多关于读书的真知灼见。我们仔细读这段文字,发现这段文字就是一篇小小的议论文。找找中心论点,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论述的。(提示:论点是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最重要。作者先从反面来论述“心不到”的后果,再从正面来论述。)
2.作者以为“心不在此”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3.把文中的反面论述改为正面论述:心到了,读书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出示句式:心在此,则__________________。(学生根据句式改编文中语言,从正面来论述。)
4.朱熹反复强调“心到”的重要性。那么,这“心到”用在我们现在的话,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怎么做?(提示:朱熹要求学生读书时要高度专注,深入思考。)
5.拓展阅读。
(1)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还这样说道:(课件出示)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请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朱熹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提示:熟读、精思。)
(2)关于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朱熹还有以下精妙的论述:(课件出示)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请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地说,朱熹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什么?(提示:使环境整洁,身姿端正;读书声音响亮,读得准确,书读百遍。)
教师小结:朱熹的这些言论不就是对“读书有三到”的具体阐述吗?读书端正了态度,运用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业怎么会不日益精进呢?
带着你的感悟再次诵读课文中朱熹的名言。
6. 同学们,你自己有没有读书“心不到”的时候?说说你的体会。和同桌再说一说朱熹的训导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古往今来,凡成就卓著的人无不对学习极其重视,因此留下了字字珠玑的读书感悟,这是他们宝贵的经验,也给我们后人以无尽的启发。这是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瑰宝,我们诵读、品味,自会大有收益。
2.课后请同学们熟练背诵朱熹的读书名言,要用今天课上学到的宝贵经验指导今后自己的读书实践。相信同学们的学业都会日益精进的。
[教学板书]
25 古人谈读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